商周铭文选注译 马如森

商周铭文选注译 马如森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马如森 著
图书标签:
  • 商周
  • 金文
  • 铭文
  • 历史
  • 考古
  • 文献
  • 古文字学
  • 马如森
  • 中国古代史
  • 甲骨文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典则俊雅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7104037
商品编码:26899657141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3-01-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书名商周铭文选注译
作者马如森
定价118.00元
ISBN号9787567104037
出版社上海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1-01
版次1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装帧:精装开本:16开重量:1.121
版次:1字数:页码:
  插图

  目录

  内容提要

  《商周铭文选注译》精选商周时代的甲骨文、金文名篇为基准,而且是着重有广泛实用意义的典型作品,结合当前学术界新的研究成果,详尽注释商周铭文。对语文工作者,尤其对于中青年学者初学甲骨之人,是一本非常有益的著作。


  编辑推荐

  作者介绍

  马如森,1932年出生于辽宁省辽阳县。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殷商文化学会会员.中古文字研究会会员.中甲骨文书法艺术学术委员会委员。


  序言

铸刻在青铜上的古老回响:从商周铭文看早期中国的文明脉络 引言 历史的长河中,有些文明以其恢弘的建筑、深刻的思想、灿烂的艺术而名垂千古;而有些文明,则将它们最核心的记忆、最原始的律令、最真挚的情感,悄然镌刻在坚硬的青铜之上,等待着后世的解读。商周铭文,便是这样一份来自遥远时代的馈赠。它们不仅是研究中国早期历史、文字演变、社会结构、宗教信仰、礼乐制度的宝贵实物资料,更是窥探那个时代人们精神世界的一扇窗口。 本文并非对某一部具体书籍的介绍,而是旨在从宏观层面,勾勒出商周铭文所蕴含的丰富信息,以及它们对于理解中华文明源头的重要性。我们将从铭文的载体、内容、字体、书写特点、所揭示的社会生活等多个维度,深入探讨这些历经三千多年的青铜之语,如何穿越时空,与我们进行跨越式的对话。 一、 载体:青铜的凝固与永恒 商周铭文,顾名思义,主要镌刻在青铜器之上。青铜,这种以铜为主,辅以锡、铅等金属熔炼而成的合金,在商周时期被赋予了非凡的地位。它不仅是生产工具、武器的重要材料,更被视为权力、财富、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因此,承载着铭文的青铜器,自然也就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 早期商代的铭文,多见于小型礼器、酒器,字数普遍较少,内容也相对简单,多为族徽、祭祀对象或器主姓名。随着西周的到来,青铜器的体量增大,纹饰更加精美,铭文的内容也随之变得丰富而复杂。大型的铜鼎、铜钟、铜盘等,常常镌刻着长篇累牍的铭文,宛如一部部微缩的史书。 这些青铜器,本身就是那个时代高超冶金技术的结晶。在缺乏现代科技的条件下,商周先民能够成功熔炼出如此坚固耐用的合金,并将其铸造成形,本身就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而将文字镌刻其上,更是赋予了这些冰冷的金属以温度和灵魂。这些铭文,历经数千年的风雨侵蚀,依然清晰可见,成为我们连接古老文明的坚实纽带。 二、 内容:时代的缩影与社会的脉动 商周铭文的内容包罗万象,宛如一面多棱镜,折射出那个时代的方方面面。 祭祀与宗教: 商周时期,宗教信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许多铭文记录了对祖先、神灵的祭祀活动,包括祭祀的对象、祭品、祭祀的时间、祭祀的目的等。例如,“父乙册”之类的铭文,就体现了商代对于先祖的崇拜。这些记录不仅为我们研究商周时期的宗教体系提供了直接证据,也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等级与宗教祭祀之间的紧密联系。 战争与征伐: 战争是古代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不少铭文详细记载了王师的出征、战役的经过、战功的赏赐,以及俘虏的处理等。例如,“何尊”上的铭文,便记录了周成王在建立洛邑后的“宅兹中国”的重大事件,其中包含了对商朝灭亡的追溯和对周朝统治合法性的强调。这些铭文是研究商周军事史、政治史的第一手资料。 政治与法律: 铭文也反映了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法律条文。例如,一些铭文记录了王侯对臣属的册命、土地的赏赐、官职的任命,以及对违背法令者的惩处。西周的“克鼎”铭文,记录了周王对臣子的训诫,涉及臣子的职责和行为规范,具有一定的法律意义。这些内容帮助我们了解当时的国家治理、权力结构和法律意识。 经济与社会生活: 铭文还零星地记录了当时的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场景。例如,一些铭文记载了土地的交易、奴隶的买卖、物品的赏赐、赋税的征收等。这些信息为我们了解商周时期的经济形态、社会阶层、日常生活提供了珍贵的线索。例如,“散氏盘”上的铭文,记载了一场关于土地的争端及其解决过程,生动地展现了当时的社会秩序和人们的权利意识。 家族与传承: 许多铭文都带有族徽或器主的姓名,反映了当时宗法制度下家族观念的重要性。器主常常在铭文中追述先祖的功绩,表达对家族荣耀的传承和对后世子孙的期望。这为我们研究当时复杂的家族关系、血缘传承和社会伦理提供了依据。 三、 字体与书写:从象形到符号的演进 商周铭文的字体,是研究中国文字发展演变的重要环节。 商代文字: 商代铭文的字体,在甲骨文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它们保留了较多的象形特点,笔画多为粗细不均的线条,结构相对自由,但已具备了早期汉字的基本形体。商代晚期的铭文,字形趋于规整,笔画也更加匀称,为西周文字的成熟奠定了基础。 西周文字: 西周时期的铭文,字体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形成了“金文”的独特风格。金文的笔画变得更加粗壮、圆润,线条的粗细变化减少,字体也更加结构严谨,大小匀称。西周早期的金文,尚带有商代晚期的遗风,笔画仍显瘦硬。随着时间的推移,西周中期的金文趋于雄浑,笔力遒劲,如“毛公鼎”上的铭文,是金文的代表作。西周晚期的金文,则更加规范化,字形趋于方正,笔画工整,为秦代小篆的形成埋下了伏笔。 从商代的甲骨文到西周的金文,我们清晰地看到了汉字从图画式、象形化向符号化、规律化演变的轨迹。这种演变不仅是文字本身的发展,也反映了社会文明的进步,文字的书写载体从脆弱的甲骨转向了更持久的青铜,其承载的信息也从简单的记事转向了更复杂的记录和表达。 四、 铭文的书写特点与艺术价值 商周铭文的书写,不仅仅是为了记录信息,更蕴含着独特的艺术审美。 铸刻工艺: 铭文的镌刻方式主要有两种:模印法和范铸法。在商代,由于青铜器制作工艺的限制,铭文多为模印,笔画相对较浅。到了西周,随着范铸技术的成熟,铭文可以更加深邃,笔画也更加有力。 线条的力度与韵律: 即使是同一时期的铭文,由于书写者的风格不同,也会呈现出不同的韵味。有些铭文笔画粗壮有力,气势磅礴;有些则秀美灵动,婉转流畅。这些线条的组合,形成了独特的视觉美感,与器物的造型、纹饰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商周青铜器的整体艺术魅力。 结构的秩序感: 尽管早期文字的结构相对自由,但商周铭文整体上已经开始注重字形的平衡和结构的秩序。尤其到了西周,字形的大小、排列都趋于规范,体现了古人对于形式美的追求。 商周铭文不仅仅是文字,它们更是雕塑在青铜器上的艺术品。它们承载着古人的智慧、情感和审美,为我们提供了研究中国古代书法艺术源头的珍贵实物。 五、 铭文的解读与研究价值 商周铭文的解读,是一项充满挑战但也极具价值的工作。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等,通过对大量出土铭文的收集、整理、考释,不断深化着我们对商周历史的认识。 填补历史空白: 许多铭文的内容,是正史所未曾记载的。例如,一些重要的册命铭文,详细记录了周王对重要臣子的封赏和任职,为我们了解当时的官制和政治格局提供了直接证据。 校勘与印证史料: 铭文的内容,也常常能够印证或补充传世文献的记载。通过比对铭文与文献的异同,我们可以更准确地理解历史事件,辨别史料的真伪。 复原社会图景: 铭文所揭示的社会生活、经济活动、宗教信仰、伦理道德等,帮助我们构建起一幅更加生动、全面的商周社会图景。例如,通过对农业、手工业、商业相关铭文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和经济结构。 探索思想根源: 铭文中的一些观念,如“天命”、“德”、“礼”等,更是揭示了早期中国思想文化的重要脉络,为我们理解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核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结语 商周铭文,是中华文明璀璨星河中一颗颗闪耀的星辰。它们以青铜为媒,以文字为载,将那个古老时代的脉搏,清晰地传递到我们手中。它们是历史的见证,是文化的瑰宝,更是我们探寻中华文明源头、理解民族精神基因的宝贵钥匙。每一次对铭文的阅读,都仿佛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让我们聆听到来自遥远过去的智慧回响,感受到那份古老而深沉的文明力量。深入研究和传承这些珍贵的历史遗产,对于我们认识过去、理解现在、启迪未来,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我想更在于它如何处理“注释”和“译文”这两个环节。古代文献的阅读门槛高,很大程度上就在于语境的缺失和语义的漂移。一本优秀的选注译作品,其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者如何巧妙地在保持原文古朴的基础上,注入现代人可以理解的逻辑和情感。我希望看到的,不是僵硬的逐字直译,而是一种带有温度的“阐释性翻译”,能够让铭文背后的“人”重新鲜活起来。如果作者能在这个过程中,不着痕迹地融入一些关于铭文出土背景、铸刻工艺的侧面信息,那就更完美了,那会让整个阅读体验更加立体丰满。

评分

我非常欣赏这种将历史文献进行系统化整理和解读的工作。文字的力量是无穷的,而这些沉睡在青铜器和甲骨之上的古老铭文,承载着一个民族最原始的记忆和信仰体系。想象一下,当我们透过这些简短却意义深远的文字,去窥探三千年前的社会运作、祭祀礼仪乃至日常伦常,那种穿越时空的震撼感是难以言喻的。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窗口。它不仅仅是文献的简单汇编,更是一种对古代精神世界的深度挖掘和重构。我期待它能带领我领略到周人世界观中那些微妙而宏大的结构,感受那种古老文明的磅礴气象。

评分

初次接触这类专题的著作,我最关心的就是它的学术严谨性和可读性之间的平衡。很多时候,过于专业的论述会让人望而却步,而过于通俗的解读又会牺牲掉原有的精髓。从目录结构来看,这本书似乎在努力搭建一座连接古代与现代的桥梁。注释的详尽程度和翻译的准确性,是衡量一本优秀古籍选本的关键标准。我期待看到的是一种既能让专业研究者信服,又能让入门爱好者轻松上手的叙述方式。特别是对于那些晦涩难懂的词汇和复杂的历史背景,如果能有清晰的梳理和生动的阐释,那将是对读者极大的福音。这种深入浅出的能力,往往是衡量一位学者功底深浅的重要标志。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又不失古韵的气息扑面而来。封面的排版,字体选择,乃至纸张的质感,都透露出一种匠心独运的考究。翻开扉页,就能感受到那种对传统文化深深的敬意。虽然我暂时还没来得及深入研读具体内容,但仅仅是触感和视觉上的体验,就已经足够吸引人了。特别是那种墨香与纸香交织的独特气息,让人在阅读前就能沉浸到一种庄重的氛围之中。感觉作者在整体呈现上,绝不仅仅满足于内容的堆砌,更是在努力构建一种阅读的仪式感,这是现在很多出版物中比较少见的了。我相信,好的内容配上如此精美的外在,一定能为读者带来更深刻的体验。

评分

从出版社的定位和作者的学术背景来看,我预感这本书的选材是经过了极其慎重和筛选的。它应该不会是那种包罗万象、面面俱到的“大百科全书”式选本,而更可能是一种着眼于特定主题或关键史料的精粹提炼。这样的选本往往更具研究价值,因为它迫使读者去关注那些真正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本片段。对于普通读者来说,这意味着他们不会被过多的冗余信息所淹没,而是能聚焦于那些最具代表性和阐释价值的核心材料上。这种“少而精”的编纂思路,在我看来,比海量的堆砌更显功力,也更符合现代人碎片化阅读的习惯,值得称赞。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