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 年 10 月 1 日,一个名为“电影 101 工作室”的影迷社团在上海成立,最初社团成员仅有七人,全部利用业余时间开展各种与电影相关的活动, 包括小规模包场放映、 自行制作印刷影评杂志等等,活动经费源自主要成员为媒体写稿的稿费。在 2000 年前后,发展壮大 成拥有全国近千名会员的国内最有知名度的大型影迷社团。2016 年,将迎来电影 101 工作室成立 20 周年,电影 101 工作室成员有意通过图书的方式,对电影 101 工作室过去的历程进行回顾。既可以为 1990 年代至新千年初的前互联网时代的中国迷影文化做一次完整的梳理, 留下一份珍贵的历史记录, 也对于新一代的影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文集中汇集上海国际电影节选片人和策展人徐鸢(妖灵妖)、《冰河追凶》的制片人平辉、利欧元力影业总裁杨璐、克顿影视副总裁的杨一敏、独立书店 2666 的创办人刘磊、《韩国电影史》译者周健蔚、《赫尔佐格谈赫尔佐格》译者钟轶南等人数十篇精华影评文章。
##so proud
评分##民间组织特别需要这样冷静自持客观的记录啊 然后就算是平平淡淡纪实的文字 仍然可以看得人“惊心动魄” 因为 这一切的自发行为简直像是为了信仰而做
评分##谢谢@妖灵妖 赠书,冷静格致,了解上海迷影文化的窗口。1996年很遥远,遥远到像另一个世界,活动诞生兴起,人们分聚别离,记忆很感伤。
评分##看一段当代电影社会文化的民间叙述史,从期刊到放映,到电影节,这是一群沪上电影爱好者的发展历程,编著者用了非常详实的日期,甚至精确到分钟的经历回顾,分享留存当时发生的具象和思路。个人最喜欢的是1998年,贾樟柯和101办公室的对话,那段内容今天看来都不过时。
评分##很感动也很羡慕,因为我的线下影迷时代从来没找到过组织… 赶着盗版DVD黄金时代,每天放学去淘碟,硬拉闺蜜陪着,撞到一个好片别提多开心,回去必得把爸妈“赶出去”端坐着看,看完了还要写观后感;周末要去远一点的店继续淘碟,就希望有一天我自然知道什么片是好的不用听别人推荐;实在想找人聊某个电影就“强迫”同学也看,然后和我讨论… 后来进入豆瓣、微信时代,总感觉迷影少了点线下时代的认真和仪式感… 可能多了点别的什么吧
评分##妖大的半自传。
评分##早年沪上迷影青年的纯真年代,当年的热血理想满腔激情如今来看无比叫人感动,许多记载着实具有珍贵史料价值,写电影节的果然意犹未尽,18元的《英国病人》当年曾被黄牛炒到150元,看完1997年的电影节赶场路线顿时让我决定明年起再也不抱怨赶场问题了,想看《一份未完成的调查报告》,妖大再来本细述电影节的书吧!
评分##看一段当代电影社会文化的民间叙述史,从期刊到放映,到电影节,这是一群沪上电影爱好者的发展历程,编著者用了非常详实的日期,甚至精确到分钟的经历回顾,分享留存当时发生的具象和思路。个人最喜欢的是1998年,贾樟柯和101办公室的对话,那段内容今天看来都不过时。
评分##世纪末症候孕育下的迷影之种 生根沪上发芽记(影迷口述参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