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假如这样生活 | ||
| 定价 | 28.00 | |
| 出版社 | 新星出版社 | |
| 版次 | 1 | |
| 出版时间 | 2016年10月 | |
| 开本 | 32 | |
| 作者 | 王践 | |
| 装帧 | 平装 | |
| 页数 | 210 | |
| 字数 | 63 | |
| ISBN编码 | 9787513323086 | |
前 言 / 1
第一章 认识生命
一、生死与无常 / 6
二、死后的世界 / 9
三、面对死亡 / 11
第二章 人生实相
一、孤独的心灵 / 18
二、脆弱的生命 / 20
三、后生一大事 / 22
第三章 娑婆世界
一、物质的泛滥 / 28
二、精神的荒芜 / 30
三、诸受皆苦 / 33
第四章 认识佛教
一、佛陀应世 / 38
二、一代时教 / 40
三、三藏典籍 / 44
四、佛法传播 / 45
第五章 佛法概要
一、三世因果 / 49
(一)业与业力 / 50
(二)业因果报 / 53
(三)三世因果 / 55
(四)业果可转 / 59
二、六道轮回 / 61
(一)心识不灭 / 62
(二)善与恶 / 63
(三)六道轮回 / 65
(四)轮回的证据 / 68
(五)地狱是必堕之处 / 69
第一章 认识生命
人类一开始便陷入智慧与愚昧矛盾冲突的困扰中。无限的未知领域,如同宇宙空间那隐藏着无穷奥秘的黑暗,紧紧包围着人类。无论文明如何进步,人类总有解不完的宇宙之谜。
在所有的宇宙之谜中,难解,恼人,对个人和社会急迫的,是关于人类自身之谜:
我是谁?人生的目的是什么?安心立命之处何在?
人一死,是永灭,还是有来生后世?
如果人死后不再继续某种“生活”,那么,生前的善恶还有多少意义?
如果有生之前、死之后的世界,那么,生从何来,死向何去?
??
一、生死与无常
对生死问题的解答,关系到每个人切身、根本的利益。因为我们从一生下来就注定要死亡,在死亡面前,世间的一切幸福和欢乐都成为虚饰。
当我们静下心来关注这一事实的时候,我们的人生似乎陷入无底的黑暗之中。
我们在此世间一切的恐惧,都源自对死亡的恐惧。所有的人,无论他承认与否,都必然对此怀有直觉。从面对危险时的不安全感,到怕墓地、怕尸体的心理,每个人不难体察自己意识深处盘踞的对死亡的畏惧。
古今中外不少哲人都曾指出:
死亡恐惧是人类普遍存在的、永恒的焦虑。
为什么我们会生活在对死亡的恐惧中呢?因为我们的本能欲望是要活着,而死亡终将结束我们所熟悉的一切!死亡到来时,我们将被投入一无所知的深渊里。
也许还有更可怕的事情:
我们会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谁!
平时,我们执著自己特殊的、独立的身份:我的姓名、我的地位、我的生平、我的家人、我的朋友、我的工作、我的财产、我的知识、我的技能??把安全建立在这些脆弱而短暂的支持之上。然而,死亡顷刻间就将所有的一切一扫而光!我们所面对的,将只是赤裸裸的自己,一个自己也不认识的人,一个令自己焦躁的陌生人——平时我们总以琐碎的杂务填满每一时刻,以保证自己不会单独面对这位陌生人。
原来,我们生活在一个虚拟的身份之下,一个浪漫的童话世界里。被激情所陶醉,我们过于着迷建造房子的快感,竟把生活的房子建在沙上!
我们悉心包装自己,尽量把每一件事情都维持得安全可靠。为此,我们花费了一生的心血。直到有一天,重病或灾难将我们惊醒,即将来临的死亡粉碎了我们的幻想,并把我们逐出隐藏的地方。
一般人的心态是享受人生,尽量忘记死。
然而,死却不会忘记我们,且会突然袭击我们。
或许有人说:“人人都会死,死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死自然不过了,我不会有什么问题。”
从远处眺望死而说死不可怕,正如在动物园眺望笼中的老虎,因为它不会加害我们。可是,如果我们在山中突然碰到老虎,那会是什么样的情景?
即将真正面临自己的死,犹如在山中突然碰到老虎一样,只一见,便双腿瘫软了。
当今世界,自然灾害、战争、盗贼、车祸以及各种顽症比比皆是,我们每天都能听到死亡的消息。
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
人命在呼吸间。
意思是说:人的生命是短暂的、脆弱的,一气不来,便属隔世。
这就是佛在经中一再提到的“无常”。
佛曾问弟子:“人命有多长?”
一个弟子回答:“人命在数日间。”
佛摇头说:“你没有悟道。”
第二个弟子回答:“人命在饭食间。”
佛还是摇头说:“你也没悟道。”
第三个弟子回答:“人命在呼吸间。”
佛说:“善哉善哉!你悟道了。”
本书包含九个章节。从揭示人生和生命的真相开始,介绍佛教对世界的认知,后落脚到追求幸福人生、做好关怀、建设和谐社会。帮助快节奏生活中烦恼的现代人找到心灵的安宁和归宿。 |
佛恩居士多年来参与净土宗系列丛书的编辑工作,将净土宗法师们的讲法润校整理,编辑成书,计有数十种。所出文字忠实于说者本意,精准稳靠,简练明了,脉络清晰,教旨畅达,有缘闻信者莫不安心起行。 |
王践,法名佛恩,1968年生,山东威海人,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目前为净土宗编辑部副总编。著有《走近佛教》《佛教问答》《佛教故事》等多部通俗入门读物。佛恩居士多年来参与净土宗系列丛书的编辑工作,将净土宗法师们的讲法润校整理,编辑成书,计有数十种。所出文字忠实于说者本意,精准稳靠,简练明了,脉络清晰,教旨畅达,有缘闻信者莫不安心起行。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吸引了我,沉稳大气,又带着一丝古朴的韵味,仿佛预示着里面蕴藏着穿越时空的智慧。我尤其喜欢它将古今典籍与现实故事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的这一构思。读史书总有种隔着距离感,读故事又可能过于碎片化,但如果能将这些古老的智慧,用现代人能理解、能共鸣的故事方式讲述出来,那将是多么美妙的一件事!我期待着书中能像古人讲故事一样,娓娓道来,而不是生硬地灌输道理。那些在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的,关于生死、关于苦乐、关于人生的真谛,能够借由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案例,在我心中扎根,让我能从中汲取力量,去面对生活中不可避免的挑战。特别是“净土宗智慧”这一块,我一直对其充满好奇,但往往觉得过于高深难以企及。如果这本书能用一种更接地气、更贴近生活的方式来解读,让我能够真正理解其中的精髓,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那将是莫大的收获。我希望它能是一本既能增长知识,又能抚慰心灵的书。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能够触及灵魂深处的文字情有独钟,特别是那些能在我迷茫时点亮一盏灯的书。从书名来看,《假如这样生活》似乎就承载了这样的使命。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生活哲学”的书,更像是一次邀请,邀请读者一同去探索那些“深奥伟大”的智慧。古今典籍的引入,让我看到了其厚重的文化底蕴,而现实故事的穿插,则让这份智慧有了鲜活的生命力。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位循循善诱的智者,通过各种各样的故事,让我看到人生的不同面向,理解那些看似难以逾越的困境其实有着解决之道。净土宗的智慧,我虽然了解不多,但总觉得其中蕴含着一种超脱与平和,是现代人在喧嚣生活中所极度缺乏的。如果这本书能引导我去感受那种“心安是回家”的宁静,那将是我最期待的。我希望它能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态度,发掘内心深处的平静与力量。
评分拿到这本书,我的第一感觉是它很有分量,不仅仅是纸张的厚度,更是其内容所带来的厚重感。将“古今典籍”与“现实故事”相结合,这个创意本身就极具吸引力。我常常在阅读古籍时,感叹古人的智慧,但有时又觉得它们离现实生活太遥远,难以消化。而这本书似乎弥补了这一遗憾,它用更贴近现代人生活的故事,将那些古老的智慧“翻译”过来,让它们变得触手可及。我特别期待书中关于“净土宗智慧”的部分,我一直觉得它是一种非常智慧的生存哲学,能够帮助人摆脱烦恼,获得内心的平静。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股清流,洗涤我内心的浮躁,让我能够以一种更豁达、更从容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它不应该只是让我增长见识,更应该能够触动我的心灵,引发我的思考,让我对生活本身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这本《假如这样生活》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似乎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来审视我们的生活。我一直认为,真正的生活智慧,是将古老的哲学思想与当下的现实紧密结合。书名中“古今典籍”的运用,让我看到了其深厚的文化积淀,而“现实故事”的加入,则让这种智慧有了接地气的温度。我渴望在书中找到能够引发我深刻思考的内容,特别是关于“净土宗智慧”的部分,我总觉得其中蕴含着一种超然物外,却又充满慈悲的力量,能够帮助我们理解生命的本质,摆脱内心的执念。我期待这本书能够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为我揭示那些“深奥伟大”的智慧,让我在阅读的同时,能够不断地反思和成长,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更加充实而有意义的生活方式。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智慧殿堂的大门。我一直相信,真正的智慧并非只存在于书本的字里行间,它更应该融入我们的生活,指导我们的行为。书名中的“假如这样生活”就充满了想象的空间,它在邀请读者去设想一种可能,一种更美好的生活方式。而“古今典籍及现实故事”的组合,则让这种可能性变得更加丰富和真实。我非常好奇,书中的故事是如何将古老的智慧与现代人的烦恼联系起来的。特别是“净土宗智慧”这一块,我一直对其抱有浓厚的兴趣,但总觉得它高高在上,难以企及。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用一种极其平易近人,却又深刻有力的方式,向我展示净土宗智慧在现代社会中的实践意义,让我能够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和力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