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称: | 京都山居生活 | 开本: | 2 |
| 作者: | (英)维尼夏·斯坦利-史密斯|译者:果露怡|绘画:(英)维尼夏·斯坦利-史密斯|摄影:(日)梶山正 | 页数: | |
| 定价: | 39.8 | 出版时间: | 2015-04-01 |
| ISBN号: | 9787513315050 | 印刷时间: | 2015-04-01 |
| 出版社: | 新星 | 版次: | 1 |
| 商品类型: | 图书 | 印次: | 1 |
......
精 彩 页: 寻觅安居之所 太阳从比睿山后探出头来,柔和的阳光在庭院的郁金香和水仙花上嬉戏,朝露晶莹剔透。此刻家人都还在安睡,我侍弄侍弄庭院里的香草,写写东西,尽情享受着一个人的时光。沐浴在晨光中的花草菜蔬生机勃勃,白粉蝶翩翩起舞,鸟儿声声啼啭。能在这儿尽情享受这美妙的清晨,我不禁对上帝充满感激。......
作者简介: 维尼夏·斯坦利-史密斯,1950年出生于一个英国贵族家庭。19岁时,对贵族生活心生质疑,为寻求心灵归属,远赴印度修习冥想。1971年来到日本,做过英语教师。后来认识了现在的丈夫——摄影师梶山正。同样的游历印度的经历和对生活的共同追求让他们走到了一起。1996年,维尼夏与丈夫梶山正、儿子悠仁一家三口搬到京都乡下一栋百年农居,开始了种植和研究香草的田园生活。2001年开始在《京都新闻》的“维尼夏的大原日记”专栏连载随笔,记下她与香草为伴的诗意点滴,那些徜徉于自然中的美好瞬间,以及生活中的哲思体悟。 梶山正,1959年生于日本长崎。摄影师,擅长拍摄山川自然风光。作为登山爱好者,曾在多家地理杂志连载登山随笔,与他人合著过多本登山手册。1984年登上喜马拉雅山之后,曾为寻求自我远赴印度。回国后在京都开了一家正宗印度料理店DiDi,在店里与维尼夏结识,后来结为夫妇。本书中的照片即是他用镜头记录下的美好生活瞬间。我必须承认,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之前对“京都”这个词的固有印象。我一直以为它代表的是古老的寺庙、精致的和服、以及游客如织的热闹景象。然而,这本书却带我进入了一个截然不同的空间——一个更为私密、更为宁静、也更为贴近生活本质的京都。我仿佛能听到那些山居生活中细微的声音,比如风吹过竹林的沙沙声,溪水潺潺的低语,以及远处传来的微弱的寺钟声。书中那些人物,他们不追求外在的浮华,而是将心思放在了内心的修为与生活的品质上。我看到了他们如何用最简单的方式,去创造最美好的生活,如何在大自然中找到灵感,如何在日常的劳作中体会到劳动的快乐。这种低调而深刻的智慧,让我深受启发,也让我开始思考,什么才是真正有价值的生活。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次阅读体验,更像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对“生活”二字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分读这本书,就像是在一个恬静的午后,捧着一杯温热的茶,静静地坐在窗边,看着窗外流淌的时光。它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也没有激烈的戏剧冲突,但它有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力量,悄悄地渗透进你的心灵。我被书中那些对于自然景致的细腻描绘所打动,无论是初春的嫩芽,还是深秋的红叶,都仿佛就在眼前一般。我尤其喜欢其中对气候变化、光影变幻的捕捉,那种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通过文字流淌出来,让我感受到一种与天地相融的美好。我开始反思自己与自然的距离,以及现代人常常忽略的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这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京都的山水风光,而是通过一种生活化的视角,展现了人与自然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那种平和而美好的关系。它教会我,即使在最平凡的生活里,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诗意和远方。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完全意想不到的惊喜。我本来以为这会是一本关于京都建筑、历史文化或是美食的指南,但它却以一种更加温润、更加细腻的方式,触及了我内心深处的情感。它没有给我一个宏大的视角去俯瞰京都,而是将我的目光引向了那些最微小的、最容易被忽略的生活细节。我开始思考,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里,我们是不是正在渐渐失去一些珍贵的东西?比如,慢下来去感受阳光穿过树叶的斑驳,去倾听雨滴落在屋檐上的声音,去品尝一口亲手制作的茶点带来的满足感。书中那些看似不经意的描写,却如同一粒粒种子,在我心中悄然发芽,让我重新审视自己对待生活的方式。我开始尝试在日常生活中寻找类似的书中的意境,比如在阳台上种种花草,在周末的清晨给自己泡一杯咖啡,或是约上三五好友,在公园里静静地坐着。这本书,仿佛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内心深处的渴望,也给了我一些触手可及的灵感。
评分第一次翻开《京都山居生活》,就被那封面上的素雅插画吸引住了。是一种淡雅的山水,没有浓墨重彩,却勾勒出山林间的几许静谧。我一直对京都的古老与宁静心生向往,总觉得这座城市保留着一份属于过去的温婉。这本书的名字,恰好戳中了内心深处的那一点期盼,让我忍不住想要一窥究竟。我设想中的京都山居,或许是那种依山傍水,隐于市井之外的隐逸之所,里面住着的是一群懂得生活、不慕繁华的人。他们或许每日与鸟鸣为伴,与溪流为邻,感受着四季的更迭,品味着时光的沉淀。我期待着书中能描绘出这种悠然自得的生活画卷,让我也能在喧嚣的尘世中,寻得片刻的安宁与慰藉。想象着书中人物,他们的生活节奏是否与我截然不同?他们如何应对日常的琐事,又如何在平凡中发现诗意?这些疑问,在我尚未阅读正文之前,就已经在我心中悄然滋长,勾勒出我对这本书最美好的初印象。
评分初次翻阅此书,便被其朴素而隽永的文字所吸引,它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蕴含着一种深沉的力量,如同山间的清泉,缓缓流淌,滋润心田。我惊叹于作者对细节的观察和描绘,那些细微之处,往往最能触动人心。比如,一次偶然的午后阳光,一片被雨水打湿的青苔,或是某个不经意间发现的野花,都在作者的笔下焕发出勃勃生机。我开始意识到,生活的美,往往就隐藏在这些最平凡、最容易被忽略的角落。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居住”的意义,它不单单是遮风挡雨的场所,更是一种与自然、与内心对话的空间。我仿佛能感受到,书中的主人公们,是如何在这种空间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与安逸,如何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中,体会到生命的律动。它让我对“慢生活”有了更具体的想象,也激励我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山居”之所,即使是在喧嚣的都市之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