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分析纲要》不是传记,而是布尔迪厄对自我的社会学分析。布尔迪厄对自己采取了批判反思的视角,仅仅选取了自身经历中从社会学观点来看直接相关的特征,也就是对社会学理解和解释必要的特征。他描述了他的童年经历和寄宿生活,20世纪50年代初他进入哲学场时的状况,从哲学转向人种学和社会学的蜕变过程,以及阿尔及利亚战争期间他所从事的调查,最终对自身的知识筹划提出了社会学解释:低微的出身与学业的成功产生了他分裂的习性,这种习性与他积累的学术资本一起,在知识场的作用下,导致他独特的实践——通过对立面的协调,把宏大的理论抱负与低微的研究对象相结合,以求创立一种总体性的实践的社会理论。
##布尔迪厄反复强调这不是自传,但是仍然从中窥见他人生中各种重要片段,他的心路历程以及这些经历对于他的学术生涯产生的影响。我觉得这本书最重要的特点就是真诚和坦然。正如他在最后一句话中所提示的:“没什么比这一点更让我高兴了,即我成功地使得我的某些男女读者对我的经验、困难、疑问、痛苦等感同身受,并从这种与赞同的投射截然相反的现实主义认同中,得到比他们所经历的和所做的稍稍好一点的行动和生活手段。”
评分##好像在和大师对话一样。虽然大师的话我也并不是都能明白,但感觉很亲切。
评分##我的启蒙读物,通过布迪厄初试自我分析的理论工具。当时看的是12年出的那版,华师大图书馆五楼。
评分##我的启蒙读物,通过布迪厄初试自我分析的理论工具。当时看的是12年出的那版,华师大图书馆五楼。
评分##作为方法的自我分析
评分##这个翻译...不过文章开头就说了布尔迪厄文章难懂。。一言难尽
评分##尽管布尔迪厄拒绝很多标签,但我们还是可以用标签的话说,这是一个后现代社会学家以自传体的方式写下的人生回忆与分析。这种批判和反思的视角将后来影响非常多的知识分子,但在这种视角之外,布尔迪厄的矛盾似乎更值得关注,尤其是他在最后一章想要辩解的问题。
评分##作为方法的自我分析
评分##启发太多,出于感同身受抑或虚假认同。 同具备 出身小地方+中学寄宿生+长期与当下格格不入 三点特性 波丢结尾说:“没什么比这一点更让我高兴了,即我成功地使得我的某些男女读者对我的体验、困难、疑问、痛苦感同身受,并从这种与赞同的投射截然相反的现实主义认同中,得到比他们所经历的和所做的稍稍好一点的行动和生活手段。” 我想我,或许接住了他的长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