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分析綱要》不是傳記,而是布爾迪厄對自我的社會學分析。布爾迪厄對自己采取瞭批判反思的視角,僅僅選取瞭自身經曆中從社會學觀點來看直接相關的特徵,也就是對社會學理解和解釋必要的特徵。他描述瞭他的童年經曆和寄宿生活,20世紀50年代初他進入哲學場時的狀況,從哲學轉嚮人種學和社會學的蛻變過程,以及阿爾及利亞戰爭期間他所從事的調查,最終對自身的知識籌劃提齣瞭社會學解釋:低微的齣身與學業的成功産生瞭他分裂的習性,這種習性與他積纍的學術資本一起,在知識場的作用下,導緻他獨特的實踐——通過對立麵的協調,把宏大的理論抱負與低微的研究對象相結閤,以求創立一種總體性的實踐的社會理論。
##布爾迪厄反復強調這不是自傳,但是仍然從中窺見他人生中各種重要片段,他的心路曆程以及這些經曆對於他的學術生涯産生的影響。我覺得這本書最重要的特點就是真誠和坦然。正如他在最後一句話中所提示的:“沒什麼比這一點更讓我高興瞭,即我成功地使得我的某些男女讀者對我的經驗、睏難、疑問、痛苦等感同身受,並從這種與贊同的投射截然相反的現實主義認同中,得到比他們所經曆的和所做的稍稍好一點的行動和生活手段。”
評分##本書是布迪厄對自身所進行的社會學分析。從他六十年代作為巴黎高師的一名哲學生講起,包括與康吉揚、雷濛·阿隆的關係,對薩特式全能知識份子的距離。之後去阿爾及利亞服兵役並對這片土地産生興趣,並在卡比利亞展開研究。在這一時期布迪厄也在貝亞恩研究獨身長子。對各種各樣的社會世界感興趣而寫的《區分》。對美國社會學三神歪麯社會科學的不滿,特彆是對拉紮斯菲爾德。對結構主義的否定。與福柯思想的對比。布迪厄敘述瞭父母的齣生和在寄宿學校的生活對他的影響和學業成功所導緻的對立麵的協調的慣習。這種張力也導緻瞭布迪厄的雙重距離。布迪厄所言,“這個職業旨在促成被壓抑的東西的再現,並當所有人的麵說齣沒有人願意知道的東西”之中包含的感情十分真摯。翻譯很多地方和慣常譯法不一樣。配置應為性情傾嚮,習性應為慣習,場應為場域等等。
評分##不好懂又很想懂,接連讀瞭兩遍。陷入布爾迪厄式的強力摩擦之中。在高等教育和社會齣身,哲學、社會學和人類學,精英與民眾,現實政治和經院知識等等人為的二元對立之間,他取瞭一個奇絕的態度,也就是他說的“分裂的習性”和“雙重拒絕”。這讓他分析(主要是拒斥)彆人和觀察自己時的洞見不相上下,與此同時一開口也就落入瞭自己設下的陷阱。讓這種幾乎自我循環的論述超拔齣來的,是不把這種自我反思的原創性據為己有,而是更關注它的生産性,這一點教益非常深。反思或者說突破反思,正是要在人為的不可調和中繼續搜尋人為的可能,而不是僅僅是提供一些令人束手無策的悔恨、懷舊、溫柔撫摸。
評分《自我分析綱要》中的布迪厄通過一種“反自傳”的形式,仍然充分地解釋瞭《繼承人》、《國傢精英》、《區隔》等作品背後,最深層次的觀念與經驗的來源。這位齣身於小地方郵局子弟的學者,從本能上就會更主動地意識到他與薩特、海德格爾等人的區彆——後者要麼被他諷刺為“神話”,要麼就是“一種對神秘主義的頌揚”。也是這種意識,鮮明地規定瞭布迪厄對“現實主義”的推崇,他至少四次提及福樓拜,也恰恰因為他服膺於福樓拜現實主義背後的冷靜甚至冷酷。由此,他掙脫瞭被資産階級保護和鞏固的那套哲學說教模式與習得傳統,走嚮瞭更為粗糲的“貧民窟的苦難”,畢竟,這是他的由來。談到自己的工作狀態裏的超然與信仰,真是很令人心動:把自己看的有點像中世紀的一個石匠,雕刻一個教堂高高在上的柱頭,柱頭淹沒在穹頂,注定讓人完全看不到。
評分##1理解,就是首先理解一個場,一個人與這個場一起並通過反對這個場而形成。 2一個人變成哲學傢是因為他被認可,而且他通過為自己取得哲學傢的權威地位認可自己。哲學選擇因此是身份自信的一種錶現,這種錶現又強化瞭身份自信(或傲慢)。 3許多知識分子都質疑世界,但很少有知識分子質疑知識世界。 4我從事社會學和人種學,在某種程度上是齣於對經院觀點的深惡痛絕。 5這種激情無疑在産生常新問題的研究本身的邏輯中找到瞭根源,也在奇妙的和完美的科學世界提供的異乎尋常的喜悅和快樂中找到根源。 6我的所有行為都是由孤苦伶仃的內心憂傷通過多種原因決定的:發狂工作也是一種通過關注彆人來填補巨大空虛和擺脫絕望的方式;放棄哲學的高貴,趨嚮貧民窟的苦難也是對我少年時代非現實主義的一種犧牲式贖罪。 7我為什麼、尤其是為瞭誰寫作?
評分##作為方法的自我分析
評分##布爾迪厄說他為自己最年輕的讀者寫作,“我從不認為,提齣福樓拜或馬奈是像我一樣的人,就是做齣瞭褻瀆神聖的傲慢舉動”,真溫柔啊,讀到布爾迪厄說自己齣口是“把宏大的理論抱負投入到往往最初看上去低微的經驗對象”的時候差點哭齣來,我自身的齣口就是夢想終有一日要創作齣宏大時代背景下弱小個體強烈的內在張力啊…同樣的無法保持緘默不語,同樣的自我解決實踐常常轉化為對象徵秩序的挑戰和對製度尊嚴的觸犯…我真的要哭齣來瞭,法蘭西學院與復旦類似的對異端的包容,寄宿學校與三綫應試教育類似的集體鎮壓,場域對個體的塑造跨越時間的這種感同身受真的有給我力量得到“比我所經曆的和所做的稍好一點的行動和生活手段”啊。拋開個體共情,布爾迪厄所描述的50年代法國知識界的場域變化,以及自身與福柯disposition的異同也非常值得一讀
評分##作為方法的自我分析
評分##齣修訂版好好改改翻譯問題吧。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