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行渐远的红利——寻找中国新平衡/刘鹤作序 彭文生著建构适应“后红利时代”的宏观经济分析框架

渐行渐远的红利——寻找中国新平衡/刘鹤作序 彭文生著建构适应“后红利时代”的宏观经济分析框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彭文生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经济
  • 宏观经济
  • 经济转型
  • 后红利时代
  • 经济发展
  • 政策分析
  • 刘鹤
  • 彭文生
  • 经济学
  • 中国经济模式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全程在线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44246
商品编码:26976239530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3-04-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渐行渐远的红利——寻找中国新平衡作者彭文生
定价58.00元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44246出版日期2013-04-01
字数页码
版次1装帧平装
开本16k商品重量0.540Kg

   内容简介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并行或先后释放出的人口红利、制度变革红利、全球化红利,都将并行或先后面临见顶回落的趋势,因循这些发展机遇时期形成的分析框架来思考未来的增长,难免会陷入惯性与定式,从而出现较大的偏差。本书力图建构适应“后红利时代”的宏观经济分析框架;在此框架下,相应地、分主题地分析中国宏观经济领域若干重要议题;终,引*读者去探索中国经济新平衡的路径。
本书是作者结合自身长期的工作经验,特别是近距离、实际地观察、了解中国宏观经济的发展,写下的个人总结与思考。全书分为十个部分,开篇从宏观经济分析框架谈起,奠定了本书写作的学术规范基础,并为读者指出了理解中国宏观领域经济现象、发展规律的分析框架;第二章内容聚焦在中国的人口问题上,明确地指出了中国现今及未来的人口结构具备的宏观经济含义;从人口延伸开,第三章谈到了中国经济增长的长周期与短周期的区别及相互联系,为理清长期的结构性经济问题和短期的亟待解决的问题提供了思路;随后,作者探讨了经济结构的失衡与再平衡问题,为调整长期发展方式奠定了思想基础;对中国货币发行信用、通胀难题以及房地产泡沫的探讨体现了本书着手解决当前宏观经济领域热点问题的意图,并由此阐发了作者观察后的独特思考;由此,作者介绍了人民币的再平衡之路以及中国城镇化的新机遇与新挑战;后一章,作者总结了上述各个领域的发展问题及特色,提出了“中国新平衡——转型的政策路径”。


   作者简介

  彭文生 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
  1966年出生于安徽省。1986年获得天津南开大学经济学学士学位,1988年和1993年分别获得英国伯明翰大学经济学硕士和博士学位。1986年曾就读于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2010年9月加入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任首席经济学家,董事总经理。中金任职之前,2008年加入巴克莱资本,任中国经济研究主管,董事总经理。1998年至2008年,任职于香港金融管理局,先后担任经济研究处和中地事务处主管。1993年至1998年,在华盛顿担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经济学家,主要负责亚洲新兴市场经济研究,政策分析和咨询。2012年受聘为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教授。
  主要研究领域是宏观经济和金融。在《银行和金融期刊》《牛津经济与统计评论》《太平洋经济评论》《中国经济评论》等国际学术期刊发表多篇论文。出版英文著作BusinessCycles: Theory and Evidence,co-authored with Andy Mullineux andDavid Dickinson, Blackwell Publishers,1993(《经济周期:理论与实证》,合著);Currency Internationalization: Global Experiences and Implicationsfor the Renminbi,co-edited with Chang Shu,PalgraveMacmillan,2009(《货币国际化:国际经验对人民币的启示》,联合主编)。


   目录

章、宏观经济分析新思路
一 分析框架的重要性
二 需求和供给
三 长期和短期
四 两大主流学派的盛衰
五 金融危机前的主流分析框架
六 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
第二章、人口结构的宏观经济含义
一 人口结构的主要特征
二 人多人少的争议
三 放松计划生育的影响
四 人口结构和经济增长
五 人口结构和通货膨胀
六 人口结构和资产价格
七 前车之鉴
第三章、增长的长周期和短周期
一 过去三十年三次增长上升期
二 长周期放缓已经开始
三 改革决定未来增长趋势
四 短周期波动:中国版“大缓和”
五 案例分析:2013温和反弹
六 供给与需求的双面性
第四章、结构的失衡与再平衡
一 结构失衡的表象:消费弱
二 失衡的症结:收入差距扩大
三 人口结构是基本因素
四 企业对居民部门的挤压
五 对居民部门的挤压
六 居民部门内部贫富差距拉大
七 结构再平衡的路径
八 “中国消费”的宏观涵义
第五章、货币信用周期
一 房地产交易吸收了“超发”货币?
二 准确理解货币的储值功能
三 货币是如何创造的?
四 上半场的繁荣
五 信用扩张的暗影——影子银行
六 下半场的挑战
第六章、通胀谜思
一 通胀短周期:总需求波动
二 货币超发的影响:先通胀,后通缩
三 发展直接融资降低通胀吗?
四 劳动力短缺推升通胀吗?
五 食品价格的特殊性
六 过剩型经济难以逆转
七 政策的通胀容忍度难以上升
第七章、房地产泡沫
一 泡沫的争议
二 房地产价格严重偏离基本面
三 泡沫的宏观驱动因素
四 高房价的长期危害性
五 房价下跌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六 房价下跌会带来金融危机吗?
第八章、人民币的再平衡之路
一 不平衡的体现
二 汇率的三个形式
三 准确理解汇率和贸易差额的关系
四 人民币汇率均衡水平之辩
五 外汇资产的再平衡之路
六 资本账户开放和汇率灵活性
七 再平衡的影响
第九章、城镇化新机遇与新挑战
一 城镇化是经济发展的结果
二 旧模式难以持续
三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空间下降
四 新型城镇化需要多方面改革
五 新型城镇化促进经济转型
第十章、“新中间路线”— 转型的政策路径
一 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
二 公平和效率
三 与市场
四 上一代与下一代
五 金融与实体
六 供给与需求


   编辑推荐

  中国经济在经历了30年的高速增长后,将面临什么样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大家谈的很多的人口红利和其消退到底有哪些宏观经济含义?驱动经济增长的长周期和短周期波动的因素有哪些异同?中国经济结构失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如何再平衡?货币信用周期究竟隐含着什么?中国式通胀为何总是迷雾重重?房地产泡沫将带来怎样的后果?人民币和外汇资产配置的再平衡之路意味着什么?新型城镇化将带来哪些机遇与挑战?这一系列追问的答案,将由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为我们一一揭开,循着作者探索的“新中间路线”,我们一起找寻中国新平衡的路径。


经济新篇章:探索全球化与技术变革下的增长新动力 图书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当前全球经济格局的深刻演变,聚焦于技术进步、地缘政治重塑以及全球价值链的调整如何共同塑造着未来经济增长的新范式。面对前所未有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本书旨在提供一套严谨的分析工具和前瞻性的政策视野,以帮助读者理解并驾驭这场深刻的结构性转型。 第一部分:全球化逻辑的再审视 在全球化进程步入新阶段的背景下,传统的要素驱动型增长模式正面临严峻挑战。本书首先回顾了过去几十年全球化带来的红利与结构性失衡,并着重探讨了逆全球化思潮兴起、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以及供应链“近岸化”和“友岸化”趋势背后的深层经济动因。 我们不再仅仅关注效率最大化,而是越来越重视韧性与安全。这种转变不仅影响了国际贸易的流向,更重塑了产业布局的决策逻辑。书中详细分析了数字经济在全球价值链中的新兴地位,以及数据跨境流动的新规则如何成为地缘政治博弈的新场域。通过对多国贸易数据的实证研究,本书揭示了“技术民族主义”对全球产业分工的潜在冲击,并探讨了各国在构建新的技术标准与监管框架中所采取的战略性行动。这包括对关键矿产、半导体等战略性物资的控制,以及在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前沿领域的竞争态势。 第二部分:技术革命与生产力悖论 本书的核心议题之一聚焦于颠覆性技术对经济增长的长期影响。我们正处于由人工智能(AI)、大数据、物联网(IoT)驱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之中,但宏观层面的生产率增长数据却呈现出“科技乐观主义者”与“统计悲观主义者”之间的巨大分歧。 为了解决这一“生产力悖论”,本书构建了一个新的技术扩散模型,该模型强调了组织创新、人力资本再培训与技术采纳速度之间的动态关系。我们认为,技术红利并非自动实现,它需要社会和制度层面的深刻变革来承接。书中对不同行业——从制造业的柔性生产到服务业的个性化定制——的技术渗透率进行了细致的分类和评估。特别是,本书深入分析了生成式AI对白领工作效率的潜在提升路径,以及其对收入分配、技能需求可能带来的结构性影响。同时,对技术变革可能加剧的“赢者通吃”市场结构进行了警示,并讨论了反垄断政策在数字经济时代的适用性与挑战。 第三部分:可持续发展与绿色转型经济学 气候变化和环境可持续性已不再是单纯的环境议题,而是决定未来经济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本书将绿色转型视为未来主要的投资驱动力之一,并构建了评估气候政策成本与效益的综合框架。 我们探讨了碳定价机制(如碳税与碳交易系统)的设计优化,以及如何设计激励措施以加速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大规模商业化。书中不仅分析了能源基础设施的电气化改造需求,还关注了循环经济模式在资源稀缺背景下的潜力。通过对不同国家“绿色新政”的比较研究,本书提出了如何平衡短期经济稳定与长期气候目标之间的政策艺术。关键在于,如何引导私人资本向低碳转型领域倾斜,同时确保转型过程的公平性,避免对弱势群体和依赖传统能源的地区造成过度冲击。这要求政策制定者具备高度的跨部门协调能力和长远的战略定力。 第四部分:宏观政策的再校准 面对供给侧的结构性冲击和需求侧的内生性疲弱,传统的宏观经济工具箱面临失效的风险。本书倡导构建一套适应“后冲击时代”的宏观政策框架。 在财政政策层面,我们主张从周期性调节转向更侧重于“供给侧结构性投资”的战略性支出,重点投入于关键技术基础设施、人力资本提升和气候适应性建设。在货币政策方面,随着通胀驱动力的变化(从需求拉动转向供给瓶颈和绿色溢价),中央银行需要在价格稳定与金融稳定之间进行更精细的权衡。本书讨论了量化紧缩政策(QT)对金融市场流动性的影响,以及如何管理长期实际利率的预期。此外,本书还强调了宏观审慎管理工具的重要性,特别是在应对资产泡沫和金融脆弱性方面的作用。 结论与展望 本书的结论是,未来的经济增长将不再依赖于简单要素投入的累积,而是来源于技术、制度和环境要素的深度耦合与优化。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和应对结构性挑战的国家,将是那些能够建立起一个既具韧性又具创新活力的制度体系的国家。本书为政策制定者、学者和商业领袖提供了一套全面的视角,以理解当前全球经济错综复杂的互动关系,并制定出面向未来的战略。这是一部关于如何在中国乃至全球语境下,重新定义“可持续繁荣”的深度思考之作。

用户评价

评分

我被《渐行渐远的红利》这本书的标题深深吸引。它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学著作的名称,更像是一曲时代的回响,勾勒出中国经济正在经历的深刻变革。“渐行渐远”四个字,精确地描绘了一种趋势,一种告别过去、迈向未来的力量。在我看来,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试图为我们勾勒出一个适应“后红利时代”的宏观经济分析框架。这意味着它将不仅仅是回顾过去,更是着眼于未来,为我们提供一套理解当前和未来中国经济运行逻辑的工具。彭文生先生作为作者,我相信他拥有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对中国经济的敏锐洞察力。我特别好奇,他将如何在新时代下重新定义“红利”?新的增长动力又将从何而来?刘鹤先生的序言,无疑为这本书增添了重要的分量,也预示着这本书的分析可能具有战略性的指导意义。我期待书中能够带来一些耳目一新的观点,帮助我理解那些看不见的宏观力量,并为我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中做出更明智的决策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

评分

《渐行渐远的红利》这个书名,瞬间勾起了我对中国经济发展历程的回顾与对未来的思考。那种曾经令人欣喜的、高速增长的“红利”确实在逐步消退,而如何在新常态下找到新的平衡点,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这本书由刘鹤先生作序,彭文生先生撰写,这本身就保证了其内容的分量和视角的高度。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套系统性的宏观经济分析框架,能够清晰地解释“后红利时代”的经济特征,以及中国经济将如何应对这些挑战。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人口结构变化、技术进步、绿色发展、区域协调以及国际环境等关键因素,并分析它们如何共同影响中国经济的长期走向?我希望能从中学习到更具前瞻性的思维方式,理解宏观经济政策制定的逻辑,以及如何识别和把握新时代的投资机遇。这本书的出现,对于任何想要深入理解中国经济未来发展方向的读者来说,都无疑是一本值得深入研读的宝藏。

评分

这本《渐行渐远的红利》仿佛是一盏指路明灯,在我对中国经济的迷茫时刻,为我拨开了重重迷雾。书名中的“渐行渐远”四个字,精准地捕捉到了我们当下正经历的时代变迁,一种曾经支撑我们高速发展的驱动力正在悄然消逝,而随之而来的是对未来的不确定感。读这本书,与其说是在翻阅一本经济学著作,不如说是在与一位深邃的思想家进行一场对话,他试图为我们描绘出这艘巨轮在风浪中前行的航道。刘鹤先生的序言,更是为这本书奠定了权威基石,预示着其分析的深度与视野的广阔。我尤其期待彭文生先生如何以其独到的视角,构建一套能够穿透“后红利时代”迷雾的宏观经济分析框架,这对于理解当前中国经济的挑战与机遇至关重要。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思路,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宏观政策的逻辑,并洞察未来经济发展的走向,为个人投资决策和企业战略规划提供更坚实的基础。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对当前中国经济学界的一次重要贡献,也是对所有关心中国经济未来走向的人们一次深刻的启迪。

评分

《渐行渐远的红利》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的深刻洞察力和对时代脉搏的精准把握。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哲学意味,将经济发展的驱动力比作“红利”,并点出其“渐行渐远”的趋势,这恰恰是许多人当下内心深处的感受。我一直关注中国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近些年来,那种过去的高速增长似乎变得越来越难以复制,取而代之的是一系列新的挑战和不确定性。彭文生先生撰写的这本书,以“寻找中国新平衡”为目标,并承诺构建适应“后红利时代”的宏观经济分析框架,这无疑正是我所渴望的。我希望书中能够深入剖析“红利”消失的原因,以及在这个新阶段,中国经济的新增长引擎将是什么。它是否会涉及制度改革、技术创新、国内需求升级,或是其他尚未被充分认识的因素?刘鹤先生的序言,为这本书的深度和权威性做了有力背书,让我对书中内容的分析深度抱有极高的期待。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们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帮助我们理解中国经济正在经历的深刻转型,并为未来的发展方向提供清晰的指引。

评分

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探索《渐行渐远的红利》这本书所承诺的宏观经济分析框架。书名本身就充满了画面感,“红利”如同一段辉煌的过去,而“渐行渐远”则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启,一个需要我们重新审视和构建经济思维的时刻。彭文生先生作为作者,他的学术背景和对中国经济的深刻洞察,让我对书中内容的专业性和前瞻性充满信心。我尤其好奇,在“后红利时代”,经济增长的动力将如何重塑,哪些新的要素会取而代之?书中是否会探讨人口结构的变化、技术创新带来的颠覆性影响,以及全球经济格局的重塑,这些因素将如何共同作用,塑造未来的中国经济?我期待书中能提供一套严谨的逻辑体系,帮助我理解这些复杂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能够更清晰地把握经济运行的脉络。刘鹤先生的序言,为这本书增添了份量,更暗示了这本书的分析可能触及到国家层面的战略思考。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有前瞻性的判断,帮助读者提前布局,迎接挑战,抓住新时代的机遇。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