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 劳阿毛说并购(增订版)劳志明 中国法制出版社 9787509391051

正版 劳阿毛说并购(增订版)劳志明 中国法制出版社 9787509391051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劳志明 著
图书标签:
  • 并购
  • 公司法
  • 财务
  • 投资
  • 管理
  • 劳志明
  • 中国法制出版社
  • 法律
  • 经济
  • 实务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中国法律图书旗舰店
出版社: 中国法制出版社
ISBN:9787509391051
商品编码:27100315020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8-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劳阿毛说并购(增订版)
书号:9787509391051
定价:98.00
作者/编者: 劳志明 著
出版社:中国法制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01月



编辑推荐


据行家说:“并购不提劳阿毛,整啥名句都枉然”。


 

  当“干货”遇到“段子”,内行看门道,外行见热闹

  行家点赞

  并购是很复杂的资本交易,阿毛哥已毫无保留地展现了一个撮合者数十年的深度体验与精髓总结。若能得意忘言,将阿毛哥所授之道举一反三,则是物有所值的收获。

  ——沈伟,秋石资本董事长

  《劳阿毛说并购》这本书是阿毛同学的处女作,据说在投行并购乃至金融圈都相当火爆,差不多已经成了投行人手一册的入门读物,这次再版也*在意料之中。

  ——@杨媛就是yangdollar

  本书不是故作高深的理论,而是阿毛同学近20年亲历中国资本市场并购实践的感悟。文字深入浅出,诙谐幽默,嘻笑调侃中勾勒出方兴未艾的本土并购市场的众生相,实为*的关于并购市场的生动读本。书中所言于专业人士心有戚戚焉,非专业人士也能在莞尔一笑之余走近并购。 ——刘晓丹,华泰联合证券总裁

  媒体推荐

  本书的视角*独特。对于外行人来说,并购交易的过程是一个神秘*的“黑匣子”,中国的投行人给人的也往往是深居后台、沉默低调的印象,劳阿毛则一反常态地站到前台,对这个“黑匣子”进行了全方位揭秘。作为旁观者,劳阿毛在本书中给读者提供了大量有意思的细节,比如在借壳交易中借壳方会非常关注能否迁址的问题,因为这关系到地方政府的脸面;作为参与者,劳阿毛将自己在方案设计、估值作价等方面的并购经验和盘托出。同时,劳阿毛还反躬自身,对“投行人”进行了自嘲与沉思,并对投行的转型与发展进行了前瞻性的思考。这实在是一本深入浅出、面面俱到的并购“大书”,劳阿毛也一如既往地发扬着他“男女不限,老少皆宜”的写作风格。

  ——《中国证券报》

  并购界的劳志明,纵横捭阖地打拼, 没有放弃磨刀砺枪的习惯;夜以继日地工 作,没有妨碍分享互动的精神。并购是他 的阵地,*是他的耕地,段子是他的家 什,幽默是他的风格,思想才是他真正脱颖而出的真谛。当他将这种来源于工作、 来源于生活的真知灼见与思想感悟,用幽 默风趣的语言文字将“高大上”的并购概 念、思想感悟、经验教训及时*地展示 出来,既接地气,又聚人气,不知迷倒了多 少善男信女。

  ——《当代金融家》

  阿毛哥有次坐飞机,听见后排两个年轻人谈并购,其中一个苦恼说并购法规太难懂,不易入门;另一个经验丰富些的,马上说:你到网上去搜劳阿毛这个人的博客,里面的文章把并购讲得非常清楚。业内还有人把劳阿毛关于并购的业务总结和体会文章整理成一个合集,叫做“毛选28篇”。

  ——《每日经济新闻》

  大幅增订,重版出来



内容简介

作为旁观者,劳阿毛在本书中给读者提供了大量有意思的细节,比如在借壳交易中借壳方会非常关注能否迁址的问题,因为这关系到地方政府的脸面;作为参与者,劳阿毛将自己在方案设计、估值作价等方面的并购经验和盘托出。同时,劳阿毛还反躬自身,对“投行人”进行了自嘲与沉思,并对投行的转型与发展进行了前瞻性的思考。这实在是一本深入浅出、面面俱到的并购“大书”,劳阿毛也一如既往地发扬着他“男女不限,老少皆宜”的写作风格。

——《中国证券报》



目录

  壹?横看成岭侧成峰——并购的N个侧面

  关于并购市场几点小猜想  003

  并购重组类型之科普式解析  008

  市场化并购,应该保护谁  017

  上市公司产业并购之山雨欲来  021

  创业板产业并购,为何这么火  028

  产业并购误区之女人逛街心态  037

  借壳,想说爱你并不容易  043

  借壳标准与监管取向再思考  051

  产业并购之花为何这样红  057

  旁观新三板的疯狂与机遇  063

  再融资新规影响之脑洞大开  067

  贰?技术与艺术的融合——并购经验谈

  并购方案设计——合规下的利益平衡艺术

  如何评价壳公司的优劣  073

  知易行难之净壳剥离  080

  收购上市公司超过30%股份之沙盘推演  085

  A股并购重组估值作价之多维度科普  090

  A股并购为何多选择发股支付?  094

  细数A股并购重组中的N多股份锁定  099

  科普盈利预测与补偿设计  106

  闲谈上市公司重组过渡期间损益安排  112

  并购基金靠什么赚钱  115

  交易撮合——洞察人性下的预期管理

  并购交易的核心在于平衡  118

  并购与搞对象  124

  并购战略之宫廷选妃与见色起意  127

  并购格局,不求战胜而求共赢  131

  并购交易谈判的九大误区  134

  靠谱,撮合交易的基本功  142

  细数并购交易撮合中的N种不靠谱  148

  项目操作——投行并购业务的总结与思考

  并购业务思考之利益取舍  155

  IPO与并购:庙堂之高与江湖之远  158

  投行并购服务段位与梦想  163

  独立财务顾问:教练、运动员,还是边裁?  168

  财务顾问项目执行:如何导演这场戏?  174

  殊途同归投行路  181

  如何认识并购项目时间表  184

  上市公司并购该何时停牌  186

  科普中概股回归A股操作  192

  如何计算A股借壳成本  205

  叁?舍弃小我,娱乐众生——投行人的自嘲与沉思

  投行人易有的毛病,你中枪了没?  213

  投行成长:那些人,那些路  218

  投行路上欢乐多  224

  关于投行业务的几点体会  229

  如何理性看待考核  236

  告别无效纠结  239

  投行人眼中的其他机构  242

  舍弃小我,娱乐众生  246

  投行,需要啥样的团队文化  250

  投行与客户沟通体会19条  256

  金融圈的非典型“攒局”  258

  肆?工作之外——俯仰自得真性情

  心态是面镜子  265

  我的父亲  267

  给女儿的*封信  270

  我的小愿望  272

  大姨  274

  *取舍  277

  牛肉、石块与贫富  280

  矜持是种本能  283

  学车点滴事  285

  往事如歌  289

  得与失的瞎琢磨  295

  伍?信笔开河——段子里的并购与人生

  “段子手”的日常  303

  有趣的专业人  330

  闲扯,或曰“哲思”  388

  后记? 421




在线试读

  关于并购市场几点小猜想

  *近两年资本市场变化还是挺大的,主要体现在IPO的加速及审核发行常态化、再融资政策收紧及对并购重组的严格监管等。市场数据也有了相应呼应,上市公司再融资和并购重组的案例数急剧下滑。尤其对于并购重组而言,似乎冷热切换就在弹指间,昨天还各种热议借壳、市值管理及并购基金等,突然就潮水退去,降温那是相当的明显。

  在IPO提速带来新的繁荣下,并购似乎显得有点尴尬,市场也略显有些迷茫。作为投行*前沿的从业者,忙碌之余也不停地思考,如何看待当前并购的降温,A股并购将呈现怎样的趋势?

  猜想1:中小企业更容易IPO,会转化为并购主力军

  现行的IPO审核还是比较严格的,而且更侧重于合规性审查而非企业的价值和成长性考量。所以,运行规范的中小企业更容易实现上市,统计数据也支撑了这个观点。对于很多中小企业而言,上市后单纯通过内生式的成长是难以满足投资者预期的,借助资本市场外延式扩张也是普遍需求。

  随着IPO的提速及常态化,次新股在股票市场的溢价率会降低。只有盈利能力更强和更有成长性预期的公司才能支撑更高的市值,进而让资本平台的资源配置作用发挥到*化。简而言之,从拟上市企业而言,IPO*只是手段而非目的,多数公司实现上市后,都有颗跃跃欲试的并购扩张的心。

  猜想2:再融资审核收紧,并购成为资本运作*

  上市公司再融资政策进一步收紧,包括间隔18个月的要求让再融资的频率大大降低,市价基准日发行也增加了发行难度,同时股本扩张限制也遏制了单次的融资规模。原来上市公司可以通过再融资获得资金,要么是满足新建项目投入,要么进行现金并购。而再融资新政让上市公司持续融资越来越难,对通过并购重组方式来实现成长更为侧重和依赖。

  另外从规则上讲,并购重组的配套融资不受间隔18个月的限制,而且结合并购重组的融资手段更具有多样性,并购重组行为不但承担企业外延式扩张的职能,从某种程度也是上市公司缓解融资压力的手段。

  猜想3:并购标的供给短期紧缺,市场会逐步建立新的供需平衡

  IPO的提速改变了很多被并购企业的想法,很多都试图通过排队IPO方式实现直接上市,直接导致当前并购市场“标的荒”现象,也是当前并购交易成交难度大的重要原因之一。跟被并购相比,直接上市的溢价比较高且股票被稀释小,股东的财务收益更大。另外,IPO主要的压力来源于审核而不是发行,相比较而言并购的谈判博弈更为复杂。

  有人会说,IPO的提速和发行常规化会对并购标的供给形成巨大冲击,只要IPO路是通的,从理性的角度而言没人能接受被并购。其实这事应该从动态逻辑角度去分析,企业之所以选择IPO不是缘于路径不同而是因为估值差异。在成熟市场企业的证券化退出主要方式不是IPO而是并购,主要是并购的价格普遍会高过IPO的价格。*先相对于IPO的参股权交易而言,并购是控股型交易是具备溢价条件的;其次是并购基于交易的相对性和整合协同,收购方可能会给出更高的价格,这是成熟市场很多公司会被天价并购的原因所在。

  另外,A股的政策变数也多,目前IPO的快速审核是否能够持续也有不确定性。若发行*市场化则会出现发行价格下滑,而并购价格可能会更有优势。若监管为了保证发行继续管控IPO发行节奏,那很多企业IPO有难度也可能会接受并购。总之,对于很多拟IPO企业而言,管制红利和市场红利不可能兼顾,无论处于被动还是主动,被并购依然是相当数量企业大概率的归宿。

  猜想4:借壳交易不会消失,但不会是市场主流

  曾几何时,借壳上市差不多成了并购重组的代名词,乌鸡变凤凰的案例频频发生。监管也出台了种种政策,旨在提高借壳门槛和限制类借壳操作,但似乎都没法遏制市场的借壳热情。然而*近半年随着IPO的提速,近期的借壳交易越来越难发生。

  其实,在现阶段借壳很难发生的逻辑也比较简单。IPO提速使得直接上市综合成本变低,直接上市变得优势更明显。而壳价格的回落也需要时间,壳价格核心是被借壳上市公司的市值,而影响上市公司股价市值的因素比较复杂。在当前环境下,借壳的股权稀释的高成本让借壳交易很难谈拢。

  是不是意味着以后借壳就不会发生了呢?其实也不是,成熟市场依然有借壳交易的发生。主要是并购市场的需求是比较多样化的,而市场*终会平衡借壳需求和供给。借壳交易在很长时间也会存在,但交易数量会很少,不会成为并购市场的主流。

  其实,*近借壳的交易数量增多趋势主要有几个原因,有些具备IPO条件的企业对于后续IPO的周期和政策变化有所顾虑,还是希望能够通过借壳方式快速实现上市。另外,有些企业的特点比较适合借壳,比如盈利好、估值压力小且持续经营能力强,但历史沿革规范稍弱,在借壳审核下具备明显优势。同时,壳的市值和交易条件也在下调,原来没有条件借壳的企业也具备的交易基础,给一些特定企业可以借壳的机会。

  猜想5:IPO常规化有利于敌意收购的活跃

  敌意收购出现需要两个条件,*先是证券市场的有效性导致股票从基本面角度具备投资价值。其次是法人治理结构有效性,取得控股权就可以很容易掌控公司经营。虽然2016年证券市场出现了些敌意收购的案例,但类似案例出现并不意味着市场已经具备敌意收购基础条件,更多是由低成本资金的投资诉求推动的。

  IPO的提速会增加股票市场的有效供给,从某种程度上会降低股票市场的综合溢价率,会让市场更具有效性,基本面和资产价值对股票价格的支撑作用更为明显。所以从这个逻辑而言,IPO作为证券市场入口的持续畅通对A股的市场化进程是有利的,市场有效性的增强会提高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效率。会形成好公司股票价格高而坏公司股票价格低,也会出现个别公司股票阶段性低估的情况,让敌意收购发生的可能性更高。其实,敌意收购也是正常的市场行为,本身也是市场资源配置有效性的重要体现。类似的案例应该会越来越多,证券市场的攻防也会越来越精彩。

  总之,并购重组是市场交易行为,只要存在市场就存在交易的可能。无论是市场还是政策的剧烈变化,阶段性可能会影响并购交易的活跃性。但市场会有很强的修复功能,预期稳定后交易会逐渐活跃。所以,对并购交易而言,无论是强管制还是市场化都有发生的基础,只不过交易的方式会有所不同罢了。

  并购重组类型可以用买房来比喻,新婚夫妇申请福利分房是IPO,购买二手房装修及换家具是借壳上市,小两口住进房子后把全家都安排落户并居住是整体上市,攒钱把邻居房子买下来算产业并购。

  段子

  戏精云集

  资本市场并购交易*难达成,主要因为利益太大且参与者太精,有时局中人谈得热闹无比,其实是投机分子跟骗子谈,中间还有等着对缝儿的,都在做各种四两拨千斤的打算,就像有些EMBA班差不多,都想嫁接别人资源,*发现原来是小商贩集会。

  不忘初衷

  并购交易利益*化不*在于价格,能否在合适时间实现交易非常重要,好比换房子,聪明人是略低于市价快速出手旧房,略高于市价迅速拿下新房,住上大房子是目标,无非多贷款几万而已,若总想卖高价而买低价,影响了心情和效率,是陷入局部而忘了自己的初衷。

  交易自由

  产业并购的推出会受到各种关注,好比邻居娶媳妇,群众七嘴八舌议论,这姑娘出身不好,政审通过有点悬,容貌平平,根本配不上这么多彩礼啊。还有,坊间传闻以前也是风流的主儿,仔细看,鼻子八成还是隆的……其实,婚姻自由且能对未来有憧憬,就应该得到祝福。

  拒绝暧昧

  从此,并购重组方案设计需要更为小心,没有借壳本意的产业并购,也不能有丝毫借壳嫌疑,否则会先溅身上血然后再躺着中枪,总之,要么大大方方借壳,要么*不是也不能像借壳。怎么说呢,要么娶我,要么远离我,敢抛媚眼搞暧昧整死你。

  顺势而为

  个人观点,逐利性是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的驱动本源,而政策好比治水更多应该顺势而为,通过堵的方式要么暗流涌动要么堰塞湖,只能改变水的形态而无法让水消失。说再直白点,民政局可以提高结婚登记标准,但很难管住男女情欲。

  什么桃,净毛

  并购市场交易机会很多,对于投行而言,应该在筛选识别上下功夫,而不是试图见机会就扑。并购市场不会关门,交易心态也需要锤炼,有时坦然面对错过胜过于对机会的苛求,因为无论怎样错过是人生常态。否则,就会像孙猴子进了蟠桃园,哪个都想吃哪个都舍不得,*咬了一嘴的桃毛而已。

  摆正位置

  投行在并购谈判中的角色有点像拳击裁判,需要居间控制比赛节奏保证双方实力的发挥,同时也需要避免双方受伤或者犯规。所以,投行不能当委托方帮凶,吹哨后帮着客户狂殴对手,也不能当观众傻看热闹狂叫好,当然也要杜绝表演欲,别双方比赛没开始,裁判先花拳绣腿地来阵套路,生怕双方不知自己实力。

  无用功

  并购是典型的一把手工程,所以投行尽可能别跟啥中层打交道,有可能你辛苦的工作成果就是为了完成他们的本职工作,帮助他们形成内部的建议和年底的总结,更有可能的是,老大根本就不知道并购这事,当然也不知道你的存在。

  长效积累

  投行的竞争优势一旦确定,就进入了高成功率与优质项目源的良性互动,就像*高中差不多,升学率越高学苗越好,学苗越好升学率越高,简而言之,凭雪中送炭打天下,靠锦上添花坐江山。

  战略与战术

  关于借壳交易中的格局,我想说,当前A股就是座大金山,通往金山的路上已经车水马龙,但有老板耗费了太多时间精力跟的士司机谈价格,当别人已盆满钵满归来时,他还在路边陈述原油价格走势和车费太贵理由,不失慷慨激昂的样子。

  借壳的要求

  借壳对企业的要求:1.*要很赚钱,否则无法支撑重组后上市公司每股收益,按照4亿股本每股0.5元也要有2亿元利润;2.不能太规范,否则可以IPO;3.不能太不规范,否则通不过借壳审批;4.要有耐心,踏实连续盈利3年;5.不能太有耐心,无法忍受等3年走IPO……

  合理预期

  企业引入PE投资者时,能在价值和价格上有共识就很不错,钱之外的能力是可遇不可求的,若真的有也会非常明显。故此,刻意表达能提供增值服务的,通常只想砍价而已,多数钱之外的能力等于零,少数的甚至连钱都没有!

  上市公司也有辈分

  从股票简称就能看出上市公司年代辈分来,十多年前科技股泡沫时,各种“高科”遍地,后来矿业火时就诞生了诸多“能源”,随着中小板制造业上市诞生了好多“新材”,后来创业板啥网络、信息、智能轮番登场。有人说“新材”容易被借壳,其实是中小板传统行业被借壳的概率大。

  诚意与矜持

  并购中价格的博弈很关键,对于价格要在战略上藐视而在战术上重视,既要避免因为陷入细节博弈而影响并购战略大局,又避免轻易让步破坏对方安全感而毁掉交易。简而言之,在价格上锱铢必较和轻易妥协都不太好,前者容易乱了自我方寸,后者会乱了对手芳心。

  懂你信你

  通常创业者对公司的模式与前景会有宗教般的信仰,故对于PE或收购方质疑式沟通会很不爽,尤其向外行陈述专业之梦非常之痛苦。而对于投资而言宁可错过也不能做错,先怀疑并找理由否定怀疑再正常不过,能基于未来把企业卖出去是件难事,愿意出钱的通常基于信任而非懂你,懂需要条件而信是种选择。

  “核心业务”

  有人认为,投行从业人员*的几项技能是喝酒、炒股和混圈子,尤其新人把这些当核心业务能力来刻意培养,*结果通常是双眼迷离地揣着脂肪肝、急功近利地赔钱,跟谁都熟就是办事费劲。

  赚钱为王

  A股的环境很特殊,并购的火爆并不意味着并购基金赚钱很容易,并购基金盈利模式尚在摸索中,基金的募、投、管、退几个阶段,真正产生价值的应该是投资,即价值发现或者分享成长。多数并购基金主要在市值管理和有效退出上讲故事,本质都是以募资收管理费为意图的并购掺和忽悠基金,基本是靠天吃饭。

  LP与老婆

  并购基金找LP跟找老婆差不多,*要因素是有钱(女性),其次希望好相处(贤惠)、然后形象与影响力(漂亮)和能带来增量资源(女强人),当然,这些要求是跟自身条件紧密关联的,要是募集都非常吃力,满脑子都是收管理费来养活自己,那只能有奶便是娘了。

  热脸与冷屁股

  并购配套融资向独立di三方的锁价发行不好操作,主要是交易难度大而非政策障碍,对于大股东而言,感觉送人大红包无比豪爽,但因为锁三年对方也不那么感冒,常常是热脸贴了冷屁股。

  中国特色

  资本市场之所以称之为市场,应该具备市场的基本功能,即自由筹资、自由交易和估值定价,目前A股是融资要批,交易有停牌、锁定期和涨跌幅,股票价格脱离价值,所以,中国的资本市场不是*有效的市场,会有很多中国特色的问题,当然也有中国特色的机会。

  思考注册制

  个人观点,注册制*关键不是谁来审,只要是别再控制发行节奏,别管发行价格,募集资金咋用别操心,就算其他的有些中国特色,也不会影响注册制的成功。另外门槛问题也不重要,市场门槛远会比行政门槛高得多,就像现在餐饮行业,关键不在拿执照而在于是否有人光顾。



《精益创业:如何低成本、高效率地创建成功的企业》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一本教你如何进行大规模企业并购的专业读物,而是聚焦于现代创业的精髓——如何以最少的资源,最快的速度,验证商业模式,并在这个瞬息万变的市场中脱颖而出。在创业浪潮汹涌的今天,无数怀揣梦想的创业者前赴后继,但成功的比例却令人堪忧。究其原因,往往不是因为创意不足,也不是因为资金匮乏,而是因为在产品开发、市场验证和客户获取的环节中,走了大量的弯路,付出了不必要的代价。 《精益创业》一书,正是为解决这些痛点而生。它提出了一套颠覆传统的创业方法论,核心在于“构建-测量-学习”的闭环。这套方法论强调,创业的本质不是遵循一个预设的完美蓝图,而是通过持续的实验来探索和发现。创业者需要快速构建一个最小可行产品(MVP),将其推向真实的市场,从中收集客户的真实反馈(数据),然后根据这些反馈来调整和优化产品、策略甚至商业模式。这个过程不断重复,直到找到一个可持续的增长引擎。 核心理念与实践: 1. 最小可行产品(MVP): 这是精益创业的核心概念之一。MVP并非一个粗制滥造的原型,而是拥有最基本、最核心功能的产品,足以解决用户最迫切的痛点,并能收集到有价值的用户反馈。它的目的是用最低的成本和最快的时间验证核心假设,而不是开发一个功能齐全但可能无人问津的产品。书中详细阐述了如何定义MVP,如何衡量其效果,以及如何避免陷入“完美主义”的陷阱。 2. “构建-测量-学习”循环: 这是贯穿全书的行动指南。 构建: 指的是快速将你的想法转化为一个可工作的MVP。这需要敏捷的开发流程,将开发周期缩短到以天或周为单位。 测量: 一旦MVP上线,就需要严格地收集和分析数据。这些数据可以是用户的使用行为、转化率、客户满意度,甚至是那些未实现的购买意愿。书中强调了区分“虚荣指标”和“行动指标”的重要性,指出只有那些能指导决策的指标才是真正有价值的。 学习: 基于测量到的数据,创业者需要做出决策:是“坚持”(Persevere),继续按照现有方向前进;还是“转型”(Pivot),大幅度改变产品方向、目标用户或商业模式。这种学习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持续的,确保创业团队始终与市场保持同步。 3. 创新会计: 传统的财务会计衡量的是过去发生的事件,而创新会计则关注于创业过程中那些尚未确定的领域,并为之提供可衡量的指标。它帮助创业者理解MVP的真实表现,判断当前的策略是否有效,并为未来的转型或坚持提供数据支持。书中提供了许多实际案例,展示了如何利用创新会计来驱动增长。 4. 客户开发: 在精益创业的理念中,产品开发和客户开发是并行且相互促进的。在产品尚未完全开发出来之前,就应该积极与潜在客户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痛点和期望。客户开发的目标是通过与客户的互动,验证你的商业假设,并最终找到你的目标客户群体。这种早期的客户参与,能极大地降低产品失败的风险。 5. 增长黑客(Growth Hacking): 虽然书中没有直接使用“增长黑客”这个词,但其许多核心思想都与此高度契合。精益创业强调通过数据驱动和实验来找到可持续的客户获取和留存方法。它鼓励创业者跳出传统的市场营销框架,寻找创新、低成本的增长渠道。 本书的价值与适用对象: 对于初创公司: 《精益创业》提供了一套系统性的方法论,帮助初创公司规避常见的陷阱,以极低的成本和风险验证商业模式,并快速找到市场契合点。它可以指导创业者如何从零开始,构建一个有潜力的企业。 对于大型企业内部创新: 许多大型企业也面临创新乏力的问题。《精益创业》的理念同样适用于企业内部的新项目孵化和创新部门。它能够帮助企业以更敏捷、更有效的方式探索新产品和新业务,避免“大船难掉头”的困境。 对于产品经理和开发者: 本书将产品开发与市场验证紧密结合,帮助产品经理和开发者理解用户需求,构建真正有价值的产品,并不断迭代优化。 对于投资人: 投资人可以通过理解精益创业的逻辑,更好地评估初创公司的潜力和团队的执行力,识别那些真正有能力通过数据驱动实现增长的团队。 为何选择《精益创业》: 在当前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墨守成规、依靠直觉或长远规划的传统创业模式已难以适应。市场需求、技术迭代、竞争格局都在不断变化,只有那些能够快速适应、持续学习和迭代的团队才能生存和发展。《精益创业》提供了一种思维方式和一套实操工具,能够帮助你在不确定性中找到确定性,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实现爆发式增长。它不是一本告诉你“做什么”的书,而是一本告诉你“如何做”的书,让你掌握在变化中创造未来的能力。 本书的内容涵盖了从概念的提出、假设的验证、MVP的构建、数据的收集与分析,到最终的战略调整与转型等各个环节,并辅以大量真实案例,使读者能够清晰地理解并实践精益创业的理念。它将改变你对创业的认知,让你明白,最有效的创新来自于对真实世界数据的响应,来自于对客户的深刻洞察,来自于不断试错并从中学习的勇气。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出版信息做了些了解,9787509391051这个ISBN号,以及“中国法制出版社”这个出品方,都给我一种“硬核”的专业感。作为一名长期关注企业战略和资本运作的爱好者,我深知并购是一个涉及多学科、高度复杂的领域,它不仅仅是简单的买卖行为,更是一项战略决策,需要深厚的法律、财务、管理知识作为支撑。这本书能够在中国法制出版社出版,并且是“增订版”,这让我对它的内容深度和广度有了很高的期待。我希望它能够深入浅出地讲解并购的各种模式、策略,以及在实际操作中会遇到的各种法律法规和潜在的风险。对于我来说,一本好的专业书籍,能够帮助我建立起一个系统性的知识框架,并且能够启发我思考更深层次的战略问题,这本书给我的这种感觉非常强烈,期待它能够成为我案头必备的参考书。

评分

我是一个对金融市场和企业发展动态非常敏感的读者,尤其关注那些能够深刻影响行业格局的并购事件。市场上的信息纷繁复杂,很多时候需要一本系统性的、有深度的书籍来帮助梳理和理解。这本书的作者和出版信息都显示出它是一本非常专业的著作,尤其是在“增订版”的更新,让我对其时效性和前沿性有了很高的期望。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能够结合中国本土的并购实践,深入剖析案例,揭示并购背后的逻辑和决策过程。我期待它能为我提供一个更宏观的视角,去理解并购对于企业价值创造、资源优化以及市场竞争格局的影响。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提升我对并购市场的洞察力,更好地把握投资机会,同时也为我的职业发展提供更坚实的知识基础。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我真的很喜欢,那种沉稳又带着一丝现代感的蓝灰色,配合着烫金的书名,光是放在书架上就觉得很有分量。拿到手里,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摸起来细腻但不滑腻,印刷清晰,字迹也干净利落,翻阅的时候没有任何异味,这点对于我这种经常长时间阅读的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考量。我一直很关注财经领域的一些专业书籍,尤其是在并购这个话题上,市面上虽然有不少资料,但总感觉有些零散或者过于理论化,不够接地气。这本书的装帧给我的第一印象就非常好,让我对它里面的内容充满了期待,希望它能像它的外观一样,既有深度又有条理,能够切实地帮助我理解和把握并购的复杂世界。包装也非常严实,送到的时候完好无损,这种细致的服务也让我在购买时感到很安心,期待它能给我带来一些启发性的阅读体验。

评分

这本书的作者名气很大,我之前也读过他的一些文章,对他的专业度和见解一直都很佩服。这次看到他出了增订版,而且是关于并购这个我一直很感兴趣的领域,简直是太让人兴奋了。我一直觉得,并购不仅仅是财务报表上的数字游戏,更是一门艺术,涉及到战略、法律、管理、甚至是人性。一本好的并购书籍,不应该仅仅是枯燥的理论堆砌,更应该包含实操的经验、经典的案例分析,以及对未来趋势的洞察。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在这几个方面都做得很好,能够帮助我理解那些成功的并购背后隐藏的逻辑,也能让我警惕那些失败的案例所带来的教训。作者的背景在中国法制出版社出版,这本身就说明了其内容的严谨性和专业性,我很期待这本书能够填补我在并购知识体系中的一些空白,并为我带来一些全新的思考角度。

评分

我最近在准备一个项目,其中涉及到一些企业兼并的可能性,所以对并购领域的知识需求非常迫切。我一直在寻找一本既权威又实用的中文书籍,能够系统地梳理并购的流程、关键环节以及需要规避的风险。市面上很多这类书籍要么过于陈旧,要么内容比较浅显,很难真正解决实际问题。这本书的标题和出版社都给了我很大的信心,尤其是“增订版”的字样,意味着它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更新和补充,这对于快速发展的并购市场来说尤为重要。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清晰的框架,详细阐述从初步接触、尽职调查、交易结构设计,到合同谈判、交割以及后续整合等各个阶段的核心要素。我非常看重书籍的案例分析部分,希望能够从中学习到具体的实战技巧和经验,能够指导我在实际操作中少走弯路,提高效率。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