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拓新之旅:巴斯夫与中国缘起1885
定价:198.0元
作者:(德)葛睿齐,同济大学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问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3-01
ISBN:9787509771518
字数:320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新图文轩,正版现货,欢迎读者选购
内容提要
巴斯夫是德国的一家大型跨国化工企业。本书是介绍了巴斯夫在中国150年发展历程的专著。巴斯夫作为一家化工企业,注重在石化一体化方面发展,但是并不只是眼于商业利益也十分注重对于人类所居住环境的保护。这是巴斯夫成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值得我国企业尤其是化工企业学习和借鉴的。
目录
新图文轩,正版现货,欢迎读者选购
作者介绍
Michael Grabicki (葛睿齐)在汉堡大学与哥廷根大学攻读德语文学研究与政治学专业,在报社培训结业后曾担任《哥廷根日报》记者。后加入巴斯夫企业传播部门历任数职,2012年底前负责企业媒体关系。在此期间,Grabicki多次访问亚洲,并在他从事的媒体关系工作中关注和支持巴斯夫在中国的活动。
文摘
新图文轩,正版现货,欢迎读者选购
序言
新图文轩,正版现货,欢迎读者选购
《拓新之旅:巴斯夫与中国缘起1885》这个书名,让我立刻感受到一股历史的厚重感和探索的勇气。书名中的“拓新”二字,充满了积极向上的力量,暗示着巴斯夫在中国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开创、锐意进取的过程。而“巴斯夫与中国缘起1885”,则将时间线和核心事件明确化,勾勒出一幅跨越百年、连接东西的宏大画卷。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在1885年那个中国近代化进程初期的特殊时期,巴斯夫是如何首次踏足中国市场的?是偶然的机遇,还是深思熟虑的战略布局?我希望能够从书中了解到,当时巴斯夫的产品在中国是如何被介绍和销售的?它所面临的消费习惯、市场环境以及竞争格局又是什么样的?这本书的副标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德)葛睿齐,同济大学德意志联邦共”,进一步强化了我对其内容深度和学术严谨性的期待。这表明,这本书并非一本简单的企业宣传册,而是经过精心研究、具有社会科学视角的学术著作。我希望能从中看到,巴斯夫的早期进入,是如何与当时的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相互作用的?它是否在技术、管理、人才培养等方面,对中国产生了某些早期而深远的影响?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像一面棱镜,折射出近代中国对外经济开放的复杂图景,展现跨国企业在中国市场生根发芽的历史轨迹,以及其中蕴含的文化碰撞与融合。
评分《拓新之旅:巴斯夫与中国缘起1885》这个书名,立刻就营造出一种史诗般的宏大叙事感,吸引我想要一探究竟。标题中的“拓新之旅”,在我脑海里勾勒出一条充满开拓精神的道路,一条从遥远国度延伸至中国的、充满未知与希望的探索之路。而“巴斯夫与中国缘起1885”更是精准地将故事的焦点锁定在一家跨国企业及其与中国的初次邂逅,时间点1885年,仿佛是历史剧的序幕缓缓拉开。我非常好奇,在那个东西方交流远不如今日便捷的年代,巴斯夫是如何洞察到中国市场的潜力?是什么样的产品或技术,让这家德国企业对遥远的东方国度产生了兴趣?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描绘当时巴斯夫进入中国市场的具体过程,包括它可能经历的艰难险阻,例如贸易规则的差异、语言沟通的障碍,以及如何建立最初的商业伙伴关系。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够了解到,巴斯夫的到来,对当时中国的工业和经济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初步影响?是否引入了新的生产技术,或者对本土产业的发展起到了某种催化作用?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和“(德)葛睿齐,同济大学德意志联邦共”这些信息来看,我预期这本书会是一部基于严谨学术研究的力作,它将不仅仅是一部企业传记,而更可能是一次对近代中国经济史、对外经济关系史,以及跨文化商业实践的深刻解读,让我能够从一个全新的视角理解中德两国经济交流的早期历史。
评分当我看到《拓新之旅:巴斯夫与中国缘起1885》这个书名时,我的第一反应是,这绝对是一部关于历史、经济和文化交融的深度力作。书名中的“拓新”二字,本身就蕴含着一种前瞻性和开创性,暗示着巴斯夫在中国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一个不断探索、创新和突破的过程。而“缘起1885”则是一个极其精确的时间锚点,它将故事的起点牢牢固定在了那个充满变革的时代。我很好奇,在19世纪末,遥远的德国化学工业是如何感知到中国市场的潜力的?又是通过何种渠道,以何种方式,初步与中国建立了联系?这本书是否会细致地描绘当时中国的社会经济状况,以及西方工业产品进入中国所面临的环境?我期待能够从书中了解到,巴斯夫在那个时期的商业策略、产品定位,以及它如何适应中国市场的独特需求。同时,作为一部社会科学著作,它必然会超越单纯的企业史叙述,去探讨更深层次的议题,例如,巴斯夫的进入对当时中国化学工业的发展起到了怎样的影响?它是否带来了新的技术、新的管理理念?这种跨国的经济活动,又如何折射出当时的世界格局和近代中国对外开放的早期图景?我非常看重作者的学术背景和出版社的声誉,这让我相信这本书会拥有扎实的史料支撑和深刻的分析视角。
评分《拓新之旅:巴斯夫与中国缘起1885》这本书的题目,瞬间就勾起了我强烈的好奇心,仿佛被卷入了一场跨越百年的历史长河。书名中的“拓新”,给我一种探索未知、勇于挑战的感受,这正是任何伟大事业的开端所必需的精神。而“巴斯夫与中国缘起1885”则精确地定位了故事的主角和时间线,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有了清晰的预期。1885年,那是一个对中国而言充满挑战与机遇的年代,西方工业的浪潮正悄然涌入。巴斯夫,这家享誉世界的化工企业,是如何在那时,以何种方式,开启了与中国的早期互动?我迫切地想知道,书中是否会详细描述当时巴斯夫的产品在中国是如何被引进和推广的?它所面临的贸易壁垒、文化差异,以及与当地商界的合作模式又是怎样的?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不仅仅停留在商业交易层面,而是深入剖析巴斯夫进入中国背后所蕴含的经济、技术,乃至社会文化层面的意义。作者的德文姓名和出版社的信息,暗示着这是一部严谨、深入的研究成果,或许还会提供一些独特的视角,例如从德国的角度审视这段历史,或者揭示一些鲜为人知的细节。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展现一幅生动的近代中国与西方工业交流的画卷,让我更深入地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脉络。
评分这本书的题目《拓新之旅:巴斯夫与中国缘起1885》一下子就吸引了我。光是“拓新之旅”这四个字,就充满了探索未知、开创未来的力量,让人不禁联想到一段波澜壮阔的旅程。而“巴斯夫与中国缘起1885”更是直接点明了核心内容,让我对这个跨越时空的连接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885年,那是一个怎样的年代?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又处于怎样的阶段?而一家来自德国的化学巨头,又是如何在那时开启与中国的缘分?这些问题在我脑海中萦绕,仿佛有一幅历史画卷即将在我眼前徐徐展开。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挖掘巴斯夫进入中国市场的初衷、遇到的挑战,以及它如何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逐步发展壮大。特别是“缘起1885”这个时间点,我想知道当时中德两国在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交流程度,以及是什么样的契机促成了巴斯夫的初步涉足。这本书的副标题也很有意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和“(德)葛睿齐,同济大学德意志联邦共”,这似乎暗示了这本书的学术性和严谨性,以及跨国合作的背景,这更加增添了我对内容的期待。我相信,这不仅是一本关于企业发展史的书,更是一部关于跨文化交流、经济全球化早期形态的生动写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