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 本 信 息
全民阅读国学经典大字注音全本(第三辑)仪礼
书名:仪礼
丛书名:国学经典大字注音全本
丛书主编:邓启铜
定价:38.00元
条码:9787305131325
开本:787mm*1092mm 1/16
印张:23.25
字数:400千字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目 录
士冠礼
士昏礼第二
士相见礼第三
乡饮酒礼第四
乡射礼第五
燕豳礼第六
大射仪第七
聘礼第八
公食大夫礼第九
觐礼第十
丧服第十一
士丧礼第十二
既夕礼第十三
士虞礼第十四
特牲馈食礼第十五
少牢馈食礼第十六
有司彻第十七
内 容 简 介
《仪礼》简称《礼》,亦称《礼经》、 《士礼》。是记载古代礼仪制度的著作,与《周礼》、 《礼记》合称“三礼”。
《仪礼》是儒家传习早的一部书。《史记》和《汉书》都认为出于孔子。该书形诸文字是在东周时期,但其中所记录的礼仪活动,在成书以前早就有了。是孔子采辑周鲁各国即将失传的礼仪而加以整理记录的。孔子本人就是位礼学大家,《史记》上说孔子从小就好礼,颠沛造次都不忘礼。
古代的仪节很多,曾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的记载。但传到汉代只剩了十七篇,包括冠、婚、丧祭、朝聘、射乡五项典礼仪节,由高堂生作为士大夫阶层施行的“±礼”传授,称作《礼经》,为“五经”之一。它是一部详细的礼仪制度章程,告诉人们在何种场合下应该穿何种衣服、站或坐在哪个方向或位置,每步该如何去做等等。据《仪礼》载,天子、诸侯、大夫、士日常所践行的礼有:士冠礼、士昏礼、士相见礼、乡饮酒礼、乡射礼、燕礼、大射礼、聘礼、公食大夫礼、觐礼、士丧礼、丧服、既夕礼等等。
文 摘
实 物
理由
南京大学版国学经典是在2004年云南大学版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与凤凰卫视时事直通车节目曾隆重!
国学究竟起到什么作用?
一、德行:道德情操、孝顺长辈、自强不息、严格进取、团结友爱、修身养性。
二、口才:表达能力,应对能力超人,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迅速。
三、做事:记忆惊人,做事认真,统筹安排,善始善终。
四、文化:功底深厚,充满理想,热爱学习,感动他人。
国学就是培养孩子的语文、历史、思想品德等等的“基本功”、“童子功”,从小积极上进,追求幸福生活。我们建议,根据自身情况按各级标准读经典。
经为根,史为本,
子为枝,集为叶。
下面,我们来对号入座吧!
国学一级标准
1、
2、
3、
4、
5、
6、
7、
8、
9、启蒙巧对(未出)
10、时古对类(未出)
11、声律发蒙(未出)
国学一级小测试:
1、三字经:99%的知道“人之初,性本善”。50%以下的人还知道“性相近,习相远”。从“苟不教”以下就没多少人知道了,能背到后“戒之哉,宜勉力”的人简直是凤毛麟角。——《三字经》学会常识
2、百家姓:句是“赵钱孙李”还是“陈李张黄何”?这是北方半文盲和广东半文盲的区别吧。——《百家姓》学会宗
3、千字文:有文化的书法家肯定知道。至于里面的意思嘛……——《千字文》学会识字
4、弟子规:也很不熟,甚至分不清它和《三字经》有什么不同。 ——《弟子规》学会规矩
5、千家诗:宋人、明人也写诗?一说诗,好像只有《唐诗三百首》!以为唐诗之后只有宋词、元曲、明文章了!可怜。朱熹、苏轼、王安石……——《千家诗》学会古诗
6、神童诗
7、声律启蒙:都不熟,所以只能说大白话,写大白话,粗线条得很。——《声律启蒙》学会预感
8、笠翁对韵:更不熟,还是只能说大白话,写大白话,粗线条得很。——《笠翁对韵》学会韵律
9、启蒙巧对(未出)
10、时古对类(未出)
11、声律发蒙(未出)
都知道呢?恭喜你,比呆头学得好多了!
国学二级标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国学二级小测试
1、论语:书名比较熟悉。内容只停留在学校语文课本里提到的段落。——《论语》学会生活
2、老子:没有把《老子》与《道德经》划上等号。几乎成了粗口。——《老子》学会谦虚
3、大学:很陌生。没有印象四书之一是《大学》。“四书”也不知道,总是和“四大名著”相混。——《大学》学会学习
4、中庸:基本上是负面印象,以为是“各打五十大板”,不分是非。——《中庸》学会发展
5、孝经:并不熟悉,往往把它与鲁迅批判的《二十四孝》混为一谈。——《孝经》学会孝道
6、增广贤文:没怎么听说,但书里面的句子“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等一听到就把头点得像鸡啄米一样。——《增广贤文》学会口才
7、五字鉴:咦,原来中国有史诗啊!不用狂记《上下五千年》这么吃力!或者猛看《××朝那些事儿》!减负减负。——《五字鉴》学会历史
8、龙文鞭影:相当不熟。所以学习效率不高。老牛拉破车一样。——《龙文鞭影》学会速记
9、唐诗三百首:只是绝句几首,其它基本不知。——《唐诗三百首》学会文采
10、幼学琼林:几乎没印象。所以相当幼稚,没有奋斗目标。——《幼学琼林》学会总结
11、山海经:愤青们所不知道的思想武器,要不他们肯定人手一本。并上街狂呼“民族主义”口号:“天下者,我们的天下”!“走千里,走万里,还在你的怀抱里”!“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山海经》学会神话传说
12、菜根谭:咬得菜根,百事可做。——《菜根谭》学会做事
恭喜你,进步了!
国学三级标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六祖坛经
国学三级小测试
1、孟子:熟悉的句子相当少。思想不甚了了。——《孟子》学会做人
2、诗经:相当陌生。难道是始皇帝阴魂不散?——《诗经》学会文化
3、孙子兵法:基本上没看过“火攻”篇和“用间”篇。——《孙子兵法》学会军事
4、三十六计:走为上计是知道的,其它的就一概不清楚了。哦,还知道美人计、空城计。——《三十六计》学会谋略
5、庄子:好像于丹有庄子心得?相当不熟。——《庄子》学会理想
6、列子:《愚公移山》、《夸父追日》、《杞人忧天》等,这些经典寓言故事竟然都来自于此。——《列子》学会故事
7、宋词三百首:苏轼、范仲淹、晏殊、欧阳修、辛弃疾、李清照、岳飞……这名人不要太多——《宋词三百首》学会文采
8、元曲三百首:元曲只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吗?——《元曲三百首》学会文采
9、易经:风水?看相?算卦?根本就没意识到它有什么教育意义。也不了解韩国。——《易经》学会哲学
10、尚书:天下无读书人?做官的才知道有六部尚书吧。看古装戏经常听到×部尚书×大人,不明觉厉。——《尚书》学会档案
11、六祖坛经:去过一些佛教禅宗寺庙的人可能对六祖惠能有点印象,什么菩提无树,明镜非台之类。——《六祖坛经》学会佛教
欢迎对号入座。恭喜你,又进步了!
国学四级标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黄帝内经(未出)
国学四级小测试
1、楚辞:“漫漫人生路,上下求索”。听过电视剧《渴望》的主题歌,还勉强能跟屈原、离骚联系上一点点。——《楚辞》学会抒情
2、尔雅:词典?字典?对了,工具书而已。据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成功密诀就是:把整本《新华字典》都背下来了。信不信由你。青海曲朗多多的孩子们也是如此。有新闻照片为证:一本翻到不能再破烂的工具书。他们好象也没有别的课外书。——《尔雅》说文解字学会识字组词造句
3、古文观止:比《唐诗三百首》更陌生。语言老师不提的话,恐怕连书名都不知道。——《古文观止》学会作文
4、六朝文絜:骈体文的高峰时期“黯然销魂者”,不仅仅是离别,还有在《文絜》中寻绎遥远的、活色生香的六朝。——《六朝文絜》学会骈文
567、春秋三传:《左传》熟,《公羊传》次之,《榖梁传》不熟。还是受中学语文课本的影响。从文学角度,自然《左传》更详细,更优美,更生动细致。但如果讲大道理,还是讲“大一统”的《公羊传》更受欢迎。而《榖梁传》讲的是温情脉脉的人情世故,礼义教化。可见世态炎凉。——《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学会道德人情世故
8910、礼记、周礼、仪礼:号称“三礼”,《礼记》熟,《周礼》次之,《仪礼》不熟。《礼记》的《大学》、《中庸》已另立为“四书”中的内容。而《礼运》、《学记》是因为列入中学语文课本“天下为公”、“虽有佳肴”等篇而被大家熟悉。至于《周礼》,大概只靠《三字经》里的“我周公,作《周礼》,著六官,存治体”这一句来“存在”了。《仪礼》?早就几乎无传人了。连《影响中国的100本书》里都被“拿下”。——《礼记》、《周礼》《仪礼》学会政治法律制度
11、黄帝内经(未出)
哟哟!切克闹!到这里你已经达到高柴生的水平了!
国学五级标准(学霸级)
1、
2、
3、
4、
5、
6、
7、
8、
9、
10、
国学五级测试(学霸级)
1、国语
2、战国策
3、武经七书
4、荀子:也就是中学语文课本的《劝学》篇的段落被大家所熟悉,性恶论?好象知道跟孟子的“性善论”正相反。关于对认知能力的培养,赏罚严明的政治纲领,开源节流的经济措施等都知之甚少。——《荀子》学会论辩推理
5、古诗源:唐朝以前的古诗,除了《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以外,好像也不记得什么了。《观沧海》、《龟虽寿》、《七步诗》?老曹家总算对文学有贡献了。——《古诗源》学会欣赏
6、吕氏春秋
7、文选
8、史记
9、管子
10、墨子
“学霸 “就这么产生了!
我是一个对学术严谨性要求比较高的人,尤其是在面对“十三经”这样的核心经典时,我更看重的是版本的可靠性。南京大学出版社的出品,本身就是质量的保证,这一点毋庸置疑。这本《仪礼》的校对和排版,体现了出版方极高的专业水准。我特地查阅了几个关键的、容易产生歧义的段落,发现其引用的古代文献和解释都非常权威,没有出现那种令人啼笑皆非的现代性误读。更重要的是,它明确提到了可以搭配《礼记》《周礼》一起研读,这对于构建一个完整的“三礼”知识体系至关重要。对于想要深入研究周代礼制的朋友来说,这简直就是一份宝藏。我甚至开始考虑是否要集齐另外两部“礼”,因为这本《仪礼》的阅读体验如此顺畅,让我对继续深入探索这个领域充满了信心和期待。它不仅仅是教科书,更像是一份经过精心整理的、可以信赖的学术参考资料。
评分对于非专业人士,尤其是传统文化爱好者来说,选择一本好的入门书至关重要。如果一开始就被晦涩的文言文和稀疏的注释劝退,很可能就此与国学经典失之交臂了。这本《仪礼》的“注音”设计,绝对是它最人性化的地方。即便是初次接触古文的人,也可以通过注音,先将字音准确地读出来,然后再结合通俗易懂的注释去理解其意。我试着让一个对古文不甚了解的朋友随便翻阅了几页,他竟然能跟上我的讲解节奏,这在其他古籍中是难以想象的。此外,书中对礼仪动作的描述细致入微,仿佛一幕幕古代生活场景在我眼前徐徐展开。比如对祭祀仪式的描绘,那种庄重、有序,以及参与者每一步的精确到位,让人不得不感叹古人对“礼”的敬畏与执行力。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保存了古老的文本,更重要的是,它有效地降低了古代典籍与现代读者之间的沟通壁垒。
评分我购买这本书主要是想了解古代士人的成长轨迹和道德规范的形成过程。《仪礼》的核心价值就在于它详细记载了从成年到婚丧嫁娶的各种人生阶段的礼仪规范。我发现,这本书的开本适中,既方便携带,又保证了字体的舒展。我经常把它带到茶室或安静的公园里阅读,在那种缓慢的生活节奏中,去品味这些千年不变的礼数。它让我深刻体会到,儒家思想并非空泛的道德说教,而是渗透在日常行为的每一个细节之中,是一种将“人”塑造成“君子”的实践哲学。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思考,在当今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我们是否遗失了某些重要的“仪态”与“分寸”?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反思平台。南京大学出版社的版本,其严谨的学术背景和对读者体验的关注,使它成为了我书架上最具分量的一本书,值得反复研读,每次都能有新的感悟和发现。
评分说实话,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还有点担心“全本无删减”会不会导致内容过于艰深难懂,毕竟《仪礼》的内容与现代生活相去甚远,许多礼仪细节对于初学者来说简直是天书。然而,当我翻开第一页,那种担忧就烟消云散了。注释做得实在太到位了,它不是那种生硬的、机械式的翻译,而是充满了人文关怀的导读。比如,在描述“士冠礼”的部分,它不仅解释了“冠”的仪式流程,还阐释了为何行此礼的意义,强调了男子自立、承担社会责任的观念转变。这种深入到精神层面的解读,比单纯的文字堆砌更有力量。我特意对比了一下其他几个版本,这本的特点在于其注释的“连贯性”和“系统性”。它似乎是为那些想要系统学习儒家礼乐文化的人量身定做的。而且,大字的排版让我在午后阳光下阅读时,眼睛一点都不觉得疲劳,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我能保持长时间的专注度,去细嚼慢咽这些蕴含千年历史的文字。这本书的纸张质量也很好,拿在手上很有分量,看着就让人心生敬意。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典雅,那种沉稳的墨绿色调,配上烫金的书名,一拿在手里就感觉到了厚重与庄重。我一直对传统文化很感兴趣,特别是儒家经典,但市面上很多版本要么字太小,要么注释过于晦涩,读起来很吃力。这本《仪礼》全本无删减的版本,真的是让人眼前一亮。它采用了大字注音的排版,对于我们这些经常需要对着书本看很久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我以前看其他古籍时,常常需要备着放大镜,现在完全不用了,阅读体验一下子提升了好几个档次。而且,它作为“十三经之一”和“三礼之一”,其内容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能一次性集齐并以如此友好的方式呈现出来,南京大学出版社的用心可见一斑。我特别喜欢它在关键地方的详细注释,不会像一些版本那样,只给个简单的解释就草草了事,而是深入浅出地将当时的礼仪场景和精神内涵剖析得清清楚楚。这对于理解先秦时期的社会结构和道德规范,起到了极大的帮助。这本书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像是一座通往古代文明的桥梁,让人在阅读中体会到古人的智慧与风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