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雅国学经典大字注音版全本无删减仪礼 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三礼之一可搭配礼记周礼 南京大学出版社

尚雅国学经典大字注音版全本无删减仪礼 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三礼之一可搭配礼记周礼 南京大学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邓启铜 编
图书标签:
  • 国学经典
  • 儒家经典
  • 十三经
  • 仪礼
  • 礼记
  • 周礼
  • 注音版
  • 大字版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传统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尚雅悦知旗舰店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5131325
商品编码:27353046365
品牌:尚雅悦知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5-01

具体描述

                          基   本  信  息                               

全民阅读国学经典大字注音全本(第三辑)仪礼

书名:仪礼

丛书名:国学经典大字注音全本

丛书主编:邓启铜

定价:38.00元

条码:9787305131325

开本:787mm*1092mm    1/16

印张:23.25

字数:400千字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目        录                                            

士冠礼 
士昏礼第二
士相见礼第三
乡饮酒礼第四
乡射礼第五
燕豳礼第六
大射仪第七
聘礼第八
公食大夫礼第九
觐礼第十
丧服第十一
士丧礼第十二
既夕礼第十三
士虞礼第十四
特牲馈食礼第十五
少牢馈食礼第十六
有司彻第十七

                             内   容   简  介                             

《仪礼》简称《礼》,亦称《礼经》、 《士礼》。是记载古代礼仪制度的著作,与《周礼》、 《礼记》合称“三礼”。 
《仪礼》是儒家传习早的一部书。《史记》和《汉书》都认为出于孔子。该书形诸文字是在东周时期,但其中所记录的礼仪活动,在成书以前早就有了。是孔子采辑周鲁各国即将失传的礼仪而加以整理记录的。孔子本人就是位礼学大家,《史记》上说孔子从小就好礼,颠沛造次都不忘礼。
古代的仪节很多,曾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的记载。但传到汉代只剩了十七篇,包括冠、婚、丧祭、朝聘、射乡五项典礼仪节,由高堂生作为士大夫阶层施行的“±礼”传授,称作《礼经》,为“五经”之一。它是一部详细的礼仪制度章程,告诉人们在何种场合下应该穿何种衣服、站或坐在哪个方向或位置,每步该如何去做等等。据《仪礼》载,天子、诸侯、大夫、士日常所践行的礼有:士冠礼、士昏礼、士相见礼、乡饮酒礼、乡射礼、燕礼、大射礼、聘礼、公食大夫礼、觐礼、士丧礼、丧服、既夕礼等等。

                            文                摘                           

 

                             实                 物                         

   

                                                理由                                                  

南京大学版国学经典是在2004年云南大学版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与凤凰卫视时事直通车节目曾隆重!

 

 

 

 

                                   国学究竟起到什么作用?                                      

一、德行:道德情操、孝顺长辈、自强不息、严格进取、团结友爱、修身养性。

二、口才:表达能力,应对能力超人,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迅速。

三、做事:记忆惊人,做事认真,统筹安排,善始善终。

四、文化:功底深厚,充满理想,热爱学习,感动他人。

国学就是培养孩子的语文、历史、思想品德等等的“基本功”、“童子功”,从小积极上进,追求幸福生活。我们建议,根据自身情况按各级标准读经典。


经为根,史为本,

子为枝,集为叶。


下面,我们来对号入座吧!

国学一级标准
1、

2、

3、

4、

5、

6、

7、

8、

9、启蒙巧对(未出)

10、时古对类(未出)

11、声律发蒙(未出)

 

国学一级小测试

1、三字经:99%的知道“人之初,性本善”。50%以下的人还知道“性相近,习相远”。从“苟不教”以下就没多少人知道了,能背到后“戒之哉,宜勉力”的人简直是凤毛麟角。——《三字经》学会常识

2、百家姓:句是“赵钱孙李”还是“陈李张黄何”?这是北方半文盲和广东半文盲的区别吧。——《百家姓》学会宗

3、千字文:有文化的书法家肯定知道。至于里面的意思嘛……——《千字文》学会识字

4、弟子规:也很不熟,甚至分不清它和《三字经》有什么不同。 ——《弟子规》学会规矩

5、千家诗:宋人、明人也写诗?一说诗,好像只有《唐诗三百首》!以为唐诗之后只有宋词、元曲、明文章了!可怜。朱熹、苏轼、王安石……——《千家诗》学会古诗

6、神童诗

7、声律启蒙:都不熟,所以只能说大白话,写大白话,粗线条得很。——《声律启蒙》学会预感

8、笠翁对韵:更不熟,还是只能说大白话,写大白话,粗线条得很。——《笠翁对韵》学会韵律

9、启蒙巧对(未出)

10、时古对类(未出)

11、声律发蒙(未出)


都知道呢?恭喜你,比呆头学得好多了!

国学二级标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国学二级小测试

1、论语:书名比较熟悉。内容只停留在学校语文课本里提到的段落。——《论语》学会生活

2、老子:没有把《老子》与《道德经》划上等号。几乎成了粗口。——《老子》学会谦虚

3、大学:很陌生。没有印象四书之一是《大学》。“四书”也不知道,总是和“四大名著”相混。——《大学》学会学习

4、中庸:基本上是负面印象,以为是“各打五十大板”,不分是非。——《中庸》学会发展
5、孝经:并不熟悉,往往把它与鲁迅批判的《二十四孝》混为一谈。——《孝经》学会孝道

6、增广贤文:没怎么听说,但书里面的句子“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等一听到就把头点得像鸡啄米一样。——《增广贤文》学会口才

7、五字鉴:咦,原来中国有史诗啊!不用狂记《上下五千年》这么吃力!或者猛看《××朝那些事儿》!减负减负。——《五字鉴》学会历史

8、龙文鞭影:相当不熟。所以学习效率不高。老牛拉破车一样。——《龙文鞭影》学会速记
9、唐诗三百首:只是绝句几首,其它基本不知。——《唐诗三百首》学会文采

10、幼学琼林:几乎没印象。所以相当幼稚,没有奋斗目标。——《幼学琼林》学会总结

11、山海经:愤青们所不知道的思想武器,要不他们肯定人手一本。并上街狂呼“民族主义”口号:“天下者,我们的天下”!“走千里,走万里,还在你的怀抱里”!“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山海经》学会神话传说

12、菜根谭:咬得菜根,百事可做。——《菜根谭》学会做事

 

恭喜你,进步了! 

国学三级标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六祖坛经

 

国学三级小测试

1、孟子:熟悉的句子相当少。思想不甚了了。——《孟子》学会做人

2、诗经:相当陌生。难道是始皇帝阴魂不散?——《诗经》学会文化

3、孙子兵法:基本上没看过“火攻”篇和“用间”篇。——《孙子兵法》学会军事

4、三十六计:走为上计是知道的,其它的就一概不清楚了。哦,还知道美人计、空城计。——《三十六计》学会谋略

5、庄子:好像于丹有庄子心得?相当不熟。——《庄子》学会理想

6、列子:《愚公移山》、《夸父追日》、《杞人忧天》等,这些经典寓言故事竟然都来自于此。——《列子》学会故事

7、宋词三百首:苏轼、范仲淹、晏殊、欧阳修、辛弃疾、李清照、岳飞……这名人不要太多——《宋词三百首》学会文采

8、元曲三百首:元曲只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吗?——《元曲三百首》学会文采

9、易经:风水?看相?算卦?根本就没意识到它有什么教育意义。也不了解韩国。——《易经》学会哲学

10、尚书:天下无读书人?做官的才知道有六部尚书吧。看古装戏经常听到×部尚书×大人,不明觉厉。——《尚书》学会档案

11、六祖坛经:去过一些佛教禅宗寺庙的人可能对六祖惠能有点印象,什么菩提无树,明镜非台之类。——《六祖坛经》学会佛教

 

欢迎对号入座。恭喜你,又进步了! 

国学四级标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黄帝内经(未出)

 

国学四级小测试

1、楚辞:“漫漫人生路,上下求索”。听过电视剧《渴望》的主题歌,还勉强能跟屈原、离骚联系上一点点。——《楚辞》学会抒情

2、尔雅:词典?字典?对了,工具书而已。据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成功密诀就是:把整本《新华字典》都背下来了。信不信由你。青海曲朗多多的孩子们也是如此。有新闻照片为证:一本翻到不能再破烂的工具书。他们好象也没有别的课外书。——《尔雅》说文解字学会识字组词造句

3、古文观止:比《唐诗三百首》更陌生。语言老师不提的话,恐怕连书名都不知道。——《古文观止》学会作文

4、六朝文絜:骈体文的高峰时期“黯然销魂者”,不仅仅是离别,还有在《文絜》中寻绎遥远的、活色生香的六朝。——《六朝文絜》学会骈文

567、春秋三传:《左传》熟,《公羊传》次之,《榖梁传》不熟。还是受中学语文课本的影响。从文学角度,自然《左传》更详细,更优美,更生动细致。但如果讲大道理,还是讲“大一统”的《公羊传》更受欢迎。而《榖梁传》讲的是温情脉脉的人情世故,礼义教化。可见世态炎凉。——《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学会道德人情世故

8910、礼记、周礼、仪礼:号称“三礼”,《礼记》熟,《周礼》次之,《仪礼》不熟。《礼记》的《大学》、《中庸》已另立为“四书”中的内容。而《礼运》、《学记》是因为列入中学语文课本“天下为公”、“虽有佳肴”等篇而被大家熟悉。至于《周礼》,大概只靠《三字经》里的“我周公,作《周礼》,著六官,存治体”这一句来“存在”了。《仪礼》?早就几乎无传人了。连《影响中国的100本书》里都被“拿下”。——《礼记》、《周礼》《仪礼》学会政治法律制度

11、黄帝内经(未出)


哟哟!切克闹!到这里你已经达到高柴生的水平了!

国学五级标准(学霸级)

1、

2、

3、

4、

5、

6、

7、

8、

9、

10、

 

国学五级测试(学霸级)

1、国语

2、战国策

3、武经七书

4、荀子:也就是中学语文课本的《劝学》篇的段落被大家所熟悉,性恶论?好象知道跟孟子的“性善论”正相反。关于对认知能力的培养,赏罚严明的政治纲领,开源节流的经济措施等都知之甚少。——《荀子》学会论辩推理

5、古诗源:唐朝以前的古诗,除了《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以外,好像也不记得什么了。《观沧海》、《龟虽寿》、《七步诗》?老曹家总算对文学有贡献了。——《古诗源》学会欣赏

6、吕氏春秋

7、文选

8、史记

9、管子

10、墨子

 

 “学霸    “就这么产生了!

 


《礼仪之邦:中华传统德行的传承与实践》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礼仪始终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它不仅是社会秩序的基石,更是个人品德修养的体现,是中华民族独特精神气质的凝聚。从古至今,无数先哲圣贤殚精竭虑,著书立说,以文字的形式将先民的智慧与经验传承下来,其中,《仪礼》便是“三礼”之一,与《礼记》、《周礼》并称为儒家十三经的璀璨明珠。 本书并非对《仪礼》原文的简单复述或注释,而是力图在深刻理解其精神内涵的基础上,为当代读者提供一个理解、学习、践行中华传统礼仪的全新视角。它是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一次对古老智慧的现代回响,一次对“礼之用,和为贵”精神的深情呼唤。 第一章:礼的溯源——何以为礼,礼为何在? 我们将追溯礼仪的源头。礼,并非凭空产生,它根植于人类社会最朴素的需求——如何和谐共处,如何区分尊卑,如何表达敬意。从氏族社会的初步规则,到王朝时代的礼乐制度,礼的形态不断演变,但其核心从未改变:它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乃至人与天地之间的交往准则。本章将带领读者穿越历史的迷雾,探寻礼的萌芽,理解其在中国早期文明中的地位,以及为何它会成为维系社会秩序、塑造个体品格的强大力量。我们将深入浅出地剖析“礼”字的构成,理解其蕴含的尊重、规范、秩序等多重意义。 第二章:德之载体——《仪礼》中的人生礼仪图景 《仪礼》以其严谨细致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人生礼仪图景。从呱呱坠地的“初生之礼”,到冠礼、婚礼等人生重要阶段的仪式,再到丧礼、祭礼等对生命的尊重与追思,《仪礼》为我们勾勒了一个完整的人生轨迹。本书将聚焦《仪礼》中最为核心的几项礼仪,如“士冠礼”、“士昏礼”、“乡射礼”、“聘礼”、“丧礼”等,深入解读其流程、规范、象征意义以及蕴含的道德要求。 冠礼:不仅仅是少年成人,更意味着责任与担当的开始。我们将探讨冠礼如何象征着个体身份的转变,以及其背后所蕴含的对独立人格的培养和对社会义务的认知。 昏礼:是婚姻的庄重承诺,是家族传承的起点。我们将解析昏礼的每一个环节,理解其在维系家庭稳定、促进社会繁衍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其中所体现的男女有别、尊卑有序的古老智慧。 乡射礼:是古代士人修身养性、切磋技艺的重要场合。本书将展现乡射礼中蕴含的公平竞争、谦逊有礼、尊重对手的精神,以及它如何成为培养君子风范的有效途径。 丧礼:是对逝者的哀思,更是对生者的警醒。我们将深入探讨《仪礼》中关于丧葬的规定,理解其背后所体现的仁爱之心、慎终追远的精神,以及如何通过对死亡的庄重处理,来激励生者珍惜生命,敬畏自然。 祭礼:是对祖先的敬意,是对天地万物的感恩。本书将阐释祭礼的仪式意义,理解其如何成为凝聚家族情感、传承家族文化、以及表达对自然界敬畏之情的重要方式。 第三章:礼之精神——超越形式的道德内核 《仪礼》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其繁复的仪式流程,更在于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刻道德精神。《仪礼》所倡导的“礼”是“仁”的外在表现,“礼”是“敬”的实践,“礼”是“义”的体现。“礼”与“仁”、“义”、“智”、“信”等儒家核心道德范畴息息相关。 本书将着重剖析《仪礼》中所蕴含的以下精神内核: 敬:对长辈的敬重,对权威的尊重,对自然的敬畏,对自我品行的严谨。 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社会秩序的稳定,乃至人与天地之间的和谐统一。 诚: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真诚待人。 恕:推己及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义:懂得适度,知道分寸,遵循道德原则。 忠:对国家、对君主、对亲人的忠诚。 孝:孝敬父母,尊敬长辈。 我们将通过具体的礼仪场景,生动展现这些道德精神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得到体现,以及它们如何塑造一个人的品格,构成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 第四章:古今对话——传统礼仪在现代社会的复兴之路 在现代社会,许多传统礼仪似乎显得有些遥远和繁琐。然而,礼仪所承载的精神价值,在任何时代都具有普适性和指导意义。本书并非主张原封不动地恢复古代的繁缛礼节,而是倡导在理解传统礼仪精神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其重新焕发活力。 本章将探讨: 现代社会对礼仪的需求:从人际交往的微妙之处,到职业场合的商务礼仪,再到家庭教育的品德培养,礼仪依然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传统礼仪的精神如何转化为现代行为:例如,丧礼的慎终追远精神,可以转化为对长辈的尊重和对生命的珍惜;乡射礼的公平竞争精神,可以转化为对规则的尊重和对对手的尊重。 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践行传统礼仪的精神:从日常的问候、称谓,到重要的节日仪式,再到公共场合的行为规范,都可以融入传统礼仪的智慧。 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如何有效地进行礼仪教育,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规范的下一代。 第五章:礼仪的力量——重塑个人品格,构建和谐社会 礼仪不仅仅是外在的行为规范,更是内在品格的养成。当一个人真正理解并践行礼仪,他的言行举止会自然流露出修养和智慧,他的人际关系会更加融洽,他的社会影响力也会随之提升。 本书的最后一章,将升华主题,强调礼仪在重塑个人品格和构建和谐社会方面的深远意义: 个人层面:礼仪是个人道德修养的体现,是提升个人形象、赢得他人尊重的重要途径。一个懂得礼仪的人,往往更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更善于与人沟通,更能化解冲突,更能获得内心的平和与满足。 家庭层面:良好的家庭礼仪是维系家庭和谐、促进代际沟通的润滑剂。孝敬父母、尊重伴侣、关爱子女,这些家庭礼仪的实践,能营造出温馨和睦的家庭氛围。 社会层面:一个崇尚礼仪的社会,必将是一个秩序井然、文明进步的社会。从尊重法律法规,到文明用餐、文明出行,再到对待弱势群体的关怀,礼仪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要素。 本书将通过生动的故事、深刻的分析,以及贴近现代生活的实例,向读者展示传统礼仪的永恒魅力和强大生命力。我们希望,通过本书的阅读,读者不仅能对中华传统礼仪有更深入的认识,更能从中汲取智慧,将其融入自己的生活,成为一个知礼、懂礼、践礼的现代君子,共同为构建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贡献力量。 这本书,是一次文化的溯源,是一次精神的洗礼,更是一次通往德行与和谐的旅程。它将邀请您一同走进“礼仪之邦”,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并从中发掘滋养心灵、指导行为的宝贵财富。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个对学术严谨性要求比较高的人,尤其是在面对“十三经”这样的核心经典时,我更看重的是版本的可靠性。南京大学出版社的出品,本身就是质量的保证,这一点毋庸置疑。这本《仪礼》的校对和排版,体现了出版方极高的专业水准。我特地查阅了几个关键的、容易产生歧义的段落,发现其引用的古代文献和解释都非常权威,没有出现那种令人啼笑皆非的现代性误读。更重要的是,它明确提到了可以搭配《礼记》《周礼》一起研读,这对于构建一个完整的“三礼”知识体系至关重要。对于想要深入研究周代礼制的朋友来说,这简直就是一份宝藏。我甚至开始考虑是否要集齐另外两部“礼”,因为这本《仪礼》的阅读体验如此顺畅,让我对继续深入探索这个领域充满了信心和期待。它不仅仅是教科书,更像是一份经过精心整理的、可以信赖的学术参考资料。

评分

对于非专业人士,尤其是传统文化爱好者来说,选择一本好的入门书至关重要。如果一开始就被晦涩的文言文和稀疏的注释劝退,很可能就此与国学经典失之交臂了。这本《仪礼》的“注音”设计,绝对是它最人性化的地方。即便是初次接触古文的人,也可以通过注音,先将字音准确地读出来,然后再结合通俗易懂的注释去理解其意。我试着让一个对古文不甚了解的朋友随便翻阅了几页,他竟然能跟上我的讲解节奏,这在其他古籍中是难以想象的。此外,书中对礼仪动作的描述细致入微,仿佛一幕幕古代生活场景在我眼前徐徐展开。比如对祭祀仪式的描绘,那种庄重、有序,以及参与者每一步的精确到位,让人不得不感叹古人对“礼”的敬畏与执行力。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保存了古老的文本,更重要的是,它有效地降低了古代典籍与现代读者之间的沟通壁垒。

评分

我购买这本书主要是想了解古代士人的成长轨迹和道德规范的形成过程。《仪礼》的核心价值就在于它详细记载了从成年到婚丧嫁娶的各种人生阶段的礼仪规范。我发现,这本书的开本适中,既方便携带,又保证了字体的舒展。我经常把它带到茶室或安静的公园里阅读,在那种缓慢的生活节奏中,去品味这些千年不变的礼数。它让我深刻体会到,儒家思想并非空泛的道德说教,而是渗透在日常行为的每一个细节之中,是一种将“人”塑造成“君子”的实践哲学。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思考,在当今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我们是否遗失了某些重要的“仪态”与“分寸”?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反思平台。南京大学出版社的版本,其严谨的学术背景和对读者体验的关注,使它成为了我书架上最具分量的一本书,值得反复研读,每次都能有新的感悟和发现。

评分

说实话,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还有点担心“全本无删减”会不会导致内容过于艰深难懂,毕竟《仪礼》的内容与现代生活相去甚远,许多礼仪细节对于初学者来说简直是天书。然而,当我翻开第一页,那种担忧就烟消云散了。注释做得实在太到位了,它不是那种生硬的、机械式的翻译,而是充满了人文关怀的导读。比如,在描述“士冠礼”的部分,它不仅解释了“冠”的仪式流程,还阐释了为何行此礼的意义,强调了男子自立、承担社会责任的观念转变。这种深入到精神层面的解读,比单纯的文字堆砌更有力量。我特意对比了一下其他几个版本,这本的特点在于其注释的“连贯性”和“系统性”。它似乎是为那些想要系统学习儒家礼乐文化的人量身定做的。而且,大字的排版让我在午后阳光下阅读时,眼睛一点都不觉得疲劳,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我能保持长时间的专注度,去细嚼慢咽这些蕴含千年历史的文字。这本书的纸张质量也很好,拿在手上很有分量,看着就让人心生敬意。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典雅,那种沉稳的墨绿色调,配上烫金的书名,一拿在手里就感觉到了厚重与庄重。我一直对传统文化很感兴趣,特别是儒家经典,但市面上很多版本要么字太小,要么注释过于晦涩,读起来很吃力。这本《仪礼》全本无删减的版本,真的是让人眼前一亮。它采用了大字注音的排版,对于我们这些经常需要对着书本看很久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我以前看其他古籍时,常常需要备着放大镜,现在完全不用了,阅读体验一下子提升了好几个档次。而且,它作为“十三经之一”和“三礼之一”,其内容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能一次性集齐并以如此友好的方式呈现出来,南京大学出版社的用心可见一斑。我特别喜欢它在关键地方的详细注释,不会像一些版本那样,只给个简单的解释就草草了事,而是深入浅出地将当时的礼仪场景和精神内涵剖析得清清楚楚。这对于理解先秦时期的社会结构和道德规范,起到了极大的帮助。这本书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像是一座通往古代文明的桥梁,让人在阅读中体会到古人的智慧与风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