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颉刚书信集(精)5册--顾颉刚全集 顧頡剛 9787101066531

顾颉刚书信集(精)5册--顾颉刚全集 顧頡剛 9787101066531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顧頡剛 著
图书标签:
  • 顾颉刚
  • 书信集
  • 近代史
  • 史学
  • 学术
  • 文化
  • 中国近现代史
  • 史料
  • 顾颉刚全集
  • 文献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国华书刊林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66531
商品编码:27354576329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1-01-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顾颉刚书信集(精)5册--顾颉刚全集 作者 顧頡剛
定价 330.00元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 9787101066531 出版日期 2011-01-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精装
开本 大32开 商品重量 3.945Kg

   内容简介

  《顾颉刚书信集》分五卷。前三卷收入顾颉刚先生与282位师生友朋的1169通信件,后二卷收入752通家书,总计1921通。这些书信内容包罗万象,为研究顾颉刚其人及二十世纪学术史提供了丰富的史料。


   作者简介

   目录

前百
凡例
卷一
 卷一目錄
 致葉聖陶五十六通
 致丁崇俠一通
 致王伯祥二十一通
 致張劍秋二通
 致顧元一通
 致練為璋四通
 致張正甫一通
 致蔡元培八通
 致蔡元培、陳獨秀一通
 致章士釗 二通
 致《北京大學日刊》一通
 致潘家洵九通
 致傅斯年二十四通
 致袁鎮圭一通
 致北京友人一通
 致狄膺六通
 致羅家倫十八通
 致徐彦之一通
 致朱曜西二通
 致楊昭恕一通
 致吴湖帆一通
 致胡適一百五十六通
 致嚴良才一通
 致沈兼士二十通
 致李志雲一通
 致錢玄同三十九通
卷二
 卷二目錄
 致李大釗四通 
 致馬裕藻六通
 致夏士楨一通
 致戚焕壎二通
 致程國任二通
 致俞平伯二十一通
 致李石岑五通
 致陳子清一通
 致衛德一通
 致史襄哉二通
 致鄭奠一通
 致京奉路局長一通
 致常惠一通
 致王國維三通
 致陳萬里二通
 致劉經庵一通
 ……
卷三
卷四
卷五


   编辑推荐

   文摘

   序言

《顾颉刚书信集(精)5册——顾颉刚全集》:一部学术思想的影像志,一段文明史的个人注解 顾颉刚先生,这位二十世纪中国史学领域的巨匠,以其“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代史”理论、对古史辨的开创性贡献以及广博精深的学术造诣,在中国乃至世界学术界享有崇高的声誉。然而,除了他那些被反复研读的学术著作,另一扇窥探其思想脉络、人格魅力以及时代风貌的窗口,便是他的书信。此次呈献给读者的是一套汇集了顾颉刚先生一生珍贵书信的《顾颉刚书信集(精)5册——顾颉刚全集》。这套书信集并非仅仅是零散的通信片段,而是一部跨越近七十载春秋的学术思想的影像志,一段中国近现代文明史在一位杰出学者生命轨迹中的个人注解。 一、 思想的涌动:学术争鸣与理论探索的笔端流淌 顾颉刚先生的书信,最核心的价值莫过于其深刻地折射出他一生的学术探索与思想演进。在那个思想解放、学术争鸣空前活跃的时代,顾颉刚先生与众多同时代的大家,如傅斯年、王国维、胡适、陈寅恪、闻一多、罗振玉、董作宾等,保持着频繁的书信往来。这些书信,成为了他们之间思想碰撞、学术切磋、信息交流的独特载体。 通过这些书信,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顾颉刚先生如何一步步构建和完善其“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代史”理论。他会在信中与同仁讨论文献的真伪,辨析历史概念的演变,阐述他对古代史分期、神话、传说、民族关系等问题的独特见解。例如,他与傅斯年之间关于古史方法论的讨论,字里行间充满了思想的火花,既有对彼此观点的欣赏,也有深入的质疑和辩驳,这种智识的交锋,正是推动中国史学走向现代化的重要动力。 书信中,不乏他对具体史料的考证,对某个历史事件或人物的重新解读。他会引用大量的文献资料,旁征博引,逻辑严密,展现出卓越的史料驾驭能力和敏锐的洞察力。这些信件,如同未曾发表的学术研究手稿,为我们提供了了解他学术思想发展轨迹的鲜活材料。他如何从董作宾处获得甲骨文研究的启发,如何与王国维就上古史问题展开辩论,如何与胡适在哲学与史学之间寻求关联——这些都在书信中留下了印记。 更为重要的是,顾颉刚先生在书信中展现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反思和批判性继承。他并非简单地接受或否定,而是以现代的史学观和科学精神,对中国古代的文献、思想、制度进行梳理和解读,力求发现其历史真相,并思考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与意义。他的“古史辨”运动,旨在破除迷信,革除旧说,其勇气和视野,通过他的笔触,得以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二、 文明的回响:时代变迁中的个体观察与文化关怀 顾颉刚先生身处二十世纪中国风云变幻的洪流之中,他的书信自然也无法回避那个时代的印记。他与不同领域、不同立场的人士通信,反映出他广泛的社会交往和对时代问题的深刻思考。 从辛亥革命的浪潮,到新文化运动的勃兴,从抗日战争的烽火,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建设,顾颉刚先生都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在书信中留下了记录。他会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社会民生,探讨教育的未来,甚至对一些新兴的社会思潮发表看法。这些书信,如同个人视角的历史记录,为我们提供了了解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思潮、文化动态以及知识分子命运的珍贵视角。 他与青年学子的通信,更是展现了他作为一位师长、一位引路人的风范。他耐心指导,鼓励探索,对青年人提出的各种学术问题给予细致解答,并常常以自己的治学经验为鉴,告诫他们治学的严谨与不易。这些书信,不仅是学术上的传承,更是人生价值的传递。 同时,顾颉刚先生的书信也饱含着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与忧患意识。在那个外来文化冲击、民族危机四伏的年代,他并未全盘否定传统,而是积极探索如何发掘和整理传统文化的精华,使其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他对民间文学、地方志、民俗学的关注,也都在书信中有所体现,这显示了他对中国文化整体性的深刻理解和高度的文化自觉。 三、 人格的温度:学者风范与生活情趣的真实展现 除了学术与时代,顾颉刚先生的书信也让我们得以近距离地感受到他作为一个鲜活个体的温度。他的书信,或严肃认真,或幽默风趣,或语重心长,或关怀备至,展现了他丰富而真实的人格魅力。 信中,他与亲友的通信,流露出浓浓的亲情与友情。他会关心家人的生活,与朋友分享治学的点滴,甚至在生活困顿之时,也能保持乐观与豁达。这些生活化的记录,让这位伟大的学者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符号,而是 relatable 的长者,是值得尊敬的朋友。 在处理学术事务时,他严谨细致,一丝不苟。在与编辑、出版商的往来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出版质量的严格要求,对学术规范的坚守。这体现了他作为一名严谨学者的职业操守。 同时,顾颉刚先生在书信中也展现了他的生活情趣。他对文学、艺术、音乐的喜爱,他对自然风光的欣赏,对各地风土人情的关注,都巧妙地融入字里行间。这些细节,使他的形象更加丰满立体,也让我们对这位学者的生活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四、 历史的沉淀:研究价值与阅读意义的深度发掘 《顾颉刚书信集(精)5册——顾颉刚全集》的出版,对于史学研究者而言,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它为深入理解顾颉刚先生的学术思想、研究方法、理论发展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也为研究二十世纪中国史学史、文化史、思想史提供了新的切入点。通过对这些书信的梳理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准确地把握历史事件的脉络,更深刻地理解学术思想的流变,更全面地评价顾颉刚先生在中国乃至世界学术史上的地位。 对于普通读者而言,这套书信集也是一次了解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精神世界、体悟时代变迁、感受文化传承的绝佳机会。阅读顾颉刚先生的书信,如同与一位智者对话,在字里行间,我们不仅能领略学术的魅力,更能体会到一位学者对国家、对民族、对文化所怀抱的深沉情怀。这套书信集,以其真挚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广博的视野,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的大门,让我们得以看见一位伟大学者如何用他的生命,书写他与时代、与文明的深刻对话。 这五册《顾颉刚书信集》,是研究顾颉刚学术思想和生平不可或缺的文献,是了解二十世纪中国学术、文化、社会变迁的重要窗口,更是每一个热爱历史、珍视文化、崇尚治学精神的读者,不容错过的精神盛宴。

用户评价

评分

要论及本书的内容价值,那简直是研究中国现代学术史、思想史乃至文化史的一座宝库。通过梳理这些信件,读者能够清晰地追踪到诸多重大历史事件和学术争论背后,顾颉刚先生及其同辈们的真实态度和思考路径。比如,在涉及一些敏感或前沿的史学理论探讨时,信件的交流往往比公开发表的文章更为直接和坦率,隐藏的学术脉络也因此变得一目了然。对于任何一位想要深入了解“古史辨”运动的来龙去脉,或者想探究新史学如何在艰难环境中扎根壮大的研究者来说,这本书的参考价值是无可替代的。它提供了第一手的、未经修饰的史料,为后世的解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

这本书的编排和校勘工作,体现了极高的专业水准。我注意到,许多信件都附有详尽的注释和校注说明,这对于理解信件涉及的典故、人物关系以及特定的历史情境至关重要。要知道,这些书信分散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方,且很多都是手稿流传,能够系统地整理并以如此清晰的面貌呈现出来,其背后的整理者付出的心血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顾先生著作的读者,也能比较顺畅地进入那个学术语境,而无需被繁复的背景知识所困扰。可以说,这套书的整理质量,足以作为现代文献整理的典范。

评分

读完这几册书信集,心中升起一种由衷的敬佩之情,这份敬佩不单单指向顾先生本人,也指向那个时代所有投身于学术理想的先行者们。他们的信件中流露出的那种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和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是当下许多浮躁的阅读环境中难得一见的精神财富。这些文字穿越了时间,依然能够激发我们对独立思考和学术良知的再认识。它不仅仅是一套历史资料汇编,更像是一部精神导师的语录,不断提醒着我们,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如何保持一份对知识的敬畏心,以及如何将个人学术抱负融入时代洪流之中,进行有意义的探索与担当。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真是深得我心。硬壳精装,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很有分量,感觉就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纸张的质感也非常好,摸起来细腻光滑,印刷清晰,字体排版疏密得当,阅读起来非常舒适,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特别是那些历史文献的影印件,都处理得极其精良,细节到位,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温度。我一直对民国时期的学者风骨和他们的学术生涯充满好奇,而这套书从外观上就传递出一种庄重、严谨的气息,让人在翻开之前就对内容充满了敬意。这种对书籍本身的用心,在现在的出版物中已经不多见了,足见出版社的诚意与对学问的尊重。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体验,就像是与一位博学的前辈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深度对话。那些信札往来,不仅仅是学术观点的交流,更是学者个人情感、生活细节以及时代背景的生动侧写。我常常在那些只言片语中,想象出顾先生伏案疾书时的情景,以及他与同仁们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里,是如何艰难而又热忱地探索着中国历史的真相。相比于他那些宏大的学术论著,这些私人化的文字更显真实和鲜活,让人感受到一个学者的真实面貌——他的困惑、他的坚持、他的豁达与他的无奈。这种细致入微的展现,极大地丰富了我对中国现代学术史的理解,也让我对知识分子的责任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