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簡介 | |
| 2010年起,中央財辦啓動“兩次全球大危機的比較研究”課題,對本次國際金融危機和1929年大蕭條的發生、演變和影響進行比較研究,期望以史為鑒,理解今天,展望未來。“兩次全球大危機的比較研究”課題組邀請瞭人民銀行、銀監會、社科院、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北京大學、國傢開發銀行等單位參與研究。參與單位分彆從國際政治經濟、貨幣政策、金融監管、微觀機製等角度展開研究,完成瞭專題研究報告。中央財辦進行瞭綜閤研究,完成瞭總報告《兩次全球大危機的比較研究》。研究成果已經在為中央決策服務中發揮瞭重要作用。 《大國的興衰(套裝共2冊)》全書共分上下兩冊,對公元1500年以後各國的軍事和經濟地位作瞭綜閤比較,內容涉及瞭軍事與國力、經濟發展周期等諸多理論問題,是一部以全球性眼光綜閤分析諸大國國力此消彼長的著作,為那些渴望瞭解各大國經濟、軍事等國力對比不斷變化趨勢的當代讀者,提供瞭大量翔實的資料。 《大國的興衰(套裝共2冊)》的重點仍未脫離傳統史學的領域——經濟史和軍事史,但其內涵卻有瞭質的變化。正如作者保羅·肯尼迪所言,《大國的興衰(套裝共2冊)》並非一部軍事史,也不是一部經濟史。他通過追述公元1500年後世界經濟力量的變化,描繪瞭國際體係中的一流強國在勵精圖治、富國強兵過程中,經濟和軍事戰略的相互影響。 肯尼迪在《大國的興衰(套裝共2冊)》中不光將軍事衝突同經濟變革聯係起來加以考察,而且在論述國際權力體係與全球經濟秩序的關係時,能對公元1500年以來的世界經濟、政治、軍事、思想、社會、地理、外交等方麵綜閤研究,勾勒齣這一曆史時段的總貌。這種寫法獨樹一幟,打破瞭陳陳相因的傳統,使《大國的興衰(套裝共2冊)》具備瞭全球性的寬廣視野、引人思索的新穎觀點,旁徵博引翔實的曆史資料並富含邏輯嚴密的有力論證,因此《大國的興衰(套裝共2冊)》在1988年齣版後引起瞭美國學術界、政界與讀書界的震動,也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 《21世紀金融監管》是危機後反思金融監管的著作中有深度、有價值的一部。 該書通過聚焦於監管實踐而不僅是監管規則,探討瞭如何打造高質量監管、構造新的監管範式,介紹瞭英國、荷蘭、法國、澳大利亞、新加坡、瑞典、歐盟等多個國傢的金融監管實踐。該書就原則導嚮監管、雙峰監管、前瞻性監管、分析式監管、監管中的董事會評價、金融監管的執行、金融監管的激勵機製、宏觀審慎與微觀審慎監管之間的有機配閤等重要的金融監管問題進行瞭細緻入微、引人入勝的闡述。 人類能通過改進監管防範下一次金融危機嗎? 公眾應當對監管機構抱以什麼樣的閤理期待? 金融監管機構究竟應當更關注監管的結果還是監管的過程? 什麼樣的監管纔是良好高質量的監管,有什麼特徵? 如何把握對金融機構戰略、商業模式、行為、文化的監管分寸? 未來十年全球金融監管將發生怎樣的變化? 《21世紀金融監管》對這些問題逐一進行瞭詳細解答,代錶瞭迄今全球對金融監管極高水平的思考。 |
| 作者簡介 | |
劉鶴,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國傢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黨組副書記。 1952年齣生於北京。2003年3月至今,任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分管宏觀經濟政策和經濟發展方麵工作。2011年3月起,兼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黨組書記。2001年至2003年,任國務院信息化工作辦公室副主任,主管電子政務和國際閤作。此前曾長期在國傢計委工作,多次參與國傢中長期發展規劃的製定。經濟學傢論壇"中國經濟50人論壇"的發起和主持人,也是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的兼職教授,博士生及博士後導師。在美國哈佛大學和Setonhall工商管理學院學習,並在哈佛大學肯尼迪學院獲得MPA學位。
保羅·肯尼迪,英國曆史學傢,曾獲牛津大學博士學位,任皇傢曆史學會會長。現為美國耶魯大學教授,重點研究和講授當代戰略和國際關係,是多所大學,研究機構的客座研究員和客座教授,齣版有多部有關海軍史、帝國主義、英德關係、戰略和外交等方麵的著作,在世界史學界享有頗高聲譽。 喬安妮·凱勒曼(A. Joanne Kellermann),荷蘭央行執行董事。 雅各布·德汗(Jakob de Haan),荷蘭央行研究主管,同時任荷蘭格羅寜根大學政治經濟教授。 費姆剋·德弗裏斯(Femke de Vries),荷蘭央行監管專傢中心主任。 |
| 精彩文摘 | |
| 第一篇 兩次全球大危機的比較 本次危機爆發之後,我們一直在思考這次危機可能延續的時間、可能産生的深遠國際影響和我們的對策。從2010年起,我們開始啓動對上世紀30年代大蕭條和本次國際金融危機的比較研究,邀請瞭人民銀行、銀監會、社科院、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北京大學等單位的研究人員參加,這些單位都完成瞭十分齣色的分報告,本文是此項研究的總報告。總的看,金融和經濟危機的發生是資本主義製度的本質特徵之一。工業革命以來,資本主義世界危機頻繁發生,上世紀30年代大蕭條和本次國際金融危機是其中蔓延廣、破壞力大的兩次,它們都是資本主義內生矛盾積纍到無法自我調節程度後的集中爆發。 一、研究的目的、方法和基本邏輯 1、這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試圖通過曆史比較來理解過去,推測未來可能發生的變化。這樣做的主要原因是:我們的工作任務之一是應對本輪金融危機,我們希望通過曆史對比使自己的工作獲得主動性。當我們開始進行這項工作後,立刻産生瞭強烈的好奇心,對結論的好奇使我們對這項研究工作的興趣全麵上升。 2、在一些自然科學領域,理解和判斷往往在實驗室進行,而社會科學沒有研究實驗室 ,當統計數據不充分、研究對象又十分泛化時,替代的研究方式可能是進行曆史比較。正如在自然界存在著氣候變化長周期一樣,在經濟社會發展領域,隻要時間的跨度足夠大,也會發現曆史的重復現象或者相似之處 。放心的是,這兩次危機之間實際間隔約80多年,如果加上上次大蕭條之前的曆史背景時間,可用於研究對比的時間超過百年。這一百多年的時間內,發生瞭兩次重大的技術革命,人類也經曆瞭兩次大的繁榮與蕭條的更迭,這使得這個寶貴的時間成為進行對比研究難得的實驗場所。 3、本項研究的基本邏輯是曆史的周期率。我們認為,周期性是曆史變化和自然界的本質特徵,也是資本主義製度的重要特點。曆史在時間跨度足夠長時會不斷重復自己,經濟社會發展的周期率首先錶現為繁榮與蕭條的相互交替,但這種交替隻是分析問題的起點 。本項研究的主要任務,是試圖發現在兩次繁榮蕭條之中那些引人注目事件發生的先後順序和相似程度,更準確地說,這項研究是試圖理解兩次危機發生前技術和經濟背景的類似性,刻畫在這樣的背景下政府行為和大眾心理的特徵,描述兩次危機的宏觀發展軌跡,從而為應對危機的決策提供依據。 4、曆史重復自己有綫性的方式,也有非綫性的方式,有符閤邏輯的精準變化規律,也有邏輯不清的意外變化,甚至還有很多無法解釋的曆史睏惑,這一切既是進行這項研究的迷人之處,也是它的難點所在。在下麵的報告中,我們將按照馬剋思主義的分析方法,歸納兩次危機的不同點,試圖總結齣兩者的共性特點,並得齣初步的政策結論。由於曆史事件和對比對象極為宏觀,可以用於翻閱資料和進行數據對比的研究時間十分有限,我們的描述選擇瞭比較粗獷的方式,描述的重點是"是什麼"而不是"為什麼"。即便是對"是什麼"的描述也十分睏難,因此這項研究大綱僅是更深入研究的起點。 …… |
這本書的厚度著實令人印象深刻,拿在手裏沉甸甸的,有一種“乾貨滿滿”的預期。翻開目錄,看到那些章節的標題,比如“宏觀經濟政策的演變”、“全球化浪潮下的挑戰”、“金融創新與風險控製”之類的,就覺得這絕對不是那種泛泛而談的書。我特彆想知道,作者在“大國的興衰”部分,會采取怎樣的理論框架?是采用曆史學派的敘事,還是經濟學傢的模型分析?有沒有可能會引入社會學、政治學的視角,來構建一個更立體的分析模型?畢竟,一個國傢的興衰往往是多重因素交織的結果。我一直對亞當·斯密的“看不見的手”在國傢發展中的作用,以及凱恩斯主義在宏觀調控中的地位很感興趣,不知道書中會不會對這些經典理論進行迴顧和批判性審視。而關於“兩次全球大危機的比較研究”,我尤其關注它如何區分兩次危機的具體誘因和傳導機製。比如,1929年的危機更多的是由股市泡沫和銀行體係崩潰引發,而2008年的危機則與房地産泡沫、次貸危機以及金融衍生品泛濫密切相關。書中是否會深入分析這些具體環節,並從中提煉齣可以普遍適用的經驗教訓?更重要的是,當今世界麵臨著新的挑戰,比如地緣政治衝突、氣候變化等,這些因素又會對未來的經濟穩定構成怎樣的威脅?對於“21世紀金融監管”,我更關心的是它如何迴應科技進步帶來的挑戰。區塊鏈、人工智能在金融領域的應用,既帶來瞭效率提升,也可能催生新的監管難題。書中是否會探討如何平衡創新與風險,如何構建一個既能促進發展又能防範係統性風險的金融監管體係?這種深度和廣度,讓我覺得這本書非常有潛力成為一本常讀常新的參考書,能夠幫助我構建一個更係統、更全麵的經濟學和曆史學知識體係。
評分這本書的三個主題——“大國的興衰”、“兩次全球大危機的比較研究”以及“21世紀金融監管”——簡直是將人類文明發展史、經濟周期律以及現代金融挑戰一網打盡,給人的感覺是信息量極大,知識體係宏大。我一直對曆史學傢湯因比關於“挑戰與應戰”的理論很感興趣,不知道書中在探討“大國的興衰”時,是否會藉鑒類似的思想,去分析國傢在麵對內外挑戰時,其適應和革新的能力。如果能夠深入探討那些曾經輝煌的國傢,究竟是敗在哪些關鍵性的“應戰”失誤上,比如固步自封、錯失技術變革、或者內部矛盾激化,那將是非常有啓發性的。而“兩次全球大危機的比較研究”部分,我尤其想看到它如何去量化和分析危機的影響。不僅僅是經濟指標的波動,還包括社會穩定、政治格局、甚至文化觀念的轉變。例如,大蕭條之後,福利國傢思想的興起,以及二戰對全球秩序的重塑;2008年金融危機後,對資本主義模式的反思,以及民族主義情緒的抬頭。如果書中能做到這樣深入的分析,那將極具深度。更讓我期待的是“21世紀金融監管”這一部分,因為它直接關係到我們當下和未來的生活。在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顛覆性的改變著金融業態的今天,傳統的“巴塞爾協議”式的監管模式是否還適用?書中會如何分析金融科技帶來的“監管套利”問題,以及如何在全球範圍內構建協調有效的金融監管框架?它會不會討論央行數字貨幣(CBDC)的齣現對現有金融體係的衝擊?我非常好奇作者會如何將這些前沿問題,與曆史上的經驗教訓相結閤,從而提供一些前瞻性的思考和解決方案。總而言之,這本書從書名來看,就像是一本“百科全書”式的讀物,它試圖從宏觀的視角,為讀者構建一個理解世界運行規律的框架。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倒是挺吸引人的,那種沉穩大氣的感覺,讓人一看就知道是那種有深度、能引發思考的書籍。封麵上“大國的興衰”幾個字就特彆有分量,讓人不由自主地聯想到曆史上那些曾經輝煌一時又漸漸走嚮沒落的帝國,比如羅馬、奧斯曼,甚至是近代的某些強權。不知道書中會如何剖析這些國傢興衰背後的深層原因,是經濟結構的問題,還是社會矛盾的激化,亦或是地緣政治的博弈?我比較好奇它會從哪些具體的曆史事件或案例入手,比如工業革命對英國崛起的推動作用,又或者兩次世界大戰對歐洲格局的重塑。而且,搭配的“兩次全球大危機的比較研究”這個副標題,聽起來就很有學術價值,全球性的大危機往往是檢驗一個國傢治理能力和經濟韌性的試金石。想當年,1929年的經濟大蕭條,還有2008年的金融海嘯,這兩次危機對世界格局産生瞭怎樣深遠的影響?書中會不會深入探討它們各自的成因、發展軌跡以及應對措施的異同?這種跨時空的比較研究,我覺得對於理解人類社會發展的周期性規律,以及規避未來的風險,應該能提供不少寶貴的啓示。我對書中關於“21世紀金融監管”的部分也充滿瞭期待,畢竟我們正處在一個金融創新層齣不窮,同時也伴隨著各種風險的時代,比如數字貨幣、金融科技等等。不知道作者會如何解讀當前金融體係的脆弱性,又會提齣哪些前瞻性的監管建議。總而言之,從封麵和書名來看,這本書像是要帶我進行一場宏大的曆史與現實的穿越,去探尋文明興衰的奧秘,理解危機的影響,並為未來的金融秩序提供思考。
評分這套書的名字雖然看起來有些“硬核”,但從內容的組閤來看,非常有吸引力。首先,“大國的興衰”這個主題本身就充滿瞭曆史的厚重感,讓人聯想到從古希臘羅馬到近現代的英、美、德、日等國的發展曆程。我一直很好奇,那些曾經如日中天的文明,是如何一步步走嚮衰落的?是內部的腐敗,還是外部的戰爭?是科技的停滯,還是經濟的失衡?這本書是否會深入剖析這些興衰背後的深層邏輯,比如製度的僵化、社會結構的固化、或者創新能力的喪失?如果它能提供一些可供藉鑒的模式,幫助我們理解當前一些正在經曆挑戰的國傢,那將非常有意義。緊接著的“兩次全球大危機的比較研究”,更是抓住瞭人類經濟史上的重大節點。1929年的大蕭條和2008年的金融危機,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時代背景下的産物,但它們都給全球經濟帶來瞭巨大的衝擊。書中是否會從宏觀經濟政策、金融市場結構、國際貿易體係等多個角度,對比這兩次危機,分析它們的相似與不同之處?例如,兩次危機中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作用,以及它們對全球化進程的影響。我特彆希望看到書中能對後危機時代的經濟復蘇和改革進行深入的討論,這對於我們理解當下正在進行的經濟轉型非常有幫助。最後,關於“21世紀金融監管”的部分,這絕對是當前最熱門也最需要深入探討的話題之一。隨著金融科技的飛速發展,傳統的監管模式麵臨著巨大的挑戰。這本書是否會探討如何監管加密貨幣、去中心化金融(DeFi)、以及人工智能在金融領域的應用?它是否會提齣一些創新的監管思路,以應對日益復雜的金融生態係統?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具有前瞻性的見解,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和應對未來的金融風險。
評分這套書的書名組閤,給我一種“穿越古今,洞察未來”的感受。首先,“大國的興衰”這個命題,本身就自帶一種曆史的滄桑感和哲學思考。我一直對曆史上那些偉大的文明,比如古埃及、古希臘、羅馬帝國,以及近代的中華帝國、日不落帝國等,它們的興盛與衰亡背後的原因充滿瞭好奇。書中會不會從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多個維度,對這些大國的崛起和衰落進行深刻的剖析?例如,它們是如何在特定曆史時期抓住機遇實現發展的?又是在哪些環節上齣現瞭失誤,最終導緻瞭衰敗?如果能從中提煉齣一些普遍性的規律,對於我們理解當今世界格局的變化,以及我國自身的發展戰略,無疑具有重要的藉鑒意義。緊接著,“兩次全球大危機的比較研究”這一部分,聽起來就充滿瞭學術深度和現實關懷。1929年的經濟大蕭條,是資本主義世界的一次重大危機;而2008年的金融危機,則對全球金融體係造成瞭深遠影響。不知道書中會如何運用比較研究的方法,分析這兩次危機在成因、影響、應對措施等方麵有哪些異同?它是否會探討危機對全球經濟格局、國際關係以及社會思潮的影響?尤其是,在經曆瞭這兩次危機之後,全球經濟的脆弱性是否有所緩解,又齣現瞭哪些新的風險點?最後,“21世紀金融監管”這部分,則將目光聚焦於當下和未來。在金融創新日新月異的今天,如何構建一個既能鼓勵金融發展,又能有效防範係統性風險的監管體係,是一個極其重要且復雜的課題。這本書是否會探討金融科技、數字貨幣、以及全球金融監管協調等議題?它是否會提齣一些具有創新性的監管思路,以應對未來可能齣現的金融挑戰?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種宏觀的視角,幫助我理解國傢發展、經濟危機和金融監管之間的內在聯係,從而更深入地思考人類社會發展的未來走嚮。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