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货】大国的兴衰+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21世纪金融监管【投资4册】

现货】大国的兴衰+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21世纪金融监管【投资4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大国兴衰
  • 全球危机
  • 金融监管
  • 投资
  • 经济学
  • 历史
  • 金融
  • 危机研究
  • 21世纪
  • 投资理财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思远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中国经济出版社
ISBN:9787513623100
商品编码:27352846478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2010年起,中央财办启动“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课题,对本次国际金融危机和1929年大萧条的发生、演变和影响进行比较研究,期望以史为鉴,理解今天,展望未来。“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课题组邀请了人民银行、银监会、社科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国家开发银行等单位参与研究。参与单位分别从国际政治经济、货币政策、金融监管、微观机制等角度展开研究,完成了专题研究报告。中央财办进行了综合研究,完成了总报告《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研究成果已经在为中央决策服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大国的兴衰(套装共2册)》全书共分上下两册,对公元1500年以后各国的军事和经济地位作了综合比较,内容涉及了军事与国力、经济发展周期等诸多理论问题,是一部以全球性眼光综合分析诸大国国力此消彼长的著作,为那些渴望了解各大国经济、军事等国力对比不断变化趋势的当代读者,提供了大量翔实的资料。
  《大国的兴衰(套装共2册)》的重点仍未脱离传统史学的领域——经济史和军事史,但其内涵却有了质的变化。正如作者保罗·肯尼迪所言,《大国的兴衰(套装共2册)》并非一部军事史,也不是一部经济史。他通过追述公元1500年后世界经济力量的变化,描绘了国际体系中的一流强国在励精图治、富国强兵过程中,经济和军事战略的相互影响。
  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套装共2册)》中不光将军事冲突同经济变革联系起来加以考察,而且在论述国际权力体系与全球经济秩序的关系时,能对公元1500年以来的世界经济、政治、军事、思想、社会、地理、外交等方面综合研究,勾勒出这一历史时段的总貌。这种写法独树一帜,打破了陈陈相因的传统,使《大国的兴衰(套装共2册)》具备了全球性的宽广视野、引人思索的新颖观点,旁征博引翔实的历史资料并富含逻辑严密的有力论证,因此《大国的兴衰(套装共2册)》在1988年出版后引起了美国学术界、政界与读书界的震动,也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21世纪金融监管》是危机后反思金融监管的著作中有深度、有价值的一部。

  该书通过聚焦于监管实践而不仅是监管规则,探讨了如何打造高质量监管、构造新的监管范式,介绍了英国、荷兰、法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瑞典、欧盟等多个国家的金融监管实践。该书就原则导向监管、双峰监管、前瞻性监管、分析式监管、监管中的董事会评价、金融监管的执行、金融监管的激励机制、宏观审慎与微观审慎监管之间的有机配合等重要的金融监管问题进行了细致入微、引人入胜的阐述。

  人类能通过改进监管防范下一次金融危机吗?

  公众应当对监管机构抱以什么样的合理期待?

  金融监管机构究竟应当更关注监管的结果还是监管的过程?

  什么样的监管才是良好高质量的监管,有什么特征?

  如何把握对金融机构战略、商业模式、行为、文化的监管分寸?

  未来十年全球金融监管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21世纪金融监管》对这些问题逐一进行了详细解答,代表了迄今全球对金融监管极高水平的思考。


    作者简介

 刘鹤,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

  1952年出生于北京。2003年3月至今,任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分管宏观经济政策和经济发展方面工作。2011年3月起,兼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书记。2001年至2003年,任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副主任,主管电子政务和国际合作。此前曾长期在国家计委工作,多次参与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制定。经济学家论坛"中国经济50人论坛"的发起和主持人,也是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的兼职教授,博士生及博士后导师。在美国哈佛大学和Setonhall工商管理学院学习,并在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获得MPA学位。

 

 保罗·肯尼迪,英国历史学家,曾获牛津大学博士学位,任皇家历史学会会长。现为美国耶鲁大学教授,重点研究和讲授当代战略和国际关系,是多所大学,研究机构的客座研究员和客座教授,出版有多部有关海军史、帝国主义、英德关系、战略和外交等方面的著作,在世界史学界享有颇高声誉。



乔安妮·凯勒曼(A. Joanne Kellermann),荷兰央行执行董事。


  雅各布·德汗(Jakob de Haan),荷兰央行研究主管,同时任荷兰格罗宁根大学政治经济教授。


  费姆克·德弗里斯(Femke de Vries),荷兰央行监管专家中心主任。



    精彩文摘
  第一篇 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 
  本次危机爆发之后,我们一直在思考这次危机可能延续的时间、可能产生的深远国际影响和我们的对策。从2010年起,我们开始启动对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和本次国际金融危机的比较研究,邀请了人民银行、银监会、社科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大学等单位的研究人员参加,这些单位都完成了十分出色的分报告,本文是此项研究的总报告。总的看,金融和经济危机的发生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之一。工业革命以来,资本主义世界危机频繁发生,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和本次国际金融危机是其中蔓延广、破坏力大的两次,它们都是资本主义内生矛盾积累到无法自我调节程度后的集中爆发。 
  一、研究的目的、方法和基本逻辑 
  1、这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试图通过历史比较来理解过去,推测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化。这样做的主要原因是:我们的工作任务之一是应对本轮金融危机,我们希望通过历史对比使自己的工作获得主动性。当我们开始进行这项工作后,立刻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对结论的好奇使我们对这项研究工作的兴趣全面上升。 
  2、在一些自然科学领域,理解和判断往往在实验室进行,而社会科学没有研究实验室 ,当统计数据不充分、研究对象又十分泛化时,替代的研究方式可能是进行历史比较。正如在自然界存在着气候变化长周期一样,在经济社会发展领域,只要时间的跨度足够大,也会发现历史的重复现象或者相似之处 。放心的是,这两次危机之间实际间隔约80多年,如果加上上次大萧条之前的历史背景时间,可用于研究对比的时间超过百年。这一百多年的时间内,发生了两次重大的技术革命,人类也经历了两次大的繁荣与萧条的更迭,这使得这个宝贵的时间成为进行对比研究难得的实验场所。 
  3、本项研究的基本逻辑是历史的周期率。我们认为,周期性是历史变化和自然界的本质特征,也是资本主义制度的重要特点。历史在时间跨度足够长时会不断重复自己,经济社会发展的周期率首先表现为繁荣与萧条的相互交替,但这种交替只是分析问题的起点 。本项研究的主要任务,是试图发现在两次繁荣萧条之中那些引人注目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和相似程度,更准确地说,这项研究是试图理解两次危机发生前技术和经济背景的类似性,刻画在这样的背景下政府行为和大众心理的特征,描述两次危机的宏观发展轨迹,从而为应对危机的决策提供依据。 
  4、历史重复自己有线性的方式,也有非线性的方式,有符合逻辑的精准变化规律,也有逻辑不清的意外变化,甚至还有很多无法解释的历史困惑,这一切既是进行这项研究的迷人之处,也是它的难点所在。在下面的报告中,我们将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方法,归纳两次危机的不同点,试图总结出两者的共性特点,并得出初步的政策结论。由于历史事件和对比对象极为宏观,可以用于翻阅资料和进行数据对比的研究时间十分有限,我们的描述选择了比较粗犷的方式,描述的重点是"是什么"而不是"为什么"。即便是对"是什么"的描述也十分困难,因此这项研究大纲仅是更深入研究的起点。 
  …… 

《大国的兴衰》 这是一部宏大叙事的历史巨著,它深刻剖析了人类历史上那些曾经辉煌一时、最终走向衰落的伟大帝国。作者以其渊博的学识和宏观的视角,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结构等多个维度融为一体,带领读者穿越时空,见证大国兴衰的必然规律。书中不仅呈现了罗马、奥斯曼、西班牙、大英帝国等经典案例,更深入探讨了驱动这些帝国崛起与瓦解的深层力量。从制度的演变到战略的失误,从科技的进步到内部的矛盾,本书为我们理解国家发展的周期性提供了一个深刻而全面的框架。它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当下世界格局和未来趋势的深刻启示。 《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 本书聚焦于两次改变世界格局的全球性金融危机——1929年的大萧条和2008年的金融海啸。作者通过严谨的史料考证和精辟的理论分析,对比了两场危机在成因、爆发机制、传导路径、应对措施以及对社会经济产生的长期影响上的异同。书中深入剖析了金融创新、监管失灵、资产泡沫、国际收支失衡等关键因素,揭示了危机是如何在全球经济体系中蔓延并造成深远破坏的。通过对历史经验的深刻反思,本书为我们理解现代金融体系的脆弱性、识别潜在风险以及制定有效的危机应对策略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它不仅是经济学者的案头必备,也是每一个关心全球经济稳定的人士不可多得的读物。 《21世纪金融监管》 在全球化和金融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金融监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本书深入探讨了21世纪金融体系的新特点、新风险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监管新思路。作者从全球金融治理、宏观审慎监管、微观审慎监管、金融科技监管、消费者保护等多个角度,对当前金融监管的最新进展和未来方向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深入解读。书中分析了影子银行、系统性风险、跨境资本流动、数字货币、人工智能在金融领域的应用等热点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监管框架和政策建议。本书旨在为政策制定者、金融从业者和学术研究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了解21世纪金融监管体系的平台,以期在全球金融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 《投资》 本书是一本全面而实用的投资指南,它为不同层次的投资者提供了系统化的投资知识和策略。从投资的基础概念、风险与回报的权衡,到股票、债券、基金、房地产、大宗商品等各类投资工具的分析,本书都进行了详尽的讲解。作者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投资组合理论、资产配置原则、价值投资、成长投资等主流投资理念,并结合丰富的案例分析,帮助读者理解如何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做出明智的投资决策。此外,本书还关注了投资心理学、行为金融学等影响投资者行为的重要因素,并提供了克服投资误区、保持理性心态的实用建议。无论您是投资新手还是经验丰富的投资者,都能从中获得启发,提升您的投资能力,实现财富的稳健增长。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书的名字虽然看起来有些“硬核”,但从内容的组合来看,非常有吸引力。首先,“大国的兴衰”这个主题本身就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让人联想到从古希腊罗马到近现代的英、美、德、日等国的发展历程。我一直很好奇,那些曾经如日中天的文明,是如何一步步走向衰落的?是内部的腐败,还是外部的战争?是科技的停滞,还是经济的失衡?这本书是否会深入剖析这些兴衰背后的深层逻辑,比如制度的僵化、社会结构的固化、或者创新能力的丧失?如果它能提供一些可供借鉴的模式,帮助我们理解当前一些正在经历挑战的国家,那将非常有意义。紧接着的“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更是抓住了人类经济史上的重大节点。1929年的大萧条和2008年的金融危机,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时代背景下的产物,但它们都给全球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书中是否会从宏观经济政策、金融市场结构、国际贸易体系等多个角度,对比这两次危机,分析它们的相似与不同之处?例如,两次危机中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作用,以及它们对全球化进程的影响。我特别希望看到书中能对后危机时代的经济复苏和改革进行深入的讨论,这对于我们理解当下正在进行的经济转型非常有帮助。最后,关于“21世纪金融监管”的部分,这绝对是当前最热门也最需要深入探讨的话题之一。随着金融科技的飞速发展,传统的监管模式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这本书是否会探讨如何监管加密货币、去中心化金融(DeFi)、以及人工智能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它是否会提出一些创新的监管思路,以应对日益复杂的金融生态系统?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有前瞻性的见解,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未来的金融风险。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倒是挺吸引人的,那种沉稳大气的感觉,让人一看就知道是那种有深度、能引发思考的书籍。封面上“大国的兴衰”几个字就特别有分量,让人不由自主地联想到历史上那些曾经辉煌一时又渐渐走向没落的帝国,比如罗马、奥斯曼,甚至是近代的某些强权。不知道书中会如何剖析这些国家兴衰背后的深层原因,是经济结构的问题,还是社会矛盾的激化,亦或是地缘政治的博弈?我比较好奇它会从哪些具体的历史事件或案例入手,比如工业革命对英国崛起的推动作用,又或者两次世界大战对欧洲格局的重塑。而且,搭配的“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这个副标题,听起来就很有学术价值,全球性的大危机往往是检验一个国家治理能力和经济韧性的试金石。想当年,1929年的经济大萧条,还有2008年的金融海啸,这两次危机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怎样深远的影响?书中会不会深入探讨它们各自的成因、发展轨迹以及应对措施的异同?这种跨时空的比较研究,我觉得对于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周期性规律,以及规避未来的风险,应该能提供不少宝贵的启示。我对书中关于“21世纪金融监管”的部分也充满了期待,毕竟我们正处在一个金融创新层出不穷,同时也伴随着各种风险的时代,比如数字货币、金融科技等等。不知道作者会如何解读当前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又会提出哪些前瞻性的监管建议。总而言之,从封面和书名来看,这本书像是要带我进行一场宏大的历史与现实的穿越,去探寻文明兴衰的奥秘,理解危机的影响,并为未来的金融秩序提供思考。

评分

这本书的厚度着实令人印象深刻,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有一种“干货满满”的预期。翻开目录,看到那些章节的标题,比如“宏观经济政策的演变”、“全球化浪潮下的挑战”、“金融创新与风险控制”之类的,就觉得这绝对不是那种泛泛而谈的书。我特别想知道,作者在“大国的兴衰”部分,会采取怎样的理论框架?是采用历史学派的叙事,还是经济学家的模型分析?有没有可能会引入社会学、政治学的视角,来构建一个更立体的分析模型?毕竟,一个国家的兴衰往往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我一直对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在国家发展中的作用,以及凯恩斯主义在宏观调控中的地位很感兴趣,不知道书中会不会对这些经典理论进行回顾和批判性审视。而关于“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我尤其关注它如何区分两次危机的具体诱因和传导机制。比如,1929年的危机更多的是由股市泡沫和银行体系崩溃引发,而2008年的危机则与房地产泡沫、次贷危机以及金融衍生品泛滥密切相关。书中是否会深入分析这些具体环节,并从中提炼出可以普遍适用的经验教训?更重要的是,当今世界面临着新的挑战,比如地缘政治冲突、气候变化等,这些因素又会对未来的经济稳定构成怎样的威胁?对于“21世纪金融监管”,我更关心的是它如何回应科技进步带来的挑战。区块链、人工智能在金融领域的应用,既带来了效率提升,也可能催生新的监管难题。书中是否会探讨如何平衡创新与风险,如何构建一个既能促进发展又能防范系统性风险的金融监管体系?这种深度和广度,让我觉得这本书非常有潜力成为一本常读常新的参考书,能够帮助我构建一个更系统、更全面的经济学和历史学知识体系。

评分

这套书的书名组合,给我一种“穿越古今,洞察未来”的感受。首先,“大国的兴衰”这个命题,本身就自带一种历史的沧桑感和哲学思考。我一直对历史上那些伟大的文明,比如古埃及、古希腊、罗马帝国,以及近代的中华帝国、日不落帝国等,它们的兴盛与衰亡背后的原因充满了好奇。书中会不会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多个维度,对这些大国的崛起和衰落进行深刻的剖析?例如,它们是如何在特定历史时期抓住机遇实现发展的?又是在哪些环节上出现了失误,最终导致了衰败?如果能从中提炼出一些普遍性的规律,对于我们理解当今世界格局的变化,以及我国自身的发展战略,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紧接着,“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这一部分,听起来就充满了学术深度和现实关怀。1929年的经济大萧条,是资本主义世界的一次重大危机;而2008年的金融危机,则对全球金融体系造成了深远影响。不知道书中会如何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分析这两次危机在成因、影响、应对措施等方面有哪些异同?它是否会探讨危机对全球经济格局、国际关系以及社会思潮的影响?尤其是,在经历了这两次危机之后,全球经济的脆弱性是否有所缓解,又出现了哪些新的风险点?最后,“21世纪金融监管”这部分,则将目光聚焦于当下和未来。在金融创新日新月异的今天,如何构建一个既能鼓励金融发展,又能有效防范系统性风险的监管体系,是一个极其重要且复杂的课题。这本书是否会探讨金融科技、数字货币、以及全球金融监管协调等议题?它是否会提出一些具有创新性的监管思路,以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金融挑战?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宏观的视角,帮助我理解国家发展、经济危机和金融监管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更深入地思考人类社会发展的未来走向。

评分

这本书的三个主题——“大国的兴衰”、“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以及“21世纪金融监管”——简直是将人类文明发展史、经济周期律以及现代金融挑战一网打尽,给人的感觉是信息量极大,知识体系宏大。我一直对历史学家汤因比关于“挑战与应战”的理论很感兴趣,不知道书中在探讨“大国的兴衰”时,是否会借鉴类似的思想,去分析国家在面对内外挑战时,其适应和革新的能力。如果能够深入探讨那些曾经辉煌的国家,究竟是败在哪些关键性的“应战”失误上,比如固步自封、错失技术变革、或者内部矛盾激化,那将是非常有启发性的。而“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部分,我尤其想看到它如何去量化和分析危机的影响。不仅仅是经济指标的波动,还包括社会稳定、政治格局、甚至文化观念的转变。例如,大萧条之后,福利国家思想的兴起,以及二战对全球秩序的重塑;2008年金融危机后,对资本主义模式的反思,以及民族主义情绪的抬头。如果书中能做到这样深入的分析,那将极具深度。更让我期待的是“21世纪金融监管”这一部分,因为它直接关系到我们当下和未来的生活。在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颠覆性的改变着金融业态的今天,传统的“巴塞尔协议”式的监管模式是否还适用?书中会如何分析金融科技带来的“监管套利”问题,以及如何在全球范围内构建协调有效的金融监管框架?它会不会讨论央行数字货币(CBDC)的出现对现有金融体系的冲击?我非常好奇作者会如何将这些前沿问题,与历史上的经验教训相结合,从而提供一些前瞻性的思考和解决方案。总而言之,这本书从书名来看,就像是一本“百科全书”式的读物,它试图从宏观的视角,为读者构建一个理解世界运行规律的框架。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