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中庸 中华国学经典精粹·儒家经典读本 译注 原文+注释+译文

大学·中庸 中华国学经典精粹·儒家经典读本 译注 原文+注释+译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国学经典
  • 儒家经典
  • 中庸
  • 大学
  • 译注
  • 原文
  • 注释
  • 译文
  • 中华国学
  • 先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豪艺典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43392
商品编码:27590705243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5-07-01

具体描述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商品名称:   大学·中庸(中华国学经典精粹·儒家经典必读本)
ISBN:   9787550243392
出 版 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定    价:   12 元
作    者:   (战国)曾参,(战国)子思,著,严亚珍,译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语种:中文
  出版时间:2015-07-01   版次:1   页数:160
  印刷时间:2015-07-01   印次:1   字数:130千

  目 录

【大学·中庸 目录】

大学

章… ………………… 008

第二章… ………………… 013

第三章… ………………… 016

第四章… ………………… 019

第五章… ………………… 024

第六章… ………………… 025

第七章… ………………… 028

第八章… ………………… 032

第九章… ………………… 034

第十章… ………………… 036

第十一章… ……………… 042

附录

朱熹《大学章句序》… … 057

中庸

章… ………………… 066

第二章… ………………… 071

第三章… ………………… 073

第四章… ………………… 074

第五章… ………………… 076

第六章… ………………… 078

第七章… ………………… 079

第八章… ………………… 081

第九章… ………………… 082

第十章… ………………… 085

第十一章… ……………… 087

第十二章… ……………… 089

第十三章… ……………… 093

第十四章… ……………… 096

第十五章… ……………… 098

第十六章… ……………… 101

第十七章… ……………… 103

第十八章… ……………… 116

第十九章… ……………… 117

第二十章… ……………… 118

第二十一章… …………… 120

第二十二章… …………… 122

第二十三章… …………… 125

第二十四章… …………… 129

第二十五章… …………… 133

第二十六章… …………… 137

第二十七章… …………… 140

第二十八章… …………… 142

附录

朱熹《中庸章句序》… … 149


  精彩书摘

【原文】

大学之道①,在明明德②,在民③,在止于

至善。知止④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

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⑤。物有本末,事

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

国者,先齐其家⑥;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⑦;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

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⑧;致知在格物⑨。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

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

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⑩,壹

是皆以修身为本11。其本乱而末12治者否矣。其

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13,未之有也14!

【注释】

①大学之道:“大学”一词在古代的应用

有两种含义:其一,表示某个人学识渊博,

有“博学”的意思;其二,“大学”在古代是相

对于小学而言的,也就是“大人之学”。古人从

八岁开始上小学,学习基础的文化知识和礼节,

包括“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内容;

长到十五岁时便进入大学,开始学习伦理、政

治、哲学等内容,主要是一些“穷理正心,修己

治人”的学问。所以,“大学”的两种解释之间

也有词义相通的地方,两者都是表达“博学”的

意思。而本句中的“道”,原本是指道路,有时

也可以引申为规律、原则等,而且在中国古代哲

学、政治学的研究中,也可以表示宇宙万物的本

原、个体,一定的政治观或思想体系等,因此,

在不同的文章中,解释“道”的含义时应该联系

上下文的具体内容,解释成更为贴切的含义。

②明明德:前一个“明”是动词,有使动意

味,可以解释为“使彰明”,其实就是发扬、弘

扬的意思。而后一个“明”则是形容词,明德的

真正含义应该是光明正大的品德。

③民:这个词语我们不能从字面意思去理

解,应该结合后面的“传”文进行理解。“”

应解释为“新”,也就是革新、弃旧图新的意

思。民,可以解释为新民,使人弃旧图新、去

恶扬善。

④知止:知道目标所在。

⑤得:收获。

⑥齐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

庭或家族和和美美,蒸蒸日上,兴旺发达。

⑦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

⑧致其知:使自己获得更多的知识。

⑨格物:认识、研究世间的万事万物。

⑩庶人:指平民百姓。

11壹是:都是。本:根本。

12末:相对于本而言,指枝末、枝节。

13厚者薄:该重视的不重视。薄者厚:不该

重视的却加倍重视。

14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应该译为没有这

样的道理(事情、做法等)。

【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

于使人能够弃旧图新,使人能够达到zui完善的境

界。我们应该知道自己想要达到的境界,只有这

样才能让自己志向坚定;让自己镇静不焦躁,心

安理得,思虑周详,zui终能够有所收获。任何事

物都有根本有枝节,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我们只有弄清楚事情的本末始终,才能更加接近

事物发展的规律。古代所有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

大品德的人,都要先学会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可

是要想学会管理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

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zui

先要做的就是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

品性,应该先端正好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

的心思,先要学会使自己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

意念真诚,应该先使自己学会获得知识;而让自

己获得知识的zui重要途径就是学会认识,研究万

事万物。

所以,换句话说,我们只有正确地认识了万

事万物,将其研究透彻后才能获得更多的知识;也

只有获得知识后才能让自己的意念更为真诚;意念

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了才能让自己更好

地修养品性;只有品性修养好了才能更好地管理自

己的家庭和家族;学会管理家庭和家族的方法后

才能用于治理自己的国家;只有掌握了治理好国

家的方法,才能让国人过上太平富足的生活。

上到国家领导,下至平民百姓,每个人都

应该将修养品性作为学习的根本。假如这个根本

被扰乱了,那么无论是家庭、家族还是国家、天

下,都不可能治理得更好。同样的道理,假如一

个人做事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根本不可能

将事情做到!

【读解】

这段话所讲述的是儒学中对“三纲八目”

的追求。古人所谓的“三纲”,大多是指明德、

新民、止于至善这三部分。《大学》将“三纲”

作为自己的主旨,同时也是儒学之所以能够“垂

世立教”的根本。而所谓的“八目”,则是指格

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

天下。它是为达到“三纲”的要求而列举出的条

目,同时也是儒学大家们为后人进修设计出的阶

梯。纵览古书,我们不难发现,儒家几乎所有的

学说大多都遵循着“三纲八目”的要求而展开。

所以,我们在学习儒学的过程中,zui重要的是抓

住“三纲八目”的要点,这样就等于拿到了打开

儒学大门的钥匙。

就研究儒学而言,主要包括“内修”和“外

治”两大方面。“八目”中前面的四级“格物、

致知、诚意、正心”强调的是“内修”;后面的

三级“齐家、治国、平天下”则强调的是“外

治”。而中间的“修身”一环,则成了连接“内

修”和“外治”的枢纽,它和前面的“内修”相

连接,便可以“独善其身”;它和后面的“外

治”相连接,便可实现“兼善天下”的理想。两

千多年来,中国很多知识分子在儒学思想的影响

下,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作为自

己的毕生信条。时至,这样的儒学思想仍然

发挥着重要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

第二章

【原文】

《康诰》①曰:“克②明德。”《大甲》③


  前言

前言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并称为“四 书”,皆为儒家经典著作。其中,《大学》《中庸》 收录在《礼记》中,宋代以前并没有独立成编。南宋 理学家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汇集起来,同时还为其作章句集注,编纂成《四 书章句集注》一书,此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本书选取“四书”中的《大学》《中庸》两本进行 解读,希望对读者能够有所帮助。

《大学》以修身为核心,提出“自天子以至于庶 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同时指出格物、致知、诚 意、正心是修身的主要方法。强调在修身养性的过程 中,不仅需要内省,而且还要同外物相接,穷究物理 而获得知识,培养道德品性,完善人格。当然,《大 学》强调修身的目的在于引导人们实现齐家、治国、 平天下的志向,其中尤为重要的是以德为本。

《中庸》是儒家重要典籍,它同《易经》一样, 都是儒家的理论渊薮。不过《易经》的影响要比《中 庸》大,涵盖范围广,而《中庸》是宋朝以后儒家学 者们研读的重点,它强调“诚”,认为“诚”是实现 “中庸之道”的关键。

儒学,特别是理学,许多概念、命题出自《中 庸》,许多理学大家持守《中庸》的信条,许多儒者 用《中庸》的方法论思考。甚至可以说,《中庸》对 中华文明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书将《大学》《中庸》整合编撰成了《大学· 中庸》,其中蕴含很多先圣哲人对生命价值的反思和 体验,向当代读者展示了先哲们的深刻思想内涵,有 着很高的阅读价值和收藏价值。

本书内容由四部分组成:原文、注释、译文、读 解。原文主要参照了中华书局版本,注释简要明了, 读解到位,对读者有很好的启迪作用。

鉴于本书编辑经验有限,书中难免有出错、疏漏 之处,还望读者指正,我们将不胜感激。

?



《大学·中庸》:探寻古圣先贤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 在中华文明浩如烟海的经典文献中,《大学》与《中庸》无疑是两颗璀璨的明珠,它们如同两部指南,指引着人们如何从个体生命的完善,走向家国社会的和谐,最终达至天下一家的宏大愿景。这两部典籍,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以其精炼的语言、深刻的哲理,穿越千年时空,至今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启迪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大学》原名《大学篇》,是《礼记》中的一篇,后被独立成书,成为“四书”之一。《大学》开篇即点明其主旨:“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三句话,概括了整部《大学》的核心思想。《明明德》强调的是个体道德的觉醒与提升,是通过内省、修养,使内在的善良本性得以彰显。《亲民》则将个体道德的修养外化为对社会和他人的关怀与服务,是“爱人”的实践。《止于至善》更是将个人修养和社会实践的目标推向了极致,追求一种至高无上的道德境界。 《大学》的精髓在于其“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目纲领。这八条目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逻辑链条。从“格物”开始,引导人们认识事物的本质,了解道理;接着“致知”,是在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获得知识,求取真理;然后“诚意”,是使自己的意念真实不虚,不欺暗室;“正心”,是端正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不被私欲所蒙蔽。这四项是内在的修养功夫,是个人道德完善的基础。 当个体之心得以端正,便自然会进入“修身”的阶段。修身,是将个人内在的德性外化,使自己的言行举止都合乎礼义规范,成为一个有德行的人。修身是所有后续事业的起点,没有良好的个人品德,一切都将是空中楼阁。 齐家,是修身向外的自然延伸。一个有德行的人,必然能够处理好家庭关系,孝敬父母,关爱子女,与配偶和谐相处,使家庭成为一个充满温情和德义的小社会。家是国的基础,家风的淳朴,是社会和谐的基石。 治国,是齐家原则的推广与升华。当个人品德和家庭管理都达到一定水平,便有能力将治家之道应用于治国。一个能够“治国”的君主或官员,必定是以德为政,以民为本,推行仁政,关注民生,建立起安定有序、繁荣昌乐的社会秩序。 而最终的“平天下”,则是治国理念的最高体现。它意味着将仁爱、德义的原则推广到整个天下,消除战争,实现四海之内皆兄弟的理想局面。从“格物”到“平天下”,《大学》为我们勾勒出了一条从个体到社会的完整发展路径,一条由内而外、层层推进的实践蓝图。 《中庸》原名《中庸篇》,亦是《礼记》中的一篇,后被独立成书,与《大学》并列为“四书”之一。《中庸》的思想核心在于“中庸”二字。“中”是指适度、中正,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庸”是指平常、恒常,是普遍适用的道理,也是持久的实践。“中庸”合起来,便是合乎中道、持之以恒的为人处世原则,是一种不极端、不偏激、持守原则却又灵活应变的智慧。 《中庸》开篇即强调“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这句话揭示了儒家思想的根源。人的本性源于上天,顺应本性而行便是“道”,而有意识地去遵循和修养这个“道”,便是“教”。这表明,儒家思想并非凭空捏造,而是根植于人性的天然属性,是对自然规律和生命本真的遵循。 《中庸》认为,“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诚”是《中庸》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它包含了真诚、真实、诚信等多重含义。“天道”的本质是“诚”,宇宙万物皆是真实的,不虚伪的;而“人道”则在于效法天道,追求“诚”,做到诚实不欺,言行一致。正是这种“诚”的精神,贯穿于个人修养、人际交往乃至社会治理的各个层面。 《中庸》还提出了“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的论断,进一步阐释了中庸的重要性。君子能够理解并践行中庸之道,使自己的行为合乎适度,既不走极端,也不会流于平庸;而小人则往往走向极端,要么过犹不及,要么刚愎自用,难以把握分寸。 《中庸》所探讨的“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节,谓之和。” 更是对人情情感的深刻洞察。“中”是内在的潜藏状态,一种和谐的均衡;“和”则是情感外发时,能够恰到好处,不失礼节。达到“中和”之境,是个人情感修养的最高境界,也是实现内心宁静与外在和谐的关键。 《大学》与《中庸》虽然各有侧重,《大学》更偏重于实践路径的系统阐述,从内到外,层层推进;《中庸》则更侧重于对“道”的本质和“中庸”精神的哲学辨析,强调的是一种根本性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但它们的核心思想却是高度一致的,都指向了个人品德的完善,家庭的和谐,社会的安定,乃至天下的大同。 这两部经典,以其博大精深的智慧,为我们提供了安身立命的指南,修身养性的方法,以及治国安邦的原则。它们不仅仅是古老的文献,更是鲜活的生命智慧,能够帮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中,找寻内心的宁静,提升生命的品质,并以负责任的态度,为构建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贡献力量。研读《大学》与《中庸》,便是与古圣先贤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汲取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体悟人生至高的智慧。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编排的逻辑性非常强,整体结构清晰明了。从“大学”的“三纲八目”到“中庸”的“天命之谓性”,作者的解读循序渐进,层层递进,让读者能够清晰地把握儒家思想的核心脉络。每部分内容的展开都力求做到详略得当,既有对核心概念的深入剖析,也有对相关典故的引述佐证,使得论述更加充实有力。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解释一些哲学概念时,并没有止步于字面意义,而是深入挖掘其背后蕴含的伦理道德和社会价值,这让我对中国古代的教育理念和治国方略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读完之后,我不仅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有了更清晰的理解,也对如何在一个充满变化的时代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坚定有了新的启发,可以说是一本兼具理论深度和实践指导意义的佳作。

评分

初读《大学·中庸》,便被其深邃的思想所震撼。书中的文字虽然古老,但在译文的帮助下,那些历经千年的智慧仿佛获得了新生,触手可及。作者的翻译功力深厚,既保留了原文的精髓,又用现代人的语言进行了生动的诠释,使得那些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而易懂。例如,对于“格物致知”的解释,译者结合了当代的语境,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其在个人修养和社会实践中的意义,让我对“知行合一”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时,书中对一些关键概念的注释也极为精彩,往往能够点拨到核心,揭示出作者深厚的学养和独到的见解。这些注释并非简单的字词解释,而是对思想内涵的挖掘和延伸,帮助读者更全面地把握文本的意义。读完此书,感觉自己仿佛接受了一次心灵的洗礼,对人生、对社会都有了新的认知和感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更直观的体会。

评分

对于许多对国学经典感到望而却步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座通往智慧殿堂的桥梁。我之前也尝试过阅读古籍,但往往因为语言障碍和概念晦涩而难以深入。然而,这本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作者在原文的基础上,提供了非常详细且通俗易懂的注释,几乎涵盖了所有可能出现的难点,让我能够轻松地理解每一个字词的含义和文化背景。译文部分更是锦上添花,它将晦涩的文言文转化为流畅自然的现代汉语,使得思想的传递更加直接有力。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与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在对话,他耐心地引导我,让我逐渐领略到儒家思想的精妙之处。这种“原文+注释+译文”的组合,完美地满足了不同层次读者的需求,无论是初学者还是有一定基础的爱好者,都能从中获益匪浅。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考究,拿到手上就能感受到沉甸甸的质感。封面的设计简洁大气,采用了一种温润的米黄色作为底色,配以烫金的“大学·中庸”四个字,古朴而又不失庄重,仿佛穿越了时空,直接触碰到古圣先贤的智慧。书脊处的工艺也很精细,不易折损,即使经常翻阅也能保持书籍的完整性。打开书页,纸张的触感非常舒适,是那种略带粗糙但又非常柔韧的宣纸质感,散发着淡淡的书香,让人在阅读之前就心生敬意。排版上,作者考虑得非常周到,原文、注释和译文的位置清晰分明,阅读起来不会产生混乱感。尤其值得称赞的是,注释部分虽然详尽,但并没有显得过于密集,给人的视觉体验很舒适,能够长时间沉浸在阅读中而不会感到疲劳。这种对细节的把控,无疑大大提升了阅读体验,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摆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种美的享受。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非常感兴趣,尤其钟情于儒家学说。《大学》和《中庸》作为儒家思想的代表作,其内涵博大精深,但由于年代久远,直接阅读原文常常让人感到吃力。幸好我发现了这本书。这本书的译注处理得非常到位,既保留了原文的韵味,又加入了现代读者易于理解的注释和译文。作者的注释详实而精准,对于一些古语、典故都做了很好的解释,让我得以窥见其背后的文化意涵。译文更是贴切,将原文中蕴含的哲理用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使我能够深入理解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诚意正心”、“知行合一”等概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如何提升个人品德、修养自身有了更明确的方向。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更是思想的启迪,让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有了更深的体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