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十九首》是我国古代诗歌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被称为“风余”、“诗母”,备受历代诗论家的推崇。马茂元先生幼承家学,于古代诗文传统领会特深,经过数十年研读,晚年几易其稿撰成此书。可助读者从义理、考据、辞章等角度全面领略古诗的独特魅力。
五十年代成书,难免阶级斗争解释一切。驳朱自清几点或有道理,但讲真,朱比他流畅亲人得多。
评分##11.05 凌晨一点,有生终于熬夜看书了。「初探」大多一语中的,集百家之议论,作出辩驳,好极。文中马克思主义唯物观多则。
评分##集评未读,部分评论似中学阅读题答案,且满口阶级斗争。
评分##可以看出马茂元先生是下了很大功夫的,博采古人而自成一家。跟朱自清那本比起来,马茂元更加注重对每一首诗思想感情的阐发,但是也稍显啰嗦,在句法和章法方面则相对逊色。他解诗紧扣知人论世这一准则,结合东汉末年的时代背景,挖掘诗句背后的乱世之中的羁旅愁怀,往往提出不同于朱自清的另一种解释。如《青青陵上柏》朱认为是“人生行乐耳”,马认为是“个人不平之感和不满现实的心情”;又如《冉冉孤生竹》朱认为是“怨迟婚之作”,马认为是写“新婚后久别之怨”。语言指向的模糊性和多义性,使得诗的内涵更加丰富而深厚,含蓄蕴藉,余意不尽,这正是好诗的特点。后面作者辑录的历代有关《古诗十九首》的论述很好,让人不禁感叹还是古人会夸。
评分##本书对理解十九首古诗颇有帮助,鉴赏部分也多有精彩之处,可惜也有不少穿凿附会的地方,尤其前半部分,言必称社会黑暗。先不说这些诗是不是都作于东汉后期那个“社会黑暗”的年代,即便是的,诗人就必须处处联系政治吗?这么解释太牵强了。
评分##本书对理解十九首古诗颇有帮助,鉴赏部分也多有精彩之处,可惜也有不少穿凿附会的地方,尤其前半部分,言必称社会黑暗。先不说这些诗是不是都作于东汉后期那个“社会黑暗”的年代,即便是的,诗人就必须处处联系政治吗?这么解释太牵强了。
评分##马茂元先生集引诸家观点,用白话强调或反驳了一遍。只是“知识分子、阶级对立、统治集团”这样的字眼读来有些吃力。在后记里,马先生说“从这本小册子的遭遇,我看到我们国家学术文化事业在崎岖曲折道路上的进程,看到自身经历在这途程中的前尘梦影,从而更亲切地感受到dang的‘双百方针’的光辉和温暖。”为什么要把自己命运的光辉和温暖寄托在别的东西上面呢?!
评分##与朱自清引评、注解雷同,而观点各置。十九首并非精深,按懋园语,皆抒情作,莫遣孤客游子怀,便诉闺怨殇妇辞。今匿迹兮,然其意境辽阔宽裕,其情思亦可复道。乱世离愁,故而时序感受敏锐深邃,世事无常之感力透纸背。可吟可叹,自缚心伤,妙在悬想。陆时雍凭之云『深衷浅貌』读之却觉清纯舒爽。其词婉、其意微,不迫不露,在速腐的时代,溯古典之冷艳,深以为美。其自恰在于其有别于外物而自存。雅生悲,亦生孤。王国维说其『不隔』,但我觉其微妙、高格之处正在于『隔』。浅淡的哀愁如同一盏反复冲泡的茶,穷极无聊,但觉意蕴悠长。走下神坛、对窘迫人生的赏味默哀,虽迷囿却体察,语短情长、辞薄意衷,曲高和寡。
评分##此间一半是远行客的为乐当及时,一半是闺中人的思君令人老,彼此相映成趣。而当我在摩挲此中的文字时,那一双双叠词有如佳人巧笑,我们的相遇仿佛是久别重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