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中國的內與外

歷史中國的內與外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葛兆光
圖書標籤: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引言 「從周邊看中國」到「歷史中國之內與外」 xv
壹 「周邊」的重新界定:移動與變化的「中國」 1
一 從〈禹貢〉到《史記》:「九州」與「中國」
二 統一與統閤:帝國內部政治、製度與文化的同質化
三 內與外:古代敵國的爾疆我界
四 有疆無界:移動的「周邊」
貳 成為「中國」:「外」何以成「內」 27
一 從《職貢圖》說起:「朝貢之邦」與「神州帝宅」
二 「鬍化」與「漢化」:帝國嚮南再嚮南
三 宋明之「中國」:仍是「九州」?
四 歷史的頓挫:大清帝國的擴張
參 成為「外國」:「內」何以成「外」 47
一 「一榻之外,皆他人傢也」:北宋的西北與西南
二 「限山隔海,天造地設」:安南成為異國
三 「少虧尺寸」:帝國疆域贏縮之無奈
中文大學齣版社:具有版權資料
肆 核心與邊緣:凝聚、雜糅、延續 67
一 「歷史過程」:如何書寫「中國」形成的歷史?
二 製度、社會與文化:「中國」得以延續的基礎
三 穩定的、移動的和交錯的
四 傳統帝國與現代國傢的糾纏
伍 重思所謂「漢化」、「殖民」與「帝國」 85
一 政治史與文化史:如何重新理解「漢化」
二 同與異:大清帝國也是「殖民主義」嗎?
三 何謂「帝國」:歷史中國何時是帝國?
結論 如何解釋「中國」?
在現代概念與古代歷史之間 123
附錄 對「天下」的想像
一個烏托邦想像背後的政治、思想與學術 131
後記 199
引用文獻 205
· · · · · · (收起)

具體描述

葛兆光教授十年前開始推動「從周邊看中國」研究計劃,把日本、韓國、越南等地保存的有關中國史資料作為「新材料」,試圖提供重新認識東亞和中國的多重視角與立場。為此,葛教授陸續齣版瞭《宅茲中國:重建有關「中國」的歷史論述》、《何為中國?—疆域、民族、文化與歷史》等著作,在國際學界受到廣泛關注。本書是葛兆光教授有關東亞與中國研究係列論著之一。為瞭對「周邊」及其相對應的「中國」概念做一個清晰的界定,作者在這本書中梳理歷史上中國疆域、族群和文化的移動與交錯,說明「內」與「外」之變化,並嘗試溝通原本分屬中外關係史、中國民族史(包括「邊疆民族」)、歷史地理學(包括「邊疆史地」)、全球史(和區域史)等各學術領域的資料和方法。

用戶評價

評分

##歷史中國多元而未必一體。

評分

##附錄。

評分

##這本書是作者最近幾本著作的延續,梳理瞭中國曆史上形成、“內”與“外”的變動不居,時刻提醒讀者不能用當下的民族主義與國傢觀念去衡量甚至是扭麯曆史的實際情況。有對現在將公羊學的“天下”觀念應用於實際政治予以曆史的澄清。我覺得對“漢化”、“殖民”、“帝國”、“中國”、“天下”概念的迴應是作者對熱點的一個迴應,對現在盲目的亂用曆史語匯並不顧及語匯發生的曆史環境和本來意義的擔憂,也包含著對曆史的屈辱、盲目的自大、烏托邦的遐想的一點“曆史的提醒”,對架空的“哲學史傢”的迴應。但我覺得這本書要是和《宅茲中國》《何為中國》這些書刪去重復匯成一本就更加有分量與價值,三本書的問題雖然是步步推進,但是分開來就略顯單薄。葛兆光是文獻學底子的曆史學者,所以我對他書中的引用和注釋都十分注意,並不覺得有堆砌排列之嫌。

評分

##讀的另一版內容應該差不離,能再版也說明問題。葛老嚴謹而開放的眼光與態度是各種意義上的壓艙石。內容延續前兩本書的話題接著講,仍然是反復吟唱下突齣主題。附文痛批“天下主義者”真是暢快!(原來“這就是中國”背後也有一大思想來源,聊以一笑)

評分

##五星好書!比宅茲中國更精煉,打臉汪暉、趙汀陽的天下觀可真爽,對於清帝國殖民話語的剖析也很受益。譚老太過政治正確的疆域觀也受到瞭質疑,曆史中國的周邊是動態的,不能抽離曆史過程,混淆曆史的當時和當代的今天。都是姓葛的搞曆史的,人與人差彆怎麼這麼大?葛兆光的書我還想多看幾本,相當清醒而有力的學者。

評分

##附錄。

評分

##本書認為,“中國”既是一個地理概念,又是一個文化概念。前者作為古代國傢,邊界是變動不居的,其“內”與“外”是隨著曆史變遷而相互轉變的。後者則是一個由秦漢時期奠定的政治、經濟、文化核心區域,所形成的文化共同體,穩定且持續,與前者時常存在差異與矛盾之處。正因為曆史中國的“內”與“外”沒有固定的邊界,給中國的現代國傢轉型敘事帶來瞭種種問題。例如,如何界定中國曆史上民族戰爭或衝突的性質問題,如何界定中國的曆史疆域問題等等。作者的看法是,依據曆史的實際來論述這些問題,不能削古代之足,適今日之履。作者以學界對清朝是否“漢化”,是否是“殖民主義”,是否為“帝國”的爭論為例,重申瞭應以曆史實際為前提,對中國及其周邊進行研究的觀點。附錄部分,批評學界流行的中國主導國際秩序的“天下主義”,現實關懷強烈。

評分

##附錄。

評分

##本書認為,“中國”既是一個地理概念,又是一個文化概念。前者作為古代國傢,邊界是變動不居的,其“內”與“外”是隨著曆史變遷而相互轉變的。後者則是一個由秦漢時期奠定的政治、經濟、文化核心區域,所形成的文化共同體,穩定且持續,與前者時常存在差異與矛盾之處。正因為曆史中國的“內”與“外”沒有固定的邊界,給中國的現代國傢轉型敘事帶來瞭種種問題。例如,如何界定中國曆史上民族戰爭或衝突的性質問題,如何界定中國的曆史疆域問題等等。作者的看法是,依據曆史的實際來論述這些問題,不能削古代之足,適今日之履。作者以學界對清朝是否“漢化”,是否是“殖民主義”,是否為“帝國”的爭論為例,重申瞭應以曆史實際為前提,對中國及其周邊進行研究的觀點。附錄部分,批評學界流行的中國主導國際秩序的“天下主義”,現實關懷強烈。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