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野贞著张明杰主编胡稹、于姗姗译的《中国古代建筑与艺术》为日本建筑史学家关野贞先生关于中国古代建筑与艺术研究的集结。全书内容包括三部分:**,中国艺术史概论,对中国自秦汉至清代建筑与工艺品的特征与发展进行了脉络性的梳理,并专设陵墓、砖瓦、墓砖、碑碣等条目详细介绍。第二,个案分析,以西安府文庙与碑林、蓟县独乐寺、大同大华严寺等地建筑为例,详细考证其历史渊源与建筑特色。第三,游记信札,记录作者游览过程中的客观见闻与主观感受。全书不仅对于中国古代建筑和艺术有完整的介绍与扎实的考证,同时也收录了大量精美而珍贵的图片,对于知识获取和艺术欣赏均弥足珍贵。
在中日两国建筑**,关野贞无疑都具有十分重 要的地位,他所建立的遗产调查、研究方法和保理念 ,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关野贞也是近代“日本的 中国建筑史学”创立者之一。他在涉华建筑与实地考 占方面,是一位先驱者,一生来华不下十余次。他侧 重建筑与考占研究,尤其是运用考古学方法,对建筑 及其艺术作详实考证,以微观研究见长。1906~1935 年,关野贞通过对中国建筑的广泛考察和深入研究, 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中国建筑与遗产观。在这个过程中 ,关野贞拍摄了大量照片,全面记录了20世纪初中国 建筑遗产的保存状况。这些中国建筑及文物的记录包 括陵墓碑碍、石童造像…内容详细全面,次序条理清 晰,兼具整体性与前瞻性,反映关野贞在遗产记录上 的令业素养。
关野贞有关中国的论考等,后汇编为关野贞著张 明杰主编胡稹、于姗姗译的《中国古代建筑与艺术》 一书。可以说,这部书是其在中国古建筑与美术研究 方面所获成果之集大成者,与伊东忠太所著《中国建 筑装饰》一起,一直波累视为中建筑与艺术研究领域 的杰作。这些照片及文字在见证关斯黄中镇建筑研究 生涯的同时,也参与了近代中国建筑史学的建构过程 。
关野贞 (1868—1935) 日本近代**建筑史研究家,生前为东京大学工学部建筑学科教授。不仅在日本建筑史方面造诣很深,而且在中国、朝鲜等国的建筑与美术史研究界也享有盛名。曾多次到中国、朝鲜及印度等国实地考察,撰写了一批影响深远的考察报告和学术论著。主要著作有《日本的建筑与艺术》、《朝鲜的建筑与艺术》、《中国的建筑与艺术》、《中国文化史迹》十二册(与常盘大定合著)等。
主编序
第一章
中国艺术史概论
第二章
中国陵墓
第三章
中国砖瓦
第四章
中国六朝以前之墓砖
第五章
中国碑碣之样式
第六章
西安文庙与碑林
第七章
曲阜文庙同文门与济宁
文庙戟门之碑碣
第八章
南北朝时代塔与犍陀罗
塔之关系
第九章
嵩岳寺十二角十五层砖
塔——现存中国*古老
之砖塔
第十章
慈恩寺大雁塔与荐福
寺小雁塔之雕刻图纹
第十一章
蓟县独乐寺——中国现
存*古老之木构建筑与
*大塑像
第十二章
辽宁省义县奉国寺大雄
宝殿
第十三章
大同大华严寺
第十四章
大正觉寺金刚宝塔
第十五章
乾隆营造之长春园中欧
式建筑
第十六章
热河行宫与喇嘛寺
第十七章
中国东北地区古建筑与
古坟
第十八章
中国窑洞建筑
第十九章
与建筑有关之虎
第二十章
一直以来,我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宏伟与精妙都充满了好奇,尤其是那些流传千古的宫殿、园林、寺庙,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砖瓦木石堆砌,更是凝聚了先人的智慧、审美和哲学思想的结晶。我常常想象,在没有现代科技的辅助下,古人是如何巧妙地利用力学原理,设计出如此恢弘而又和谐的建筑,如何在有限的空间里融入自然,创造出天人合一的意境。每一次看到保存至今的古建筑,我都会被那种穿越时空的厚重感所震撼,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感受到岁月的沉淀。那些精美的雕梁画栋,那些繁复的斗拱结构,每一个细节都诉说着一段故事,展现着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魅力。我对如何从建筑本身去解读历史、理解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希望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不同朝代的建筑风格演变,以及它们背后所蕴含的社会背景和思想观念。
评分我对那些承载着历史印记的图像资料一直有着特别的偏爱。书籍中的插图、照片,甚至是老旧的版画,都仿佛是打开时光隧道的钥匙,让我们得以窥见过去的世界。尤其是在研究建筑和艺术的时候,直观的图像资料往往比单纯的文字描述更能打动人心,更能激发想象。我渴望看到那些描绘古代建筑的精美线图,那些记录下珍贵文物细节的黑白照片,甚至是不同时期人们对中国艺术的描绘和解读。这些图像不仅是视觉的享受,更是历史的见证,它们能够帮助我们复原那些早已消失的场景,重现那些失传的工艺,让我们在脑海中勾勒出那个曾经辉煌的时代。
评分我对中国古代的艺术品鉴赏始终有着一种莫名的亲近感,尤其是那些流传下来的绘画、书法、陶瓷、玉器等等。它们不仅仅是物质的载体,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是先人情感、思想和技艺的传承。每当我凝视一幅古代山水画,总能被那云雾缭绕的山峦、蜿蜒流淌的溪水所吸引,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画家笔下的那份宁静与致远。又或是面对一件精美的青铜器,上面龙飞凤舞的纹饰,诉说着古老的神话和祭祀的庄严,让我不禁感叹古人的创造力与工艺水平。我也喜欢研究不同时期艺术风格的差异,比如唐代的雍容华贵,宋代的雅致清新,元代的奔放洒脱,它们都折射出当时社会风貌和时代精神。对于那些隐藏在艺术品中的象征意义,以及不同媒介所能传达的情感深度,我都充满了探索的欲望。
评分近年来,我对近代以来海外学者对中国文化的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总觉得,从一个“局外人”的视角来审视中国,或许能看到一些我们自身可能忽视的独特之处,也能对我们原有的认知产生一些新的启发。那些远渡重洋的求学者,他们带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研究方法,深入中国大地,探寻古老的遗迹,解读流传下来的文献,记录下他们所见所闻所思。这种跨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往往能产生意想不到的火花。我很好奇,他们是如何理解和阐释中国的建筑风格的?他们眼中的中国艺术又有哪些与众不同的解读?这种“他者”的视角,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个全新的观察维度,让我们更全面、更深刻地认识我们自己的文化瑰宝。
评分我一直着迷于中国古代的文化传承与发展,特别是那些在历史长河中,经过不同时期的改造、吸收和创新而形成的独特艺术形态。我对于那些在近现代,由海外学者对中国古代艺术进行整理、研究和传播的成果非常感兴趣。这其中,建筑作为物质文明的载体,以及艺术作为精神文明的体现,总是能给我带来深刻的思考。我希望能够通过了解这些海外的文献和图志,看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研究者如何解读中国古代建筑的风格特征,如何评价中国古代艺术的价值,以及他们是如何将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呈现给世界的。这种跨文化的视角,能够帮助我从更广阔的视野来审视和理解中国古代建筑与艺术的魅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