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GL401 综合管廊热力管道敷设与安装

17GL401 综合管廊热力管道敷设与安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综合管廊
  • 热力管道
  • 管道敷设
  • 管道安装
  • 工程建设
  • 暖通空调
  • 市政工程
  • 建筑工程
  • 供热
  • 技术规范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国建科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计划出版社
ISBN:9787518207503
商品编码:28143221092

具体描述

商品名称:  17GL401 综合管廊热力管道敷设与安装 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
ISBN:  9787518207503
出版社: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
出版时间:  2017年12月
 装帧:  
 页字: 122/32千
作者: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 发布
定价:  96.0000


 

目录
编制说明
总说明
热力管道综合管廊敷设概况示意
综合管廊热力管道敷设总平面示意图
端部舱室管道布置示意图
吊装口管道布置示意图
分支段管道布置示意图
标准段管道布置示意图
通风口及逃生口部管道布置示意图
人员出入口管道布置示意图
倒虹段管道布置示意图
倒虹段热力管道自然补偿推荐距离
综合管廊热力舱附属设施工艺资料
吊钩
吊装口孔口尺寸
逃生口布置间距
逃生口
逃生口爬梯
热力舱室位置
综合管廊热力舱室推荐空间位置
综合管廊热力舱室空间位置示例
热力舱室标准段断面设计
热力舱室管道布置
热力舱室管道布置示例
热力管道出入管廊
热力管道出入廊示意图(端部舱室
热力管道常用出舱方式(单舱)
热力管道常用出舱方式(多舱

 


本图集主要内容包含热力管道综合管廊敷设整体工艺概
况;综合管廊热力舱附属设施工艺资料;热力舱室位置;热力
脸室标准段断面设计;热力管道出入管廊布置等为设计参考性
内容。管道、管道保温、防腐,穿舱室套管、热力管道附件、
管道支座支架等节点或详图内容可直接选用。
城市地下空间综合管廊规划与设计 本书深入探讨了城市综合管廊的规划、设计、施工与运营维护等关键环节,旨在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系统、前瞻性的指导。内容涵盖了管廊的选址原则、结构形式选择、管线综合布局优化、结构设计规范、防火与防排烟系统设计、环境控制与监测技术,以及全生命周期管理策略。 第一章 城市管廊发展背景与规划理念 本章首先梳理了综合管廊作为现代城市“地下动脉”的战略意义和发展历程。重点阐述了新时期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国家政策导向,强调了集约化、智能化和可持续性的规划理念。详细分析了管廊在缓解地面交通压力、提高城市抗灾能力、优化公用事业服务效率方面的核心价值。 讨论了管廊系统的多专业协同性,包括给水、排水、热力、燃气、电力、通信等各类管线在同一廊道内协同敷设的技术要求和接口标准。提出了基于城市功能分区和地下地质条件的管廊线位初步筛选方法,并引入了多目标决策分析模型,指导复杂城市环境下最优管廊路径的确定。 第二章 结构设计与土建工程 本章聚焦于管廊的土建结构设计。详细介绍了常见的管廊结构形式,如矩形、圆形、箱形等,并对比了它们在不同地质条件和荷载环境下的适用性、经济性和施工难度。 结构荷载分析部分,不仅涵盖了常规的恒载、活载、土压力和水压力,还特别强调了对上方交通荷载(包括轨道交通的振动耦合效应)以及相邻地下结构(如地铁隧道、地下室)影响的精确计算与控制。 在材料选择上,本书深入探讨了高耐久性混凝土的应用技术,包括抗渗、抗腐蚀性能的提升策略,以及钢材在特殊环境下的防腐处理。详细阐述了抗震设计原则,特别是针对高烈度地震区管廊的结构连续性、变形协调性设计要点。 施工技术方面,重点介绍了盾构法、明挖法、盖挖法等不同施工工艺对结构质量控制的影响。对于深基坑和复杂地质条件下的支护设计与监测,提供了详尽的技术参数和案例分析。同时,讨论了管廊结构与周边地下水位的相互作用及相应的防水设计体系。 第三章 管线综合布局与专业集成技术 这是本书的核心章节之一,详细论述了如何实现各类管线在同一空间内的安全、高效集成。 3.1 布局优化与净距控制: 严格依据国家和行业规范,界定了不同性质管线(如高压燃气、热力、高压电力与通信)之间的最小水平和垂直净距要求。引入了基于三维信息模型的(BIM)管线冲突检测与优化算法,确保在设计阶段消除潜在的干涉。 3.2 热力管道敷设与支吊架设计: 针对热力管道(蒸汽、热水)的特点,详细讲解了管道的膨胀与收缩补偿技术,包括固定支架、滑动支架、波纹补偿器的选型与布置。探讨了管道保温材料的选择标准(注重防火、防水和耐久性),以及蒸汽管道的疏水系统设计与定期排空维护策略。特别关注了管道接口的焊接质量控制和无损检测技术。 3.3 燃气与电力系统安全: 燃气管道部分,强调了次高压及以上燃气管道的选材、防腐层要求、阴极保护设计,以及泄漏检测与紧急切断系统的集成。电力电缆部分,则侧重于高压电缆的载流量校核、散热设计(包括空气流通与强制冷却技术的应用)、电缆桥架的结构强度与防火隔断设计。 3.4 给排水系统: 论述了雨污水、自来水管道的坡度控制、水力计算,以及特殊交叉点、穿越处的防水处理。强调了防倒灌设计和管廊内积水排放系统的可靠性。 第四章 环境控制、安全防护与监测系统 管廊的长期安全运行依赖于先进的环境控制与实时监测技术。 4.1 通风与防排烟设计: 针对管廊内可能积聚的易燃易爆气体(如燃气泄漏)和火灾产生的烟气,设计了自然通风与机械通风相结合的系统。详细阐述了不同功能区段的防烟分区、排烟口设置,以及火灾自动报警与联动排烟的控制逻辑。 4.2 防火与消防系统: 规定了管廊防火等级的划分标准,重点介绍了电缆层、燃气层与热力层的防火隔离墙体的构造要求。讨论了气体灭火系统(如清洁气体或水雾系统)在关键设备间的应用,以及管廊内消火栓和移动灭火器材的配置标准。 4.3 监测与智能化技术: 阐述了集成化的智能管廊监控系统(IMS)。包括结构健康监测(SHM)传感器(如应变计、位移计)的布设,以及环境参数监测(温度、湿度、有毒有害气体浓度)的网络化部署。数据采集、传输协议、预警阈值设定,以及与城市运营中心的双向通信机制被详细介绍。 第五章 运营、维护与全生命周期管理 本书最后一部分转向管廊的运营阶段。 5.1 巡检与维护策略: 区分了日常巡检、定期检测与预防性维护。详细介绍了无人机、机器人(如爬行机器人、遥控巡检车)在复杂、危险管廊段的巡检应用技术。针对热力管道的定期排查、密封件更换,以及燃气管道的泄漏检测流程进行了规范化指导。 5.2 应急预案与抢险: 依据不同突发事件(如管线破裂、火灾、结构沉降)的性质,构建了分级的应急响应体系。明确了抢险人员的安全防护措施、应急电源的保障,以及与外部救援部门的协同机制。 5.3 经济性评估与后评估: 提供了管廊项目全寿命周期的成本分析框架,包括初始投资、运营维护成本和潜在的外部效益评估。引入了项目后评估方法论,用以检验设计方案的实际运行效果,为未来管廊的迭代优化提供数据支持。 本书结构严谨,图表丰富,理论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是城市规划者、结构工程师、设备工程师及工程管理人员的实用参考手册。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在城市地下综合管廊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工程技术人员,我一直在寻找能够全面、深入地讲解热力管道敷设与安装技术细节的专业书籍。近期,我偶然接触到一本名为《17GL401 综合管廊热力管道敷设与安装》的书籍,这让我眼前一亮。然而,在仔细翻阅后,我发现这本书的内容与我预期的技术深度和广度存在一定的偏差,未能完全满足我在实际工程中遇到的某些特定技术难题的解答需求。 首先,书中对于热力管道在复杂地下环境中,例如穿越既有管线、地下水丰富区域或地质条件多变的区域时的敷设工艺,所阐述的内容相对较为基础。我期待能看到更多关于针对这些特殊工况下的施工方案设计、材料选择、施工技术要点、风险评估以及应急处理措施的详细介绍。例如,在面对高地应力或膨胀性土等地质条件时,如何精确计算管道的支承结构、如何进行有效的防腐蚀处理以延长管道寿命,以及在雨季或地下水位高涨时,如何保证施工安全和质量,这些具体的、具有操作性的指导在书中并未得到充分的体现。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更多案例分析,分享一些成功应对复杂地质和环境的技术经验,而不仅仅是通用性的施工流程描述。

评分

其次,在安装环节,书中对热力管道接口的连接技术、焊接工艺质量控制、管道的热胀冷缩补偿设计与安装等方面,也未能深入探讨。作为热力管道,其温度变化对管道系统稳定性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介绍不同类型管道(如预制直埋管道、架空管道)的接口连接方式,包括但不限于焊接、卡箍连接、法兰连接等,并就各种连接方式的优缺点、适用范围、关键控制点进行详细阐述。特别是对于大口径、高压力、高温介质的热力管道,焊接质量的检测与验收标准,以及如何有效监测和补偿管道在运行过程中的热胀冷缩,从而避免管道变形、应力集中甚至损坏,这些技术细节是保障系统长期稳定运行的关键,但书中这方面的内容相对比较简略,未能提供足够的参考价值。

评分

此外,在书中关于热力管道的保温与防腐措施方面,虽然有所提及,但深度和广度仍然不足。高效的保温层能够显著降低热能损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而可靠的防腐蚀措施则是延长管道使用寿命、防止安全事故的关键。我希望书中能够更详细地介绍不同保温材料(如岩棉、玻璃棉、聚氨酯泡沫等)的性能特点、适用范围、施工工艺以及保温层的外保护措施。同时,对于地下复杂环境下的防腐蚀技术,包括防腐涂料的选择与施工、阴极保护的应用、以及如何进行防腐层的检测与维护,这些内容如果在书中得到更详尽的阐述,将极大地提升该书的实用价值。

评分

最后,这本书在综合管廊整体设计协同以及与其他专业管线(如给水、排水、电力、燃气等)的交叉敷设优化方面,也未能提供更多有价值的指导。综合管廊的优势在于集中敷设,实现资源共享和空间优化。然而,不同专业管线之间在敷设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干扰和冲突,需要精细的设计和协调。例如,热力管道在靠近其他管线时,如何考虑温度影响、检修空间预留、以及紧急情况下的隔离措施等。书中在这方面的内容较为概括,未能深入探讨如何通过优化设计,实现热力管道与其他管线的合理布局,避免潜在的相互影响,从而最大化综合管廊的整体效益,这让我感到有些遗憾。

评分

再者,关于综合管廊内热力管道的消防安全设计与施工,这本书的叙述也显得不够充分。综合管廊作为城市生命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消防安全是重中之重。热力管道,尤其是输送高温介质的管道,在发生泄漏或火灾时,可能带来巨大的安全隐患。我期望书中能够详细阐述综合管廊内热力管道的防火分隔要求、隔热材料的选择与施工、火灾探测与报警系统的设置,以及管道发生泄漏时的应急处置预案等内容。例如,如何根据管道输送介质的温度和性质,选择合适的隔热层厚度和材料,如何确保隔热层与管道主体之间的紧密结合,以及在发生泄漏时,如何快速有效地进行隔离和灭火,这些都是保障管廊内人员和设备安全的关键,然而书中这方面的论述略显单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