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标准适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及构筑物承受人为振动作用时振动荷载的确定,不包括凤振、地震等自然现象引起的振动。2018-5-1实施。
目 录:1 总则
2 术语和符号
3 基本规定
4 旋转式机器
......
我是一名普通的购书者,平时对建筑行业并没有特别的专业背景,只是因为最近家里装修,了解到邻居家的施工可能会对我家的居住环境造成一些影响,所以想了解一下相关的规范。抱着学习的心态,我翻阅了这本书。虽然书中的很多专业术语我并不完全理解,但我能感觉到它是一本非常专业的书籍。书的开头部分,似乎是在介绍什么是“建筑振动荷载”,以及它可能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哪些影响。我看到里面有一些关于“人体感知”的描述,比如“微弱振动”、“明显振动”等等,这让我觉得很有意思,因为我平时也能感觉到一些细微的晃动,但不知道是不是属于“振动荷载”。书中还提到了很多不同的“振动源”,比如“工业设备”、“交通运输”等等,让我意识到原来在我们身边,有这么多可能产生振动的因素。虽然我无法深入理解其中的计算公式,但我能从书中感受到一种科学严谨的态度,它似乎在试图用量化的方式来解释和解决这些我们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本“科普读物”,让我对“建筑振动”这个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虽然还没能完全掌握其中的知识,但已经激发了我进一步了解的兴趣。
评分这本书,真是我近来遇到的一个“硬骨头”。我原本是个对建筑声学和振动问题不太敏感的设计师,接手了一个项目,甲方特别强调了“居住舒适性”,还特别提到了“低频振动”的控制。我当时心想,不就是隔音嘛,小事一桩。结果翻开这本书,我就被它严谨的逻辑和详尽的参数震撼了。一开始,我只是想找个参考标准,了解一下哪些建筑类型对振动有更高的要求,以及一些基本的测量和评价指标。然而,当我试图理解书中的各种定义、分类和计算方法时,才发现这远比我预想的要复杂。书中对于不同振动源(比如地铁、高架桥、工业设备)的特性分析,以及它们对建筑结构和室内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都描述得非常细致。我花了好多时间才弄明白“等效振动加速度级”这个概念,以及它和我们常说的“分贝”有什么区别。书里还列举了大量的表格和图示,用来区分不同振动等级对人体感知的影响,比如“轻微可感知”、“明显不适”等等。这让我意识到,原来振动控制不仅仅是物理上的隔离,更涉及到人的主观感受,而这种感受是可以通过量化指标来衡量的。对我而言,这本书就像一个启蒙,让我从一个“模糊感知”的状态,进入到一个“量化分析”的领域,虽然过程有些艰辛,但收获是实实在在的。
评分这本书的编纂质量,可以说是相当高的。我是一名从事多年建筑工程质量检测的专业人士,对于各种国家和行业标准都接触过不少。GB/T 51228-2017 这本标准,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它的条文清晰,逻辑严谨,并且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我最看重的是它对于“振动荷载的确定”部分。书中不仅明确了各种振动源的分类,还给出了详细的计算公式和参数取值指南。这对于我们进行现场检测和数据分析,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明确的操作依据。比如,书中对于不同类型的交通振动源,如地铁、轻轨、汽车等,都给出了详细的振动特性参数,以及考虑各种衰减因素的计算方法。这比以往一些标准模糊的描述要科学得多,也方便得多。此外,书中对于“振动测量方法”的规定也十分细致,从测量仪器的选用、测量点的布置,到测量时段的选择和数据处理,都给出了详细的要求。这确保了检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也为我们后续的评价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我个人认为,一本好的标准,就应该像这本书一样,既有宏观的指导思想,又有微观的操作细节,能够真正服务于工程实践。
评分我是一名建筑项目的业主代表,负责项目的整体推进和质量把控。在项目初期,我们就收到了附近一条规划建设的地铁线路的环评报告,报告中提到了可能产生的振动影响,并引用了一些标准来评估。为了更全面地了解情况,并确保我们的项目能够满足相关的声学和振动控制要求,我主动找了这本书来研究。这本书对于“振动荷载的分类和分级”的阐述,让我印象尤为深刻。它系统地介绍了不同类型的振动源,如机械振动、交通振动等,以及它们各自的特性和潜在影响。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振动影响的评价标准”部分,它详细列举了不同建筑类别(如居住建筑、公共建筑、科研建筑等)在不同振动等级下的舒适度要求。这对于我们项目在与地铁建设方沟通时,明确我们的底线和需求,非常有帮助。此外,书中对于“振动控制措施”的建议,虽然不像一本施工手册那样详细,但却能为我们提供方向性的指导,比如在设计阶段就应该考虑哪些隔振措施,或者在施工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细节。总而言之,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宏观的框架和专业的视角,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建筑振动带来的挑战。
评分说实话,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以为它会是一本枯燥乏味的工程手册,充满了冰冷的公式和数据。我是一名建筑施工项目的现场工程师,平时的工作重心更在于进度、成本和质量的把控,对于那些偏理论、偏评价性的标准,我通常只是在需要的时候,快速查找相关的条款。然而,这本书的风格却出乎我的意料。它并没有一股脑地堆砌公式,而是从振动荷载的产生机理出发,层层递进地介绍了其影响因素和评价方法。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建筑振动影响评价”的部分,书中详细阐述了如何根据建筑的使用功能、结构类型以及振动源的特性,来确定相应的评价等级。我看到书中提到了几种不同的评价模型,并且对每种模型的使用条件和适用范围都做了清晰的界定。这对于我们项目在面对复杂的振动源时,选择最合适的评价方法非常有指导意义。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还提供了一些案例分析,虽然篇幅不长,但却能让我快速理解抽象的理论是如何应用于实际工程中的。比如,书中提到一个关于某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对周边住宅小区振动影响的评估,让我对如何协调工程建设与居民生活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本书让我觉得,标准并非只是束缚,更是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