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張耒集(上下冊)(全兩冊)——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
定價:72.00元
作者:張耒 撰,李逸安 等點校
齣版社:中華書局
齣版日期:1990-07-01
ISBN:9787101004557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張耒是北宋晚期的一位重要詩人,張耒青年時代遊學陳州,以文章受知於學官蘇轍,因而得從蘇軾門下,蘇軾稱其文“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嘆之聲”,在蘇軾的挹提攜下,張耒與黃庭堅、晁補之,泰顴一時並有文名,世稱“蘇門四學士”,本書是所傳張耒各種本子的閤集,極具研究收藏價值。
內容提要
張耒(1054-1114),北宋詩人。字文潛,號柯山。祖籍亳州譙縣(今安徽省亳縣)人,生長於楚州淮陰(今屬江蘇省清江)。為“蘇門四學士”之一。張耒自幼聰慧,13歲即能文,從學於蘇軾,頗受蘇軾的愛重。神宗·熙寜六年(1073年)中進士,曆任臨淮主簿、壽安尉、鹹平縣丞,著作郎、史館檢詩等職。哲宗·結聖初,以直龍閣知潤州。徽宗·元祐初占試館閣,授秘書省正字,官至起居捨人。紹聖中被指為元祐黨人,謫監黃州酒稅,徙復州,數遭貶謫。徽宗繼位,始立黃州通判,知兗州,召為太常少卿,不久齣知潁、汝二州。在潁州得到蘇軾死訊,舉哀行服。自蘇軾、蘇轍、黃庭堅、晁補之相繼去世,張耒獨存,士人均嚮他問學。張耒文風,源於三蘇,主張文理並重,平易舒坦。對南宋詩人學習唐調,開瞭風氣。風格與柳永、秦觀相近,代錶作有《少年遊》、《子》等。《少年遊》寫閨情離思,那嬌羞少女的情態躍然紙上,讓人羨煞愛煞,那份溫情美妙真是有點“濃得化不開”之酣意。其佳句“漱井消午醉,掃花坐晚涼”,“川塢半夜雨,臥冷五更鞦”,“翠浪有聲黃帽動,春風無力彩旗垂”等,很受人們稱賞。創作以詩歌成就高,集中有樂府詩、古律詩30餘捲,近1700首,除個人抒情遣懷之作外,多以田野風光、稼穡艱難和民生疾苦居多,頗有白居易、張籍、王建之風,不尚雕琢。如《田傢》、《海州道中》等。他的寫景抒懷詩,真醇自然,清新圓潤,而人尋味。如詠鄉土風物和農夫憂樂,反映齣賣苦力者艱辛的《勞歌》,描繪農人勞動“半歸倉廩半輸王”痛苦的《輸麥行》,寫迫於飢寒農民操戈為盜的《和晁應之憫農》等,在題材和思想的開拓上頗具新意。張耒詩風以平易、流麗、曉暢見長,很少硬語僻典,晁補之曾在《題文潛詩冊後》贊稱說:“君詩容易不著意,忽似春風開百花。”。蘇軾則在《答張文潛書》中稱其文甚似蘇轍:“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嘆之聲。”不過,張耒寫詩,長於鍛造佳句,短於謀篇布局,有時琢煉不夠,部分作品不免流於草率粗疏。張耒寫詞甚少,《能改齋漫錄》捲十七錄其《少年遊》、《鞦蕊香》詞,謂:“元祐諸公皆有樂府,唯張僅見此二詞。”可知其詞當時卻不多見。今人輯得《柯山詞》僅6首,其中《鞦蕊香》、《子》寫得深婉多情,風調略與秦觀祠相近。張耒有《柯山集》50捲,《拾遺》12捲,《續拾遺》1捲,存武英殿聚珍藏版福建本、廣雅書局本。《張右史文集》60捲,有《四部叢刊》影印舊鈔本,《宛丘集》76捲,有《四庫全書》本。見於《宛丘集》而不見於《柯山集》的詩文,已輯入《拾遺》中。
這次整理的《張耒集》,是所傳張耒各種本子的閤集。此外,我們又從《竹坡詩話》、《詩林廣記》、《全芳憊祖》等書中輯齣詩十六首(句)、贊文一首,編為《佚文輯存》附後。有關張耒的傳記資料及版本序跋等,亦一並附後憊考。底本原有的序跋、年譜等,也並入書末附錄中。張耒另有《張太史明道雜誌》一捲,屬筆記體專著,這次整理未予收入。為瞭查檢方便,書後附有篇目索引。
目錄
捲一 賦十四首
捲二 賦十八首
捲三 古樂府歌詞四十首
捲四 古樂府歌詞三十四首
捲五 古樂府歌詞十一首
捲六 五言古詩六十五首
捲七 五言古詩七十九首
捲八 五言古詩七十五首
捲九 五言古詩四十九首
捲十 五言古詩一百一十首
捲十一 五言古詩一百一十一首
捲十二 七言古詩四十七首
捲十三 七言古詩五十六首
捲十四 本言古詩三十五首
捲十五 七言古詩三十三首
捲十六 七言古詩五十三首
捲十七 王言律詩八十一首
捲十八 五言律詩 五方長律詩七十一首
捲十九 五言律詩九十五首
捲二十 五言律詩一百零二首
……
作者介紹
張耒(1054-1114) 字文潛,號柯山,楚州淮陰(今江蘇清江)人。神宗熙寜進士,曆任臨淮主簿、著作郎、史館檢討。哲宗紹聖初,以直龍閣知潤州。徽宗初,召為太常少卿。後被指為元佑黨人,數遭貶謫,晚居陳州。蘇門四學士之一。詩學白居易、張籍,平易舒坦,不尚雕琢,但
文摘
序言
話說迴來,這套叢書裏的《楚辭選注譯》,真是另一番天地,充滿瞭瑰麗詭譎的想象力。讀《離騷》,感覺自己像是坐上瞭一艘華麗的龍舟,跟隨屈原神遊九天,穿梭於山川湖海之間,耳邊是九歌的吟唱,眼前是斑斕的靈物。注釋的細緻之處讓人贊嘆,很多生僻的香草美人典故,在這本書裏都有詳盡的解釋,否則光靠自己的想象力去硬啃,恐怕會迷失在神話的迷宮裏。它不僅是文學作品,更像是一部古代巫文化和宗教信仰的側影。它教會瞭我,浪漫主義的極緻可以達到何種高度,那種對理想的執著追求,以及在汙濁現實中的孤獨抗爭,讀起來讓人熱血沸騰,又心生憐憫。這份飽含著濃鬱地域色彩和個人悲劇色彩的文本,是其他先秦文學無法比擬的。
評分我最近沉迷於《全漢賦賞析》,說實話,漢賦的鋪陳和堆砌常常讓人望而生畏,但優秀的賞析本就是最好的“導航儀”。這本選本的巧妙之處在於,它挑選的都是那些結構相對清晰、主題明確的作品,比如贊美都城、歌頌功業的篇章。通過賞析者的講解,我開始理解漢代士大夫的思維方式:那種對“大”和“全”的追求,對氣勢的極度推崇。一開始看,覺得辭藻堆砌得有點過火,但隨著閱讀深入,我體會到這其實是一種時代精神的體現——漢帝國強盛,需要用同樣強盛的文字來匹配。賞析中對賦的聲律、結構布局的分析,讓我看到瞭這種看似繁復的形式下蘊含的巨大秩序感和美學追求,遠非錶麵上看起來的“炫技”那麼簡單,它代錶瞭一種對宇宙秩序的模擬和贊美。
評分最近翻閱《史記選譯》,那感覺,就像是跟隨司馬遷本人行走在戰國到漢初的廣袤土地上。你知道,史書往往給人一種冰冷、刻闆的印象,但《史記》的魅力就在於它的“人味”。這套選譯本做得極好,它保留瞭原文的磅礴氣勢,又用現代的語言做瞭精準的注釋,讓那些復雜的曆史事件和人物關係不再是雲裏霧裏的一團迷霧。我印象最深的是對項羽的描繪,那份“力拔山兮氣蓋世”的悲壯,通過文字躍然紙上,讓人在感嘆其英雄氣概的同時,又為他最終的覆滅扼腕嘆息。相比之下,劉邦的市儈圓滑,也對比得淋灕盡緻。這種對人物復雜性的刻畫,完全超越瞭單純的史實記錄,更像是一部部精彩絕倫的人性能量場,讓你在閱讀中不斷反思“成敗論英雄”的真正含義。
評分談談我對《唐宋八大傢散文選》的感受吧,這簡直是散文寫作的教科書,是語言藝術的集大成者。我尤其鍾愛蘇洵的政論文章,那種邏輯的嚴密性和氣勢的磅礴,即便擱在今天,也足以讓那些“鍵盤俠”汗顔。他的論述層層遞進,如同精密的機器,不留一絲破綻。而歐陽修的散文則更顯溫潤儒雅,讀起來如春風拂麵,字裏行間透露齣一種曆經滄桑後的平和與曠達。這種風格上的巨大差異,恰恰體現瞭“八大傢”各自獨特的思想底色和修辭技巧。我甚至會逐句揣摩那些長句的結構,體會古人如何通過排比、對偶,將抽象的道理具體化、形象化。這本書,我至少翻閱瞭五遍,每一次都有新的體悟,特彆是關於做人處世的道理,總能在不經意間點醒我。
評分唉,說起這套《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我可是個資深“書蟲”瞭,這些年陸陸續續收瞭不少。不過今天咱不聊張耒,說說其他幾本,那纔是真叫人拍案叫絕。最近剛啃完的《詩經譯注》,簡直是打開瞭新世界的大門。以前總覺得《詩經》是教科書裏那些枯燥的“關關雎鳩”,讀起來味同嚼蠟。但有瞭這本注釋詳盡的版本,那些古老的歌謠立刻鮮活瞭起來,仿佛能聽到周代先民在田間地頭的呼喊和低語。特彆是對那些涉及農耕、祭祀、婚嫁的詩篇,譯注者的解讀深入淺齣,不僅解釋瞭字麵意思,更挖掘齣瞭背後的社會風俗和情感脈絡。比如“蒹葭”一篇,不再是空洞的意象,而是具象化瞭那種在迷茫中追尋美好事物的真摯情感,讓人讀罷久久不能平靜,體會到古人情感的細膩與真摯,這份穿越時空的共鳴,是任何現代文學都難以企及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