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图解红楼梦
:68.00元
作者:曹雪芹,《图解经典》编辑部, 孙温 绘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5-04-01
ISBN:9787550227323
字数:
页码:28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让《红楼梦》初读者一看就懂;让红学专家珍藏的图解经典
▊纪念曹雪芹诞辰300年纪念版全解红楼梦:还原真实的红楼梦
清代孙温经典全彩四色插图
揭示容易被人们忽略、误解、讹传的曹雪芹真实用意
400多个人物的关系、事件联系、出场次数、出场年龄等直观展现
详细的人物、事物关系谱:追查上下三代,分析隐含的事物关联
收录完整插图史、14个版本史、流派学等红迷们喜爱的内容
荣宁两府地图精细展现:林黛玉进贾府;元妃省亲历游大观园;刘姥姥进大观园;晴雯送手帕;尤三姐迁居等一系列行踪线路图全展现
深入挖掘中医、饮食、茶、酒、科举制度、官职制度等传统文化
▊古典文化经久不衰
《红楼梦》伴随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成长,关于红楼梦的一切都是需要慢慢品味的的,例如红楼人物论、红楼美食、红楼器物、红楼建筑、红楼植物等,而《图解红楼梦》是这一切集大成者,无论历经多少年,《红楼梦》的魅力都是不会锐减的。
内容提要
国内本让你完全读懂红楼梦的书籍,从“死都读不下去”到掩卷深思
《图解红楼梦》将用大量人物形象图、人物关系图、活动路线图、经典情节再现以及谜底追踪等图解形式,全方位展示贾、薛、王、史四大家族的人物关系,荣宁两府的地图,中医、饮食、茶、酒、科举制度、官职制度等传统文化的传承,让读者轻松阅读红楼梦。
目录
红楼小讲
曹雪芹的生平与家世
《红楼梦》版本研究
《红楼梦》插画史
红学研究的流派
【一】 挥不去的梦中人:红楼人物
壹·水作的骨肉:红楼女儿
一 十二金钗
1.世外仙姝:林黛玉
2.山中高士:薛宝钗
3.铁腕娘子:王熙凤
4.寂寞宫闱:贾元春
5.'二木头':贾迎春
6.脂粉英雄:贾探春
7.无人惜春:贾惜春
8.名士:史湘云
9.稻香老农:李纨
10.槛外人:妙玉
11.雾中神女:秦可卿
12.势败休云贵:贾巧姐
二 十二副钗
1.出尘不染:香菱
2.节烈女子:尤三姐
3.龄官画蔷:龄官
三 十二又副钗
1.芙蓉花神:晴雯
2.瑶池女史:鸳鸯
3.擒拿高手:袭人
贰·泥作的骨肉:红楼男子
1.怡红公子:贾宝玉
2. 诗礼传家:贾政
3.'呆霸王':薛蟠
4.被凤姐光环湮没的男人:贾琏
5.招人烦的角色:贾环
6.沆瀣父子:贾珍与贾蓉
叁·宝珠变死珠:红楼妇人
1.金子塔顶:贾母
2.两位太太:邢夫人与王夫人
3.尴尬角色:姨娘们
4.死鱼眼睛:婆子们
肆·千姿百态:贾府以外的人
1.真事隐去:甄士隐
2.官场浮沉:贾雨村
3.质朴村妪:刘姥姥
4.宝玉情友:柳湘莲与蒋玉菡
【二】 品不尽的其中味:红楼寓意
壹·命运线索
1.《红楼梦》的神话渊源
2.金陵十二钗判词的解读
3.风月宝鉴的象征
4.飞花逐水流的暗示:沁芳溪
5.景为人设:人物与居所
贰·草蛇灰线
1.曹雪芹的炼'字'
2.关于'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
3.关于《芙蓉女儿诔》
4. 元妃点戏
5.清虚观拈戏
6.三次饯花会
7.生日与人物的命运
8.宝黛二人禅诗破译
9.薛小妹怀古诗谜猜想
叁·归结
1.大观园里论诗才
2.贾府后院论谋略
3.《红楼梦》中多少梦
4.《红楼梦》中的自杀者
5.《红楼梦》中的出家者
【三】 猜不完的红楼谜:红学研究
壹·《红楼梦》背景
1.书名的来历
2.关于作者的考证
3.评点派的评点
4.一个神秘的人物:脂砚斋
5.追寻隐去的历史:索隐派的发现
贰·《红楼梦》探佚
1.众说纷纭黛玉之死
2.宝玉中举和'兰桂齐芳'
3.湘江水逝楚云飞
4.探春,断了线的风筝
5.哭向金陵事更哀的王熙凤
叁·《红楼梦》与中国文化
一 吃穿在红楼
1.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
2.兼容南北的饮食文化
3.红楼中的茶文化
4.红楼中的酒文化
5.亦满亦汉的服饰文化
二 玩在红楼
1.击鼓传花
2.牙牌令
3.射覆与拇战
4.占花名儿
5.昆曲文化
6.放风筝
7.猜谜
三 红楼园林与器物
1.园林艺术的
2.贾府里的西洋货
3.贾府里的珍品陈设
肆·红楼反映的社会风俗与社会制度
1.从陈可卿葬礼看古代丧俗
2.清代的科举制度
3.清代的职官制度
4.姨娘的遭遇
5.从鸳鸯抗婚看明清家奴制度
6.贾府衰落的真相
附录
1.金陵十二钗判词赏析
2.《红楼梦》十二支曲赏析
3.《红楼梦》前80回大事记
4.《红楼梦》部分人物年龄对照表
作者介绍
曹雪芹(约1715-约1763),名霑,字芹圃,号芹溪,梦阮,清代小说家。曹雪芹素性放达,爱好广泛,对金石、诗书、绘画、园林、中医、织补、工艺、饮食等均有所研究。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历经多年艰辛,终于创作出极具思想性、艺术性的作品——《红楼梦》。
孙温(清),据考证,孙温系河北丰润人,字润斋,号更阳居士。《红楼梦》全图是由“孙温主要构思绘画,孙小洲部分参与,并由二人合作完成。”“据画面藏款推知此图绘制于同治丁卯(1867年)至光绪癸卯(1903年)之间。”在百十二回左下角画师自题:“七十三岁老人润斋孙温”。
孙温手绘的全本《红楼梦》共24册(其中1册空白),有图的23册,每册各有画页10幅,总计230幅,展现了书中大量的场景,人物传神,被誉为《红楼梦》经典插图。
文摘
贾府的三探春是贾政与其妾赵姨娘所生,贾环的胞姐。她精明能干,有心机,能决断,连王夫人与凤姐都要让她几分,有“玫瑰花”的诨名。
序言
这本号称“图解”的古典名著普及读物,乍一看书封设计得倒是颇为典雅,带着一种老派的精致感,让人心生亲近。我抱着对中国古典文学的敬仰和对“图解”二字所承诺的便利性的期待翻开了它。然而,阅读体验却像是在走一个精心布置却略显空洞的园林。文字的阐释部分,坦白说,显得有些单薄和浅尝辄止。它似乎更热衷于罗列人名、描摹服饰的华美,却鲜有深入触及人物内心深处的复杂纠葛与时代洪流下的悲剧底色。那些试图解释诗词意境的段落,往往用词平实得像是在复述课本上的定义,缺乏一种能够引导读者真正进入情境的感染力。我原以为“图解”意味着对复杂人物关系和情节脉络的梳理,能帮助初读者快速建立起整体框架,但读完之后,感觉收获的更多是零散的知识点,而非融会贯通的理解。书中的插图,虽然数量不少,但大多风格过于程式化,色彩饱和度也偏高,仿佛是为儿童画册而作,未能捕捉到原著中那种内敛、幽微、带着淡淡哀愁的古典美学,反而冲淡了原本深沉的文学韵味,使人总感觉隔着一层薄薄的、略显俗艳的玻璃纸在观赏那段历史。
评分这部书的排版风格极其现代,大量使用了粗黑的标题和醒目的色块来划分章节,这在视觉上无疑是很抓人的,适合在快节奏的通勤路上浏览。但这种现代化的包装,似乎与作品本身所承载的古典精神存在着一种微妙的张力。在内容深度上,它更像是一份为应试教育准备的知识速查手册,目标明确,就是让你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谁是谁,谁和谁发生了什么”。它成功地将那些拗口的古代称谓和复杂的家族头衔做了解释,这一点值得肯定。然而,在解释动机和情感的时候,笔触显得过于“直白”。例如,对于某些角色的“痴”与“悟”,书中往往用现代心理学的词汇进行套用,虽然易懂,却失却了古典文学中那种含蓄蕴藉、意在言外的东方美学。总而言之,它是一本合格的“入门”工具书,但绝非能让人对这部伟大作品产生深刻共鸣的“艺术”读物。它给了你一个框架,但要填入血肉,还得靠读者自己去下苦功夫。
评分从装帧设计来看,这部作品无疑是下了功夫的,铜版纸的质感和字体排版都很讲究,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很有分量感。但这种对“外在”的过度强调,似乎也反衬出“内在”的不足。我特别注意到书中对于一些重要场景,比如大观园的描写,所配的图画,虽然工整,却缺乏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空间感。好的图解,应该是对文字意境的一种视觉补充和升华,能够弥补读者想象力的不足。然而,这里的插图更像是对文字描述的机械翻译——“宝玉进贾府”,图上就画着一个人走在门前,缺乏情感投射。更令人费解的是,某些地方的注释显得有些武断和牵强,似乎是为了迎合某种既定的、流行的观点而强行解释,而不是基于文本本身的细致考量。这种“盖棺定论”式的解读,反而限制了读者进行个人思考和自由想象的空间,让人觉得作者在某种程度上扮演了一个不必要的“权威”角色,而不是一个温和的向导。
评分说实话,我对市面上这类以“通俗易懂”为卖点的解读本总是持保留态度的,而这一本似乎也未能完全打破我的固有印象。它的叙事节奏明显是经过高度压缩和提炼的,为了追求流程的顺畅和知识点的覆盖,牺牲了大量原作中韵味悠长的细节铺陈与心理描写。例如,对于某些关键情节的转折,书中只是轻描淡写地带过,完全没有展现出促成这种转折的微妙的社会压力或人物性格的瞬间崩塌。这使得整个故事线索虽然清晰了,但却失去了文学作品应有的张力和深度。你仿佛是在看一份精彩的剧情大纲,而非沉浸在一个鲜活的世界里。对于那些对名著有一定基础的读者来说,这些解释性的文字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因为它没有提供任何新的视角或值得推敲的见解;而对于完全的零基础读者,我担心这种过度简化的处理,反而会让他们错失了去感受原作那种层层剥茧、细水长流的阅读乐趣,形成一种“我已经知道了”的错觉,从而阻碍了他们日后去接触原著原貌的动力。
评分购买这本“图解”的初衷,是希望它能成为一座桥梁,连接我与那部宏大叙事的鸿篇巨著之间的鸿沟。我期待它能精准地标出那些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网,清晰地梳理出不同支脉的故事线。然而,实际体验下来,它更像是一张过于简化的旅行地图,标出了主要的城市和高速公路,却遗漏了沿途那些值得驻足欣赏的风景和历史遗迹。例如,对于府中丫鬟们的命运,书中只是寥寥数语带过,未能充分体现出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她们个体命运的悲剧性与典型性。这种处理方式,使得整个阅读体验趋于平面化,人物的立体感和环境的真实感都大打折扣。我最终发现,如果想真正理解这部作品的精髓,任何形式的“图解”都无法取代耐心、细致地去品读原文的每一个字句,尤其是那些诗词曲赋,它们的韵味是任何现代的白话解释都无法完全承载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