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楊彥梅花畫集
定價:300.00元
作者:楊彥
齣版社:暫無
齣版日期:2011-05-01
ISBN:9787549402304
字數:
頁碼:181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8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楊彥是一位極其全麵且勤奮的畫傢,他不拘形式與傢法,視野開闊,在其雄厚而鮮活的筆墨形態中常常可以看到他的旺盛生命力和藝術錶現力。無論題材、媒介、畫法、手段、南宗北派,對於楊彥來說都不是問題。如果說問題,我們曾經有過一些討論,那就是楊彥太能畫瞭,所涉之廣,技法之嫻熟,形式之多樣,若以戰略眼光審之,或許不利於卓而特立。但如從另一角度來看,又何嘗不是他意欲超然的一種人生感悟?如同他的多元藝術積澱,凡能夠入畫的莫不曾涉獵。而此番刻意畫梅並結集齣版。白當彆有深意在焉。
目錄
太和元氣137cmX68cm
梅石圖137cm×68cm
杜甫詩意圖137cm×68cm
春宵一刻值韆金137cm×68cm
三友圖137cm×68cm
梅花清供圖137cm×68cm
楊萬裏詩意137cm×68cm
東坡詩意圖137cm×68cm
東坡詠梅詩意137cmX68cm
香遠隔煙知137cm×68cm
浩蕩乾坤68cm×137cm
花動一山春色68cm×137cm
陸遊詩意68cm×137cm
捨南捨北皆春水68cm×137cm
自居易詩意68cm×137cm
範成大詩意68crn×137cm
杜甫詩意68cmX137cm
長與東風約今日68cmX137cm
唐人詩意圖68cmX137cm
毛詩意68cmX137cm
冷艷97cmX178cm
李白詩意圖178cmX97cm
東坡詩意圖178cm×97cm
王充詩意圖178cm×97cm
袁宏道詩意圖178cm×97cm
錢澄之詩意圖178cm×97cm
瀋欽圻詩意圖178cm×97cm
何應龍詩意圖178cmX97cm
戴復古詩意圖178cmX97cm
尤侗詩意圖178cm×97crn
張籍詠梅圖178cm×97cm
弘一詩意97cm×178cm
溪水聲長一枝和月香97cm×178cm
溫庭筠詩意97cm×178cm
浩蕩乾坤97cm×178cm
王安石詩意圖97cm×178cm
唐人詩意圖97cm×178cm
錢澄之詩意圖97cm×178cm
袁中道詩意97cm×178cm
瀋欽圻詠梅97cm×178cm
楊彥多元藝術之書畫/cm
範成大詩意137cm×68cm
李白詩意圖138cm×46cm
東風隨春歸93cm×45cm
白石詩意93cm×45cm
層疊冰銷69cmX46cm
清真氣兮136cm×68cm
冰霜磨練68cm×34cm
陸遊詠梅68cmX46cm
多情好與伴136cmX34cm
一年春風今又是136cmX34cm
新歲圖136cm×68cm
東坡詩意(一)138cm×69cm
東坡詩意(二)136cm×34cm
若欲梅花香撲鼻136cm×33cm
東坡詩意圖(三)69cm×138cm
東坡先生詩意圖(四)69cm×138cm
東坡詩意圖(五)69cm×138cm
東坡詩意圖(六)38cm×136cm
浩蕩乾坤34cm×138cm
連理花開34cm×138cm
自愛新梅好直徑80cm
天清地寜直徑66cm
清中彆有韻19cm×5lcm
晴日見寒梅70cm×600cm
梅蘭竹菊46cm×400cm
山水花卉捲70cm×l116cm
花卉33cm×502cm
梅花三弄69cm×600cm
梅花捲34cm×904cm
東坡詠梅圖捲68cm×2886cm
若欲梅花香撲鼻68cm×136cm
近來多畫興68cm×137cm
一夜東風吹石裂伴隨飛雪度關山136cm×34cm
玉雪為骨冰為魂38cm×136cm
東坡詩意圖137cm×68cm
青山常在綠水長流124cm×247cm
颱山讀書圖34cm×575cm
重葩結綉囊35cm×45cm
王維詩意35cm×45cm
雅量含高遠68cm×68cm
金石壽137cm×68cm
讀詩好梅花下136cm×34cm
金兔報春70cm×68cm
浩蕩乾坤34cm×137cm
惠風和暢34cm×137cm
聽濤齋34cm×137cm
有書多富貴無事小神仙133cm×33cm×2
鞦廊悟畫經春野覓詩魂133cm×33cm×2
觴詠得天趣山林無世情133cm×33cm×2
玉兔報春70cm×68cm
心寬江海34cm×136cm
聽絕船通馬山盡路達天136cm×34cm×2
楊彥創作《上海世博圖》120cm×990cm
楊彥巨幅作品《山川鄉國情》在國傢體育館鳥巢280cm×l000cm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初次接觸楊彥先生的梅花畫作,我便被一種獨特的氣韻所吸引。這並非那種程式化的、過於追求形似的梅花描繪,而是充滿瞭生命力和情感的錶達。他的筆觸,如同書法般遒勁有力,又如同繪畫般細膩靈動,將梅花的姿態錶現得淋灕盡緻。我尤其喜愛那些以濃墨為主的畫作,梅乾的沉穩與花瓣的清雅形成鮮明的對比,卻又和諧統一,仿佛一位飽經風霜的老者,在嚴寒中綻放齣生命中最絢爛的光彩。那些留白之處,更是匠心獨運,營造齣一種空靈飄逸的意境,讓人在觀賞中感受到一種超然物外的寜靜。我常常會駐足於某一幅畫前,細細品味其中的構圖和色彩,想象著梅花在寒風中搖曳的身姿,聞著那若有若無的清香。這本畫集,不僅僅是對於梅花形態的描摹,更是對於梅花精神的解讀。楊彥先生通過他的畫筆,將梅花那種不畏嚴寒、傲雪綻放的品格,以及中國傳統文人的精神氣質,巧妙地融入其中。這是一本能夠讓人靜下心來,細細品味,並從中獲得啓迪的書籍。
評分這本畫集給我的感覺,與其說是一係列靜態的畫作,不如說是一次動態的視覺體驗,仿佛我在隨著畫傢的筆觸,一同穿越瞭中國水墨畫的悠長曆史,又仿佛我親身走進瞭一個藝術傢內心深處的世界。楊彥先生的梅花,有著一種超然於物外的淡雅,又不失生命的張力。他筆下的枝乾,或粗獷古樸,刻滿瞭歲月的痕跡,或縴細蜿蜒,充滿瞭生命的活力。而那些花朵,或含苞待放,或怒放盛開,無論何種姿態,都透著一股傲骨和清雅。最讓我著迷的是他對水墨的運用,時而濃墨如漆,勾勒齣梅乾的勁道;時而淡墨似煙,渲染齣花瓣的柔美。這種變化萬韆的墨色,賦予瞭梅花生命般的呼吸感。畫麵構圖的處理也極其精妙,留白之處,恰似詩意的留白,給人無限的想象空間,仿佛能聽到寒風吹過,聞到淡淡的梅香。每一幅作品,都像是獨立成篇的詩章,講述著梅花的故事,也訴說著藝術傢的心境。這本書,不僅僅是欣賞繪畫技藝的窗口,更是一個瞭解中國傳統文化、感受東方美學的絕佳載體,讓我沉醉其中,久久不能忘懷。
評分當我翻閱這本畫集時,我仿佛置身於一個古老而寜靜的東方庭院,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梅花香氣。楊彥先生的畫作,超越瞭簡單的色彩和綫條的組閤,它們承載著一種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藝術傢的人生感悟。他筆下的梅花,不僅僅是花朵本身,更是一種精神的象徵,代錶著堅韌、傲骨和不屈。我特彆欣賞他對於墨色的運用,濃淡乾濕,變化無窮,既能錶現齣梅乾的蒼勁古樸,又能勾勒齣花瓣的細膩柔美。那些疏影橫斜的畫麵,留白之處,意境悠遠,仿佛能聽到風在枝頭低語,感受到寒風的凜冽。每一幅作品,都像是一首無聲的詩,一麯寫意的歌,將觀者帶入一個充滿東方韻味的世界。我注意到,他有時會用極其簡練的筆觸,寥寥幾筆,便勾勒齣一幅生機盎然的梅花圖,而有時又會用細膩的描繪,將每一片花瓣的紋理都展現得淋灕盡緻。這種技法的多樣性,恰恰展現瞭他對梅花不同側麵的理解和錶現。這本畫集,與其說是一次視覺的盛宴,不如說是一場心靈的對話,讓我領略到瞭中國傳統藝術的魅力,也感受到瞭藝術傢對生命的熱愛和對美的追求。
評分這本畫集,與其說是欣賞楊彥先生的筆下梅花,不如說是在品味一種意境,一種經過歲月沉澱的東方韻味。初翻開,便被那濃墨重彩的筆觸所震撼,不同於寫實的花卉攝影,這裏的梅花,是藝術傢心靈的投射,是情感的具象化。每一筆,都帶著風的凜冽,帶著雪的輕柔,帶著隱藏在暗香中的堅韌。我尤其喜歡那些滿枝橫斜、疏影橫斜的作品,它們仿佛將我帶入瞭一個寂靜的山榖,四周白雪皚皚,唯有這幾株梅花,在寒風中傲然挺立,散發齣淡淡的清香。這不是簡單的描摹,而是對生命力的贊歌,對堅毅品格的頌揚。畫麵構圖巧妙,留白之處,盡顯禪意,仿佛能聽到風吹過鬆濤的聲音,感受到自然的力量。色彩的運用也極為考究,或濃鬱如墨,或淡雅似水,無一不恰當好處,將梅花的生命力錶現得淋灕盡緻。那些墨點,點綴在枝頭,仿佛是鼕日裏最耀眼的星辰,點亮瞭整個畫麵,也點亮瞭我心中對自然的敬畏之情。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畫集,更像是一次心靈的洗禮,讓我看到瞭梅花背後所蘊含的東方哲學和文化底蘊,是值得反復品味和收藏的佳作。
評分說實話,拿到這本書時,我本以為會是一本純粹的技法展示,畢竟“畫集”二字,總讓人聯想到技巧的堆砌。然而,翻開之後,我卻被一種截然不同的感受所包圍。楊彥先生筆下的梅花,與其說是一種對自然形態的模仿,不如說是一種精神的注入。他的筆觸,時而遒勁有力,如同老者的手腕,勾勒齣梅乾的滄桑;時而又細膩婉轉,如同少女的低語,描繪齣花瓣的嬌嫩。這種對比,在統一的畫麵中,卻又顯得如此和諧。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些寫意的水墨梅花,寥寥數筆,便勾勒齣一株生機勃勃的梅樹,仿佛能聞到那若有若無的清香。這種“似與不似之間”的境界,正是中國傳統繪畫的魅力所在,也是楊彥先生高超藝術造詣的體現。畫麵的意境深遠,每一幅都仿佛講述著一個故事,一個關於生命、關於堅持、關於中國文人墨客情懷的故事。我尤其鍾愛那些以殘雪為襯托的作品,白雪壓枝,卻更襯托齣梅花的堅韌與不屈。這本書不僅僅是視覺的享受,更是一次精神的對話,讓我對中國傳統水墨畫有瞭更深的理解和感悟,也讓我看到瞭藝術傢內心深處的情感世界。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