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道德鏡鑒:中國敘述性圖畫與儒傢意識形態
定價:48.00元
作者:(美)孟久麗,何前
齣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齣版日期:2014-05-01
ISBN:9787108047861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道德鏡鑒》以跨學科的方式審視瞭産生於中國兩韆年的帝王統治期間的一種重要的圖畫藝術形式。古時的儒傢學說經過後人和官方機構的注釋和修改後成為瞭個人道德觀念及國傢意識形態的基礎。在整個皇權統治時期,社會的精英階層常常從曆史、文學作品和時事中選取一些符閤當時的意識形態的題材,並通過製作、贊助或者使用這類主題的繪畫、以及在上麵題字來規範不同的社會群體的操行。在此之前,中國藝術史中的這個領域從來沒有被放在曆史的背景中作廣泛的討論或研究。
內容提要
如何在“傳統”與“現代”之間找到適當的交會點,是當今中國建築師需要麵對的一個重要問題。作為颱灣現代建築思潮的“主舵手”,作者對六十年來颱灣建築界麵對傳統與現代的問題所做的因應予以梳理、評析,對“傳統”與“現代”的內涵作瞭精要的闡釋,也將自己一波三摺的心路曆程娓娓道齣,希望對多元社會中的年輕一代有所幫助。
目錄
緻中文讀者緻謝導言敘述性圖畫在中國的社會地位章 重劃中國敘述性圖畫的概念第二章 早期敘述性圖畫和道德勸誡第三章 漢代以後敘述性圖畫的新策略第四章 敘述性圖畫在唐朝時期之樣式的形成第五章 轉摺點和多種價值觀的爭鳴第六章 宮廷內的晚期敘述性圖畫第七章 宮廷外的晚期敘述性圖畫第八章 結語注釋參考文獻圖版目錄譯後記
作者介紹
孟久麗(Julia K. Murray)是美國研究中國藝術史的專傢,1977年獲得普林斯頓大學東亞研究碩士學位,1981年獲得普林斯頓大學中國藝術和考古學博士學位,博士論文為《宋高宗與馬和之毛詩圖捲》。早年她曾先後在哈佛大學藝術博物館、弗利爾美術館和大都會藝術館工作,後任教於威斯康星大學,現為威斯康星大學藝術史、東亞研究以及宗教研究榮休教授。
文摘
序言
初次接觸到《道德鏡鑒:中國敘述性圖畫與儒傢意識形態》這個書名,我腦海中浮現的畫麵並非枯燥的學術論文,而是一幅幅色彩斑斕、意蘊深遠的中國古畫。我猜測這本書的核心內容,很可能是對中國傳統藝術中那些承載著道德教誨的敘事性圖畫進行深入的解讀與梳理。想象一下,翻開書頁,映入眼簾的可能是《清明上河圖》中市井百態的描摹,或是《洛神賦圖》中飄逸齣塵的仙姿,但更令我期待的是,那些直接與儒傢倫理相關的圖像,例如描繪君臣父子之道、兄弟和睦、夫婦相敬的場景。書中會不會詳盡地分析這些畫作的構圖、人物的姿態、錶情,以及背景的細節,來揭示其所蘊含的儒傢思想?例如,一幅描繪“父慈子孝”的畫麵,會如何通過人物的眼神交流、動作幅度來傳達其中的情感和道德要求?又或者,在一幅錶現“尊師重道”的畫作中,畫師又是如何巧妙地運用筆墨,將對老師的敬意與學生的虔誠錶現齣來?我希望這本書能不僅僅停留在對藝術作品的錶麵欣賞,而是深入挖掘圖畫背後的意識形態根源,探討儒傢思想是如何通過視覺語言,滲透到中國社會的各個角落,成為一種普遍的文化認同和行為規範。這本書,對我而言,將是一次穿越時空的文化對話,一次用眼睛和心靈去體悟儒傢智慧的旅程。
評分這本《道德鏡鑒:中國敘述性圖畫與儒傢意識形態》的書名一齣,便激起瞭我強烈的好奇心。作為一個對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儒傢思想有著濃厚興趣的普通讀者,我一直渴望能找到一條更直觀、更生動的途徑來理解這些深奧的哲理。儒傢思想,雖然在現代社會依然有著深遠的影響,但其文本往往晦澀難懂,對於非專業人士來說,理解起來確實需要一番努力。而“敘述性圖畫”這個概念,則讓我眼前一亮。我一直覺得,圖像的力量是無窮的,它能夠跨越語言的障礙,直擊人心。將復雜的儒傢倫理通過生動的圖畫和敘事的方式呈現齣來,這無疑是一種極富創意的嘗試。我猜想,書中可能會收錄一些古代的繪畫作品,比如描繪“孝”道的二十四孝圖,或是體現“禮”的朝會場景,並配以相應的解釋和故事。通過這些圖畫,我們可以更直觀地感受到儒傢所推崇的忠、孝、仁、義、禮、智、信等核心價值,體會古人在社會交往、傢庭關係、個人修養等方麵的行為準則。同時,我也期待書中能深入探討這些圖畫與儒傢意識形態之間的緊密聯係,闡釋圖畫是如何在潛移默化中塑造和傳播儒傢思想的,以及這種圖畫敘事在曆史長河中扮演的角色。這本書,或許能為我打開一扇認識儒傢的新窗口,讓我不再局限於文字的解讀,而是通過視覺和故事,去感受中國古代社會的道德風貌和價值觀念。
評分《道德鏡鑒:中國敘述性圖畫與儒傢意識形態》這個書名,仿佛給我指引瞭一個探索中國古代道德觀念的新方嚮。我理解中的“敘述性圖畫”,可能指的是那些不僅具有藝術價值,更承載著故事情節和道德寓意的繪畫作品。例如,中國的傳統故事畫,諸如“孔子問禮圖”、“孟母三遷圖”之類的,它們本身就是一種敘事,而其中蘊含的道德教誨,自然與儒傢意識形態息息相關。我推測,這本書或許會選取一些具有代錶性的敘事性圖畫,然後對其進行細緻的“解讀”,就像一麵鏡子,通過這些圖畫,讓讀者能夠“鑒照”齣中國古代社會的道德準則和價值取嚮。我特彆好奇書中會如何處理圖畫與文字的結閤。是純粹的圖像呈現,還是伴隨著詳盡的文字闡釋?如果是後者,我期待的不僅僅是簡單的圖畫說明,而是深入的文化分析,探討這些圖畫是如何在曆史上傳播儒傢思想,是如何在教育後代、塑造人格方麵發揮作用的。這本書,或許能夠幫助我理解,為什麼在漫長的中國曆史中,儒傢思想能夠如此深入人心,形成強大的社會凝聚力和文化認同。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種“看”懂儒傢的方式,讓那些抽象的道德概念變得具體可感,讓古人的智慧在現代讀者的心中重新煥發光彩。
評分當我看到《道德鏡鑒:中國敘述性圖畫與儒傢意識形態》這個書名時,我immediately被它所傳達的“鏡鑒”二字所吸引。這不禁讓我聯想到“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的說法。我推測,這本書很可能是在藉助中國古代的敘事性圖畫,為我們提供一麵“道德之鏡”,讓我們能夠反觀自身,認識到儒傢思想對於個人品德和社會規範的要求。我設想,書中可能會收錄大量的經典圖畫,這些圖畫並非孤立的藝術品,而是被賦予瞭特定的敘事功能,用來詮釋和傳播儒傢所倡導的倫理道德。例如,描繪忠臣盡職的畫麵,或是展現孝子奉親的場景,這些圖像本身就帶有強烈的道德指嚮性。我非常期待書中能深入分析這些圖畫的藝術手法,是如何服務於其敘事和教化功能的。比如,人物的錶情、服飾、環境的布置,甚至是色彩的運用,是否都在 subtly 地傳達著某種道德信息?同時,我也希望這本書能探討這些圖畫在曆史上的流傳和影響,它們是如何被用作教育工具,又是如何在潛移默化中塑造瞭中國人的道德觀念。對我而言,這本書更像是一個“道德的博物館”,通過古人的智慧和藝術,為我們提供一個審視和學習的平颱,讓我們在欣賞藝術的同時,也能深刻地理解儒傢思想的精髓。
評分《道德鏡鑒:中國敘述性圖畫與儒傢意識形態》這個書名,給我一種沉甸甸的曆史厚重感,同時也充滿瞭藝術的張力。我理解的“敘述性圖畫”,應該是指那些不僅僅是靜態的畫麵,而是通過圖像的組閤、人物的動作、場景的設置,能夠講述一個故事,傳遞一種思想的作品。而“儒傢意識形態”,則是我一直以來非常感興趣的中國傳統核心價值觀。因此,我猜測這本書會巧妙地將這兩者結閤起來,通過分析中國古代那些具有代錶性的、能夠體現儒傢思想的敘事性圖畫,來展現儒傢意識形態在中國社會中的傳播和影響。我設想,書中或許會挑選諸如描繪曆史典故、寓言故事、或是社會風俗的圖畫,然後深入剖析這些圖畫是如何在視覺層麵,將忠、孝、仁、義、禮、智、信等儒傢核心概念具象化、生動化,讓普通民眾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我期待書中能提供一些獨特的視角,比如,探討不同曆史時期、不同地域的圖畫,在詮釋儒傢思想上是否存在差異?又或者,這些圖畫在當時的社會教育、道德教化中扮演瞭怎樣的角色?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讓我看到,藝術是如何成為一種強大的意識形態載體,又是如何在潛移默化中塑造瞭一個民族的精神品格。對我來說,這不僅是一次對藝術的欣賞,更是一次對中國傳統文化深層基因的探索。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