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平战结合人民防空工程设计指南
定价: 146
出版社名称: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
出版时间: 2014年5月
作者: 张瑞龙 袁代光等
作者地区: 中国大陆
开本:
ISBN编号: 9787802429628
为满足广大工程技术人员从事人防工程建设工作的需要,为更好的贯彻实施北京市地方标准《平战结合人民防空工程设计规范》DB11/994-2013,在北京市民防局的精心组织下,上述地方标准的主要起草人员组成编写了《平战结合人民防空工程设计指南》。
1 绪论
2 武器效应与工程防护
3 建筑
4 结构
5 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
6 给水排水
7 电气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对“人民防空工程”这一概念的理解非常深刻和全面。它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战争视角,而是将“平战结合”这一理念贯穿始终,使其在和平时期同样具有重要的价值。我发现书中对于如何将防空工程融入城市建设,实现多功能利用,例如作为地下停车场、商场、体育馆等,有非常详尽的论述。这对于解决当前城市空间资源紧张的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同时,书中也强调了人防工程的社会效益,例如在灾害救援、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潜在作用。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智能化人防工程”的探讨,以及如何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人防工程的监测、控制和管理水平。我相信,随着科技的发展,未来的人防工程将更加智能化、人性化,而这本书所提供的前瞻性思考,无疑将为这一发展方向提供有力的支撑。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内容组织方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并没有简单地罗列技术条文,而是通过大量图示和案例分析,将复杂的设计概念变得易于理解。特别是对于一些抽象的设计原理,作者通过生动的插画和对比图,使得即使是非专业人士也能大致把握其精髓。我注意到书中对于不同类型的人民防空工程,例如地下仓库、人防指挥所、人员掩体等,都进行了详细的设计阐述,并且针对每种工程的特点,提出了相应的“平战结合”解决方案。这表明作者在编写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工程设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战时紧急加固”和“平战转换流程”的章节很感兴趣。如何在大规模冲突爆发后,迅速而有效地将平时使用的设施转化为具备防空能力的工程,这其中涉及到的技术、流程和应急响应机制,都值得深入研究。这本书能否提供清晰的操作指南,帮助设计人员在最短时间内完成这一转化,将是检验其实用性的重要标准。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直观,一眼就能看出它聚焦于“平战结合”这个核心概念,并且明确了“人民防空工程设计”的专业领域。封面上“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的出品标识,足以让人对其权威性和专业性充满信心。张瑞龙的名字虽然可能不是家喻户晓的明星作者,但在这个专业领域,作者的学术背景和实际经验往往比名气更能说明问题。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浅出地讲解人民防空工程在不同状态下的设计原则和技术要点,特别是如何实现“平战结合”这一关键目标。所谓“平战结合”,即平时可以作为普通建筑使用,战时能够迅速转入防空状态,这不仅是对工程设计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也涉及到复杂的系统集成和应急预案。我特别关注书中对于材料选择、结构设计、设备配置等方面如何兼顾平时功能和战时防护的详细阐述。毕竟,一座优秀的人民防空工程,既要经济实用,又要坚固可靠,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这本书能否提供切实可行、可操作性强的设计方法和技术指导,是我最看重的部分。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看待“人民防空工程”。它不再是冰冷的技术手册,而是充满了人文关怀和前瞻性的思考。我发现书中不仅仅关注工程本身的结构和功能,更深入探讨了人防工程在满足基本防护需求的同时,如何提升使用者的舒适度和心理安全感。例如,书中对于“地下空间照明设计”、“空气质量控制”以及“紧急疏散标识”等细节的关注,都体现了设计者对人的需求的细致考量。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人防工程的社会责任”的讨论印象深刻。作者强调,人防工程的设计和建设,不仅仅是为了应对战争的威胁,更是为了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升城市整体的韧性。这是一种将工程设计上升到社会价值层面的思考,令人钦佩。我相信,这本书将对所有从事人防工程设计、建设和管理的人员,产生深远的影响,促使他们以更广阔的视野和更负责任的态度,来履行自己的职责。
评分从学术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理论深度和实践指导性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作者在书中引用了大量的相关国家标准、行业规范以及国内外先进的设计理念,并对其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和解读。我注意到书中对于“人防工程荷载计算”、“结构抗爆设计”、“通风与过滤系统”等关键技术环节,都进行了严谨的数学推导和理论分析。同时,作者也结合大量的工程实践经验,对这些理论进行了生动的阐释,使得读者不仅能够理解“为什么”,更能知道“怎么做”。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人防工程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性”的论述,这体现了作者对工程设计的整体性思考。一座优秀的人防工程,不应仅仅考虑自身的功能,更要与周围的城市环境、生态系统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本书能否在理论创新和实践应用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是我非常期待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