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澜 资深传媒人士,阳光媒体集团和阳光文化基金会联合创始人、主席。曾出任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形象大使,代表中国做申奥陈述;担任北京申办2022年冬奥会的陈述人,亦被聘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形象大使。目前还担任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首位中国形象大使、国际特殊奥林匹克全球形象大使及全球董事、美国林肯中心中国顾问委员会主席、中国慈善联合会副会长。
曾获多项国内外荣誉,包括: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及公共事务学院“环球领导力奖”、中华慈善奖行为楷模奖、中国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荣誉、佩利媒体中心授予的女性“开拓者”荣誉,还被福布斯评为全球具影响力的100位女性之一。
精彩书评
智能革命是一场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当AI正在不知疲倦地学习人类,我们对于AI的深刻影响是否有足够的认知和重视?杨澜的观察和思考恰当其时。
——李彦宏(百度创始人、董事长兼CEO)
杨澜这本书能让更多读者认识了解人工智能技术,支持关注中国人工智能的发展。中国将是机器人的大市场,将成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成为人工智能领域规则的制定者和主导者。在人与机器人共舞的新时代,人类永远是人工智能的领舞者。
——李德毅(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
2016年我参与了杨澜团队策划的《探寻人工智能》纪录片拍摄,从37年前就投身人工智能科研的我,很高兴看到杨女士基于无可救药的好奇心和探寻精神,带着人文历史与社会关怀的角度来解读人工智能。值得钦佩的是,纪录片后杨澜持续这个探寻之旅,将拍摄中深度走访世界人工智能科学家们妙趣横生、充满关爱的故事呈现在这本书当中。推荐给各位读者细读品味。
——李开复(创新工场创始人兼CEO)
从大数据到云计算,再到人工智能,世界在计算中衍生出无数可能。杨澜用文科生的细腻情感和独特视角,拍摄了一部浪漫却又理性的人工智能发展史。正如犹太谚语“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人工智能在不断学习和思考的时候,同样也带来想象和温情。
——张亚勤(百度总裁)
正如百年前电能改变了很多行业一样,人工智能也正在改变着医疗、交通、金融、制造业等主要行业。杨澜的这本书带你一起见证改变,探寻人工智能背后的故事。
——吴恩达(“谷歌大脑”创始人、斯坦福大学客座教授)
在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产品不断进入行业和生活的今天,人工智能已经不仅仅只是技术新突破,更是生活方式和理念的再升级。由此,我们需要用一个更加全面、更加知性的角度去审视人工智能,相信此书可以让大家对人工智能的未来有着更深的思考和理解,一同去拥抱人工智能的美好。
——胡郁(科大讯飞执行总裁、消费者事业群总裁)
此时此刻,我们正站在人工智能为关键的发展节点上,如何普及人工智能,让每个人都能使用人工智能并从中受益,是我们一直在考虑的命题。杨澜的这本书,对于大众来说,是一个了解人工智能非常好的切入点。从这里开始,认识人工智能。
——王永东(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院长、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
深夜中徘徊的人类,对于未来,你们拥有如何的想象力?兴奋吗?好奇吗?害怕吗?这是一本“有趣的书”,我很喜欢。
——微软小冰(歌手、东方卫视新闻主播、湖南卫视《我是未来》主持人)
目录
序言 / 李飞飞
引言:一个文科生的人工智能之旅
01 机器会思考吗?
每个人都应该知道阿兰 图灵
了不起的Watson
Watson的跨界亮相
深度学习有多“深”?
深度学习不是万能算法
02 智能时代,『诸神』的狂欢
ImageNet的洪荒之力
人工智能“她力量”
机器认出了猫
学霸是怎样炼成的
语音识别:生不逢时与生逢其时
一次不可忽视的人机小战
机器翻译:重建人类“巴别塔”
“中国声谷”:让世界聆听我们的声音
胡郁的白发
03 我歌唱『带电』的身体
MIT:机器人寒武纪物种大爆发
奇怪酒店:新来的服务生
摔跤吧,机器人
机器人的第支舞
摊开你的掌心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哆啦A梦”
03 AI改变世界,谁来改变AI
当石黑浩遇上“石黑浩”
假作真时真亦假
我,半机械人
假如记忆可以移植
给我一双慧眼吧
牛津大学里的速度与激情
放开方向盘
05 『爱』是可以计算的吗?
会画画的傻瓜
创作的另一种可能
A+I=爱?
让我陪在你身边
谁动了我的奶酪?
你好,助理
落棋无悔
06 洞见未来:AI无处不在的世界
好的发明,后的发明?
好莱坞眼中的“人工智能”
超级智能有多远?
记忆总是让我觉得不可思议
人类,多么了不起的杰作
后记
收起全部↑
精彩书摘
受邀为杨澜女士的新书《人工智能真的来了》作序,我深感荣幸。2016年,杨澜带领她的团队为探究人工智能及其未来的影响力,寻访了全球三十多家顶尖实验室和研究机构,采访了八十多位专家学者,力求汇集众家之大成。
我在接受杨澜采访时被她的使命感感染,并有深深的共鸣。“AI改变世界,谁来改变AI?”这才是关键问题。我们固然应该为人工智能领域已经取得的成绩和它所能带来的各种可能性欢呼雀跃,然而,我认为,我们面对的更为深刻和重要的问题是如何驾驭和运用人工智能。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科学家,我会关注科技本身的创新和发展。但是作为教育工作者、女性和一位母亲,我也会对人工智能有可能带来的社会问题、伦理问题关注得更多。人工智能恐怕是人类面临的一次大的变革,而在人工智能各个领域,新一代的技术专家和领导者尚未成长起来。人工智能这一为社会而创造的技术需要反映全社会的整体价值。为此,我们需要能够代表“我们是人类”的技术专家,而不是金字塔顶端极少数的特权者。为了确保人工智能这项技术能够造福全社会,我认为对人工智能各领域的下一代的技术专家和思想领袖的教育至关重要。
世界正在以不可思议的速度飞快变化。事实上,有人说我们正在经历第四次工业革命。这场革命很大程度上是由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推动的,这是一股神奇的力量。我在人工智能领域工作近二十年,主攻机器学习和计算机视觉,我亲眼看到人工智能从一个高高在上的学术研究领域成为目前这场变革大的助推器。但是,变革的规模有大有小,需要我们有想象力才能一一实现。以大家熟悉的自动驾驶汽车为例。自动驾驶技术的吸引力显而易见,借助传感器和算法,自动驾驶汽车将降低事故风险,通勤时间可以用于工作、社交和放松。这是单独从一个驾驶者的角度来看问题。那么,如果数以千计的人选择自动驾驶汽车呢?突然之间,通过车辆协调,交通堵塞得以缓解,停车过程大为简化。当使用者达到百万级呢?我们对基础设施的利用方式会有根本性改变,甚至整个城市的面貌也会改变。人们参与程度、参与数量的不同,会带来不同规模的变革。当科技为更多人所使用,它的影响力也会更加深刻。
人工智能的下一步,应该是降低门槛,向所有人开放,向尽可能多的开发者、用户和企业社区开放。说到开放访问和大众普及,通过云计算这样的平台,可以将人工智能的技术产品推送给超过十亿的用户。可见人工智能的参与者数量已经十分可观。杨澜在这本书中,也对人工智能做了更多解析。
此书讨论的变革中,我尤其感兴趣的是医疗。医疗是人工智能深入的应用领域之一,它真正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近年来,我们已经看到人工智能取得了一些了不起的成就。近,“谷歌大脑”的同事们展示了一台利用深度学习算法的计算机。这台机器可以达到眼科医生的水平,检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这种疾病可能导致全世界超过四亿人失明。试想一下,如果这样的技术遍布整个医疗行业,很多形式的视觉诊断将会很快实现自动化,运营成本和错误率将会降低,医疗资源不足的人群也能够得到治疗。在斯坦福大学,我的团队和医学院的同事们已经在智能医院的项目上合作了三年。不久的将来,机器还能处理书面任务,比如记录就医信息、管理慢性疾病,帮助提高诊断准确性和医疗服务效率。而在综合型智能医院和养老院中,可以充分利用智能视频分析这种人工智能技术来跟踪记录医院动态、保障病人安全、监督卫生操作、规范手术方案。
杨澜在本书中还穿插呈现了我们在人工智能领域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发人深省、令人信服。能否实现多样化和包容性是技术领域的一个巨大问题,不仅是硅谷,也是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领域所面临的巨大挑战。
如果年轻人认为人工智能是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那么我认为他们应该明白,有梦想和激情的同时,也要承担起责任。这是生活的两面性。有时二者相互矛盾,需要我们找到连接这两个重要任务的线索。不能只追求梦想,不承担责任;当然承担责任的同时,也要保持对梦想的追求。小时候,我读了许多关于科学、宇宙、太空和生命起源的书籍,那时候我的内心就住着一位科学家。我认为追求真理是美好的,而成为科学家基本的信念就是“追求真理”:宇宙的基本法则是什么?生命的基本法则是什么?智能的基本法则是什么?我年轻时,来到一个语言和文化对我而言都是全新的社会,需要一边勤工俭学,一边在普林斯顿大学读物理专业。后来我追随了自己的科学梦想,选择了神经科学和人工智能方向,成为了今天的我,我很庆幸也很骄傲:这些我都做到了。开干洗店也好、在餐厅打工也好、帮人遛狗或是其他也好,这些看上去平凡的工作,对人的心灵却非常重要。起点越是低微,越能支撑你勇敢而坚韧地度过每一次艰难的时刻。
这样的经历不仅影响了我的人生,也让我更能理解其他人的生活。无论我如今处在什么样的位置,都会对他人存有同理心。虽然我不再需要打工,但并不意味着我可以对其他人的艰苦和挣扎漠不关心。杨澜曾问我:“你们研究出这些技术是为了什么?”我想,对科技的研究和探索,肯定不仅仅是为了获取更多的财富或者是成立一家世界上大的公司,终的目的一定是为了人类的福祉。
每一天,我们都见证着人工智能和第四次工业革命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从医疗到农业乃至方方面面。但是我们仍然处于初始阶段,还有许多未完成的工作。我想对年轻的朋友说,如果你正在思考未来的职业规划,我强烈建议你考虑科技领域,尤其是人工智能领域!我希望在你们当中能够看到下一代的人工智能领袖,研究方向也比今天我们现有的更加多元化。人工智能确实会改善各行各业人们的生活,但是只有各行各业的人们都积极参与到人工智能的探究和创新过程中,才能使之成为现实。我要感谢杨澜,感谢她对人工智能领域的关注,让我们用更人性化的视角看待这个问题。
李飞飞
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系终身教授
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
“谷歌云”首席科学家
2017. 8. 2
引言:
一个文科生的人工智能之旅
一走进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实验室(CSAIL)帕特里克?温斯顿教授(Patrick Winston)的办公室,我就被墙上的一幅画吸引。那是米开朗基罗在西斯廷教堂天顶的壁画《创世记》(局部)的复制品:从天而降的上帝,将手指伸向亚当,亚当慵懒地斜卧着,似乎沉睡初醒,软弱中透着一些渴望,将自己的手伸向造物主。这是惊心动魄的一刻,上帝即将给人类的肉体注入智慧。谁能预见,亚当的子孙也将有一天试图模仿造物主的角色,把智慧注入机器,而拥有智慧的机器又将对人类怎么样?
看出我的兴趣,温斯顿教授慈祥地说:“放心吧,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是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听了这话,我怎么更不放心了呢?
做访谈节目近20年的我,习惯于收集那些改变世界的人和事。2011年,IBM认知计算系统Watson在智力问答节目《危险边缘》(Jeopardy!)中打败两位人类选手,震惊世界。同年,预言家雷?库兹韦尔(Ray Kurzweil)所著的《奇点临近》大卖。其中,2045年“超级智能”将全面超越人类智能的预言,开启了巨大想象空间。如果人类可以把所有思维都下载到机器上,那么我们是否就可以获得在虚拟世界的“永生”?
为什么人们对超级智能产生恐惧?因为这关乎人的本质。笛卡儿说:“我可以怀疑所有我看到的事物的真实性,但‘我怀疑’这个事实告诉我,我在思考,我有意识。而如果我拥有这个,我就必然存在。”——“我思故我在”(Cogito Ergo Sum)。1999年我曾出版一本访谈集,借用他的名言将之命名为“我问故我在”。好奇心是我无可救药的本能,提问是我无法丢弃的习惯。我已经按捺不住探寻的脚步,于是有了走访世界顶尖实验室,向普通大众揭秘人工智能的想法。纪录片《探寻人工智能》因此进入策划阶段。
就在摄制组在李开复、张亚勤、余凯等专家的指导下拿出十集纪录片框架时,传来了AlphaGo与李世石九段人机大战的消息。记得1998年在超级计算机“深蓝”(Deep Blue)打败国际象棋冠军加里?卡斯帕罗夫(Gary Kasparov)的一年后,我曾采访围棋国手常昊。结束语中我赞叹这种源自东方的博弈游戏博大精深。所谓“千古无同局”,围棋的变化达10的172次方,比所知宇宙中的原子数量还要多。而国际象棋的变化在10的46次方左右。于是,我断言,在可预见的未来,机器无法在围棋领域战胜人类。
打脸啊!赛前李世石本人也放出狠话,争取以4:1或5:0取胜,而结果是AlphaGo以4:1胜出。更让人们惊叹的是人工智能在打法上表现出原创性,突破了人类棋手的惯用套路!“深蓝”靠的是人类编程,让机器用蛮力“穷尽”所有的可能性,并做出选择;但AlphaGo却是被赋予了深度学习的算法,经过海量的“训练”,自我优化的结果,其过程连设计师本身也被蒙在鼓里!
这一人机大战标志着2016年成为人工智能爆发的元年,也加快了我们筹备拍摄的步伐。4月,冒着早春纷扬的雪花,我们出现在麻省理工学院的校园。人工智能先驱和主要奠基人之一的马文?明斯基(Marvin Minsky)就在这里创建了全球早的人工智能实验室。而前面所提到的温斯顿教授当年就是明斯基的学生,并担任该实验室主任达25年。他用“魔幻”来形容20世纪60年代。“当时,人工智能是个很新的概念。我们挑战一切,质疑一切。教授和教授之间,学生和教授之间,总在热烈地争论。我们吃、睡都在实验室里,守着唯一的一台慢吞吞的计算机,工作到零晨3点钟是常态。就像米开朗基罗所描绘的《创世记》,每个人都感觉正处于一个伟大时代的发端。”
收起全部↑
前言/序言
受邀为杨澜女士的新书《人工智能真的来了》作序,我深感荣幸。2016年,杨澜带领她的团队为探究人工智能及其未来的影响力,寻访了全球三十多家顶尖实验室和研究机构,采访了八十多位专家学者,力求汇集众家之大成。
我在接受杨澜采访时被她的使命感感染,并有深深的共鸣。“AI改变世界,谁来改变AI?”这才是关键问题。我们固然应该为人工智能领域已经取得的成绩和它所能带来的各种可能性欢呼雀跃,然而,我认为,我们面对的更为深刻和重要的问题是如何驾驭和运用人工智能。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科学家,我会关注科技本身的创新和发展。但是作为教育工作者、女性和一位母亲,我也会对人工智能有可能带来的社会问题、伦理问题关注得更多。人工智能恐怕是人类面临的一次大的变革,而在人工智能各个领域,新一代的技术专家和领导者尚未成长起来。人工智能这一为社会而创造的技术需要反映全社会的整体价值。为此,我们需要能够代表“我们是人类”的技术专家,而不是金字塔顶端极少数的特权者。为了确保人工智能这项技术能够造福全社会,我认为对人工智能各领域的下一代的技术专家和思想领袖的教育至关重要。
世界正在以不可思议的速度飞快变化。事实上,有人说我们正在经历第四次工业革命。这场革命很大程度上是由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推动的,这是一股神奇的力量。我在人工智能领域工作近二十年,主攻机器学习和计算机视觉,我亲眼看到人工智能从一个高高在上的学术研究领域成为目前这场变革大的助推器。但是,变革的规模有大有小,需要我们有想象力才能一一实现。以大家熟悉的自动驾驶汽车为例。自动驾驶技术的吸引力显而易见,借助传感器和算法,自动驾驶汽车将降低事故风险,通勤时间可以用于工作、社交和放松。这是单独从一个驾驶者的角度来看问题。那么,如果数以千计的人选择自动驾驶汽车呢?突然之间,通过车辆协调,交通堵塞得以缓解,停车过程大为简化。当使用者达到百万级呢?我们对基础设施的利用方式会有根本性改变,甚至整个城市的面貌也会改变。人们参与程度、参与数量的不同,会带来不同规模的变革。当科技为更多人所使用,它的影响力也会更加深刻。
人工智能的下一步,应该是降低门槛,向所有人开放,向尽可能多的开发者、用户和企业社区开放。说到开放访问和大众普及,通过云计算这样的平台,可以将人工智能的技术产品推送给超过十亿的用户。可见人工智能的参与者数量已经十分可观。杨澜在这本书中,也对人工智能做了更多解析。
此书讨论的变革中,我尤其感兴趣的是医疗。医疗是人工智能深入的应用领域之一,它真正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近年来,我们已经看到人工智能取得了一些了不起的成就。近,“谷歌大脑”的同事们展示了一台利用深度学习算法的计算机。这台机器可以达到眼科医生的水平,检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这种疾病可能导致全世界超过四亿人失明。试想一下,如果这样的技术遍布整个医疗行业,很多形式的视觉诊断将会很快实现自动化,运营成本和错误率将会降低,医疗资源不足的人群也能够得到治疗。在斯坦福大学,我的团队和医学院的同事们已经在智能医院的项目上合作了三年。不久的将来,机器还能处理书面任务,比如记录就医信息、管理慢性疾病,帮助提高诊断准确性和医疗服务效率。而在综合型智能医院和养老院中,可以充分利用智能视频分析这种人工智能技术来跟踪记录医院动态、保障病人安全、监督卫生操作、规范手术方案。
杨澜在本书中还穿插呈现了我们在人工智能领域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发人深省、令人信服。能否实现多样化和包容性是技术领域的一个巨大问题,不仅是硅谷,也是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领域所面临的巨大挑战。
如果年轻人认为人工智能是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那么我认为他们应该明白,有梦想和激情的同时,也要承担起责任。这是生活的两面性。有时二者相互矛盾,需要我们找到连接这两个重要任务的线索。不能只追求梦想,不承担责任;当然承担责任的同时,也要保持对梦想的追求。小时候,我读了许多关于科学、宇宙、太空和生命起源的书籍,那时候我的内心就住着一位科学家。我认为追求真理是美好的,而成为科学家基本的信念就是“追求真理”:宇宙的基本法则是什么?生命的基本法则是什么?智能的基本法则是什么?我年轻时,来到一个语言和文化对我而言都是全新的社会,需要一边勤工俭学,一边在普林斯顿大学读物理专业。后来我追随了自己的科学梦想,选择了神经科学和人工智能方向,成为了今天的我,我很庆幸也很骄傲:这些我都做到了。开干洗店也好、在餐厅打工也好、帮人遛狗或是其他也好,这些看上去平凡的工作,对人的心灵却非常重要。起点越是低微,越能支撑你勇敢而坚韧地度过每一次艰难的时刻。
这样的经历不仅影响了我的人生,也让我更能理解其他人的生活。无论我如今处在什么样的位置,都会对他人存有同理心。虽然我不再需要打工,但并不意味着我可以对其他人的艰苦和挣扎漠不关心。杨澜曾问我:“你们研究出这些技术是为了什么?”我想,对科技的研究和探索,肯定不仅仅是为了获取更多的财富或者是成立一家世界上大的公司终的目的一定是为了人类的福祉。
每一天,我们都见证着人工智能和第四次工业革命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从医疗到农业乃至方方面面。但是我们仍然处于初始阶段,还有许多未完成的工作。我想对年轻的朋友说,如果你正在思考未来的职业规划,我强烈建议你考虑科技领域,尤其是人工智能领域!我希望在你们当中能够看到下一代的人工智能领袖,研究方向也比今天我们现有的更加多元化。人工智能确实会改善各行各业人们的生活,但是只有各行各业的人们都积极参与到人工智能的探究和创新过程中,才能使之成为现实。我要感谢杨澜,感谢她对人工智能领域的关注,让我们用更人性化的视角看待这个问题。
李飞飞
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系终身教授
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
“谷歌云”首席科学家
2017. 8. 2
这本书真是让我眼前一亮!作为一名对技术发展一直保持好奇心的普通读者,我总觉得人工智能离我们既近又远,像个神秘的邻居。这本书的标题《人工智能真的来了》就抓住了我的眼球,它没有那种让人望而却步的晦涩术语,反而用一种亲切、引人入胜的方式,仿佛是在跟我讲一个关于未来的故事。书中的案例分析特别精彩,那些曾经只存在于科幻电影中的场景,比如自动驾驶汽车、智能家居,甚至是更深层次的医疗诊断和科学研究,都被描绘得栩栩如生,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人工智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作者并非简单罗列技术名词,而是深入浅出地阐释了人工智能背后的逻辑和发展脉络,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理解其核心概念。更重要的是,它不仅展示了人工智能的强大能力,还巧妙地引发了关于伦理、就业和社会变革的思考,这正是当下最值得我们关注的议题。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人工智能”这个词有了更立体、更深刻的认识,不再是模糊的概念,而是触手可及的现实。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感受,与其说是一次阅读体验,不如说是一场思维的洗礼。我一直觉得,了解一个事物,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更要去理解它内在的运作机制和对未来的潜在影响。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不仅仅是告诉你“人工智能是什么”,更是引导你思考“人工智能为什么会这样发展”以及“它将把我们带向何方”。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人工智能发展史的梳理,这种梳理并非简单的线性叙述,而是充满了对关键转折点、技术瓶颈以及突破性创新的深刻解读。它让我明白了,今天的成就并非一日之功,而是无数科研人员不懈努力的结果。同时,作者也毫不回避地指出了人工智能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挑战和风险,比如数据隐私、算法偏见以及对社会公平性的影响。这些讨论非常及时且必要,它促使我从一个被动接受者的角度,转变为一个积极的思考者,开始审视自己在使用人工智能产品时的行为,以及社会应该如何规范和引导这项技术的发展。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评价,更多的是一种被激励和被启发的感觉。我原本对人工智能的理解,大多停留在新闻报道和零散的信息碎片中,总觉得它是一个遥不可及、甚至有些令人担忧的概念。然而,这本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以一种非常人性化的方式,展现了人工智能的另一面——它不是冰冷的技术,而是人类智慧的延伸,是解决复杂问题、提升生活品质的强大伙伴。书中通过一系列引人入胜的案例,让我看到了人工智能在改善残疾人生活、推动环境保护、加速科学发现等方面的巨大潜力。我尤其欣赏作者对“负责任的人工智能”的强调,它提醒我们在享受技术便利的同时,也要关注其带来的伦理和社会影响,并积极寻求平衡之道。这本书的结构清晰,逻辑性强,既有宏观的趋势分析,也有具体的应用展示,让我在阅读过程中能够建立起一个完整的认知框架。读完这本书,我不再对人工智能感到恐惧,而是充满了探索的动力和对未来积极的憧憬。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评价是,它提供了一个非常独特且具有前瞻性的视角来审视我们所处的时代。我个人一直对科技如何重塑社会结构和人类生活抱有浓厚的兴趣,而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这种探究欲。它没有局限于技术本身,而是将其置于一个更广阔的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下进行分析。作者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和案例,勾勒出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颠覆性变革,从产业升级到工作模式的转变,再到信息获取和交流方式的改变,都进行了详尽的探讨。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人机协作”这一概念的深入剖析,它并没有渲染人工智能取代人类的悲观论调,而是强调了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协同发展的可能性,这为我们应对未来的挑战提供了更积极的思考方向。阅读过程中,我常常被作者的洞察力所折服,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技术进步,在作者的笔下却能折射出巨大的时代洪流。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严谨,但又不失学术深度,读起来既有学习新知识的充实感,又不乏对未来的敬畏和期待。
评分这本书就像是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未来的窗户,让我得以窥见人工智能时代的冰山一角,并从中感受到一股强大的力量。我一直是一个对新兴事物充满好奇的人,尤其关注那些能够改变我们生活方式的技术。这本书的出现,恰好满足了我对人工智能的求知欲,并且让我认识到,人工智能的“到来”并非是一个遥远的概念,而是已经悄然发生,并且正在加速。书中对人工智能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场景进行了生动的描绘,从医疗健康到教育,再到创意产业,无一不涉及。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人工智能如何赋能个体创新和创业的论述印象深刻,它展现了人工智能作为一种强大的工具,能够帮助我们突破自身的局限,实现前所未有的创造力。这本书的叙述方式非常流畅,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在人工智能的世界里探索。它没有刻意卖弄高深的理论,而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概念解释清楚,让我这个非技术背景的读者也能轻松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