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海洋六号 2011——中国大洋第23航次科考纪实
定价:68.00元
作者:杨胜雄
出版社:海洋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5-01
ISBN:978750278263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8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海洋六号——中国大洋第23航次科考纪实(2011)》是部由中国大洋科考队员们集体创作的科考纪实。2011年6—10月,我国自主设计并建造的科考船“海洋六号”执行中国大洋第23航次科学考察活动,在120天的远洋科考航程中,科考队员们以日记体的形式记录下科考工作的点点滴滴和自身的独特体验。在全船共享,同时通过现代化的海事卫星网络每天发回祖国,引发了强烈共鸣。同时,主流媒体随船科考,全面客观地报道了中国大洋科考调查,向世界传播了中国开拓深海大洋,履行国际义务,发展海洋科学的价值和意义,展示了中国海洋地质事业的发展和进步,也使得万里之外、茫茫太平洋上的中国远洋科考船“海洋六号”一举一动深受国人关注。走向深海大洋,是21世纪中国影响深远的战略选择。让我们跟随《海洋六号——中国大洋第23航次科考纪实(2011)》,走进太平洋,领略中国远洋科考的神奇世界和科考队员们的绚烂人生……
目录
上篇 科考日记
 向着太平洋——出发
 为“蛟龙”深潜护航
 Aloha夏威夷
 深海浅钻揭秘神奇
 尖峰时刻
 海上生明月
 开创光纤应用新时代
 丈量马里亚纳海沟
 圆满收官踏归程
下篇 新闻报道集萃
 航段
  1.消息:“海洋六号”首航太平洋执行第23航次科考任务
  2.新闻直播间:“海洋六号”执行中国大洋第23航次任务今日起航
  3.新闻直播间:探秘我国先进科考船——“海洋六号”
  4.新闻直播间:入党誓词在海上飘扬
  5.新闻直播间:“海洋六号”目的地次作业为蛟龙下潜“探路”
  6.新闻直播间:我国锰结核合同区储量达4.2亿吨
  7.新闻直播间:科学考察解密神奇海底世界
  8.新闻直播间:中国大洋科学考察历程
  9.新闻直播间:海上的乒乓球赛乏味里的苦中作乐
  10.新闻直播间:“海洋六号”完成航段科考任务
  11.新闻图片:红旗在南海上飘扬
  12.通讯:为中国大洋科考事业做贡献
  13.通讯:探索深海大洋的奥秘
  14.消息:为中国载人深潜冲击5000m试验成功护航
  15.消息:中国地质调查局慰问“海洋六号”
 第二航段
  16.消息:飞赴“海洋六号”
  17.消息:“海洋六号”起航前往调查工区
  18.消息:“海洋六号”第二航段抵达太平洋指定工区
  19.消息:“海洋六号”完成中太平洋某海山侦察性科考
  20.消息:“海洋六号”喜获“白加黑”岩芯样品
  21.消息:“海洋六号”转战西太平洋海山区
  22.消息:“海洋六号”胜利完成第二航段任务靠泊关岛
  23.深度报道:为什么要走向深海大洋
  24.特写:探秘“海洋六号”船“心脏”
  25.特写:大海航行无舵手
  26.特写:“海洋六号”的几员大将
  27.特写:博士后技工
  28.特写:第二航段深海开钻目击记
  29.特写:深海观山记
  30.特写:愿月光带去我的思念
  31.新闻连线:中秋邀明月海陆共此时
  32.新闻故事:日记中的科考故事系列
  33.新闻故事:海陆两地书系列
  34.专栏:科技日报《朝胜观察》系列
  35.纪实:别样夏威夷
 第三航段
  36.消息:“海洋六号”驶离关岛港
  37.新闻故事:日记中的科考故事系列
  38.新闻故事:日记中的家庭故事
  39.专栏:科技日报《朝胜观察》
  40.“海洋六号”船顺利完成中国大洋第23航次科考任务返抵广州
  41.新闻图片:“海洋六号”船顺利完成中国大洋第23航次科考任务返抵广州
  42.专题:祖国,您好——“海洋六号”在太平洋向祖国问好
 附:中国大洋第23航次科学考察航迹图
 后记 传播海洋地学文化 激发地质事业创造力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一直对地理和自然科学类书籍情有独钟,尤其是那些能够带我“走出去”的书。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自带一种宏大的气势。“海洋六号”,这个名字总让我想起那些在浩瀚海洋中默默耕耘的科研巨头。2011年,那一年发生了什么?中国的海洋科考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中国大洋第23航次科考纪实”,光是听起来就充满了神秘感和探索的意味。我非常好奇,在这趟航次中,科学家们究竟去了哪些区域?探测了哪些深度?采集了哪些珍贵的样本?他们是如何克服深海的高压、低温和黑暗的?书中会不会有很多精美的插图或者照片,展现那些令人惊叹的深海景观和奇特的海洋生物?我希望能从中了解到,在遥远的海洋深处,隐藏着怎样的生命奇迹,又蕴含着怎样未知的宝藏。这本书,是否能成为我了解中国海洋探索成就的一扇窗口,让我感受到科学的魅力,以及科学家们为之付出的艰辛和智慧?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人,深邃的蓝色调,远处模糊的地平线,似乎暗示着即将展开的未知探索。我一直对海洋充满了好奇,从小就梦想着能潜入那片神秘的蓝色世界。这本书的书名——“海洋六号”,本身就带着一股科技感和使命感,仿佛是一艘承载着希望和使命的船只,将要远航。而“2011——中国大洋第23航次科考纪实”这样的副标题,则直接点明了本书的主题,让人能够立刻感受到这是一次真实、严谨的科学考察活动。我很好奇,在2011年,中国的科学家们在这次“第23航次”的科考中,究竟经历了怎样的挑战?发现了哪些令人惊叹的海洋奥秘?他们使用的“海洋六号”科考船,又是什么样的存在?它在茫茫大海上是如何工作的?书中会不会有关于这艘船的设计、设备,甚至船员日常生活的生动描述?我很期待能通过这本书,仿佛亲身参与到这次壮丽的海洋科考中,感受科学家们探索未知、贡献智慧的伟大历程。
评分我一直对科学探索充满了敬意,尤其是那种深入人类未知领域的勇气和执着。这本书的作者是杨胜雄,这三个字让我产生了一种期待,期待他能用专业的视角,却又不失生动活泼的笔触,为我们描绘出这次中国大洋科考的真实图景。科考,对于我这样的普通读者来说,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词汇。我们或许知道有这么一回事,但具体的过程、遇到的困难、取得的成就,往往只停留在新闻报道的片段里。这本书的“纪实”性质,给了我一个深入了解的机会。我猜想,书中一定充满了各种科学数据、考察记录,但更吸引我的,是那些隐藏在数据背后的故事。科学家们在陌生的海域,面对未知的风险,是如何克服困难,坚持不懈的?他们是否有过濒临放弃的时刻,又是什么让他们重新振作?书中是否会穿插一些感人的瞬间,关于团队合作,关于对科学的热爱,关于对祖国的贡献?我迫切地想知道,在那些日夜颠倒的科考工作中,隐藏着怎样不为人知的情感和付出。
评分一本好的纪实作品,不仅仅是客观地记录事实,更重要的是能够唤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9787502782634 这个ISBN号,虽然只是一个代码,却代表着这本书的独特身份,也意味着它承载着一段真实的历史。我一直认为,中国在海洋科学研究领域的进步,是国家发展的重要体现,而这些科研成果,最终会惠及我们每一个人。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将这种宏大的叙事,通过具体的人物和事件,变得触手可及。比如,作者杨胜雄先生,他作为这次科考的一员,他的个人经历和感受,一定能为我们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他会不会描写他在船上的生活,每天的工作内容,与同事们之间的互动?他是否会记录下他第一次看到某种深海生物时的震撼,或者在面对突发状况时的冷静应对?这本书会不会像一部电影一样,将那些遥远的海洋场景,那些严谨的科研过程,那些科学家们不懈的努力,都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我们眼前?我期待着,这本书能让我对中国的海洋事业,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同。
评分我非常喜欢阅读那些能够拓展视野、增长见识的书籍,而关于科学考察的纪实作品,总是能激起我内心深处的好奇心。这本书的作者杨胜雄,这个名字对我来说是陌生的,但我相信他一定是一位经验丰富的科学家。这次“中国大洋第23航次”的科考,听起来就是一个意义非凡的事件。我迫切地想知道,在这次航次中,科学家们是如何规划路线的?他们使用了哪些先进的科学仪器?又发现了哪些对我们认识海洋至关重要的信息?我特别期待书中能有关于这次科考中遇到的突发事件和解决方案的详细描述,这无疑会增加故事的戏剧性和紧张感。例如,在恶劣的天气条件下,船上是如何应对的?在设备出现故障时,科学家们又是如何冷静处理的?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不仅仅是了解到科学知识,更能感受到科学精神,那种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的精神。我也想知道,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会是怎样的?是偏向枯燥的学术报告,还是更具可读性的科普读物?我期待它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我深入海洋的世界,感受科学的无穷魅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