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农书画编年图目 齐渊 9787102039695

金农书画编年图目 齐渊 9787102039695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齐渊 著
图书标签:
  • 艺术史
  • 书画
  • 中国美术
  • 齐白石
  • 金农
  • 编年体例
  • 艺术史料
  • 绘画史
  • 书法史
  • 艺术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智博天恒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美术出版社
ISBN:9787102039695
商品编码:29521742983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07-06-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金农书画编年图目
作者 齐渊
定价 380.00元
出版社 人民美术出版社
ISBN 9787102039695
出版日期 2007-06-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精装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4.445Kg

   内容简介

  《金农书画编年图目(上下)》集中地比较分析金农作品,以期言之有物、有据。在此基础上,让世人认识金农这位古代书画家其人、其艺。妇孺皆知的清代画史中的“扬州八怪”,其中久负盛名者金农就是一个,他的书画作品遍天下,然而据古人的记载和今人的研究,都曾指出他的绘画作品多是他人的代笔之作。为什么会是这样?他到底会不会画画?倘会画,庐山真貌是什么样?一个的古代书画家,会让人提出这样的问题,岂非咄咄怪事?


   作者简介

   目录

凡例
引用主要着录及简称
金农的书画艺术
彩图
图目
35—50岁
51岁—55岁
56岁—61岁
62岁
63岁
64岁
65岁
66岁
67岁
68岁
69岁
70岁
71岁
72岁
73岁
74岁
75岁
76岁
77岁


   编辑推荐

   文摘

   序言

《金农书画编年图目》:以时间为线,串联一位艺术大师的生命轨迹 本书所呈现的《金农书画编年图目》并非直接收录金农先生本人的画作或书法作品,而是一部以时间为经,以艺术作品为纬, meticulously 梳理和呈现金农先生艺术人生历程的珍贵文献。它如同一部翔实的史书,通过对现存金农先生各个时期创作的作品进行考证、辑录,并辅以详细的文字说明和图版,为读者勾勒出一位伟大艺术家从少年走向成熟,直至辉煌人生的完整画卷。 编纂初心:还原真实的艺术脉络 金农(1687-1763),字寿门,号金石,浙江杭州人。他以独特的“漆书”闻名于世,其书画作品风格高古,意境深远,在中国艺术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历经数百年的岁月流转,金农先生的艺术遗存散落各地,考订其创作年代,辨别其真伪,已非易事。许多研究者和爱好者渴望能够清晰地了解金农先生艺术生涯的发展脉络,他的创作风格是如何演变的,各个时期的代表作有哪些。 《金农书画编年图目》的编纂,正是源于这一迫切需求。它旨在通过系统性的梳理和梳理,将金农先生散落各处的艺术珍品,按照其创作年代的先后顺序,一件件地呈现出来。这不仅是对金农先生艺术成就的一次全面回顾,更是对中国书画史研究的一次重要贡献。本书的编纂者们,以严谨的学术态度, painstaking 的搜集和考证,力求为读者提供一份真实、可靠、系统的金农艺术编年史。 内容结构:以年为纲,以画为证 本书的核心内容,便是以金农先生生命中的关键年份为节点,串联起他各个时期的创作。每个年份或时期,都将对应一系列经过严格考证的、可确定年代或大致年代的金农书画作品。 1. 早期萌芽与风格探索(约1700年代 - 1720年代): 这一时期,金农先生可能尚处于艺术的启蒙阶段。本书将收录那些能够反映他早期学习、模仿,以及初步形成个人风格的作品。尽管可能不如晚年成熟,但这些作品却承载着艺术家最初的艺术追求和艺术语言的雏形。编纂者将详细考证这些作品的创作背景、师承关系(如果存在),以及对后世影响的初步迹象。 2. 风格渐成与声名鹊起(约1730年代 - 1750年代): 随着艺术技艺的日益精进和思想的不断成熟,金农先生的艺术风格逐渐显露,并开始在艺术界崭露头角。本书将重点呈现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包括其标志性的“漆书”的早期形态,以及在绘画上逐渐形成的独特风格。例如,如果在这一时期有重要的山水、花鸟、人物画作,将详细介绍其构图、笔墨、色彩等方面的特点。编纂者还会深入挖掘当时的金农先生的社交圈、交游活动,以及这些活动如何影响了他的艺术创作。 3. 炉火纯青与艺术巅峰(约1750年代 - 1763年): 这是金农先生艺术生命中最为辉煌的时期。他的“漆书”已达到登峰造极的境界,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得到了广泛认可。同时,他的绘画作品也更加意趣盎然,充满哲思。本书将详尽收录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如晚年的一些大幅山水、写意花鸟,以及大量的书法作品,特别是那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漆书”佳作。编纂者将着重分析这些作品所蕴含的艺术思想、人生感悟,以及它们在中国艺术史上的地位。 编纂方法:严谨考证,图文并茂 《金农书画编年图目》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内容的全面性,更在于其编纂的严谨性。 文献考证: 编纂者将深入研究历代文献,包括金农先生本人的著述、同时代人的回忆录、书画鉴赏书籍、各种笔记、题跋等,从中搜集关于金农作品的记载,并进行比对分析,以确定作品的真伪、创作年代和流传情况。 作品分析: 对于每一件收录的作品,本书都将进行细致的艺术分析,包括: 作品信息: 作品名称、创作年代(精确或大致)、材质(纸本、绢本)、尺寸、装裱形式(册页、卷、轴等)。 来源考证: 作品的收藏单位、私人收藏家,以及其流传的历史。 艺术特色: 详细描述作品在笔墨、构图、色彩、意境等方面的独特之处,以及与同类作品的比较。 题跋印记: 梳理作品上的题跋、印章,分析其内容和意义,以及这些题跋印记对作品年代和真伪的佐证作用。 图版呈现: 为了直观地展示金农先生的艺术成就,本书将配以高质量的图版。每一件作品都将尽可能提供清晰、精美的彩色或黑白图片,力求最大程度地还原原作的风貌。图版的尺寸和排版将经过精心设计,以便读者能够仔细欣赏作品的细节。 专题探讨: 在编纂过程中,编纂者可能还会根据研究的深入,针对金农先生的某些艺术方面,如“漆书”的演变、特定题材的绘画创作、晚年心境的艺术体现等,进行专题性的深入探讨,以期更全面地解读金农先生的艺术世界。 学术价值与收藏意义 《金农书画编年图目》的编纂,将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收藏意义。 学术价值: 填补研究空白: 填补了金农先生艺术编年研究的空白,为学者研究金农的艺术生涯、艺术风格演变、艺术思想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推动艺术史研究: 丰富和深化了对清代中期书画艺术的研究,为理解当时中国书画艺术的发展脉络提供了新的视角。 促进真伪辨识: 通过系统性的考证,有助于提高对金农作品真伪辨识的准确性。 收藏意义: 鉴赏指南: 对于金农书画的收藏者和爱好者而言,本书无疑是一本极具参考价值的鉴赏指南,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作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市场参考: 随着对金农先生艺术研究的深入,其作品的市场价值也日益凸显。本书的出版,将为艺术品市场提供更权威的研究信息,有助于收藏者做出更明智的投资决策。 结语 《金农书画编年图目》以其严谨的学术态度,翔实的史料考证,以及精美的图版呈现,将为我们打开一扇认识金农艺术世界的窗口。它不仅是一部艺术史的梳理,更是一段艺术人生穿越时空的对话。通过本书,我们得以窥见一位伟大艺术家在历史长河中,如何以笔墨抒情,以丹青言志,留下永恒的艺术瑰宝。本书的出版,必将受到艺术史研究者、书画收藏家以及广大艺术爱好者的热烈欢迎。

用户评价

评分

在一次偶然的翻阅中,我看到了《金农书画编年图目 齐渊》这本书。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书画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一直致力于通过各种途径来丰富自己的艺术知识。这本书的书名,尤其是“编年图目”这样的表述,立刻吸引了我的目光。我坚信,理解一位艺术家的作品,不能仅仅停留在欣赏其最终成果,更重要的是要深入了解其创作的脉络和演变过程。而“编年”这一梳理方式,正是帮助我们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我非常好奇,这本书究竟是如何将金农和齐渊这两位艺术家的作品按照时间顺序进行编排和呈现的。是按照他们各自的生平轨迹,分别建立时间轴,还是将他们生活在同一时代的作品进行穿插展示,以期展现不同艺术家在相似历史背景下的创作差异?我更倾向于前一种方式,因为我希望能够清晰地追踪到金农或齐渊在不同人生阶段,其艺术风格是如何逐渐形成、发展乃至成熟的。此外,“图目”的设置也让我对书中内容充满了期待。我期盼这本书能够呈现大量精美的、高质量的作品图片,这些图片能够最大程度地还原原作的质感和细节,让我能够仿佛置身于博物馆之中,近距离地欣赏艺术大师们的杰作。更重要的是,我希望每幅作品都能配有详实而富有洞察力的解读,例如作品的创作背景、寓意,甚至是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所遇到的挑战与突破。如果这本书还能提供一些关于金农与齐渊的生平轶事,以及他们所处时代的美术史背景,那就更臻完美了。总之,我将这本书视为一次深入探索金农与齐渊艺术世界、领略中国书画艺术魅力的绝佳机会,并对此充满无限的期待。

评分

我在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是《金农书画编年图目 齐渊》。我不是艺术家,也不是专业的艺术史学者,但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书画艺术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我喜欢那些能够穿越历史,依然散发着独特魅力的作品。金农和齐渊,这两个名字在我脑海中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的作品往往带有很强的个人风格和时代印记。这本书的书名,特别是“编年图目”这几个字,立刻引起了我的注意。我一直觉得,了解一位艺术家的创作历程,就像是在阅读一本人物传记,而“编年”的方式,恰好能够帮助我们按照时间顺序,一步步地走进艺术家的世界,看到他们如何一步步成长,如何形成自己的风格。我非常好奇,这本书是如何将金农和齐渊的作品组织起来的。是按照他们各自的生平来分别编年,还是将他们同一时期的作品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分析?我更倾向于前者,因为我希望能够清晰地看到金农或齐渊在不同时期作品的变化,例如他们早期作品的特点,以及他们是如何在后来的创作中不断探索和创新的。同时,“图目”也意味着书中会有大量的图片。我非常期待能够看到高清晰度的作品图片,能够让我仔细欣赏画作的细节,感受笔触和墨色的变化。我也希望书中能够提供关于每幅作品的详细信息,比如创作年代、所用材料、作品尺寸、流传经历等等。这些信息对于我这样的普通读者来说,能够极大地增加我对作品的理解和欣赏的深度。这本书对我来说,就像是一扇窗户,让我能够窥见金农和齐渊的艺术世界,并从中获得美的享受和艺术的启迪。

评分

第一次接触到齐渊这个名字,是在一次偶然的画展上,虽然当时并没能深入了解,但他的作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总觉得,艺术的魅力就在于它能够跨越时空的界限,与观者的内心产生共鸣。我一直以来都对那些能够在传统技法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独特理解和创新精神的艺术家充满敬意。齐渊的书画作品,在我看来,就具有这样的特质。这本书的书名,尤其是“金农书画编年图目”这样的表述,立刻引起了我的关注。我个人一直认为,研究一位艺术家的作品,如果能够有一个清晰的编年脉络,将极大地帮助我们理解其艺术生涯的发展和风格的演变。这本书的出现,似乎为我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机会,能够系统地、深入地去了解齐渊这位艺术家。我非常好奇,这本书是如何将“编年”这一概念应用到书画作品的梳理中的?是按照时间顺序,将他的作品一一呈现,并附以详细的解读吗?如果是这样,我将能够通过这本书,清晰地看到齐渊在不同时期所展现出的艺术风格的细微变化,以及他可能受到过的不同影响。此外,“图目”二字也让我对书中内容充满了期待。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包含大量精美的作品图片,并且这些图片都能够高质量地呈现出原作的风貌。我尤其期待能够看到一些珍贵的、不常公开的齐渊作品。同时,我对书中对于每幅作品的解读也抱有很高的期望,希望能够从中了解到作品的创作背景、艺术价值,甚至是一些鲜为人知的趣闻轶事。总而言之,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艺术图册,更像是一次深入探究齐渊艺术世界、理解其艺术成就的宝贵机会。

评分

我是一名对中国书画有着浓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在浏览图书信息时,偶然发现了《金农书画编年图目 齐渊》这本书。书名中的“金农”和“齐渊”让我立刻联想到了中国画史上的两位重要人物,而“编年图目”则让我意识到这是一部对他们艺术创作进行系统梳理的重要著作。我一直相信,要真正理解一位艺术家的艺术成就,离不开对其创作生涯的深入了解,而编年体式的梳理无疑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方式。我非常好奇这本书是如何将金农和齐渊这两位艺术家的作品进行整合和编排的。他们之间是否存在某种联系?是独立成章,还是有相互参照的梳理方式?我对“编年”的设计充满了期待,希望它能够清晰地展现出两位艺术家在不同人生阶段和艺术创作时期的作品特点,以及可能存在的风格演变和相互影响。同时,“图目”二字也暗示了书中将包含大量的艺术作品图像。我迫切地希望看到高清晰度、高质量的艺术品复制图,能够真实地还原原作的风貌。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展示作品,更能在每幅作品的旁边提供详细的文字说明,包括作品的创作时间、地点、材质、尺寸、收藏单位,甚至是对作品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的深度解读。如果书中还能包含一些关于金农和齐渊生平的介绍,以及他们所处时代的社会文化背景,那将极大地丰富我对他们艺术作品的理解。总而言之,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成为我深入了解和学习金农与齐渊书画艺术的一本权威、详实且富有启发性的参考书。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和出版信息我是在书店的图书推荐区看到的,当时就被“金农书画编年图目”这个名字吸引了。金农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而“编年图目”则暗示着这本书会以一种严谨而系统的方式来梳理金农的艺术生涯。虽然我不是专业的艺术史研究者,但对中国传统书画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喜欢那些有故事、有传承的艺术家。我一直觉得,要真正理解一位艺术家的作品,了解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他的师承渊源、他的生活经历,以及他作品的演变轨迹是至关重要的。“编年图目”的设计,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穿越时空的窗户,让我能够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步步地走近金农,感受他艺术创作的脉络。我对书中的图录部分尤其期待,希望能够看到大量高质量的金农作品高清图片,并且能够清晰地了解每幅作品的创作时间和相关的背景信息。如果这本书能够提供详细的图录说明,比如作品的材质、尺寸、收藏地点,甚至一些流传有序的考证,那将是对我这样普通爱好者来说极大的福利。同时,我也很好奇“编年”的方式会对作者的叙述产生怎样的影响,是线性的、流水账式的,还是会有深入的分析和独到的见解?这本书能否在梳理史实的同时,也能触及到金农艺术风格的形成和发展,甚至是他思想情感的流露?这些都是我对于这本书的初步遐想,充满了期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