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科技运行报告(2018)杨涛 贲圣林主编 社科文献

中国金融科技运行报告(2018)杨涛 贲圣林主编 社科文献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涛 贲圣林 杨东 宋科 著
图书标签:
  • 金融科技
  • 金融创新
  • 普惠金融
  • 数字经济
  • 中国金融
  • 科技发展
  • 金融报告
  • 行业分析
  • 社科文献
  • 2018年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墨轩书屋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20128612
商品编码:29536467738
包装:平装
开本:16
用纸:胶版纸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金融科技运行(2018)》系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金融科技研究中心与金融科技50人论坛(CFT50)联合推出的系列年度报告。报告旨在系统分析国内外金融科技创新与发展状况、演进动态与市场前景,充分把握国内外金融科技领域的制度、规则和政策变化,不但完善金融科技相关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报告主要包括五个部分。一是明确了讨论“金融科技”时,究竟有哪些“科技”需要关注。围绕人工智能、大数据、分布式技术(云计算、区块链)、互联技术(移动互联、物联网)、安全技术(生物识别、加密)等,报告“技术篇”先从基础技术及应用层面,围绕相关技术类别,进行了理论探讨与动态跟踪。二是虽然谈到金融科技时,人们更关注一些新兴业态与产品,但是,技术创新早就成为金融变革的主线,只是在当前形势下才趋于“质变”。由此,报告“行业篇”仍然试图从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的角度,深入探讨传统金融行业拥抱科技的情况及前景。三是根据金融稳定理事会和巴塞尔委员会分类方法,金融科技活动主要分为支付结算、存贷款与资本筹集、投资管理、市场设施(包括分布式账户)四类。报告依托于该分类原则,在“业务篇”中,更侧重于分析主流金融体系之外的金融科技创新尝试。四是金融科技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对风险和监管的深入思考,风险识别、管理与监管,本身就构成金融科技研究的重要领域。报告的“风险篇”试图在此领域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五是“比较篇”依托全球视野,努力探索金融科技理论、政策与实践的比较研究范式。
报告将致力于为金融科技相关监管部门、自律组织及其他经济主管部门提供重要的决策参考,为金融科技企业和金融机构的业务探索提供有效支撑,为金融科技领域的研究者提供文献素材。

作者简介

杨涛 男,1974年生,山东淄博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助理、产业金融研究基地主任、支付清算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货币与财政政策、金融市场、产业金融、政策性金融、支付清算等。主要学术兼职: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经纪业务专委会委员、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学校教育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支付结算司外部专家、中国投资协会理事、中国社科院陆家嘴研究基地理事、华夏经济学基金会理事、金融科技50人论坛首席经济学家、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成员、文化金融50人论坛创始成员等。

贲圣林 博士,浙江大学教授,浙江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院院长。现任浙江大学管理学院财务与会计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浙大互联网金融研究院创始院长,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执行所长。主要社会兼职:金融科技50人论坛学术委员,中央统战部党外知识分子建言献策小组经济组成员,浙江省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浙江省人民政府参事,浙江互联网金融联盟(联合会)联合主席,广东金融专家顾问委员会顾问委员和伦敦大学学院(UCL)区块链科技研究中心学术顾问委员会委员以及青岛啤酒有限公司、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等多家公司的独立董事和监事。贲博士有着丰富的国际金融业经历,是海内外各类论坛的常邀演讲嘉宾,在金融科技、新金融、国际金融等领域发表或出版了多篇文章和书籍。先后获得清华大学工程学士学位、中国人民大学企业管理硕士学位和美国普渡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

中国金融科技运行报告(2018) 主编:杨涛 贲圣林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本书简介 《中国金融科技运行报告(2018)》是中国金融科技领域一份极具分量与前瞻性的年度研究成果。该报告由国内金融科技领域的知名学者杨涛教授与贲圣林教授联袂主编,汇聚了众多专家学者的智慧与洞察,旨在全面、深入地剖析2018年度中国金融科技发展的现状、趋势、挑战与机遇。本书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是理解和研究中国金融科技演进脉络的重要参考。 2018年,是中国金融科技发展历程中一个承前启后的关键年份。在技术加速迭代、监管政策不断完善、市场需求日益增长的多重驱动下,中国金融科技呈现出蓬勃发展、深度融合、创新引领的态势。报告紧密围绕这一年的行业动态,系统梳理了包括移动支付、互联网理财、数字信贷、保险科技、区块链应用、人工智能在金融领域的落地等在内的各项关键领域的发展状况。 报告内容亮点与深度解析 本书的亮点在于其研究的全面性与分析的深度。报告不仅仅停留在现象的描述,更深入地探究了驱动金融科技发展的深层因素,以及其对传统金融业态、实体经济、社会生活带来的影响。 宏观视角下的发展概览: 报告首先从宏观层面勾勒出2018年中国金融科技发展的整体图景。这包括了政策环境的变化,如央行及各部委发布的监管细则、合规要求,以及如何引导金融科技走向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同时,报告也分析了宏观经济形势与金融科技发展的相互作用,以及国际金融科技发展趋势对中国的影响。2018年,中国金融科技在经历了野蛮生长之后,进入了更为审慎与规范的发展阶段,监管的加强成为一大主题,报告对这一转变提供了细致的解读。 关键领域深度剖析: 移动支付与普惠金融: 移动支付作为中国金融科技的“名片”,在2018年继续保持着强劲的增长势头,其应用场景不断拓展,渗透率持续提升。报告详细分析了移动支付在连接城市与乡村、服务小微企业、促进普惠金融方面的关键作用。同时,也探讨了在便捷支付背后,如何平衡安全与效率,以及如何应对支付领域的风险挑战。 互联网理财与财富管理: 互联网理财产品在2018年迎来了重要的转型期。在监管趋严的背景下,部分高风险的互联网理财模式受到冲击,而以基金、保险等为代表的低风险、合规化产品则展现出更强的生命力。报告深入分析了互联网理财市场的结构性变化,投资者的行为模式演变,以及金融科技如何赋能财富管理,提供个性化、智能化的投资咨询服务。 数字信贷与风险控制: 2018年,消费金融、小微企业贷款等数字信贷业务继续发展,为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提供了新的可能。报告重点关注了数字信贷在风险评估、反欺诈、贷后管理等方面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所取得的进展。同时,也深刻反思了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催收乱象、数据安全、合规经营等挑战,并对风险控制策略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保险科技(InsurTech)的崛起: 保险科技在2018年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从产品设计、渠道销售到理赔服务,金融科技正在重塑保险业的各个环节。报告详细介绍了车险、健康险、寿险等领域在应用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后的创新实践,以及这些创新如何提升用户体验、降低运营成本、优化风险定价。 区块链技术的探索与应用: 区块链技术作为一项颠覆性技术,在2018年引起了广泛关注。报告梳理了区块链在供应链金融、数字货币、跨境支付、存证溯源等领域的应用探索,并对其技术成熟度、商业落地前景进行了审慎评估。虽然部分早期应用存在炒作成分,但其在提升交易透明度、安全性、效率方面的潜力不容忽视。 人工智能在金融领域的渗透: 人工智能(AI)的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等技术,在2018年加速应用于金融服务的各个场景。从智能投顾、智能客服、智能风控到反洗钱,AI的应用极大地提升了金融服务的智能化水平和效率。报告对AI在金融领域的落地模式、技术挑战以及伦理影响进行了深入探讨。 技术创新与产业融合: 报告不仅关注单一技术的发展,更强调了不同技术之间的融合以及技术与传统金融业务的深度融合。例如,大数据与AI的结合,区块链与物联网的协同,这些跨界融合为金融科技带来了更广阔的应用空间和更强的生命力。报告还分析了金融科技如何推动金融服务从“线上化”走向“智能化”,以及如何服务实体经济,支持国家战略发展。 监管与合规的演进: 2018年是中国金融科技监管政策密集出台的一年。报告对各项监管政策的出台背景、核心内容、对行业发展的影响进行了详细解读。这包括对P2P网贷平台的整治、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数据安全与个人信息保护等方面的要求。报告强调了合规经营的重要性,认为健康的金融科技发展必须在严格的监管框架下进行。 挑战与未来展望: 在肯定金融科技取得成就的同时,报告也审慎地指出了当前行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如技术瓶颈、数据孤岛、人才短缺、伦理风险、数字鸿沟等。基于对2018年发展情况的深入分析,报告对中国金融科技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预测了技术创新的方向、监管政策的演变路径、以及金融科技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新机遇。 研究方法与学术价值 《中国金融科技运行报告(2018)》采用了严谨的学术研究方法,结合了宏观分析、案例研究、数据统计、专家访谈等多种研究手段。报告数据来源广泛,既有来自监管机构、行业协会的官方统计,也有来自金融科技企业的实际业务数据,以及第三方研究机构的市场调研。 本书的学术价值体现在其系统性、前瞻性与实践性。它不仅为学界研究中国金融科技提供了权威的参考资料,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决策依据,也为金融科技从业者提供了行业洞察与经营启示。通过对2018年中国金融科技发展脉络的梳理与分析,本书为理解中国金融科技的演进逻辑、把握未来发展方向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结论 《中国金融科技运行报告(2018)》是一部内容丰富、分析深刻、视角独特的年度行业报告。它忠实地记录了2018年中国金融科技发展的时代印记,展现了中国在这一新兴领域所取得的成就与面临的挑战。对于任何希望深入了解中国金融科技发展现状、理解其内在逻辑、把握其未来走向的研究者、从业者、政策制定者以及普通读者而言,本书都将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它不仅是一份报告,更是中国金融科技发展征程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式记录。

用户评价

评分

《中国金融科技运行报告(2018)》在我看来,是一份关于时代脉搏的精准记录。报告的视角非常宏大,同时又不失细节。我最着迷的部分是关于人工智能在金融风控中的应用,书中详尽地介绍了AI如何帮助金融机构更有效地识别欺诈、评估风险,以及这种技术进步对整个金融体系稳定性的潜在影响。报告中对金融科技的全球化趋势也有提及,对比了中国金融科技与其他国家的发展特点和优劣势,这种国际化的视野让我对中国金融科技的地位和未来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我注意到书中还涉及了法律法规和伦理道德方面的问题,这些都是在快速发展的技术背后,需要我们审慎思考的议题。报告的语言风格相对严谨,但又不乏思想的深度。尽管某些技术层面的描述可能需要一些专业背景才能完全领会,但报告整体传递出的信息非常有价值,它让我看到了中国金融科技在2018年所取得的成就,也让我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挑战和机遇有了更深刻的洞察。

评分

读完《中国金融科技运行报告(2018)》,我仿佛经历了一场关于中国金融科技的深度对话。报告的叙述方式非常直接,没有过多的理论铺垫,而是直击核心。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支付革命”的章节,它生动地展现了移动支付如何彻底改变了人们的消费习惯和生活方式,这种从微观个体生活变迁折射出宏观行业发展的视角,让我耳目一新。报告中对于金融科技在跨境支付、国际贸易等领域的应用也有深入的探讨,这让我看到了中国金融科技“走出去”的可能性和挑战。我尤其注意到报告中对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的关注,这些都是金融科技持续发展的关键驱动力,书中对此的分析鞭辟入里,让我对行业的未来发展充满了期待。尽管有些章节的专业术语和数据分析对我来说是新的挑战,但报告整体流畅的叙事和清晰的结构,还是让我能够顺畅地进行阅读。这本书不仅是一份报告,更像是一本关于中国金融科技发展史的写实篇章。

评分

《中国金融科技运行报告(2018)》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一个热闹非凡的集市里,细致地观察着每一个摊位和每一次交易。它没有华丽的辞藻,更多的是一种沉甸甸的干货。报告中对过去一年中国金融科技领域发生的重大事件、关键技术突破的梳理,如同一份详尽的年鉴。我尤其欣赏报告中对于不同金融科技模式的剖析,比如P2P网贷的兴衰、数字货币的演变,以及这些模式背后所反映出的市场需求和监管逻辑。书中引用了大量的调研数据和权威报告,使得分析更加有理有据,也更具说服力。我注意到报告里还探讨了金融科技对就业市场和社会结构的影响,这让我思考,除了经济效益,科技进步还能带来哪些更深层次的变革。虽然在某些关于技术细节的描述上,我需要反复阅读才能理解,但报告整体的逻辑性很强,能够引导我一步步地深入思考。这本书让我对中国金融科技的现状有了更为立体和深刻的理解,它既有对成就的客观展现,也有对问题的冷静剖析,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参考书。

评分

这本《中国金融科技运行报告(2018)》真的如同一面镜子,照出了中国金融科技在那一年蓬勃发展的真实面貌。我作为一个普通读者,虽然不是行业内的专家,但在翻阅这本书的过程中,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一股强劲的时代浪潮。报告里对于诸如移动支付、大数据征信、智能投顾等细分领域的梳理,条理清晰,让我这个门外汉也能窥见其发展脉络。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并没有回避金融科技发展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和挑战,比如数据安全、合规性问题等,这种客观和审慎的态度,让我觉得作者们是真正站在用户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的,而不是仅仅歌颂技术的进步。报告中的数据和案例分析,虽然有时略显专业,但通过图表和生动的描述,也努力地将复杂的概念拉近读者。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未来趋势的探讨,那些对区块链、人工智能在金融领域应用的展望,虽然还带着些许猜想,但足以激发我对未来金融世界的无限遐想。总的来说,这本报告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金融科技的窗户,让我对这个快速变化的领域有了更系统、更深入的认识。

评分

刚拿到《中国金融科技运行报告(2018)》,我以为会是一本枯燥的技术手册,没想到读起来却别有一番趣味。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深入中国金融科技的腹地。报告里对过去一年中,各家金融科技公司如何创新产品、拓展服务,以及它们如何与传统金融机构碰撞融合的描写,都充满了故事性。我特别关注了报告中关于普惠金融的章节,看到金融科技如何通过技术手段,将金融服务延伸到更多过去难以触及的角落,比如偏远地区的农民、小微企业主,这让我感受到了科技向善的力量。书中对于监管政策的解读也十分到位,分析了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监管措施对金融科技行业发展的影响,这种宏观的视角让我对行业的健康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知。虽然有些章节涉及的金融模型和算法我无法完全理解,但报告的整体结构和语言风格都尽量照顾到了普通读者,通过大量的实例和对比,让我能够理解核心的观点。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金融科技的巨大潜力和广阔前景,同时也让我意识到,在享受科技便利的同时,也需要关注其背后的风险和挑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