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崩盘:金融衍生品的灾难

大崩盘:金融衍生品的灾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法] LaurentLJacque(劳伦特·雅克) 著,黄榕等 译
图书标签:
  • 金融危机
  • 金融衍生品
  • 次贷危机
  • 经济学
  • 投资
  • 风险管理
  • 市场崩盘
  • 金融历史
  • 全球经济
  • 2008金融危机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电子工业出版社官方旗舰店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338267
商品编码:29640246261
包装:平塑勒单衬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8-06-01

具体描述


内容介绍

    读者从本书中,不仅能轻松了解那些构思巧妙的衍生产品,以及因此受累的诸多受害者的传奇故事,更重要的是,金融从业者可以学习前车之鉴,从中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书中的每一个故事都有独特之处,描述了各公司如何根据自身情况使用不同的衍生工具。这些金融衍生工具形式各异,但导致灾难产生的原因却在各个故事中共同得到体现:漏洞百出的金融工程,掉以轻心的审计过程,设计不当的风险管理机制,松松垮垮的公司治理,毫无新意的诈骗手段等;当然,人性中的贪婪与赌徒心理在其中起到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金融专家追溯金融衍生工具滥用历史轨迹,为你揭开金融衍生工具的神秘面纱。



作者介绍

    Laurent L Jacque毕业于法国高等商业学院(HEC ),并在沃顿商学院获得MA、MBA 和PhD学位。现为美国塔夫茨大学(Tufts University)弗莱彻法律和外交学院(Fletcher School,美国历史最悠久的国际关系研究生院)国际金融及银行专业教授、国际商务课程项目主任。1976-1987年,他在宾西法尼亚大学的沃顿商学院的管理系和金融系执教;自1990年起,他还同时在法国HEC 管理学院担任金融、经济以及国际商务专业教授;1982-1990年,他是沃顿计量经济预测机构的咨询师和顾问。曾为通用汽车、杜邦、巴西石油、欧洲工商管理商学院、国际金融公司等几十家来自世界各地的知名公司提供金融和风险管理方面的咨询。著有《外汇风险管理和控制》(Management and Control of Foreign Exchange Risk)、《外汇风险管理理论与实务》(Management of Foreign Exchange Risk: Theory and Praxis)。
黄榕,美国纽约州立大学金融工程学硕士,中央财经大学管理学学士,现任工银瑞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产品管理部副总监。先后就职于红塔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方正富邦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对金融产品的开发与设计具有较为丰富的经验。



关联推荐
金融从业人员,投资者,相关专业的学生及老师。
目录

目  录

第1章  衍生品与国富论 1

什么是衍生品 2

衍生品简史 5

衍生品和国富论 8

本书的框架 9

参考文献 12

第一部分  远期

第2章  昭和壳牌石油公司 14

自欺欺人导致的危机 15

石油公司对冲外汇风险 16

对冲美元汇率风险和油价风险的机制 18

昭和壳牌公司到底是对冲还是投机 20

掩藏的汇率损失 21

揭开真相 22

预测汇率:变幻难测 23

个中寓意 25

第3章  花旗银行的外汇损失 27

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平静的外汇交易 28

远期合约下的外汇豪赌 31

银行如何对其外汇交易操作进行控制 32

来自商业银行交易室的投机操作:当花旗银行并不像乔治·索罗斯

那样经营对冲基金 33

仓促而昂贵的结论 37

个中寓意 37

第4章  马来西亚国家银行 40

什么是中央银行业务 42

当国家银行变成了宏观对冲基金 42

马来西亚国家银行是如何投机的 44

第二部分  期货

第5章  不凋之花顾问公司 46

不凋之花顾问公司的崛起和衰落 47

天然气衍生品的起源 50

天然气衍生品投机的入门介绍 51

天然气期货投机的魔力 56

揭开真相:不凋之花顾问公司在纽约商品交易所的投机性攻击 58

不凋之花的风险管理 66

个中寓意 68

后记 69

第6章  德国金属处理和工程公司 71

德国金属处理和工程公司的金融灾难 72

原油市场上的多空对冲 76

滚动避险对冲策略下的数学范例 81

“消息来自内部”:原油市场的实证研究 (1982—2002年) 84

如果德国金属处理和工程公司被允许孤注一掷…… 88

当对冲成为赌博:德国金属处理和工程公司是在对冲还是在投机 90

德国金属处理和工程公司成为做市商? 92

个中寓意 92

参考文献 94

第7章  住友集团 96

住友集团是否是铜价的操纵者 98

警钟长鸣 100

兵败如山倒 100

后记 100

第三部分  期权

第8章  联合里昂公司 104

联合里昂公司财务部的新使命 106

外汇期权入门:联合里昂公司是在对冲风险还是为利投机 108

联合里昂公司的致命游戏 115

警钟已鸣却充耳不闻 120

个中寓意 121

附录:外汇期权估值 122

第9章  爱尔兰联合银行 124

鲁斯纳克与第一银行的外汇交易 125

外汇远期交易豪赌 126

远期及期权市场套利:期权平价理论 128

欺瞒的艺术 131

警钟已鸣却充耳不闻 135

个中寓意 137

后记 138

参考文献 138

第10章  巴林银行 140

巴林银行的崛起与陨落 141

流氓交易员 143

套利 145

从无害套利到致命投机 148

期权套利入门 152

通过卖空波动性为保证金融资 157

警钟长鸣 163

隐瞒的艺术 165

个中寓意:立森的七个教训 169

后记 171

参考文献 172

第11章  法国兴业银行 174

流氓交易员的诞生 175

从套利到方向性交易 177

草率的结论 183

警钟已鸣却充耳不闻 184

隐瞒的艺术 186

个中寓意 187

后记 189

参考文献 190

第四部分  互换

第12章  宝洁 194

如何利用杠杆利率互换降低财务成本 195

隐含期权和潜在风险 202

标志性诉讼 205

个中寓意 208

参考文献 209

第13章  吉布森贺卡公司 211

第14章  橙郡 215

橙郡的地方财政情况 216

固定收益类证券的入门介绍 218

剖析橙郡资产投资组合 221

作为对冲基金的橙郡投资池 226

双重打击:橙郡是如何破产的 231

提交破产申请正当吗 231

个中寓意 234

后记 236

参考文献 238

第15章  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 239

何谓对冲基金 240

长期资本管理的崛起 241

长期资本管理的金融“炼金术” 244

相对价值交易/收敛式交易 247

波动性央行 252

偏离正轨 258

长期资本管理的倒掉 260

挽救长期资本管理 263

个中寓意 265

后记 268

参考文献 269

第16章  AIG 270

资产证券化和信用违约互换 271

什么是信用违约互换 273

AIG信用违约互换产品的定价是否合理 274

AIG旗下的“隐形”对冲基金 275

个中寓意 277

后记 278

第17章  摩根大通“伦敦鲸”事件 280

“金融要塞”摩根大通银行 281

信用违约互换和相关衍生品大家庭的入门介绍 283

伦敦鲸:故事的展开 286

被对冲基金“叉中”的伦敦鲸 291

一家隐形的对冲基金? 293

隐瞒的艺术 296

个中寓意 299

后记 301

第18章  从理论到滥用:教训 303

一些基本原则 304

对非金融机构的政策性建议 305

对金融机构的政策性建议 309

对投资者的政策性建议 315

对监管机构的政策性建议 316




《大崩盘:金融衍生品的灾难》 一、引言:巨浪之下,暗流涌动 在浩瀚的金融海洋中,有一种力量,它如同深不见底的漩涡,能够瞬间吞噬庞大的财富,改变时代的格局,甚至动摇整个经济体系的根基。这种力量,便是金融衍生品。它们曾被誉为创新与效率的化身,是风险管理的利器,是资本市场进化的必然产物。然而,当失控的野心与贪婪的欲望交织,当监管的滞后与认知的盲点并行,这些看似精巧的金融工具,便可能演变成一场席卷全球的“大崩盘”,将无数个体与整体推向灾难的深渊。 本书并非对某一具体事件的流水账式记录,也不是对枯燥数学模型的晦涩解读。它是一次深入金融市场肌理的探索,一次对衍生品世界潜藏风险的审视,一次对人类理性与非理性交织作用下,金融体系脆弱性的深刻洞察。我们将拨开重重迷雾,探寻那些隐藏在复杂交易背后的真实动机,那些被遗忘在角落里的监管漏洞,以及那些被一次次忽视的预警信号。 本书旨在为所有关心金融市场健康发展的人们,提供一个更清晰的视角。它将帮助我们理解,那些在光鲜报表下涌动的风险是如何积聚,那些看似遥远的金融危机是如何一步步逼近,而那些曾经被奉为圭臬的金融创新,又如何在某些时刻成为引爆危机的导火索。我们希望通过对金融衍生品复杂性的剖析,勾勒出潜在风险的全貌,从而唤醒对风险管理的高度警惕,并促使我们思考,如何在拥抱金融创新的同时,筑牢抵御危机的坚固防线。 二、金融衍生品的双刃剑:创新与风险的辩证统一 金融衍生品,顾名思义,其价值源自于标的资产(如股票、债券、商品、货币、利率等)的价值变动。它们的形式多种多样,从最基础的期货、期权,到更为复杂的互换、差价合约(CFD)、结构性产品等等,每一种都代表着金融工程师们对风险转移、套期保值、投机获利等需求的极致追求。 从积极的方面来看,金融衍生品无疑是现代金融市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们极大地提高了资本市场的效率,使得企业和投资者能够更灵活地管理和对冲各种市场风险。例如,航空公司可以通过购买燃油期货来锁定未来的燃料成本,规避油价波动的风险;出口商可以通过外汇期货来锁定未来收汇的汇率,避免汇率贬值带来的损失。这种风险转移的功能,不仅有助于企业稳定经营,也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是推动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 然而,衍生品的另一个面孔,便是其内在的复杂性与潜在的高风险。由于其价值与标的资产高度相关,并且通常伴随着杠杆效应,微小的市场波动就可能导致巨大的盈亏。更危险的是,衍生品的结构往往设计得极为复杂,普通投资者甚至一些专业人士也难以完全理解其内在的风险敞口。这种信息不对称和认知上的鸿沟,为风险的隐匿和蔓延提供了温床。 当我们谈论“大崩盘”时,并非指单一的衍生品工具失灵,而是指这些复杂的金融工具在特定市场环境下,相互作用,放大风险,最终引发系统性危机。例如,次贷危机中,信用违约互换(CDS)这种原本用于对冲信用风险的衍生品,却在房地产泡沫破裂、大量抵押贷款违约时,成为了传染危机的催化剂。打包出售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和债务抵押债券(CDO)等结构性产品,将风险层层打包、分散,却也让风险的源头变得模糊不清,一旦某个环节出现问题,整个链条都可能随之崩溃。 本书将深入剖析不同类型的衍生品,揭示它们在设计之初的逻辑,以及它们在实际运行中可能出现的偏离。我们将探讨,当市场参与者的动机从风险对冲转向纯粹的投机获利时,衍生品的风险特性会如何被扭曲;当创新速度远超监管能力时,又会释放出何种难以控制的力量。 三、风险的积聚:人性、制度与市场的共振 金融衍生品的“大崩盘”并非一夜之间发生,而是一个风险逐渐积聚、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这个过程往往是人性、制度与市场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 1. 人性的贪婪与侥幸心理: 金融市场是人性的放大器。在牛市中,衍生品的高杠杆特性极具吸引力,人们容易被快速增长的财富冲昏头脑,忽视潜在的风险。即使出现警示信号,贪婪也可能驱使人们冒险,期待着“下一个高点”。当风险真正来临时,侥幸心理又会让他们低估危机的严重性,寄希望于市场能够自我修复。这种人性的弱点,在衍生品市场的高风险环境中,极易被放大,成为引爆危机的导火索。 2. 监管的滞后与漏洞: 金融创新往往先行一步,而监管的步伐却常常滞后。衍生品的复杂性和全球性,使得对其进行有效监管变得尤为困难。一些新兴的衍生品工具,可能在设计之初就缺乏明确的监管框架,或者监管范围存在盲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在监管层面也同样存在,监管机构可能无法及时获取所有市场参与者的风险敞口信息,难以准确评估系统性风险。本书将重点关注,在历史上的几次重大金融危机中,监管的缺位是如何为风险的积聚提供了空间,以及监管体系的改革如何成为防止未来危机的重要一环。 3. 市场的非理性与羊群效应: 金融市场并非总是理性运行的。当市场情绪出现剧烈波动时,羊群效应会迅速蔓延。在衍生品市场,这种效应尤其明显。当一部分参与者因为某种原因(如流动性危机、大规模的违约)被迫平仓时,这种抛售压力会进一步加剧市场的下跌,引发更多参与者的恐慌性抛售,形成恶性循环。特别是在一些流动性较低的衍生品市场,这种连锁反应的破坏力尤为惊人。 4. 复杂产品的“黑箱”效应: 许多复杂的衍生产品,如结构性产品、场外衍生品(OTC Derivatives)等,其内部机制如同一个“黑箱”,即使是发行方也可能无法完全预测其在极端市场条件下的表现。当这些“黑箱”产品被大量使用,并且相互关联时,一旦其中某个“黑箱”发生意外,其连锁反应可能难以追踪和控制,最终对整个金融体系造成冲击。 本书将通过分析具体的案例,例如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深入剖析这些因素是如何相互作用,将金融衍生品从风险管理的工具,转变为引爆全球危机的“定时炸弹”。我们将追溯危机的根源,揭示风险是如何在层层嵌套的产品中悄然积聚,以及市场参与者是如何在狂热与恐慌之间摇摆。 四、警钟长鸣:从历史中汲取的教训 历史并非简单地重复,但总是惊人地相似。每一次金融危机,都是一次对金融体系脆弱性的严峻考验,也是一次对人类智慧与警惕性的反思。金融衍生品的“大崩盘”并非偶然,而是金融发展过程中一系列问题累积的必然结果。 本书将借鉴过往的经验教训,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风险意识的重塑: 强调市场参与者、监管者乃至公众,都应该对金融衍生品的复杂性及其潜在风险保持高度警惕。不能仅仅看到其带来的收益,而忽视其可能造成的损失。 监管体系的完善: 探讨如何建立更全面、更有效的监管框架,以应对日益复杂的金融衍生品市场。这包括加强信息披露,提高透明度,对高风险产品进行限制,以及完善跨境监管协调机制。 风险管理能力的提升: 鼓励金融机构和企业加强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建立健全的风险评估、监测和预警机制。特别是在使用衍生品进行套期保值时,应始终坚持风险可控的原则。 金融教育的普及: 提高公众对金融衍生品的认知水平,理解其基本原理和潜在风险,从而做出更明智的投资决策,避免被不了解的金融产品所误导。 市场纪律的重建: 强调市场应具备自我纠错的能力,当风险暴露时,能够通过市场化的方式得到及时化解,而不是任其蔓延,演变成系统性危机。 《大崩盘:金融衍生品的灾难》不旨在制造恐慌,而是希望通过对风险的深度剖析,唤醒对金融体系健康运行的理性思考。它希望成为一面镜子,映照出金融衍生品世界的光明与阴影,引导我们走向一个更稳健、更可持续的金融未来。在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理解并驾驭金融衍生品的力量,将是我们共同的课题。而深刻认识其潜在的危险,则是守护我们财富与经济繁荣的第一步。

用户评价

评分

《大崩盘:金融衍生品的灾难》这本书,对我来说,简直是一场思维的洗礼。我一直以为金融衍生品就是一些高科技的金融工具,可以用来对冲风险或者创造财富,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不仅仅是关于数字和图表,更是关于人性、制度和历史的深刻反思。作者在书中描绘的那些金融博弈,那些在规则边缘游走的行为,以及那些因为错误的判断和贪婪而付出的惨痛代价,都让我感到无比震撼。我尤其被书中关于“系统性风险”的论述所吸引,它让我意识到,金融市场的复杂性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任何一个微小的环节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最终导致整个体系的崩溃。这本书让我明白了,金融创新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可能成为潘多拉魔盒,一旦被滥用,其后果将不堪设想。我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经历一场思想的“大洗牌”,很多我之前固有的观念都被动摇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加审慎和批判性的视角。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所有对金融市场感兴趣,或者想了解现代经济运行机制的人。

评分

哇,这本《大崩盘:金融衍生品的灾难》简直让我夜不能寐!我一直以来对金融市场都保持着一种好奇又敬畏的态度,总觉得里面藏着无数的秘密和不可预测的风险。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虽然我还没有完全读懂里面的所有细节,但它已经成功地在我脑海中构建了一个宏大的金融世界图景。尤其是关于那些衍生品的部分,我之前只知道它们很复杂,但具体是怎么运作,又如何能引发如此巨大的风暴,实在是让我大开眼界。作者在描述那些市场博弈、贪婪与恐慌交织的场景时,仿佛把我也拉进了那个漩涡之中,那种紧张感和压迫感,真的让我心跳加速。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在看似理性的金融世界里,总是会有如此巨大的漏洞和潜在的危机?这本书似乎在试图解答这个疑问,它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历史事件,更是在探讨人性的弱点和金融体系的脆弱性。我迫不及待地想继续深入阅读,去了解更多关于那些“看不见的手”是如何运作,又是如何导致如此戏剧性的后果的。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未来的投资决策都会更加谨慎和理性,因为我看到了那些隐藏在光鲜数据背后的巨大风险。

评分

坦白说,我之前对金融衍生品是抱着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总觉得那是个高深莫测的领域,充斥着我看不懂的专业术语和复杂的数学模型。但是,《大崩盘:金融衍生品的灾难》这本书,却以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吸引了我。作者并没有把我当成金融专家,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说书人,用生动的故事和深入浅出的语言,为我揭开了金融衍生品世界的神秘面纱。我被书中那些惊心动魄的市场波动,以及那些在巨大利润诱惑下人性的扭曲深深吸引。我之前一直以为,金融市场应该是理性且有序的,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它另一面——充满着不确定性、贪婪和潜在的崩塌。读这本书的过程,我仿佛置身于一场巨大的金融风暴之中,感受着市场的起伏跌宕,体验着人性的挣扎与博弈。虽然我不能完全理解所有的金融模型,但这本书成功地让我对金融衍生品产生了一种深刻的、带有敬畏的认识,也让我对金融市场的运行规律有了更宏观、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说实话,刚开始拿到《大崩盘:金融衍生品的灾难》这本书,我有点打退堂鼓。我对金融衍生品这个词就感到头疼,总觉得离我太遥远,太专业。但是,被朋友极力推荐,硬着头皮翻开,结果却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作者的笔触非常生动,他没有直接抛出一堆枯燥的术语,而是通过讲述一些真实的人物故事和事件,把那些复杂的金融概念变得相对易懂。我特别喜欢他描绘的那些市场参与者的心理状态,那种在狂喜中滋生贪婪,又在恐慌中加速崩溃的循环,真的非常有感染力。我甚至能想象出那些交易员们在屏幕前焦虑不安的神情,以及那些高层决策者们在风暴来临前的手足无措。虽然我还是不能完全掌握所有的技术细节,但这本书让我对金融衍生品不再是“一窍不通”,而是有了一个初步的、深刻的认识。它让我明白,这些工具在带来高收益的同时,也潜藏着巨大的毁灭性力量,一旦失控,其影响范围之广、破坏力之大,是难以想象的。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金融世界的逻辑,也让我对“风险”这个概念有了更切实的体会。

评分

《大崩盘:金融衍生品的灾难》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原来我们身处的世界,隐藏着如此深不可测的金融巨浪。我之前对金融衍生品的了解,仅限于一些模糊的概念,总觉得它们是专业人士的游戏。但这本书,却用一种非常直观、也非常有冲击力的方式,把我拉进了这个充满风险与机遇的世界。作者在描述那些市场崩盘的细节时,那种真实感和紧迫感,仿佛我就置身于现场,能够感受到那股巨大的恐慌和绝望。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放大效应”的解释印象深刻,它让我明白了,为什么一个小小的导火索,就可能引发如此巨大的海啸。这本书让我看到了金融衍生品在带来效率的同时,也可能成为摧毁经济的利器。它不仅仅是在讲述一段历史,更是在警示我们,在享受金融创新的便利时,必须保持警惕,必须对潜在的风险有清醒的认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世界的看法都发生了一些改变,对那些隐藏在数字背后的力量有了更深的敬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