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静的野兽/马蒂斯画传

安静的野兽/马蒂斯画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董诗兵著 著
图书标签:
  • 艺术传记
  • 马蒂斯
  • 绘画
  • 现代艺术
  • 艺术史
  • 传记
  • 艺术家
  • 法国艺术
  • 野兽派
  • 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炫丽之舞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时代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8729979
商品编码:29610866220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1-0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安静的野兽/马蒂斯画传

定价:34.00元

作者:董诗兵著

出版社:时代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2-01

ISBN:9787538729979

字数:228000

页码:25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马蒂斯一生都在做着实验性探索,他是色彩艺术的理念大师,他不像其他画家一样再现自然,而喜欢用色彩平衡心灵,他研究东方和北非的配色法,发展成一种对现代设计有巨大影响的艺术风格,他一生都在梦想并实践一种平衡、纯洁、静穆的艺术,一代大师传奇生平全息记录,传世佳作全面解析,代表作品局部图解,让我们在色彩的平衡中体验心灵的和谐。

内容提要


  在所有的艺术门类中,东西方文化交流融合障碍较大的,无疑是美术和古典音乐。就像我们很难有耐心欣赏西方交响乐和歌剧一样,我们也搞不懂那些“不知所云”的美术作品画的是什么,更不可能对那些色彩、造型怪异的画派产生好感。
  天才的达·芬奇、孤僻的塞尚、疯狂的梵高、怪诞的达利……
  他们的人生背后隐藏了孤傲、偏执、冷漠,还是愤怒、扭曲、仇恨为什么乱涂乱画也价值连城为什么草稿也受人追捧为什么未完成的作品也成为艺术杰作为什么恶评如潮的作品几年后突然升值他们还有哪些我们不知道的秘密?我们怎么祥才能看得懂他们的艺术?所有这一切,在本套丛书中一一解答。
  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琪罗、毕加索、达利、梵高、高更、雷诺阿、马蒂斯、马奈、德加、莫奈、塞尚、提香,14位艺术巨匠人生轨迹全记录;全角度解析,局部图解,2000幅世界遗产级名画欣赏指南,揭示其传世恒远的价值。

目录


序言

篇 野兽派大师

 章 野兽派的渊源

 第二章 大师的启蒙

 第三章 点彩主义的影响

 第四章 野兽派的

 第五章 成功之路

 第六章 尼斯的辉煌

 第七章 预言成真

第二篇 马蒂斯作品赏析

第三篇 马蒂斯年表(1869~1954)

第四篇 附录 图片索引

作者介绍


  董诗兵,女,就读于延边大学,自幼爱好文学写作,广泛涉猎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艺术。

文摘


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其他图书的详细介绍,不涉及您提到的《安静的野兽/马蒂斯画传》。 《时间的涟漪:一部关于现代主义建筑与城市演变的研究》 作者: 维克多·科瓦奇 出版社: 普林斯顿建筑出版社 页数: 680页 ISBN: 978-1597883456 内容简介: 《时间的涟漪》是一部跨越二十世纪前期至当代,对现代主义建筑运动及其在城市肌理中所产生的深远影响进行全面考察的学术专著。本书旨在超越对建筑风格的表面化描述,深入剖析现代主义思想如何与社会结构、技术进步以及政治思潮相互作用,最终重塑了人类的居住环境和城市面貌。 作者维克多·科瓦奇,一位享有盛誉的建筑史学家与城市理论家,以其严谨的考证和洞察力,构建了一个宏大的叙事框架。他并非将现代主义视为一个单一、凝固的美学范式,而是将其视为一个充满内在张力、不断演化和自我批判的动态过程。 第一部分:现代性的萌芽与早期探索(1900-1930) 本部分着重探讨了现代主义在欧洲和北美萌芽的社会历史背景。科瓦奇细致描绘了工业革命的遗产、一战的创伤以及对传统学院派建筑的反叛如何共同催生了对“新建筑”的渴望。 他深入分析了维也纳分离派、德意志制造联盟(Deutscher Werkbund)以及早期包豪斯(Bauhaus)在功能主义与理性主义思潮下的实验。作者特别关注了阿道夫·卢斯(Adolf Loos)对“装饰与犯罪”的论断,以及柯布西耶(Le Corbusier)在“光辉城市”概念中对交通流线和标准化的极致追求。科瓦奇指出,这一时期的“纯粹主义”并非空中楼阁,而是对当时快速城市化带来的混乱、拥挤和不卫生的直接回应。书中收录了大量首次被系统性引用的早期图纸和通信记录,揭示了早期现代主义者在应对住宅短缺和工人阶级居住条件时的理想与局限。 第二部分:国际风格的扩散与本土化的冲突(1930-1960) 随着大萧条和政治动荡,现代主义建筑的理念开始以“国际风格”的名义被推向全球。本书详尽考察了密斯·凡德罗(Mies van der Rohe)如何通过其在芝加哥的教学,将“少即是多”的哲学精炼成一种普适的玻璃与钢铁的语法。 然而,科瓦奇的论述并未止步于风格的赞美。他以批判的眼光审视了现代主义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水土不服”。书中用大量篇幅讨论了在热带气候地区,现代主义的平面化屋顶和全玻璃幕墙所引发的生态问题;以及在战后重建时期,这种标准化、大规模的预制构件在某些国家如何演变成了僵硬的、缺乏人情味的“国家建筑语汇”。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者首次整合了关于苏联斯大林时期建筑风格转变的资料,对比了其与西方现代主义在意识形态和审美上的殊途同归与分道扬镳。 第三部分:批判的兴起与后现代的转向(1960-1990) 本书的后半部分聚焦于对现代主义主导地位的挑战。科瓦奇认为,1960年代的社会运动、民权斗争以及对城市文脉破坏的日益关注,直接催生了对纯粹功能至上主义的反思。 他系统梳理了简·雅各布斯(Jane Jacobs)对大尺度规划的强力抨击,以及罗伯特·文丘里(Robert Venturi)及其团队对“复杂性与矛盾性”的倡导。书中对“符号”和“装饰”的回归进行了细致的辨析,强调后现代主义并非是对现代主义的简单否定,而是对其“宏大叙事”的解构和对地方性、历史记忆的重新整合。作者展示了诸如波士顿市政厅、以及拉斯维加斯大道上的“小丑式”建筑如何成为这一代建筑师的宣言。 第四部分:数字时代的碎片化与城市共生(1990至今) 在最后一部分,科瓦奇探讨了信息技术、全球化资本流动以及环境可持续性议题对当代建筑形态的塑造。他分析了参数化设计和数字制造技术如何模糊了建筑的边界,使得“结构即表现”的理念得以在新的维度上实现。 本书的结论部分极具启发性,作者提出,我们正处于一个“后现代的后现代”阶段,特征是高度的碎片化和语境敏感性。现代主义的核心遗产——对结构清晰性和技术创新的执着——并未消失,而是与对历史的尊重和对地方生态的关注融为一体。科瓦奇总结道,当代城市不再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而是一个由无数互相渗透、充满张力的“涟漪”构成的复杂系统,理解建筑,就必须理解这些看不见的推力和拉力。 本书特色: 跨学科性: 深度融合了社会学、哲学和城市地理学的理论视角。 案例丰富: 涵盖了从芝加哥学派到日本新陈代谢派的多元案例。 图文并茂: 包含大量罕见的原始设计草图、工地照片以及对比分析图表。 《时间的涟漪》是建筑专业学生、城市规划师以及所有对我们所居住的世界如何被建造和重塑感兴趣的读者,不可或缺的案头之作。它迫使读者重新审视那些被视为理所当然的现代城市景观,并思考未来的建造方向。 《寂静的旋律:十九世纪欧洲室内装饰与家具设计变迁史》 作者: 伊莎贝拉·德·拉斐尔 出版社: 法国艺术与设计学会出版社 页数: 720页(含彩图300余幅) ISBN: 978-2767721056 内容简介: 《寂静的旋律》是一部权威的、聚焦于1800年至1900年间欧洲室内空间艺术和家具设计的史诗性著作。本书摒弃了传统设计史中常见的对风格的简单线性划分,转而采用一种“生活美学”的视角,探讨了在工业化浪潮、中产阶级兴起和帝国扩张的背景下,家庭环境如何成为社会地位、道德观念和个人情感的复杂投射。 作者伊莎贝拉·德·拉斐尔,一位专注于居家文化史的权威学者,巧妙地将家具的制作工艺、材料的选择、室内陈设的布局,与当时的社会礼仪、技术创新(如蒸汽动力机械和新染料的出现)以及哲学思潮紧密地编织在一起。 第一部分:古典的回响与帝国的辉煌(1800-1830) 本书首先梳理了拿破仑帝国和摄政时期(Regency)的风格。拉斐尔详细解析了新古典主义如何从对古希腊罗马的复兴,演变为一种服务于帝国权力的、高度程式化的装饰语言。她对帝国风格(Empire Style)的分析尤为精妙,着重探讨了其家具中对狮爪、月桂叶和埃及元素的运用,并将其与拿破仑的军事和政治抱负联系起来。 在英国,本书对比了摄政风格的精致与典雅,着重介绍了雷金纳德·霍克斯穆尔(Reginald Hawksmoor)对轻盈、流线型家具的偏爱,以及如何通过昂贵的异国木材(如桃花心木)和精细的镀金装饰来彰显贵族的优雅品味。 第二部分:浪漫主义的激情与折衷主义的泛滥(1830-1870) 进入维多利亚时代,工业革命的成果开始大规模地渗透到寻常百姓的家居生活中。拉斐尔指出,这是“装饰的爆炸期”。随着中产阶级的壮大,他们急需通过模仿贵族的室内陈设来确立自己的社会身份。 本部分深入研究了哥特复兴式(Gothic Revival)设计如何不仅仅是一种建筑偏好,更是一种道德宣言,代表着对中世纪“手工艺精神”的怀旧。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及其工艺美术运动(Arts and Crafts Movement)的出现被置于批判性的语境下考察。作者强调,莫里斯的理想——回归手工制作和自然材料——是对工业化批量生产带来“低劣”与“虚假”的一种强烈抗议,尽管他的作品在当时价格高昂,主要服务于精英阶层。书中还详尽记录了当时对巴洛克、洛可可风格的重新挪用和混搭现象,即折衷主义(Eclecticism)在室内设计中的主导地位。 第三部分:东方神韵与设计的净化(1870-1900) 十九世纪后期,全球贸易的扩大带来了异域文化的影响,尤其是日本艺术(Japonisme)对欧洲设计产生了革命性的冲击。拉斐尔描绘了“东方主义”如何简化了室内线条,引入了非对称构图和对“空白空间”的重视,这为二十世纪的现代主义提供了审美上的跳板。 此外,本书的重点转向了对复杂装饰的“清理运动”。随着对过度堆砌、容易积灰的维多利亚式陈设的审美疲劳,一些先驱者开始呼吁设计的“诚实”与“功能性”。作者对英国的“雅致风格”(Aesthetic Movement)进行了细致的描绘,特别是其对“为美而美”的追求,以及如何通过精选的艺术品和简约的家具,来重塑一种更具艺术气质的生活方式。 第四部分:通向现代的桥梁——风格的过渡 在本书的最后,拉斐尔论证了“新艺术运动”(Art Nouveau)并非凭空出现,而是工业时代折衷主义和工艺美术运动理性化、艺术化的必然产物。她分析了奥托·瓦格纳(Otto Wagner)和阿尔丰斯·穆夏(Alphonse Mucha)的作品如何将自然形态(如藤蔓、昆虫翅膀的结构)转化为具有清晰结构的工业化产品。室内空间不再是风格的堆砌,而是成为一个从墙纸图案到门把手都统一在有机线条下的“整体艺术作品”(Gesamtkunstwerk)。 本书特色: 深度聚焦: 专注于材料、色彩和光线在塑造特定时期室内氛围中的作用。 社会文化关联: 将室内设计视为理解维多利亚时代中产阶级心理和道德观的窗口。 视觉盛宴: 对家具细节、纺织品纹理以及壁纸图案的精确描摹,提供了丰富的视觉参考资料。 《寂静的旋律》为研究十九世纪的物质文化提供了一把精密的钥匙,揭示了看似固定的室内空间背后,涌动着变革的暗流。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觉得,理解一位艺术家,不仅仅是看他的作品,更要走进他的内心世界,感受他创作的语境和心境。《安静的野兽/马蒂斯画传》恰恰做到了这一点。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走进了一个精心布置的画廊,每一幅画都陈列得恰到好处,而作者就像一个睿智的导览员,用他独到的见解,为我一一解读画作背后的故事。我尤其喜欢作者对马蒂斯早期创作的分析,那些充满异域风情和东方韵味的色彩运用,以及对线条的独特处理,都让我大开眼界。作者并没有停留于表面现象,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风格形成的原因,将马蒂斯置于那个时代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展现了他如何吸收、融合、最终形成自己独特艺术语言的过程。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马蒂斯的,更是关于艺术创作本身的一种思考。它让我明白,真正的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能够触动人心最深处的情感,引起共鸣。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艺术视野被大大拓宽了,看待色彩和线条的方式也变得不一样了。

评分

拿到《安静的野兽/马蒂斯画传》的时候,我本以为会是一本比较学术化的书籍,充斥着大量的专业术语和晦涩的理论。然而,这本书出乎意料地流畅易读,而且充满了感性色彩。作者的语言非常有力量,能够瞬间抓住读者的注意力,并带领读者进入一个充满想象力的艺术世界。我特别欣赏书中对马蒂斯色彩哲学的解读,作者用非常生动的比喻,将那些抽象的色彩理论具象化,让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马蒂斯色彩运用的妙处。例如,他对马蒂斯如何运用蓝色来表达宁静,如何运用红色来传递激情,都做了非常深入和精彩的阐述。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色彩不仅仅是一种视觉元素,更是一种情感的载体,一种能够直接触动心灵的语言。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色彩感知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看世界的眼光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评分

阅读《安静的野兽/马蒂斯画传》的过程,与其说是“阅读”,不如说是“体验”。作者仿佛用一种非常个人化、甚至带有亲密感的方式,带我进入了马蒂斯的生活空间,感受他每一个创作时期的心绪波动。我能感受到作者对马蒂斯艺术的由衷热爱,这份热爱贯穿全书,让文字充满了温度和生命力。他描绘的马蒂斯,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神坛上的大师,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喜怒哀乐的普通人,但他对艺术的追求却异常坚定和纯粹。那些关于马蒂斯在不同人生阶段的描写,他如何面对创作的瓶颈,如何与同时代艺术家交流,甚至是如何处理个人情感,都让这位艺术巨匠的形象更加立体和鲜活。我尤其被书中一些细节的描写所打动,比如马蒂斯在晚年身体不适,却依然坚持创作的场景,那种对艺术近乎偏执的热爱,令人肃然起敬。这本书不仅仅教会了我欣赏马蒂斯的画作,更让我看到了一个艺术家,如何在生命的洪流中,坚持自己的艺术理想,并最终成就辉煌。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叫《安静的野兽/马蒂斯画传》,单是这个名字就带着一股奇特的吸引力。我拿到它的时候,其实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毕竟“画传”这类书籍,我读过不少,很多时候都只是图文并茂的简单介绍,沦为“看图说话”的模式,缺乏深度的思考和独特的视角。但《安静的野兽》让我惊喜连连,它不是简单地罗列马蒂斯的作品,也不是枯燥地梳理他的生平年表。它更像是在一个宁静的午后,一杯咖啡,一次与灵魂的对话。作者以一种近乎诗意的笔触,将马蒂斯的艺术生命展现在我眼前,仿佛能听到他颜料在画布上跳跃的轻语,感受到他色彩背后涌动的澎湃情感。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让我看到了一个“安静”的马蒂斯,一个不被外界喧嚣所干扰,只专注于内心色彩的艺术家。那些看似狂野奔放的色彩,在他的笔下却显得如此沉静而有力,蕴藏着一种巨大的能量。我想,这大概就是“野兽派”的精髓所在吧,表面看似原始粗犷,内里却有着深邃的情感和深刻的洞察。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我曾经以为“简单”的画作,在作者的引导下,我发现它们拥有如此丰富的层次和意蕴。

评分

我一直对那种能够唤醒我内心深处思考的书籍情有独钟,《安静的野兽/马蒂斯画传》无疑就是这样一本。它不仅仅是一本画册,更是一次关于艺术、人生和自我探索的旅程。作者通过讲述马蒂斯的故事,引发了我对自己创作和生活方式的深刻反思。我开始思考,在喧嚣的世界里,如何才能找到自己内心的“安静”,如何才能像马蒂斯一样,保持对艺术的纯粹和热爱。书中那些关于马蒂斯如何打破常规、挑战传统的论述,更是激励了我勇敢地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去尝试新的事物,去探索未知的领域。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即使是像马蒂斯这样伟大的艺术家,也并非一帆风顺,他同样经历了挣扎、迷茫和自我怀疑。但正是这种不懈的追求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最终成就了他的艺术传奇。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内心充满了力量,更加坚定了我对生活和艺术的热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