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禅诗画意-印严绘画宋代禅诗百首-II | 作者 | 印严,翟艳春 |
| 定价 | 58.0元 | 出版社 | 中央编译出版社 |
| ISBN | 9787511724298 | 出版日期 | 2015-01-01 |
| 字数 | 248000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僧诗滥觞于东晋南北朝,至宋而大盛。两宋是儒释道三家高度融合的时代,不但文人士子深受佛学禅理的影响,僧人也往往深谙儒学,因而在他们的诗歌作品中,呈现出不同于一般诗僧作品的气象,独树一帜,流传并影响后世。宋代的诗僧,据厉鹗《宋诗纪事》记载有240人。可以说,随着中晚唐禅宗的兴盛,僧诗创作至宋也进入了鼎盛时期。本书精选一百首宋代具有代表性的禅意诗,一诗配一作者的亲笔画,在欣赏美诗的同时欣赏美图,对于古代诗歌爱好者来说也是一大美事。 |
| 作者简介 | |
| 印严 法号源静,俗名钟义波,中国当代青年僧侣国画家。1970年2月出生于云南省大姚县,1986年礼画家居派第二代传人张剑萍为师作入室弟子,学习居派画技。1988年5月礼岭南诗人陈豪为师 ,习旧体诗律.又礼书画家祝国沛为师,习书法篆刻,1989年始国画、诗词、篆刻作品在市级报刊发表。1990年礼岭南诗词五大家之一的书法家、诗人、作家徐续为师。1995年初次入广州光孝寺,遇91岁的慧莲大师点化,皈依佛门,礼恩师本焕老和尚为师,取法名常权。作品在台湾与画家吴汉宗等台湾画家作品联展,并二朝南岳衡山、三去岳阳,遇多位道家异人和佛门高僧宝昙大和尚点化。1996年初上峨眉山在报国寺被高僧宽明大师成全于藏经楼住四十二天,并得点化。十月应马来西亚美术界邀请赴吉隆坡举办个人国外画展。1997年中去南京市兜率寺亲近书画家,高僧园霖大师,并拜访画家江宏伟教授。9月归广东被恩师本焕大师安排去祖庭湖北省新洲县报恩寺出家为僧,出家法名印严,法号源静。1998年5月在深圳市弘法寺受具足戒后归报恩寺并发愿烧了头疤。
|
| 目录 | |
| 编辑推荐 | |
| 僧诗滥觞于东晋南北朝,至宋而大盛。两宋是儒释道三家高度融合的时代,不但文人士子深受佛学禅理的影响,僧人也往往深谙儒学,因而在他们的诗歌作品中,呈现出不同于一般诗僧作品的气象,独树一帜,流传并影响后世。宋代的诗僧,据厉鹗《宋诗纪事》记载有240人。可以说,随着中晚唐禅宗的兴盛,僧诗创作至宋也进入了鼎盛时期。而僧侣们创作诗歌的目的,一般是为了体道悟禅、阐化宣导,重点是佛理禅意。因此,他们或穷事观理,针砭时弊;或咏物言志,悲国忧民;或明禅悟道,作偈传灯。 宋代僧侣的诗歌风格有三: 一、清逸:宋代僧诗的内容大多与水边林下的清逸生活有关,在一山一水、一花一草的吟咏中阐释禅理,表明佛性。 二、空灵:空并非虚无之义,而是一切存有之事为缘起,没有独立的实体,假而不实,缘起性空。所以一切当体即空,如幻如化,不可执取。 三、平常心:平常心是源自于对万法实相的把握。普济的《五灯会元》载:有人问大珠慧海禅师:“和尚修道还用功否?”答“用功”。问“如何用功?”答:“饥来吃,困来眠。”那么这和平常人有何不同呢?禅师答:“不同”“如何不同?”回答说:“他吃饭是不肯吃饭,百种需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所以不同。”正是禅师们修行途中所得给我们的启示,和智慧。让我们以一颗平常、柔和、恬淡的心去感受世间的蝉鸣风动、花开花落、云卷云舒;让我们在“一朝风月”中领悟“万古长空”。本书精选一百首宋代具有代表性的禅意诗,辑诗入画。让我们以一颗平常、柔和、恬淡的心去感受世间的蝉鸣风动、花开花落、云卷云舒;让我们在“一朝风月”中领悟“万古长空”。本书精选一百首宋代具有代表性的禅意诗,一诗配一作者的亲笔画,在欣赏美诗的同时欣赏美图,对于古代诗歌爱好者来说也是一大美事。 |
| 文摘 | |
| 遇贤 扬子江头浪深,行人到此尽沉吟。 他时若向无波处,还似有波时用心。 【作者】 遇贤(922—1009)宋初江苏长洲东禅寺僧。俗姓林,姑苏长洲(今江苏省苏州市)人。性嗜酒,酒量极大,时人皆称之“林酒仙”。他多才多艺,每预言,多有应验。喜赋诗,诗风通俗明快,清婉自然。 【赏析】 这是一首充满象征意味的禅理诗。 从现存各种有关历史资料来看,遇贤是一位特立独行,很有个性特征的有道高僧。酒仙坐生五代吴越之地,目睹中原各朝兴亡倏忽,虽出家为僧,又日日醉酒,头脑却极为清醒。也可以说是一位隐于佛隐于酒的有识之士。从本诗来看,可见其用心。尽管这七言四句写得平淡无奇,但其内容却非常深远广大,含蕴着非常深刻的哲理,给人们以居安思危的善良规箴。这样的诗当然不可能是出于糊涂酒鬼之手了。诗歌在行文用韵方面的民歌倾向也很明显。 “扬子江头浪深,行人到此尽沉吟”。长江下游,江天一色,江阔浪巨,不是平常的小溪小流。行舟至此,舟子和乘客都是全神贯注,不敢掉以轻心,唯恐不测。 “他时若到无波处,还似有波时用心”。如果风平浪静,或弃舟上岸,那就没有风波之险了。但千万留意,“无风险处风险”,自己若心中大意,无处不是危机之地。若能做到“还似有波时用心”,居安思危,防微杜渐,那么就可保平安了。在此,扬子江头比喻滚滚的红尘,在这里波深浪急。行人在这里,总是浅吟长叹,迷惑不已。是啊,在浩浩红尘中,人是何等容易失去自性。有此一觉悟,等悟到空心大法,还要像面对风浪时一般专心。 诗人提出的是一个人生处世的态度的重要问题。自然界有风浪,在社会生活中则有更多的风浪,关键是要保持心的湛然本性,不居内外及中间,用清凉的智慧对待一切因缘,用透明的心观照世界,在无明习气所熏染的五浊人间,涵养自性之光,以驱除生命的幽暗。人们常说:“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全都是说的平时忽视本性修炼这问题。遇贤用诗的形式把它提出来,引人思考,叫人警策。 自题月轩 德聪 轩前辘轳转冰盘,轩里诗成彻骨寒。 多少人来看明月,谁知倒被明月看。 【作者】 德聪(944—1017),宋初浙江松江畲山僧。俗姓仰,姑苏张潭(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初受戒于梵天寺,后遍参名师,深得教益。然治学能融会贯通,不受教条约束,尤不喜死背经典。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结庐于畲山东峰,终老于斯。传说时有名大青、小青二虎为之侍卫。能诗,诗风清俊雅致,颇有名。于天禧元年(1017)跌坐而终。 【赏析】 德聪题在畲山本寺月轩中的这首绝句很有味道,寒灵雅巧,引人深思。大约是秋季某月一个望日之夜,作者在月轩中对月吟诗。夜已深,诗亦成。作者突然心血来潮:除我之外,还有多少人在观赏月亮啊!其实,被看的不是月亮而是人。构思之新颖,想象之丰富,的确出人意表。由此可以看出作者睿智的思想,豁达的胸怀,以及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的激情。 “轩前辘轳转冰盘,轩里诗成彻骨寒”,禅师在轩前汲水,天上明月映现在水中,辘轳摇转着水中明月。轩里吟诗,禅师内心冷峻如冰轮寒更。以明月指禅心。那冰盘般清凛的明月,正是一颗空寂的禅心。抱着这颗禅心,便是诗成也透露着清寒。 “多少人来看明月”,如此皎洁的禅心,不知引发多少人来仰羡,可是又有多少人明白,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轮明月,一盏心灯呢!明月表征涅盘妙心,此心亘古至今朗朗寂照,远离染净、明暗两边,不生不灭,无变无迁,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强以之明月为喻,而吾人本自具足,无无余,凡不能减,圣不能添。古往今来,多少学人遍参善知,行脚万里,无非是见此涅盘妙心,证悟实相。然而求道者多,而能息却驰求,肯心自许的毕竟寥寥,满目皆“看明月”汉而已。 “谁知倒被明月看”,只知道看月亮,反过来,明月不也正看着你吗!悟则吾心是月,迷则月是月,我是我,月永远高挂天上,我永远轮回不断。吾人只知远慕圣道,高山仰止;殊不知涅盘妙心无不在寂照干坤,无时无刻不在照见法界万有。 送僧 士可 一钵即生涯,随缘度岁华。 是山皆有寺,何处不为家。 笠重吴天雪,鞋香楚地花。 他年访禅师,宁惮路歧赊。 【作者】 士可(生卒年不详),北宋天圣间(1023—1032)僧人,福建人。 【赏析】 从诗文中可知为一位云游四方,阅历丰富的苦行僧。士可与之交好,并写此送别诗。云游苦行僧也有他的山寺,所以士可在此订下约言:他年不管路途多远,也要去拜访这位朋友。 “一钵即生涯,随缘度岁华。”,僧人只须一钵,就可以为生走遍天涯。而随缘了业,是这一生的生活态度。大意可总括为:一缸兼一钵,到处是生涯。达士心无滞,他乡总是家。 “是山皆有寺,何处不为家”,只要有山的地方都有寺院,那么,哪里都可以落脚为家了。谓这位苦行僧有山必到,到山中寺内瞻礼,参学问道,随心而行止,何等洒脱的态度。也表现了禅子们四海为家的无滞无碍的大自在境界。 “笠重吴天雪,鞋香楚地花”句,到了吴地,因为雪落在竹笠上,让我感到竹笠重了许多。到了楚地,走过草地花丛,连鞋子也沾染了香味。以“笠”、“鞋”入诗,表现了脚僧们访道无穷的诗意与禅趣,他们与自然为友,踏着的无不是诗意,沾着的无不是佛香。是如此的诗意勃发,怪不得他们乐此而不疲! “他年访禅师,宁惮路歧赊”为了能拜访参学于有道禅师,哪怕崎岖曲折,遥远漫长的路。写僧衲们果敢无畏的寻道精神,学无常师,遍历为尚,不为虚名,但求实得。 诗中表现了出家僧人以天地四海为家的旷达情怀,随缘任运、自在无碍的境界,和访道不懈的精神。他们与大自然为友,竹笠上吴地的天空飘落的洁白的雪花,草鞋上楚地鲜花的芬芳,无不为行脚僧们的云水生涯增添了无穷的诗意与禅趣。 怀广南转运陈学士 …… |
| 序言 | |
终于收到了期盼已久的《禅诗画意-印严绘画宋代禅诗百首-II》,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就足够让人眼前一亮,简洁大气,充满了古朴的韵味,无论是封面选用的纸张触感,还是书脊处的烫金工艺,都透着一股沉甸甸的匠心。迫不及待地翻开,第一页扑面而来的就是印严先生那行云流水般的写意画作,寥寥几笔,却勾勒出了禅宗意境的精髓。我尤其喜欢其中一幅描绘山涧瀑布的画,水流的动感、石头的质感,都仿佛跃然纸上,再配上旁边宋代禅师的诗句,那种“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阔与超然,在画与诗的交融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我个人对宋代禅宗的哲学思想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但常常觉得过于抽象,难以捉摸,而印严先生的画,恰恰以一种直观、感性的方式,为我打开了一扇理解禅诗的窗户。这不仅仅是一本画册,更是一次心灵的旅程,让我得以在喧嚣的尘世中,找到片刻的宁静与安详。
评分我是一位对传统艺术和哲学都颇感兴趣的读者,因此当看到《禅诗画意-印严绘画宋代禅诗百首-II》这本书时,便毫不犹豫地入手了。这本书最让我赞叹的地方,在于它将不同媒介的艺术形式进行了完美的融合。印严先生的绘画,我之前就有所耳闻,其功底深厚,意境悠远,而宋代禅诗的精髓,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将这两者结合,就好比将两块上好的美玉精心雕琢,最终呈现出的效果令人惊艳。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平常心是道”主题的解读,印严先生用一幅描绘寻常日子的画作,比如一位老者在庭院中扫落叶,或者一位僧人正在煮茶,配上寥寥数语的禅诗,却能引人深思。这种“大道至简”的艺术表达方式,让我深刻体会到,禅意并非只存在于高深的理论中,它就蕴藏在生活的点滴之中。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次视觉的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评分拿到这本《禅诗画意-印严绘画宋代禅诗百首-II》着实让人惊喜,它的厚度与分量就足以证明其内容的丰富程度。我一向不太擅长直接理解那些晦涩的禅宗语录,总觉得它们高高在上,与我的生活有些距离。但这本书,通过印严先生的画作,将宋代那些充满智慧的禅诗转化成了一种可视化的语言,让我感觉前所未有的亲近。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无我”主题的几幅画,笔触或淡或浓,意境或空灵或厚重,都精准地捕捉到了禅师们对于“我”的超越与解脱的描绘。比如那幅描绘一叶扁舟漂泊在无边江上的图,寥寥几笔,却道尽了人生如旅,物我两忘的哲理。这比单纯阅读文字,更能触动我内心深处的情感。我觉得,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不是简单地将诗与画拼接在一起,而是通过绘画,赋予了诗歌新的生命,让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光彩,也让我们这些普通读者,能够更容易地体会到禅宗的智慧和美学。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对我这个对宋代文化情有独钟的人来说,无疑是锦上添花。我一直认为,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艺术极其发达的时期,而禅宗的兴盛更是给那个时代的文学艺术注入了独特的精神气质。这本书恰好将印严先生的绘画与宋代百首精选的禅诗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艺术体验。我惊叹于印严先生画作中对自然景物的细腻刻画,每一片叶子,每一块石头,都充满了生命的气息,而这些景物又恰好与禅诗中所表达的“悟道”、“空性”等概念相得益彰。例如,当读到“枯木逢春,老僧说法”这样的诗句时,书中配的画往往是一株历经风霜却依旧挺立的古树,枝头泛着新绿,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生命的顽强与轮回。这种“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境界,让我深深着迷。我想,这不仅仅是一次艺术的欣赏,更是一次文化的溯源,让我得以窥见那个时代文人墨客的精神世界。
评分拿到《禅诗画意-印严绘画宋代禅诗百首-II》的时候,我本来抱着一种“看看也好”的心态,但翻开之后,就被深深吸引住了。印严先生的画风有一种独特的宁静感,无论是山水还是人物,都显得格外超然脱俗。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书中所选的宋代禅诗,很多都是我非常喜欢的,比如洪觉范的“携锡晚来行,独寻幽谷静”,印严先生配的画是一幅傍晚的山间小径,远处的山峦笼罩着薄雾,一株垂柳在风中轻轻摇曳,那种孤独而又自在的意境,简直完美地诠释了诗句的内涵。我一直觉得,很多禅诗读起来有些道理,但总感觉隔靴搔痒,无法真正体会其中的奥妙,但有了这些绘画的辅助,就像是为我打开了一扇门,让我能更直观地感受到诗人们想要表达的那种“放下执念,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这本书就像一位智者,用画笔和文字,温柔地引领着我去探索内心的宁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