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与画梅 彭桂颖,马乐著 9787102059587

梅与画梅 彭桂颖,马乐著 9787102059587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彭桂颖,马乐著 著
图书标签:
  • 梅花
  • 绘画
  • 中国画
  • 艺术
  • 文化
  • 植物
  • 赏析
  • 技法
  • 彭桂颖
  • 马乐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十翼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美术出版社
ISBN:9787102059587
商品编码:29622224837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2-04-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梅与画梅

定价:58.00元

售价:24.4元,便宜33.6元,折扣42

作者:彭桂颖,马乐著

出版社:人民美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4-01

ISBN:978710205958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16开

商品重量:0.663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彭桂颖、马乐编写的《梅与画梅》是人民美术出版社梅、兰、竹、菊系列技法套书的一种。本书内容有:梅花栽种历史,梅花种类,梅花文化,临摹画梅花方法与步骤,写生画梅花方法与步骤,白描画梅花方法与步骤,工笔画梅花方法与步骤,没骨画梅花方法与步骤,写意画梅花方法与步骤,梅花主题创作方法与步骤,名家与梅花题材名作范例,历代咏梅诗与题梅花作品诗等。此书内容丰富,适合中国绘画爱好者欣赏和临摹学习。

目录


章 梅花概述 节 梅花栽种的历史 第二节 梅花的种类 第三节 梅花的文化第二章 画梅花 节 临摹画梅花 第二节 写生画梅花 第三节 白描画梅花 第四节 工笔画梅花 第五节 没骨画梅花 第六节 写意画梅花 第七节 梅花主题创作第三章 名家与名作第四章 历代咏梅诗与题梅花作品诗后记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彭桂颖,1965年9月生。1988年鲁迅美术学院毕业,2002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班美术学专业,现为鲁迅美术学院图书馆馆员,兼在该院及多所高校教授美术史论基础课。致力于中国花鸟画、山水画理论与实践、民俗美术图像文化、艺术文化与艺术市场学等课题的研究。马乐,女,北京服装学院新媒体与动画专业毕业,获硕士学位。2009年至今在北京科技职业学院动漫游戏学院任教。2008年至2009年,参与编写了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高考的艺术·名师讲坛与图示·速写》、《高考的艺术·名师讲坛与图示·色彩》、《徐慧君山水画集》。2010年至2011年,在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菊与画菊》和《向大师学速写》中任副主编。2009年8月,作品《祖国为你骄傲》获得中国百年体育明星风采油画大赛奖,该奖项是由中国留学人才发展基金会、国家体育总局宣传司、中央电视台体育节目中心颁发的。

文摘


序言



翰墨丹青,探寻文人画的雅趣与精微 一卷精装,囊括了中国传统艺术中,梅花的诗意表达与绘画技法的演变历程。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位特定画家的创作实践,而是以一种宏观而细腻的视角,深入剖析了自唐宋以来,文人墨戏体系中“画梅”这一重要母题的文化内涵、审美范式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流变。 本书的结构清晰,分为引言、四大部分及结语,力求全面覆盖梅花入画的艺术史脉络。 第一部分:梅之意蕴——从寒枝到精神象征的嬗变 本部分首先追溯了梅花在中国古典文化中的地位。它不仅仅是一种植物学上的物象,更是“岁寒三友”之首,承载了中华民族对于坚韧、高洁、不屈精神的集体认同。我们将详细探讨早期文学作品中对梅的描绘,如何奠定了其在艺术语汇中的“象征基石”。 1. 古典语境中的梅: 分析《诗经》、《楚辞》乃至魏晋南北朝辞赋中对梅的意象捕捉,着重阐述其与隐逸文化、士人情操的关联。 2. 哲理的渗透: 探讨儒家“中和”思想与道家“自然”观念如何在梅花的艺术表达中交织,形成一种既入世又出世的审美情趣。 3. “孤标傲世”的定调: 重点梳理宋代理学兴起后,梅花被赋予的道德属性,解析其如何成为文人标榜自身气节的文化符号。 第二部分:笔墨的语言——文人画体系中写意精神的构建 这一部分是全书的理论核心,旨在阐明文人画区别于院体画的根本特征,以及这种精神如何在描绘梅花时得到极致体现。 1. “不求形似,但求神似”的解析: 深入探讨以苏轼、米芾为代表的文人士大夫如何挑战传统工笔技法,主张以书法入画的理论基础。我们详细分析了“以书为画”的用笔逻辑,如枯、润、浓、淡的墨法在表现梅枝的苍劲与疏朗时的效用。 2. 墨分五色的实践: 集中展示了水墨语言在表现梅花不同生命状态时的技巧。从“飞白”的运用以表现老干的皴裂,到淡墨晕染花瓣的空灵,乃至焦墨的强调枝节的力度,构建了一套系统的水墨“语汇表”。 3. “意境”的营造: 强调画面中“留白”在画梅中的关键作用。这些空白不仅仅是未完成的部分,而是画家刻意为之,用以引导观者进入一个超越物理空间的精神场域。此处的论述侧重于对“气韵生动”的现代解读。 第三部分:技法流派的演变——元、明、清的风格分化与高峰 本部分采取时间轴推进的方式,梳理了不同历史时期,画梅名家所形成的风格倾向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1. 元代的清逸与法度: 聚焦王冕、赵孟頫等人的贡献。王冕的“墨骨冰心”如何将梅花推向极致的孤傲,赵孟頫则强调恢复晋唐之古韵,在法度和意趣之间寻求平衡。 2. 明代的多元与世俗化: 分析了明代吴门画派对梅花的革新。如唐寅的秀逸清俊,文徵明的温润雅正,以及晚明陈淳对自然生机的捕捉,展现了画风由内敛转向外放的趋势。 3. 清代的集大成与程式化: 重点探讨“扬州八怪”对梅花的颠覆性处理。特别是郑板桥,其“乱而不乱”的竹梅章法,如何将民间趣味与文人高洁巧妙结合,打破了传统图式,注入了强烈的个人情感色彩。探讨金农的古拙、李方膺的率性,这些都是对传统笔墨语言的再创造。 第四部分:画梅中的诗题与书款——图文互证的典范 文人画的一大特色在于“诗、书、画、印”的四绝合一。本部分将探讨题跋文字如何反哺画面意境,甚至超越图像本身。 1. 题跋的“点睛”作用: 分析题跋内容的选择,从对景物的客观描述转向主观心绪的抒发。探讨不同朝代,书写体态(如行书、草书)与画面风格的匹配性。 2. 印章的审美角色: 简要论述印章的布局、朱泥的选择如何与墨色形成视觉对比,以及朱文、白文印章所传达的不同文化信息。 3. 对联与长跋的叙事性: 考察如何利用长段文字,构建一个完整的“故事场景”,使观者在阅读文字的过程中,深化对画中梅花气节的理解。 结语:当代语境下的“寒梅精神” 总结梅花入画艺术在当代的意义,探讨如何在继承古典精神的同时,应对现代性的挑战,使这一传统母题焕发新的生命力。本书旨在为艺术史研究者、中国画爱好者提供一份详尽而深入的参考读本。

用户评价

评分

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梅”的书,它更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艺术对话。作者们以极大的热情和细腻的笔触,将梅花这一传统文化符号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我特别留意了书中对历代画梅名家的介绍,那些大家是如何通过寥寥数笔,便赋予了梅花生命与灵魂,让我惊叹不已。他们的画作,配以作者的解读,使得原本静态的画面仿佛活了起来,每一枝、每一朵都诉说着自己的故事。我尤其对其中一些鲜为人知的画师及其作品感到好奇,书中挖掘出的这些宝藏,无疑为我们打开了新的视野。读这本书,仿佛跟着作者在博物馆里徜徉,仔细端详每一幅展品,并聆听着关于它们的渊博讲解。它让我意识到,艺术的传承并非简单复制,而是精神的延续与创新。这本书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既保留了梅花原有的文化底蕴,又赋予了它新的时代解读,这对于我这样的读者来说,是一种难得的艺术启迪。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惊喜,在于它不仅仅局限于对梅花的客观描述,更是深入探讨了“画梅”这一行为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哲学。作者们通过梳理不同时代文人的创作心得,展现了他们如何将个人情感、人生哲学融入笔墨之中,赋予了梅花更深邃的内涵。我曾一度认为,画画就是技巧的体现,但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艺术创作,是心与物的交流,是情与境的融合。书中对于“意境”的阐述尤其深刻,那些关于如何通过线条、色彩来传达梅花的“神韵”的讨论,让我对中国传统绘画有了全新的认识。我开始尝试去观察身边的景物,想象它们背后的故事,试图用更具象的方式去理解那些抽象的艺术理论。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引导我一步步走进艺术的世界,让我看到,原来一朵小小的梅花,可以承载如此丰富的人生况味。

评分

在我看来,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所传达的那种“静”与“雅”。在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能找到这样一本让人可以慢下来、静下心来阅读的书,实属不易。作者们用温柔而富有诗意的语言,描绘了梅花的姿态万千,以及文人雅士们与梅花的情感连接。我常常在午后阳光洒进窗户的时候,捧着这本书,让思绪随着文字飘远。那些关于梅花的隐逸情怀、坚韧品格的描写,仿佛一股清流,涤荡着我内心的浮躁。书中对一些历史典故的穿插,也增添了阅读的趣味性,让人在轻松的氛围中吸收知识。我特别欣赏作者们在叙述中展现出的那种审美品味,无论是对梅花色彩的捕捉,还是对形态的描摹,都充满了艺术感。这本书就像是一杯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滋味,越读越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深沉韵味。它让我重新审视了生活中的一些细节,并从中发现美。

评分

初次翻开这本书,我最直观的感受便是那种扑面而来的文人气息。作者们显然对梅花有着深厚的感情,这不仅仅是停留在笔墨之上,更是渗透进字里行间,仿佛读者也能一同置身于寒冬中,感受那份傲雪凌霜的坚韧与芬芳。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梅花不同品相、不同姿态的描绘,那些“疏影横斜”、“暗香浮动”的句子,在脑海中勾勒出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我曾试图在自己的生活中寻找这样一处梅林,或许是在公园深处,或许是在郊外的小径,但总觉得少了些什么。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真正的“画梅”和“咏梅”不仅是对外在形态的刻画,更是对内在精神的捕捉。它引导我去思考,在喧嚣的现代社会,我们还能否寻回那份遗世独立、不畏严寒的心境?作者对梅花文化史的梳理也相当到位,将不同朝代、不同文人的咏梅情怀巧妙地串联起来,让人在品读诗词画作的同时,也能了解其背后的历史背景和人文意蕴。这本书让我对梅花这一意象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不再仅仅是一种植物,而是承载了无数文人雅士的理想与寄托。

评分

这是一本需要细细品味的著作,它不是那种可以快速浏览的书籍,而是需要沉浸其中,与作者一同感受、一同思考。我被书中那种对美的极致追求所深深吸引。作者们不仅仅是在介绍梅花,更是在传递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对雅致、对自然、对精神世界的向往。我特别喜欢书中对那些与梅花相关的诗词歌赋的引述,它们与画作相得益彰,共同构建了一个充满诗意的世界。我曾试图背诵几段描写梅花的诗句,然后在脑海中想象它们对应的画面。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艺术并非高高在上,它就隐藏在生活中,隐藏在每一个细微之处。它激发了我内心深处对美的感知,让我开始留意身边的花草树木,试图从中发现更多不为人知的韵味。读完这本书,我感到一种宁静而充实的力量,仿佛与那些伟大的灵魂进行了一次灵魂的对话。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