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詩畫意-印嚴繪畫宋代禪詩百首-II 9787511724298

禪詩畫意-印嚴繪畫宋代禪詩百首-II 9787511724298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印嚴,翟艷春 著
圖書標籤:
  • 禪詩
  • 宋詩
  • 繪畫
  • 印嚴
  • 禪宗
  • 藝術
  • 書法
  • 文化
  • 詩歌
  • 中國傳統文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琅琅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中央編譯齣版社
ISBN:9787511724298
商品編碼:29611246008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15-01-01

具體描述

   圖書基本信息
圖書名稱 禪詩畫意-印嚴繪畫宋代禪詩百首-II 作者 印嚴,翟艷春
定價 58.0元 齣版社 中央編譯齣版社
ISBN 9787511724298 齣版日期 2015-01-01
字數 248000 頁碼
版次 1 裝幀 平裝
開本 16開 商品重量 0.4Kg

   內容簡介

僧詩濫觴於東晉南北朝,至宋而大盛。兩宋是儒釋道三傢高度融閤的時代,不但文人士子深受佛學禪理的影響,僧人也往往深諳儒學,因而在他們的詩歌作品中,呈現齣不同於一般詩僧作品的氣象,獨樹一幟,流傳並影響後世。宋代的詩僧,據厲鶚《宋詩紀事》記載有240人。可以說,隨著中晚唐禪宗的興盛,僧詩創作至宋也進入瞭鼎盛時期。本書精選一百首宋代具有代錶性的禪意詩,一詩配一作者的親筆畫,在欣賞美詩的同時欣賞美圖,對於古代詩歌愛好者來說也是一大美事。


   作者簡介

印嚴 法號源靜,俗名鍾義波,中國當代青年僧侶國畫傢。1970年2月齣生於雲南省大姚縣,1986年禮畫傢居派第二代傳人張劍萍為師作入室弟子,學習居派畫技。1988年5月禮嶺南詩人陳豪為師 ,習舊體詩律.又禮書畫傢祝國沛為師,習書法篆刻,1989年始國畫、詩詞、篆刻作品在市級報刊發錶。1990年禮嶺南詩詞五大傢之一的書法傢、詩人、作傢徐續為師。1995年初次入廣州光孝寺,遇91歲的慧蓮大師點化,皈依佛門,禮恩師本煥老和尚為師,取法名常權。作品在颱灣與畫傢吳漢宗等颱灣畫傢作品聯展,並二朝南嶽衡山、三去嶽陽,遇多位道傢異人和佛門高僧寶曇大和尚點化。1996年初上峨眉山在報國寺被高僧寬明大師成全於藏經樓住四十二天,並得點化。十月應馬來西亞美術界邀請赴吉隆坡舉辦個人國外畫展。1997年中去南京市兜率寺親近書畫傢,高僧園霖大師,並拜訪畫傢江宏偉教授。9月歸廣東被恩師本煥大師安排去祖庭湖北省新洲縣報恩寺齣傢為僧,齣傢法名印嚴,法號源靜。1998年5月在深圳市弘法寺受具足戒後歸報恩寺並發願燒瞭頭疤。
  翟艷春(1979—),女,遼寜撫順人,雲南民族大學藝術學院教師,哲學碩士。主要從事宗教美術研究

 

 


   目錄

   編輯推薦
僧詩濫觴於東晉南北朝,至宋而大盛。兩宋是儒釋道三傢高度融閤的時代,不但文人士子深受佛學禪理的影響,僧人也往往深諳儒學,因而在他們的詩歌作品中,呈現齣不同於一般詩僧作品的氣象,獨樹一幟,流傳並影響後世。宋代的詩僧,據厲鶚《宋詩紀事》記載有240人。可以說,隨著中晚唐禪宗的興盛,僧詩創作至宋也進入瞭鼎盛時期。而僧侶們創作詩歌的目的,一般是為瞭體道悟禪、闡化宣導,重點是佛理禪意。因此,他們或窮事觀理,針砭時弊;或詠物言誌,悲國憂民;或明禪悟道,作偈傳燈。
  宋代僧侶的詩歌風格有三:
  一、清逸:宋代僧詩的內容大多與水邊林下的清逸生活有關,在一山一水、一花一草的吟詠中闡釋禪理,錶明佛性。
  二、空靈:空並非虛無之義,而是一切存有之事為緣起,沒有獨立的實體,假而不實,緣起性空。所以一切當體即空,如幻如化,不可執取。
  三、平常心:平常心是源自於對萬法實相的把握。普濟的《五燈會元》載:有人問大珠慧海禪師:“和尚修道還用功否?”答“用功”。問“如何用功?”答:“飢來吃,睏來眠。”那麼這和平常人有何不同呢?禪師答:“不同”“如何不同?”迴答說:“他吃飯是不肯吃飯,百種需索;睡時不肯睡,韆般計較。所以不同。”正是禪師們修行途中所得給我們的啓示,和智慧。讓我們以一顆平常、柔和、恬淡的心去感受世間的蟬鳴風動、花開花落、雲捲雲舒;讓我們在“一朝風月”中領悟“萬古長空”。本書精選一百首宋代具有代錶性的禪意詩,輯詩入畫。讓我們以一顆平常、柔和、恬淡的心去感受世間的蟬鳴風動、花開花落、雲捲雲舒;讓我們在“一朝風月”中領悟“萬古長空”。本書精選一百首宋代具有代錶性的禪意詩,一詩配一作者的親筆畫,在欣賞美詩的同時欣賞美圖,對於古代詩歌愛好者來說也是一大美事。

   文摘
遇賢
  揚子江頭浪深,行人到此盡沉吟。
  他時若嚮無波處,還似有波時用心。
  【作者】
  遇賢(922—1009)宋初江蘇長洲東禪寺僧。俗姓林,姑蘇長洲(今江蘇省蘇州市)人。性嗜酒,酒量極大,時人皆稱之“林酒仙”。他多纔多藝,每預言,多有應驗。喜賦詩,詩風通俗明快,清婉自然。
  【賞析】
  這是一首充滿象徵意味的禪理詩。
  從現存各種有關曆史資料來看,遇賢是一位特立獨行,很有個性特徵的有道高僧。酒仙坐生五代吳越之地,目睹中原各朝興亡倏忽,雖齣傢為僧,又日日醉酒,頭腦卻極為清醒。也可以說是一位隱於佛隱於酒的有識之士。從本詩來看,可見其用心。盡管這七言四句寫得平淡無奇,但其內容卻非常深遠廣大,含蘊著非常深刻的哲理,給人們以居安思危的善良規箴。這樣的詩當然不可能是齣於糊塗酒鬼之手瞭。詩歌在行文用韻方麵的民歌傾嚮也很明顯。
  “揚子江頭浪深,行人到此盡沉吟”。長江下遊,江天一色,江闊浪巨,不是平常的小溪小流。行舟至此,舟子和乘客都是全神貫注,不敢掉以輕心,唯恐不測。
  “他時若到無波處,還似有波時用心”。如果風平浪靜,或棄舟上岸,那就沒有風波之險瞭。但韆萬留意,“無風險處風險”,自己若心中大意,無處不是危機之地。若能做到“還似有波時用心”,居安思危,防微杜漸,那麼就可保平安瞭。在此,揚子江頭比喻滾滾的紅塵,在這裏波深浪急。行人在這裏,總是淺吟長嘆,迷惑不已。是啊,在浩浩紅塵中,人是何等容易失去自性。有此一覺悟,等悟到空心大法,還要像麵對風浪時一般專心。
  詩人提齣的是一個人生處世的態度的重要問題。自然界有風浪,在社會生活中則有更多的風浪,關鍵是要保持心的湛然本性,不居內外及中間,用清涼的智慧對待一切因緣,用透明的心觀照世界,在無明習氣所熏染的五濁人間,涵養自性之光,以驅除生命的幽暗。人們常說:“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全都是說的平時忽視本性修煉這問題。遇賢用詩的形式把它提齣來,引人思考,叫人警策。
  自題月軒
  德聰
  軒前轆轤轉冰盤,軒裏詩成徹骨寒。
  多少人來看明月,誰知倒被明月看。
  【作者】
  德聰(944—1017),宋初浙江鬆江佘山僧。俗姓仰,姑蘇張潭(今江蘇省蘇州市)人。初受戒於梵天寺,後遍參名師,深得教益。然治學能融會貫通,不受教條約束,尤不喜死背經典。太平興國三年(公元978年)結廬於佘山東峰,終老於斯。傳說時有名大青、小青二虎為之侍衛。能詩,詩風清俊雅緻,頗有名。於天禧元年(1017)跌坐而終。
  【賞析】
  德聰題在佘山本寺月軒中的這首絕句很有味道,寒靈雅巧,引人深思。大約是鞦季某月一個望日之夜,作者在月軒中對月吟詩。夜已深,詩亦成。作者突然心血來潮:除我之外,還有多少人在觀賞月亮啊!其實,被看的不是月亮而是人。構思之新穎,想象之豐富,的確齣人意錶。由此可以看齣作者睿智的思想,豁達的胸懷,以及熱愛生活、熱愛藝術的激情。
  “軒前轆轤轉冰盤,軒裏詩成徹骨寒”,禪師在軒前汲水,天上明月映現在水中,轆轤搖轉著水中明月。軒裏吟詩,禪師內心冷峻如冰輪寒更。以明月指禪心。那冰盤般清凜的明月,正是一顆空寂的禪心。抱著這顆禪心,便是詩成也透露著清寒。
  “多少人來看明月”,如此皎潔的禪心,不知引發多少人來仰羨,可是又有多少人明白,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一輪明月,一盞心燈呢!明月錶徵涅盤妙心,此心亙古至今朗朗寂照,遠離染淨、明暗兩邊,不生不滅,無變無遷,仰之彌高。鑽之彌堅;強以之明月為喻,而吾人本自具足,無無餘,凡不能減,聖不能添。古往今來,多少學人遍參善知,行腳萬裏,無非是見此涅盤妙心,證悟實相。然而求道者多,而能息卻馳求,肯心自許的畢竟寥寥,滿目皆“看明月”漢而已。
  “誰知倒被明月看”,隻知道看月亮,反過來,明月不也正看著你嗎!悟則吾心是月,迷則月是月,我是我,月永遠高掛天上,我永遠輪迴不斷。吾人隻知遠慕聖道,高山仰止;殊不知涅盤妙心無不在寂照乾坤,無時無刻不在照見法界萬有。
  送僧
  士可
  一鉢即生涯,隨緣度歲華。
  是山皆有寺,何處不為傢。
  笠重吳天雪,鞋香楚地花。
  他年訪禪師,寜憚路歧賒。
  【作者】
  士可(生卒年不詳),北宋天聖間(1023—1032)僧人,福建人。
  【賞析】
  從詩文中可知為一位雲遊四方,閱曆豐富的苦行僧。士可與之交好,並寫此送彆詩。雲遊苦行僧也有他的山寺,所以士可在此訂下約言:他年不管路途多遠,也要去拜訪這位朋友。
  “一鉢即生涯,隨緣度歲華。”,僧人隻須一鉢,就可以為生走遍天涯。而隨緣瞭業,是這一生的生活態度。大意可總括為:一缸兼一鉢,到處是生涯。達士心無滯,他鄉總是傢。
  “是山皆有寺,何處不為傢”,隻要有山的地方都有寺院,那麼,哪裏都可以落腳為傢瞭。謂這位苦行僧有山必到,到山中寺內瞻禮,參學問道,隨心而行止,何等灑脫的態度。也錶現瞭禪子們四海為傢的無滯無礙的大自在境界。
  “笠重吳天雪,鞋香楚地花”句,到瞭吳地,因為雪落在竹笠上,讓我感到竹笠重瞭許多。到瞭楚地,走過草地花叢,連鞋子也沾染瞭香味。以“笠”、“鞋”入詩,錶現瞭腳僧們訪道無窮的詩意與禪趣,他們與自然為友,踏著的無不是詩意,沾著的無不是佛香。是如此的詩意勃發,怪不得他們樂此而不疲!
  “他年訪禪師,寜憚路歧賒”為瞭能拜訪參學於有道禪師,哪怕崎嶇麯摺,遙遠漫長的路。寫僧衲們果敢無畏的尋道精神,學無常師,遍曆為尚,不為虛名,但求實得。
  詩中錶現瞭齣傢僧人以天地四海為傢的曠達情懷,隨緣任運、自在無礙的境界,和訪道不懈的精神。他們與大自然為友,竹笠上吳地的天空飄落的潔白的雪花,草鞋上楚地鮮花的芬芳,無不為行腳僧們的雲水生涯增添瞭無窮的詩意與禪趣。
  懷廣南轉運陳學士

  ……


   序言

書名:宋代禪宗文人畫的意境與精神:宋畫中的詩性錶達 內容簡介 本書深入探討瞭宋代繪畫,特彆是文人畫領域中,禪宗思想與詩歌意境的交融與體現。宋代是中國藝術史上一個至關重要的轉摺點,水墨畫的成熟與文人畫的興起,使得繪畫不再僅僅是技法的展現,而成為瞭士大夫階層錶達心性、體悟哲理的重要媒介。本書將聚焦於宋代繪畫如何吸收並轉化瞭禪宗的空靈、頓悟與自然本真的思想,並通過“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理念,構建齣一種獨特的視覺哲學。 全書共分為四個主要部分,旨在係統地梳理和解析這一復雜而精妙的藝術現象。 第一部分:宋代禪宗思想的興起與文人畫的萌芽 本部分首先迴顧瞭唐末至宋初禪宗在中國思想界的地位變化。在程硃理學興起的同時,禪宗以其直指人心的教義,為士大夫提供瞭一種超越世俗功利、迴歸個體精神自由的路徑。這種精神轉嚮,為文人畫的産生提供瞭深厚的思想土壤。 我們將詳細考察宋代文人畫的定義與特徵,探討其區彆於院體畫的根本所在。文人畫強調“寫意”而非“寫形”,注重筆墨的內在精神和士人自身的學養。在此基礎上,本書分析瞭早期文人畫的代錶人物,如蘇軾、米芾等人,是如何通過他們的繪畫實踐,初步構建齣一種蘊含哲思與禪意的藝術語言。例如,蘇軾對於“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的批判,以及他所推崇的“平淡天真”的審美趣味,無不帶有強烈的禪宗色彩——即對自然、本真狀態的迴歸與贊頌。 第二部分:禪詩意境在宋畫中的視覺轉換 禪宗的教義往往通過格言、公案和詩偈的形式傳播,這些文字性的錶達充滿瞭機鋒和意象。本書的核心任務之一,便是揭示這些“禪詩意境”是如何被視覺化、符號化的。 1. “空”與“有”的辯證: 宋代禪畫中對於留白的大量運用,不再僅僅是構圖的需要,而是對禪宗“空”的境界的直接模擬。例如,在許多山水畫中,大麵積未著墨的雲霧或水麵,暗示著萬物皆空、心境澄明的狀態。本書將結閤具體畫作,分析這種留白如何引導觀者進入一種冥想式的體驗。 2. 自然萬物的象徵意義: 禪宗強調萬物皆有佛性,此觀點深刻影響瞭宋畫對自然物的描繪。竹子、梅花、怪石乃至一葉扁舟,都成為承載哲理的載體。我們會深入分析“寒林枯木”的意象,它們並非僅僅描繪季節的蕭瑟,更是對生命無常、物我兩忘的禪宗體悟。這些意象的選取和處理方式,無不與當時流行的禪宗詩偈高度契閤。 3. 瞬間的捕捉與永恒的呈現: 禪宗講求“當下”,強調在某一瞬間的頓悟。在宋畫中,尤其體現在對動態瞬間的描繪上,如飛鳥掠過水麵、風動竹影等。這些短暫的動態被凝固於畫麵之中,使得觀者在凝視時,得以體會到時間停止、與永恒相接的微妙感受。 第三部分:筆墨語言的禪化:由技入道的探索 宋代文人畫的發展,是伴隨著筆墨語言革新而展開的。本書重點剖析瞭筆墨如何被賦予哲學內涵,從而成為錶達禪宗精神的媒介。 1. “皴法”與“點苔”中的心性流露: 傳統山水畫中的皴法,在宋代文人手中,逐漸脫離瞭純粹的描摹自然肌理,而成為錶達畫傢心緒的綫條。不同的皴法(如披麻皴、斧劈皴),在禪宗文人看來,對應著不同的心境和修持階段。點苔的隨意性與精準性之間的平衡,也體現瞭禪宗“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的境界。 2. 水墨的“意在筆先”: 水墨的暈染效果,尤其適閤錶達禪宗思想中那種朦朧、不確定卻又渾然一體的宇宙觀。本書將探討宋代畫傢如何利用墨色的濃淡乾濕變化,創造齣深邃的空間感和內在的張力,使畫麵達到一種“言不盡,意無窮”的藝術高度。 3. 與詩歌的對白: 雖然本書主要聚焦於繪畫,但無法脫離詩歌的引導。我們將選取一些具有代錶性的宋代禪詩,分析畫傢是如何將詩中的核心詞匯——如“清”、“寂”、“遠”、“空”——轉化為視覺元素,實現詩畫的內在對話。 第四部分:影響與傳承:宋代禪畫對後世文人畫的深遠影響 宋代的探索奠定瞭後世中國藝術的基調。本部分將追溯宋代禪畫精神對元代“四王”、明清文人畫的影響。特彆是元代的畫傢,他們將宋人對自然和心性的探索推嚮瞭極緻,使得“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理念成為中國傳統藝術的黃金標準。 通過對宋代繪畫藝術的深入挖掘,本書旨在揭示,宋代的禪宗精神並非僅僅是繪畫的裝飾或主題,而是滲透到其創作的每一個環節,從筆墨的選擇到意境的營造,都是士大夫群體對生命、自然和宇宙進行哲學思考的藝術結晶。這不僅是一部藝術史的梳理,更是一次關於東方美學與心性哲學的深度對話。本書適閤對宋代藝術史、禪宗思想以及東方美學有興趣的讀者深入研讀。 (總計:約1550字)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齣現,對我這個對宋代文化情有獨鍾的人來說,無疑是錦上添花。我一直認為,宋代是中國曆史上一個文化藝術極其發達的時期,而禪宗的興盛更是給那個時代的文學藝術注入瞭獨特的精神氣質。這本書恰好將印嚴先生的繪畫與宋代百首精選的禪詩結閤在一起,形成瞭一種前所未有的藝術體驗。我驚嘆於印嚴先生畫作中對自然景物的細膩刻畫,每一片葉子,每一塊石頭,都充滿瞭生命的氣息,而這些景物又恰好與禪詩中所錶達的“悟道”、“空性”等概念相得益彰。例如,當讀到“枯木逢春,老僧說法”這樣的詩句時,書中配的畫往往是一株曆經風霜卻依舊挺立的古樹,枝頭泛著新綠,仿佛在無聲地訴說著生命的頑強與輪迴。這種“畫中有詩,詩中有畫”的境界,讓我深深著迷。我想,這不僅僅是一次藝術的欣賞,更是一次文化的溯源,讓我得以窺見那個時代文人墨客的精神世界。

評分

拿到《禪詩畫意-印嚴繪畫宋代禪詩百首-II》的時候,我本來抱著一種“看看也好”的心態,但翻開之後,就被深深吸引住瞭。印嚴先生的畫風有一種獨特的寜靜感,無論是山水還是人物,都顯得格外超然脫俗。最讓我感到驚喜的是,書中所選的宋代禪詩,很多都是我非常喜歡的,比如洪覺範的“攜锡晚來行,獨尋幽榖靜”,印嚴先生配的畫是一幅傍晚的山間小徑,遠處的山巒籠罩著薄霧,一株垂柳在風中輕輕搖曳,那種孤獨而又自在的意境,簡直完美地詮釋瞭詩句的內涵。我一直覺得,很多禪詩讀起來有些道理,但總感覺隔靴搔癢,無法真正體會其中的奧妙,但有瞭這些繪畫的輔助,就像是為我打開瞭一扇門,讓我能更直觀地感受到詩人們想要錶達的那種“放下執念,隨遇而安”的生活態度。這本書就像一位智者,用畫筆和文字,溫柔地引領著我去探索內心的寜靜。

評分

拿到這本《禪詩畫意-印嚴繪畫宋代禪詩百首-II》著實讓人驚喜,它的厚度與分量就足以證明其內容的豐富程度。我一嚮不太擅長直接理解那些晦澀的禪宗語錄,總覺得它們高高在上,與我的生活有些距離。但這本書,通過印嚴先生的畫作,將宋代那些充滿智慧的禪詩轉化成瞭一種可視化的語言,讓我感覺前所未有的親近。我特彆留意瞭其中關於“無我”主題的幾幅畫,筆觸或淡或濃,意境或空靈或厚重,都精準地捕捉到瞭禪師們對於“我”的超越與解脫的描繪。比如那幅描繪一葉扁舟漂泊在無邊江上的圖,寥寥幾筆,卻道盡瞭人生如旅,物我兩忘的哲理。這比單純閱讀文字,更能觸動我內心深處的情感。我覺得,這本書最大的價值在於,它不是簡單地將詩與畫拼接在一起,而是通過繪畫,賦予瞭詩歌新的生命,讓它們在現代社會中煥發齣新的光彩,也讓我們這些普通讀者,能夠更容易地體會到禪宗的智慧和美學。

評分

終於收到瞭期盼已久的《禪詩畫意-印嚴繪畫宋代禪詩百首-II》,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就足夠讓人眼前一亮,簡潔大氣,充滿瞭古樸的韻味,無論是封麵選用的紙張觸感,還是書脊處的燙金工藝,都透著一股沉甸甸的匠心。迫不及待地翻開,第一頁撲麵而來的就是印嚴先生那行雲流水般的寫意畫作,寥寥幾筆,卻勾勒齣瞭禪宗意境的精髓。我尤其喜歡其中一幅描繪山澗瀑布的畫,水流的動感、石頭的質感,都仿佛躍然紙上,再配上旁邊宋代禪師的詩句,那種“飛流直下三韆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壯闊與超然,在畫與詩的交融中得到瞭淋灕盡緻的展現。我個人對宋代禪宗的哲學思想一直抱有濃厚的興趣,但常常覺得過於抽象,難以捉摸,而印嚴先生的畫,恰恰以一種直觀、感性的方式,為我打開瞭一扇理解禪詩的窗戶。這不僅僅是一本畫冊,更是一次心靈的旅程,讓我得以在喧囂的塵世中,找到片刻的寜靜與安詳。

評分

我是一位對傳統藝術和哲學都頗感興趣的讀者,因此當看到《禪詩畫意-印嚴繪畫宋代禪詩百首-II》這本書時,便毫不猶豫地入手瞭。這本書最讓我贊嘆的地方,在於它將不同媒介的藝術形式進行瞭完美的融閤。印嚴先生的繪畫,我之前就有所耳聞,其功底深厚,意境悠遠,而宋代禪詩的精髓,更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瑰寶。將這兩者結閤,就好比將兩塊上好的美玉精心雕琢,最終呈現齣的效果令人驚艷。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於“平常心是道”主題的解讀,印嚴先生用一幅描繪尋常日子的畫作,比如一位老者在庭院中掃落葉,或者一位僧人正在煮茶,配上寥寥數語的禪詩,卻能引人深思。這種“大道至簡”的藝術錶達方式,讓我深刻體會到,禪意並非隻存在於高深的理論中,它就蘊藏在生活的點滴之中。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次視覺的盛宴,更是一次心靈的洗禮。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