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需求、福利与制度选择--中国农业保险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25.00元
售价:17.0元,便宜8.0元,折扣68
作者:张跃华
出版社:中国农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
ISBN:978710911610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
开本:
商品重量:0.259kg
《需求、福利与制度选择:中国农业保险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讨论了中国农业保险的基本理论,以农业保险中两个悖论为研究切入点,对农业保险的需求问题、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理论根据以及农业保险的供给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
序言
前言
摘要
Abstract
章导论
1.1问题的提出
1.2研究对象的概念与范围
1.2.1农业保险的范围和概念
1.2.2政策性农业保险与商业性农业保险的边界
1.3研究方法与数据(资料)来源
1.3.1研究方法
1.3.2数据(资料)来源
1.4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5主要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理论分析框架:需求、福利与制度选择
2.1农业保险的需求
2.1.1农业保险需求不足理论
2.1.2农民风险态度的理论
2.2农业保险的福利分析及政策性农业保险性质
2.2.1农业保险市场失灵理论
2.2.2农业保险的福利分析
2.2.3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性质
2.3农业保险的供给
2.3.1国内农业保险制度模式
2.3.2农业保险制度模式的选择
2.3.3国外农业保险制度模式
2.4历史背景:中国农业保险的发展经验
第三章农业保险需求的影响因素:基于农户风险态度的微观分析
3.1农业保险需求问题的理论分析及实证假说构造
3.1.1保险与其他消费束之间的替代关系
3.1.2农业保险在各种保险之中的优先序
3.1.3农业风险分散的成本比较
3.1.4实证研究假说
3.2农业保险需求实证研究
3.2.1描述性实证分析
3.2.2计量经济模型和分析结果
3.3小结
第四章农业保险需求不足:基于效用层面的一个解释
4.1农业保险需求不足假说的构造
4.1.1农业保险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
4.1.2农民风险规避程度测量
4.1.3农业保险需求不足假说构造的内容
4.2伯努利效用函数的构造
4.3描述性实证研究
4.3.1样本基本情况
4.3.2农民对风险的规避程度与收入(财富)的关系
4.4小结
第五章农业保险福利的经济学分析:以作物保险为例
5.1基于传统农业保险福利分析的一个扩展
5.1.1农业保险静态福利效应分析
5.1.2考虑农户风险偏好后的农业保险的福利衡量
5.1.3对农业保险福利分析的讨论
5.2农业保险与农作物产量的关系分析
5.2.1农业保险在宏观方面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
5.2.2农业保险在微观方面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
5.3农业保险影响作物产量的实证分析
5.3.1农户层面调查问卷的实证分析
5.3.2长兴岛水稻产量数据及农业保险专业人员调查问卷的实证分析
5.3.3实证分析小结
5.4小结
第六章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理论依据分析
6.1对农业保险外部性及准公品性质的探讨
6.1.1农业保险在微观层面上具有一定程度的准公品性质
6.1.2对农业保险外部性的评论与商榷
6.2农业保险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6.3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目标选择
6.4小结
第七章中国农业保险制度的创新路径:若干经验分析
7.1农业保险制度创新假说
7.1.1假说内容
7.1.2实证分析中的样本选择
7.2案例分析(一):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商业性运作——以上海为例
7.2.1自然灾害及农业保险的发展历史
7.2.2上海农业保险历年的赔付率及险种特点
7.2.3上海农业保险的历史经验
7.2.4上海农业保险发展的制约因素
7.2.5上海农业保险改制后的特点
7.2.6案例小结
7.3案例分析(二):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商业代理机制——以新疆建设兵团为例
7.3.1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保险产生的背景及各阶段发展的特点
7.3.2新疆兵团农业保险的制度特点与经验总结
7.3.3存在的问题
7.3.4案例小结
7.4案例分析(三):农村互助统筹保险——以河南省为例
7.4.1河南省的自然灾害概况与农业保险的试验历史
7.4.2河南省农村互助统筹的创新与失败原因分析
7.4.3案例小结
7.5小结
第八章农业保险市场失灵的校正与制度建设
8.1中国农业保险所采用的方法及其相关制度
8.1.1“统保”、“共保”的作用与局限性
8.1.2“以险养险”的作用与局限性
8.1.3在农业保险中的定位与作用
8.2国外常用农业保险经验借鉴
8.2.1团体保险
8.2.2气象指数保险
8.3农业保险制度建设的若干政策建议
第九章总结与研究展望
9.1总结
9.2研究展望
附表
附表1中国农业保险情况表
附表2长兴乡水稻种植及补贴情况调研表格
附表31997—2003年粮食区域单产变化情况表
附表41997—2003年上海市粮食面积产量和价格情况表
附表51998—2002年上海市各区县水稻平均单产
附表6上海自然灾害受灾与成灾情况表
参考文献
致谢
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受是一种“拨开迷雾见真章”的畅快感。在阅读之前,我对中国的农业保险,乃至整个农业经济安全体系,都存在着一些模糊的认识,总觉得隔靴搔痒,抓不住关键。然而,通过这本书,我仿佛获得了一把钥匙,打开了理解这个复杂系统的大门。作者从最基础的“需求”入手,层层递进,将“福利”的实现路径和“制度选择”的逻辑一一呈现,整个过程就像是在解一个精巧的谜题。书中的案例分析尤其具有实践指导意义,让我看到了理论研究如何与现实世界紧密相连,以及在复杂的现实条件下,如何去设计和优化制度。虽然书中的一些经济学模型和统计方法对我来说是全新的领域,但作者的讲解还是相当透彻的,让我能够一步步理解其核心思想。总而言之,这是一本非常有分量,也极具启发性的学术著作,强烈推荐给对中国农业保险领域感兴趣的专业人士和研究者。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门槛并不低,它需要读者对经济学、统计学以及农业经济学有一定的基础知识。书中充斥着各种理论模型、计量公式和专业术语,刚开始读的时候确实会觉得有些吃力。但是,一旦你能够克服这些障碍,深入进去,你会发现这本书的价值是巨大的。作者在理论和实证之间架起了一座坚实的桥梁,使得原本抽象的理论变得更加具体,也让实证数据有了更深厚的理论支撑。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行文中展现出的严谨态度和清晰的逻辑,即使是复杂的论证,也能被层层剥离,直至核心。对于那些真正希望深入了解中国农业保险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它提供了一个非常扎实的知识基础,也引发了我对相关领域更深入的思考。
评分这本书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发现的,当时只是被它略显学术的名字吸引,想看看中国农业保险这个领域究竟能有什么样的深度探讨。拿到书后,我花了很长时间才真正沉浸其中,因为它涉及的理论框架相当宏大,从最根本的需求出发,去分析福利的生成机制,再到最终的制度选择,整个逻辑链条非常严谨。尤其是在需求那一章节,作者并没有停留在表面的、显而易见的农业生产风险,而是深入挖掘了农民在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地域背景下,对风险规避和收益保障的深层心理和经济驱动力。这一点对我来说很有启发,让我意识到,理解一个领域的制度设计,必须先从最基础的“人”的需求出发,而不能仅仅从宏观政策层面进行臆断。书中对福利的界定和衡量也很有意思,不同于一般的经济学衡量标准,它结合了农业生产的特殊性,探讨了保险如何在保障农民基本生计、稳定农业生产、甚至促进农村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作用,这部分内容让我对“福利”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的实证研究部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数据堆砌,而是通过严谨的计量方法,将前面理论推导出的假设一一进行检验。作者对中国不同地区的农业保险试点项目进行了细致的案例分析,这些案例覆盖了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甚至畜牧业等多个领域,地域上也涵盖了东、中、西部的不同代表性地区。在分析过程中,作者并没有回避数据可能出现的各种偏差和不确定性,而是积极探讨如何处理这些问题,使得研究结论更加可靠。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的研究,这是农业保险领域普遍存在但又难以有效解决的问题,而作者通过深入的田野调查和数据建模,给出了具有建设性的分析和对策建议。读完这部分,我感觉自己对中国农业保险的实际运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更能理解为什么有些政策在理论上可行,但在实践中却面临诸多挑战。
评分从制度选择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贡献是相当显著的。作者在梳理了国内外农业保险制度发展历程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中国在这一领域的改革和演变。他探讨了不同制度模式(如政策性保险、商业性保险、互助合作保险等)在中国特定社会经济环境下可能面临的优势和劣势,并提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制度设计思路。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关于政府在农业保险中的角色定位的讨论,这涉及到财政补贴、监管机制、风险分散等多个方面,需要在一个相对复杂的政治经济体系中找到平衡点。作者并没有给出一个“万能”的答案,而是强调了制度的动态演化和因地制宜的重要性,这让我觉得这本书的结论是经得起推敲的。它不是那种一锤定音式的著作,而是提供了一个思考框架,鼓励读者在理解了理论和实证的基础上,去探索更优的制度选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