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福利与制度选择--中国农业保险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9787109116108

需求、福利与制度选择--中国农业保险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9787109116108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跃华 著
图书标签:
  • 农业保险
  • 制度选择
  • 福利经济学
  • 风险管理
  • 中国农业
  • 政策研究
  • 实证分析
  • 农村发展
  • 经济学
  • 保险经济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学精华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农业出版社
ISBN:9787109116108
商品编码:29690954616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需求、福利与制度选择--中国农业保险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25.00元

售价:17.0元,便宜8.0元,折扣68

作者:张跃华

出版社:中国农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

ISBN:978710911610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

开本

商品重量:0.259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需求、福利与制度选择:中国农业保险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讨论了中国农业保险的基本理论,以农业保险中两个悖论为研究切入点,对农业保险的需求问题、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理论根据以及农业保险的供给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

目录

序言
前言
摘要
Abstract
章导论
1.1问题的提出
1.2研究对象的概念与范围
1.2.1农业保险的范围和概念
1.2.2政策性农业保险与商业性农业保险的边界
1.3研究方法与数据(资料)来源
1.3.1研究方法
1.3.2数据(资料)来源
1.4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5主要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理论分析框架:需求、福利与制度选择
2.1农业保险的需求
2.1.1农业保险需求不足理论
2.1.2农民风险态度的理论
2.2农业保险的福利分析及政策性农业保险性质
2.2.1农业保险市场失灵理论
2.2.2农业保险的福利分析
2.2.3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性质
2.3农业保险的供给
2.3.1国内农业保险制度模式
2.3.2农业保险制度模式的选择
2.3.3国外农业保险制度模式
2.4历史背景:中国农业保险的发展经验
第三章农业保险需求的影响因素:基于农户风险态度的微观分析
3.1农业保险需求问题的理论分析及实证假说构造
3.1.1保险与其他消费束之间的替代关系
3.1.2农业保险在各种保险之中的优先序
3.1.3农业风险分散的成本比较
3.1.4实证研究假说
3.2农业保险需求实证研究
3.2.1描述性实证分析
3.2.2计量经济模型和分析结果
3.3小结
第四章农业保险需求不足:基于效用层面的一个解释
4.1农业保险需求不足假说的构造
4.1.1农业保险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
4.1.2农民风险规避程度测量
4.1.3农业保险需求不足假说构造的内容
4.2伯努利效用函数的构造
4.3描述性实证研究
4.3.1样本基本情况
4.3.2农民对风险的规避程度与收入(财富)的关系
4.4小结
第五章农业保险福利的经济学分析:以作物保险为例
5.1基于传统农业保险福利分析的一个扩展
5.1.1农业保险静态福利效应分析
5.1.2考虑农户风险偏好后的农业保险的福利衡量
5.1.3对农业保险福利分析的讨论
5.2农业保险与农作物产量的关系分析
5.2.1农业保险在宏观方面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
5.2.2农业保险在微观方面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
5.3农业保险影响作物产量的实证分析
5.3.1农户层面调查问卷的实证分析
5.3.2长兴岛水稻产量数据及农业保险专业人员调查问卷的实证分析
5.3.3实证分析小结
5.4小结
第六章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理论依据分析
6.1对农业保险外部性及准公品性质的探讨
6.1.1农业保险在微观层面上具有一定程度的准公品性质
6.1.2对农业保险外部性的评论与商榷
6.2农业保险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6.3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目标选择
6.4小结
第七章中国农业保险制度的创新路径:若干经验分析
7.1农业保险制度创新假说
7.1.1假说内容
7.1.2实证分析中的样本选择
7.2案例分析(一):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商业性运作——以上海为例
7.2.1自然灾害及农业保险的发展历史
7.2.2上海农业保险历年的赔付率及险种特点
7.2.3上海农业保险的历史经验
7.2.4上海农业保险发展的制约因素
7.2.5上海农业保险改制后的特点
7.2.6案例小结
7.3案例分析(二):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商业代理机制——以新疆建设兵团为例
7.3.1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保险产生的背景及各阶段发展的特点
7.3.2新疆兵团农业保险的制度特点与经验总结
7.3.3存在的问题
7.3.4案例小结
7.4案例分析(三):农村互助统筹保险——以河南省为例
7.4.1河南省的自然灾害概况与农业保险的试验历史
7.4.2河南省农村互助统筹的创新与失败原因分析
7.4.3案例小结
7.5小结
第八章农业保险市场失灵的校正与制度建设
8.1中国农业保险所采用的方法及其相关制度
8.1.1“统保”、“共保”的作用与局限性
8.1.2“以险养险”的作用与局限性
8.1.3在农业保险中的定位与作用
8.2国外常用农业保险经验借鉴
8.2.1团体保险
8.2.2气象指数保险
8.3农业保险制度建设的若干政策建议
第九章总结与研究展望
9.1总结
9.2研究展望
附表
附表1中国农业保险情况表
附表2长兴乡水稻种植及补贴情况调研表格
附表31997—2003年粮食区域单产变化情况表
附表41997—2003年上海市粮食面积产量和价格情况表
附表51998—2002年上海市各区县水稻平均单产
附表6上海自然灾害受灾与成灾情况表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乡村振兴的金融基石:风险管理、民生保障与制度创新 在中华大地上,农业始终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万民衣食之源。然而,农业生产 inherently 伴随着诸多不确定性——自然灾害的频发、市场价格的波动、病虫害的侵袭,这些都如同悬在农户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不仅威胁着他们的生计,更制约着乡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如何有效应对这些风险,为广大农民构筑一道坚实的保障网,成为国家发展战略中不可忽视的一环。 本书旨在深入探讨农业保险作为一种重要的风险管理工具,在现代中国农业发展中的独特作用及其内在逻辑。我们并非仅仅关注政策的制定与执行,而是试图从更深层次的理论视角出发,剖析农业保险的“需求”之源、其对农民“福利”的提升效应,以及在特定情境下“制度选择”的合理性与演进路径。 需求的探寻:从困境到期待 中国农业保险的需求,并非凭空而生,而是源于中国亿万农户在长期生产实践中积累的深刻教训与迫切期待。 自然风险的严峻挑战: 从北方的旱涝急转,到南方的台风洪涝,再到西南的冰雹和霜冻,中国幅员辽阔,气候类型多样,农业生产长期面临着严峻的自然灾害威胁。一次大规模的自然灾害,足以让辛勤耕耘一年的收成付之东流,甚至让一些农户背负沉重的债务,陷入贫困的泥沼。传统的互助共济模式,在面对大范围、高强度的自然灾害时,往往显得力不从心。 市场风险的无情冲击: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农产品价格波动成为影响农民收入的另一大不确定因素。优质优价的期望,往往被市场的供需失衡、国际市场的变化、甚至投机行为所打破。农户缺乏有效的市场信息获取渠道和风险对冲工具,容易在价格低谷时“贱卖”,在价格高峰时“错过”。 生产风险的潜在威胁: 种子质量、农药化肥的安全性、农业机械的故障、劳动力短缺等生产过程中的诸多环节,都可能引发损失。这些看似分散的风险,累积起来同样对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和效益构成威胁。 农民的朴素愿望: 在经历了一系列风险冲击后,广大农民并非被动地承受,而是表现出强烈的风险规避和财产保障的意愿。他们渴望一种能够分担风险、弥补损失的机制,让他们能够安心耕作,分享发展红利,而不是时刻担心被突如其来的风险击垮。这种朴素的愿望,构成了农业保险需求最根本的驱动力。 本书将深入分析不同区域、不同农作物、不同农户群体在风险认知、风险偏好以及对保险产品期望方面的差异,从而更精准地把握农业保险的“需求谱系”。 福利的提升:不仅仅是经济补偿 农业保险的最终目标,在于提升农民的整体福利水平。这种福利的提升,并非仅仅停留在经济赔偿层面,而是具有多重维度和深远影响。 经济收入的稳定与保障: 最直接的福利提升体现在,当遭受风险损失时,保险赔款能够及时到账,弥补一部分甚至全部的经济损失,从而稳定农户的收入水平,避免因灾致贫、因灾返贫。这对于保障农民基本生活,维持乡村社会稳定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生产经营的积极性激发: 稳定的风险保障,能够显著降低农户的后顾之忧。他们敢于投入更多的资源,采用更先进的生产技术,进行规模化经营,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这有助于打破“风险约束”的枷锁,释放农民的创业活力。 信贷获取的便利化: 农业保险的存在,为农户提供了有效的风险担保,这使得金融机构在向农户提供信贷支持时,能够降低风险评估的难度,提高信贷的可得性。农户因此更容易获得用于购买农资、改良设备、扩大生产的资金,从而加速农业的现代化进程。 消费能力的增强: 收入的稳定和生产的积极性,自然会转化为农户消费能力的提升。他们能够更好地改善生活条件,增加对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投入,从而提升家庭的整体福利水平,并为乡村的消费市场注入新的活力。 社会保障功能的延伸: 农业保险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社会保障的功能,尤其是在遭遇重大灾害时,能够为遭受重创的农户提供缓冲。这种“托底”作用,有助于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本书将通过实证分析,量化和阐释农业保险对农户收入、生产投入、信贷获得、消费水平等方面的具体影响,并探讨其在促进城乡收入差距缩小、提升乡村居民生活品质方面的作用。 制度的选择:路径的探索与优化 在明确了需求的根源和福利的提升目标后,如何设计和选择最适合中国国情的农业保险制度,就成为一个核心议题。中国的农业保险制度,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区,经历了多次探索与演进,展现出多样化的制度选择。 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的权衡: 农业保险的特殊性在于,其风险分散的本质与商业保险存在一定差异,同时其社会公共产品属性又要求政府的积极介入。本书将分析政府在风险补贴、政策指导、监管协调、甚至直接承保等方面的不同角色,以及如何通过引入市场化机制,鼓励商业保险公司参与,提升服务效率和产品创新。 产品设计与承保技术的创新: 针对不同农作物、不同风险类型,需要设计差异化的保险产品。本书将探讨指数保险、天气指数保险、收入保险等创新产品的可行性与适用性,以及大数据、遥感技术等在风险评估、损失认定、赔付支付等环节的应用前景。 多层次的风险分担机制: 仅仅依靠单一的保险产品,难以应对所有风险。本书将考察如何构建由农户、保险公司、政府、再保险机构等构成的多层次风险分担体系,以及不同主体在风险承担中的责任与激励。 激励相容的制度设计: 任何制度的成功,都离不开对参与主体的激励。本书将深入研究如何设计能够激励农户积极参保、保险公司规范经营、政府有效监管的制度安排,避免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 地域性与普适性的考量: 中国地域广阔,农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经济条件、文化习俗也各不相同。因此,在制度设计上,既要考虑普适性的原则,也要充分尊重地域的独特性,允许在国家框架下进行差异化探索。 本书将基于中国现实,通过案例分析和理论推演,审视当前中国农业保险制度的优势与不足,并就未来的制度改革方向,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思考。我们相信,对需求、福利与制度选择的深入研究,能够为中国农业保险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引,最终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宏伟蓝图,夯实坚实的金融基石。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受是一种“拨开迷雾见真章”的畅快感。在阅读之前,我对中国的农业保险,乃至整个农业经济安全体系,都存在着一些模糊的认识,总觉得隔靴搔痒,抓不住关键。然而,通过这本书,我仿佛获得了一把钥匙,打开了理解这个复杂系统的大门。作者从最基础的“需求”入手,层层递进,将“福利”的实现路径和“制度选择”的逻辑一一呈现,整个过程就像是在解一个精巧的谜题。书中的案例分析尤其具有实践指导意义,让我看到了理论研究如何与现实世界紧密相连,以及在复杂的现实条件下,如何去设计和优化制度。虽然书中的一些经济学模型和统计方法对我来说是全新的领域,但作者的讲解还是相当透彻的,让我能够一步步理解其核心思想。总而言之,这是一本非常有分量,也极具启发性的学术著作,强烈推荐给对中国农业保险领域感兴趣的专业人士和研究者。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门槛并不低,它需要读者对经济学、统计学以及农业经济学有一定的基础知识。书中充斥着各种理论模型、计量公式和专业术语,刚开始读的时候确实会觉得有些吃力。但是,一旦你能够克服这些障碍,深入进去,你会发现这本书的价值是巨大的。作者在理论和实证之间架起了一座坚实的桥梁,使得原本抽象的理论变得更加具体,也让实证数据有了更深厚的理论支撑。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行文中展现出的严谨态度和清晰的逻辑,即使是复杂的论证,也能被层层剥离,直至核心。对于那些真正希望深入了解中国农业保险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它提供了一个非常扎实的知识基础,也引发了我对相关领域更深入的思考。

评分

这本书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发现的,当时只是被它略显学术的名字吸引,想看看中国农业保险这个领域究竟能有什么样的深度探讨。拿到书后,我花了很长时间才真正沉浸其中,因为它涉及的理论框架相当宏大,从最根本的需求出发,去分析福利的生成机制,再到最终的制度选择,整个逻辑链条非常严谨。尤其是在需求那一章节,作者并没有停留在表面的、显而易见的农业生产风险,而是深入挖掘了农民在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地域背景下,对风险规避和收益保障的深层心理和经济驱动力。这一点对我来说很有启发,让我意识到,理解一个领域的制度设计,必须先从最基础的“人”的需求出发,而不能仅仅从宏观政策层面进行臆断。书中对福利的界定和衡量也很有意思,不同于一般的经济学衡量标准,它结合了农业生产的特殊性,探讨了保险如何在保障农民基本生计、稳定农业生产、甚至促进农村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作用,这部分内容让我对“福利”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的实证研究部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数据堆砌,而是通过严谨的计量方法,将前面理论推导出的假设一一进行检验。作者对中国不同地区的农业保险试点项目进行了细致的案例分析,这些案例覆盖了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甚至畜牧业等多个领域,地域上也涵盖了东、中、西部的不同代表性地区。在分析过程中,作者并没有回避数据可能出现的各种偏差和不确定性,而是积极探讨如何处理这些问题,使得研究结论更加可靠。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的研究,这是农业保险领域普遍存在但又难以有效解决的问题,而作者通过深入的田野调查和数据建模,给出了具有建设性的分析和对策建议。读完这部分,我感觉自己对中国农业保险的实际运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更能理解为什么有些政策在理论上可行,但在实践中却面临诸多挑战。

评分

从制度选择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贡献是相当显著的。作者在梳理了国内外农业保险制度发展历程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中国在这一领域的改革和演变。他探讨了不同制度模式(如政策性保险、商业性保险、互助合作保险等)在中国特定社会经济环境下可能面临的优势和劣势,并提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制度设计思路。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关于政府在农业保险中的角色定位的讨论,这涉及到财政补贴、监管机制、风险分散等多个方面,需要在一个相对复杂的政治经济体系中找到平衡点。作者并没有给出一个“万能”的答案,而是强调了制度的动态演化和因地制宜的重要性,这让我觉得这本书的结论是经得起推敲的。它不是那种一锤定音式的著作,而是提供了一个思考框架,鼓励读者在理解了理论和实证的基础上,去探索更优的制度选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