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优外汇储备需求与金融业“走出去”的金融经济生态:模型及应用研究
定价:16.00元
售价:10.9元,便宜5.1元,折扣68
作者:曾诗鸿
出版社: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10-01
ISBN:978781088811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章 第2章中*外汇储备的含义主要指:在设计的效用函数的前提下,求出该效用函数的极大值,然后得出*外汇储备的函数表达值,据此利用计量模型求出长期均衡值代表*外汇储备值。
第3章中同时使用适度外汇储备、合理外汇储备、*外汇储备三种说法。因为文献也常常如此不加区分地使用,所以第3 章中也不加区分地使用,它们的含义是年度进口额等的比例与 Heller R.(1966)的计算规则确定的外汇储备。
金融业“走出去”的含义是:金融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和跨国经营。
金融生态是指金融企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金融法律制度、国际国内经济环境、信用文化等方面。笔者曾明确指出银行不良贷款是一种金融污染,银行不良贷款这种金融污染可以由金融法律制度、国际国内经济环境、信用文化三者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或三种因素导致。
第2章 在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做了以下几方面的研究:①考虑中国的强制结售汇制度造成的外汇占款,进而造成通货膨胀对效用的损失,建立中国效用函数;②求效用函数使之*化得出*外汇储备水平的函数表达式;③后对求得的*外汇储备水平的函数表达式变量(外汇储备、出口的标准差、边际进口倾向、外汇储备的机会成本、出口的边际产出) 的自然对数值做单整检验,发现它们是一阶单整、存在协整关系;④VAR(向量自回归)回归后得出的外汇储备的拟合值与实际值的度为99.8%以上;⑤通过VEC(向量误差修整)模型分析求出外汇储备、出口的标准差、边际进口倾向、外汇储备的机会成本、出口的边际产出的自然对数值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研究发现:1982、1985、1987、1990、1995、2002、2006年中国外汇储备的实际值大于长期均衡值,1994年基本持平,其中1982、1990、 1995几个年份的外汇储备的实际值远远大于长期均衡值。1981、1986、1999 几个年份的外汇储备的实际值远远小于长期均衡值。其中,由于1997、1998 、1999年世界经济处于萧条期,我国产品出口受阻,造成1999年外汇储备的实际值远远小于长期均衡值,并使得当时人民币贬值预期强烈。
第3章 本章节基于比例分析方法做了经验分析。本小节通过比例计算法发现:中国的实际外汇储备大大超过了三个月的进口用汇需求,也超过以外债总额的40%,计算出的*外汇储备需求;中国的实际外汇储备也大大超过了进口用汇需求、外债用汇需求、外商投资企业的利润汇出用汇需求三者的总和。
本章第2节基于Heller R.(1966)的成本收益方法做了经验分析。本小节通过Heller R.的方法发现:只有2000一-2003年问中国的实际外汇储备超过了:Heller模型计算出的*外汇储备,而其他年份中国的实际外汇储备基本上等于或小于Heller模型计算出的*外汇储备。
第4章 银行不良贷款对一个国家而言相当于一种“金融环境污染”,它对一国的社会福利会产生负效用。降低银行不良贷款将增加社会福利,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第2节利用中国的银行不良贷款的数据对中国社会福利的相对大小做了模拟,在设计的条件下发现:①当银行不良贷款率的增长率从7%下降到1%时,中国的社会效用将从-208.626单位增加到55.524单位。②从2003- 2050年,当银行不良贷款率的增长率保持在7%时,中国的社会效用将下降,2040—2050年问中国的社会效用将从-100单位下降到-200单位。
第3节利用北京的银行不良贷款的数据对北京市社会福利的相对大小做了模拟发现:①当银行不良贷款率的增长率从7%下降到1%时,北京市的社会效用将从-29042单位增加到-65.63单位;②当银行不良贷款率的增长率从7%下降到-5%(即银行不良贷款率开始下降)时,北京市的社会效用将从 -29042单位增加到431.89单位;③当银行不良贷款率的增长率保持在7%时,北京市的社会效用将从-233.6下降到-29042单位。
第5章 本章节的主要目的是利用财政稳定性动态模型对中国进行政策仿真研究、对利息率内生化后的动态财政稳定性模型进行稳定性分析,即金融变量“利率”对财政稳定性的影响。通过分析得出结论:我国国债余额与GDP 的比值在2000年约为12%,同时赤字率在4%以下,若经济增长率维持在7%以上,且其他条件不变,到2030年我国的国债余额与GDP的比值将低于60%;通货紧缩将会增加我国的国债余额与GDP的比值;过高的利率可能会导致财政危机。
本章第2节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对外直接投资与国际经济合作的宏观动能与惯性假说:一同对外直接投资与国际经济合作的动力来自于一国的人均GDP与宏观金融环境(用保险密度来简化与量化宏观金融环境),一国对外直接投资与国际经济合作的惯性来自于一国对外直接投资量与国际经济合作完成额的滞后期的值与对滞后期变量敏感度系数的大小。笔者使用中国199l 一2003年的数据对对外投资与国际经济合作的宏观动力与惯性假说做了经验检验,数据很好地证明了对外投资与国际经济合作的宏观动力与惯性假说。
第6章 国内外文献的共同特点是没有以金融创新与金融危机的关系为切入点分析金融创新的动态路径。
本章第2节从社会计划者的角度建立了金融危机视角下金融创新的*动态路径模型,分析了参变量的变化对动态路径的影响与政策意义。
本章第3节用中外经济史上出现的金融危机与创新的现象对第2节推导出的结论给予经验支持。重点对如下结论与命题进行考察: ①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金融危机深度的边际成本随着时间递增; ②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金融创新的速度将增加; ⑧N、F均衡点的关系是:它们既可以正相关,又可以负相关。
第7章 本章节对金融服务贸易技术壁垒(TBT)与对策研究的文献进行了回顾,对进一步研究的理论与现实意义进行了阐述。第2节研究了金融服务贸易 TBT的形式与对策,提出金融服务贸易TBT的应对措施:金融业全面推行 IS09000对于我国金融业“走出去”从事服务,对实现“走出去”的总体战略目标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第8章 本章总结了该专著的学术贡献与政策建议,同时指出了该专著进一步探索的方向。
目录
章 导言:若干概念与选题的意义
引言
节 若干概念
第2节 选题的意义
第3节 研究范围
第4节 本章小结
上篇 优与适度外汇储备:金融业“走出去”的国际金融经济生态(第2~3章)
第2章 基于效用大化的优外汇储备需求模型
引言
节 基于效用大化的优外汇储备需求模型设计
第2节 效用大化的优外汇储备需求变量的单整与协整分析
第3节 基于效用大化的优外汇储备需求的VAR(向量自回归)与VEc(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分析
第4节 本章小结
第3章 适度外汇储备的经验实证研究
引言
节 基于比例分析方法研究中国外汇储备需求:1995—2005年
第2节 基于Heller模型分析中国优外汇储备需求:1995—2005年
第3节 本章小结
中篇 银行不良贷款和财政与投资:金融业“走出去”的国内金融经济生态(第4~5章)
第4章 减少金融污染:减低银行不良贷款与增加社会福利
引言
节 银行不良贷款的效用函数
第2节 中国降低银行不良贷款对中国社会福利的影响模拟
第3节 北京市降低银行不良贷款对北京社会福利的影响模拟
第4节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金融业“”走出去的财政与投资环境
引言
节 动态财政稳定模型仿真与“利率”对财政稳定性的影响
第2节 对外直接投资与国际经济合作的规律
第3节 本章小结
下篇 金融创新与跨越金融服务贸易技术壁垒:金融业“走出去”的金融生态(第6~7章)
第6章 金融业“走出去”的动力:金融创新
引言
节 国内与国外有关金融创新的研究状况
第2节 建立与分析金融危机视角下金融创新的优化模型
第3节 金融危机视角下金融创新的优化模型的结论的经验证据
第4节 本章小结
第7章 金融业“走出去”的动力:跨越金融服务贸易技术壁垒的对策
引言
节 问题的背景、研究现状与意义
第2节 金融服务贸易TBT的形式与对策
第3节 本章小结
第8章 总结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引言
节 本专著的学术贡献及与其他文献的不同之处
第2节 政策建议
第3节 本专著的不足与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第4节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介绍
曾诗鸿(曾用名:曾斌),男,师从经济学家余永定(牛津大学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原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国际金融经济学博士学位。2003年,被北京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引进从事科研、教学与指导研究生工作,
文摘
序言
一直以来,我对金融领域的交叉学科研究都抱有浓厚的兴趣。这本书的书名,将“外汇储备需求”和“金融业‘走出去’”这两个看似有些距离的议题,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并置于“金融经济生态”这一更宏大的框架下进行“模型及应用研究”,这本身就预示着一种跨界融合的学术视角。我希望书中能够展现出这种融合所带来的独特洞察。比如,它是否会打破传统经济学和金融学的界限,从更广阔的视角来审视外汇储备的功能,它不仅仅是国际支付的工具,更可能是影响国家软实力和战略选择的重要因素。同时,“金融业‘走出去’”也不仅仅是商业行为,它可能与国家经济安全、国际话语权构建紧密相连。我期待书中能够构建一个能够整合这些多维度因素的分析模型,并从中提炼出具有启发性的研究方法。如果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全新的研究思路,或者为理解这些复杂议题提供一个更具整体性的框架,那么这本书无疑将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评分读到“模型及应用研究”这几个字,我立刻联想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一本优秀的学术专著,不仅要有高屋建瓴的理论框架,更要能够将理论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这本书是否能够提供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法论,来分析和预测外汇储备需求的变化?它是否能够帮助金融机构更好地评估“走出去”的风险与机遇?例如,通过书中提出的模型,金融机构是否能够更精准地评估目标市场的政治风险、法律风险以及市场风险,从而做出更明智的投资决策?同时,我也关注书中在“应用”层面的具体案例分析。是否会有对一些具体国家或地区的案例进行深入剖析,来验证其模型和理论的有效性?例如,通过研究某个国家在外汇储备管理上的得失,或是某个金融机构“走出去”的成功与失败经验,来印证书中的观点。这样的应用研究,无疑将使本书更具说服力,也更能为读者提供实际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评分我对于书中关于“金融经济生态”的提法感到尤为好奇。在经济学领域,我们常常听到“经济生态系统”这样的概念,但将“金融”与“生态”相结合,并进行深入的“模型及应用研究”,这在我看来是一个颇具创新性的视角。生态系统强调的是物种之间、环境与物种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动态平衡的整体。将此引入金融领域,意味着作者可能将国家外汇储备需求、金融业“走出去”等元素,看作是金融经济生态中的不同组成部分,它们之间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相互影响的网络。书中是否会构建一个能够展现这种生态系统动态的数学模型?这个模型是否能够模拟出当某个组成部分发生变化时,对整个生态系统产生的连锁反应?比如,当外汇储备需求发生显著变化时,会对金融业“走出去”产生怎样的传导效应?反之,当金融机构在海外市场遭遇重大挫折时,又会如何影响国内的外汇储备格局?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个独特的、具有解释力的“金融经济生态”模型,并详细阐述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
评分一本期待已久的书终于摆在了我的案头,书中对于“外汇储备需求”这一宏大命题的探讨,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好奇。一直以来,我对国家外汇储备的增减变动都颇为关注,它不仅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指标,更在国际金融交往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这本书是否能深入浅出地剖析外汇储备需求的形成机制?它是否会从宏观经济理论的角度,为我们揭示影响外汇储备规模的关键因素?比如,全球经济周期、国际资本流动、汇率变动的不确定性,乃至国内的经济发展战略,这些复杂而相互关联的因素,在书中是否能得到系统性的梳理和量化的分析?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构建一个严谨的模型,通过数学的语言来量化这些因素对外汇储备需求的驱动作用。这样的模型不仅能为学术研究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更能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决策的科学依据。毕竟,合理的外汇储备规模对于维护国家经济金融稳定,应对外部冲击,以及支持“走出去”战略的实施,都至关重要。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理解这个看似遥远却又切身相关的话题,并且能够从中获得一些启发性的思考。
评分这本书的另一大看点,在我看来,聚焦于“金融业‘走出去’”这一令人振奋的议题。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越来越多的中国金融机构开始走向世界,参与国际金融市场的竞争与合作。然而,这条道路并非坦途,其中蕴含着巨大的机遇,也伴随着严峻的挑战。书中是否会细致地描绘出中国金融业“走出去”所面临的宏观经济环境?例如,国际金融市场的监管差异、不同国家的法律法规、文化习俗的差异,以及地缘政治的风险,这些都会对金融机构的海外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我希望作者能够深入剖析这些制约因素,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更重要的是,书中是否会探讨“走出去”战略与国家外汇储备需求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例如,“走出去”过程中可能需要动用的外汇储备,以及“走出去”成功后对外汇储备的潜在影响,这种双向互动关系是否会在书中得到充分的阐释?一个能够清晰揭示这二者内在逻辑的分析,无疑将极大地提升本书的价值。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分析框架,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金融业如何在世界舞台上实现可持续发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