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个人金融研究
定价:20.00元
售价:13.6元,便宜6.4元,折扣68
作者:周晓明
出版社: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10-01
ISBN:9787811383058
字数:190000
页码:22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0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共分为七章。
章,导论。针对论文的选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做必要的交代。本章从国内外相关的大量文献中,梳理对本文有指导意义的经济理论,终将本文的研究视角定位于以服务经济的发展为主线,在中国经济发展的背景下,研究个人金融与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分析中国个人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和障碍,终提出解决方案。
第二章,个人金融概述。分析界定个人金融的概念、特点,从金融的特点和服务业的特点出发阐述了个人金融的地位、作用和发展趋势。目前为止,还没有找到对个人金融的概念从理论上给予准确定义的文献。本章从对金融的定义出发,将个人金融区别于个人理财、家庭金融等概念,将个人金融定义为“以个人身份为主体进入金融市场,参与金融活动包括货币融通和信用活动的过程”。
第三章,个人金融相关理论线索。本章在浩瀚的经济和管理学海洋中,梳理出两条主线,作为搭建本书理论基础的背景指导:,经济发展与金融发展的关系。笔者选取了如下内容:一国在经济发展的各阶段之主要特点;金融与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及关系;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服务经济逐渐成为主要趋势的规律以及服务产业发展的特点;金融作为服务产业发展的特点。从中总结和推导从服务的角度出发,个人金融与经济发展间的相互联系与作用。第二,金融创新理论。通过对创新理论的分析和思索,对大量经济、制度和金融创新理论的梳理,总结金融创新的各个方面和不同层次包括金融创新的内容、动因和机制,关注制度创新的重要地位。发展中国家由于体制、改革方式取向等多方面因素与金融制度创新选择的关系,是本部分的重点。
第四章,个人金融与中国经济发展。本章是本书的重点部分之一。在本章节的铺垫下,对中国个人金融的发展历程进行剖析,并对个人金融的发展与经济发展间的相关性做了数量验证。本章将个人金融的发展历程分为四个阶段,并从四个部分分析我国个人金融发展历程。
部分,计划经济下的个人金融。计划经济的条件下,不存在个人金融发展的物质基础,市场需求也很少。个人金融的特点是封闭、萎缩,金融产品、金融发展、金融制度不健全。
第二部分,我国经济转轨与个人金融发展。主要围绕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进程和服务经济为主线展开。阶段:1978-1992年,中国经济运行体制市场化改革的探索阶段,中国的银行从制度上还在整个经济改革中找寻自身定位,个人金融无论是业务量还是产品品种所占份额都很低。我国资本市场开始发育,个人投资意愿崭露头角,对于个人金融产品的需求出现。中国的服务行业开始复苏,出现了个体小商贩进行的一些零售商业服务活动。第Z-阶段:1992-2000年,中国市场经济体制运行市场化初步建立。国有四大专业银行明确地开始进行商业化改革,国有银行开始实行商业化运作,直接融资市场开始发育,保险也进一步开始了商业化运作。金融服务在这个阶段开始被提及,在国有银行商业化运作、直接融资市场开始发育、保险公司实行市场化运作的背景下,消费者对金融企业提出了金融服务的需求,但金融企业尚未树立明确的服务理念,
与消费者的要求不相适应。第三阶段:2001-2003年。中国经济运行体制市场化逐步深化发展,给金融的整体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个人金融服务成为人们生活中服务行业的重要内容和衡量金融企业的重要依据。但是由于金融改革的滞后,作为服务业,个人金融市场化程度低,和市场的需求仍有较大的差距。
第三部分,加入WT0与我国个人金融的现状。加入WTO外资金融机构开始逐渐进入我国市场,一方面带来了新的经营理念,对于我国个人金融发展,是一个带动和;另一方面,国内个人金融企业也因此而面临巨大压力和严峻的挑战,在这样的状况下,国内个人金融的发展在各个方面都出现了新的气象。因此,我国个人金融有了一个新的发展飞跃和态势。
第四部分,我国个人金融分阶段发展的数量验证。本章节用数量分析的方式对个人金融的阶段发展做了验证。笔者在这一部分中遇到的*困惑是有关数据处理的问题,个人金融的三个组成部分——银行、保险、证券在技术上无法加总。本章节后采取了将三个板块分开,选取有代表性的指标进行数量验证,后得出的结果基本符合实际情况。验证了我国个入金融(个人储蓄、证券投资、购买保险)发展与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更为充分地说明了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个人金融发展的作用。
第五章,我国个人金融发展实证分析。主要通过实证的方式分四步对我国经济增长与个人金融(个人储蓄、证券投资、购买保险)的关系进行验证,并建立预测模型。后,对模型主要估计结果做了经济解释:个人储蓄、投资、保险是经济增长的长期原因;个人储蓄的当期结果、个人证券投资的当期结果、个人保险的当期结果对GDP均有显著影响。这一结论较好地满足了对前面章节分析的验证。
第六章,我国个人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和障碍分析。本章是本书的核心部分。本章结合我国实际,从经济发展过程中个人金融作为服务行业的一部分的视角,对于我国个人金融发展中的问题,从制度、产品、服务、营销、品牌等多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归纳和总结,主要包括:,制度创新供给不足;第二。产品创新不够;第三,个人金融服务方面面临诸多问题;第四,营销手段单一,品牌运作处于低级阶段。
第七章,我国个人金融发展对策。本章也是全书的核心部分。主要是根据前文的分析,结合经济发展和金融创新的理论,提出对策和解决方案。包括:,制度创新。我国金融制度创新主要的解决方案为:①逐步构建完善、和谐的金融市场组织体系;②建立完善金融企业尤其是国有金融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③从信用出发,建立可操作性强的信用制度;④金融监管创新。第二,个人金融产品创新。提出了个人金融产品和业务创新的三大方向并分析提出了每项业务下的具体操作。第三,个人金融服务创新。服务创新是本书的重要关注点。对策包括:①服务方式创新;②服务渠道创新;③服务机构创新。第四,个人金融营销创新。主要对策包括:①观念改变,树立营销观念,以客户为中心;②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对客户群体进行细分实行差别化服务;③注重新营销手段的运用;④运用关系营销观念,做好客户关系管理;⑤实施内部营销管理;⑥个人金融品牌营销。
目录
作者介绍
周晓明,1963年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农学硕士、经济学博士,目前是西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研究员。从事专职经济和管理研究十余年,研究兴趣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营销与创新。已在全国公开刊物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承担过多项国家和部、省级科研项目。近年来关注金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相当朴实,一种沉静的蓝色搭配简洁的文字,让人立刻感受到这是一本严肃的学术著作,或许更偏向于理论探讨而非快餐式的信息。我本来期待的是能够深入了解中国经济发展这个宏大叙事下,普通个体如何在金融体系中扮演更积极、更具智慧的角色。比如,书中是否会从宏观政策层面出发,分析税收改革、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如何直接影响到老百姓的储蓄、投资和消费决策?又或者,作者是否会剖析中国不同区域、不同收入群体在金融认知、金融素养上的差异,并由此提出针对性的建议?我希望看到的是,在国家经济飞速发展的浪潮中,普通人的金融生活是如何被塑造,又反过来如何为经济增长注入活力的。是否会有一些案例研究,展示那些通过审慎理财、合理投资而实现财富增值,或是在风险面前懂得自我保护的普通人的故事?这些都是我最为关注的,也是我购买这本书时所抱有的核心期待。我希望它不仅仅是冰冷的经济数据和理论模型,而是能够触及到每一个中国家庭的金融现实,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指导和启示,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并驾驭自己的人生。
评分这本《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个人金融研究》给我的初步印象是,它很可能是一部极其扎实、严谨的学术研究。作者大概率会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切入,对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个体在金融活动中的行为模式进行深度分析。我猜想,书中会大量运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通过对海量数据的统计和建模,来揭示影响个人金融决策的各种因素。例如,作者可能探讨了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对中国居民的投资渠道、风险偏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又或者,深入分析了房地产市场波动,如何影响了中国家庭的资产配置和负债水平。我特别期待看到的是,作者是否会建立一个理论框架,解释在快速变化的经济环境中,个体金融行为的演变规律。也许还会涉及行为金融学的一些概念,来解释那些看似不理性的金融决策背后所隐藏的心理动因。对于那些希望深入理解中国经济转型期,个体金融行为的学者、研究人员,乃至对经济学理论有浓厚兴趣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无疑会提供极具价值的学术资源。它的学术价值可能远大于其实用性,更像是一本需要细细品读、深入钻研的参考文献,而非一本简单的理财指南。
评分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是希望能够了解在中国经济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大背景下,普通人的“钱袋子”是如何被管理和增值的。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如何进行家庭财务规划、如何识别和规避金融风险的实用建议。比如,在当前复杂的投资环境下,哪些资产配置策略更适合普通家庭?面对层出不穷的金融产品,如何才能做出明智的选择,避免落入陷阱?书中是否会解析一些具体的理财工具,如基金、股票、债券,以及它们的优缺点,并给出一些适合不同年龄段、不同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组合建议?我希望能看到一些基于现实情况的案例分析,讲述普通家庭如何通过科学的理财,实现子女教育、养老等人生目标的规划。同时,我也关注到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些新的金融业态,如P2P、数字货币等,书中是否会对这些新兴事物进行分析,并给出一些关于如何谨慎参与的建议?总而言之,我期望这本书能够成为一本贴近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的“手册”,为普通人的财富增长之路提供一份可行的指引。
评分当我拿到这本书时,它的厚度和严谨的标题让我联想到,这是一部可能侧重于理论探讨和模型构建的学术专著。我原本的期待是,它能为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个人金融行为的科学依据提供一个框架。比如,作者是否会构建一个分析模型,来解释宏观经济变量(如GDP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利率水平)如何影响普通居民的储蓄、投资和消费偏好?又或者,书中会深入研究中国居民的金融认知偏差,例如过度自信、损失规避等,以及这些偏差如何影响他们在金融决策中的表现?我希望看到的是,作者能够严谨地运用经济学原理和研究方法,来剖析这些复杂的金融现象,从而得出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这本书的价值可能更多地体现在其学术贡献上,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理论基础和研究思路,而非直接提供给普通读者具体的理财技巧。它可能更像是一本需要静下心来,仔细研读,并在理解其理论框架的基础上,才能转化为实际应用的学习材料。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篇幅,让我预感它是一部相当有分量的研究著作,很有可能聚焦于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个或多个特定的、深入的议题。我猜想,作者可能选择了某个具体的金融领域,比如中国的证券市场发展、保险业的现状与未来、或者甚至是金融科技对个人投资行为的颠覆性影响,来进行详细的剖析。我尤其感兴趣的是,作者是否会深入探讨中国金融市场监管的演变,以及这些监管政策如何影响了个人金融产品的创新和普及。另外,在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过程中,居民的收入结构和消费模式都在发生变化,这对于个人金融需求必然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书中是否会对这些变化进行细致的梳理,并分析不同群体(如农民工、年轻一代、退休老人)在金融需求上的差异性,以及相应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该如何调整?我希望看到的是,作者能够提供一些具有洞察力的观点,揭示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个人金融行为背后更深层次的逻辑和趋势,从而为理解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方向提供新的视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