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P2P向死而生
定价:45.00元
作者:陈文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11-01
ISBN:978711155264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全面反思P2P的兴起、疯狂、回归理性历程
系统展望新监管体系下P2P的转型求生之路
内容提要
2015年年末的e租宝事件成为“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行业的里程碑。在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启动、监管办法落地之际,P2P这一小额信贷和互联网结合的时代宠儿的未来如何?是昙花一现走向毁灭?还是痛定思痛,在创新与变革中迎来涅槃重生?
本书作者作为P2P行业的长期观察者,兼具自律监管、理论研究以及实际操作经验,梳理了P2P外发展历程,还原了P2P从兴起到疯狂再到冷静的全景,认为P2P创新更多应被界定为投资银行模式的衍生。此外,作者从产融结合的角度,探索了P2P的创新方向。
目录
作者介绍
陈文,百舸金融论坛发起人,北京大学新金融和创业投资研究中心研究员,金融信息化研究所特邀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博士后流动站与中国华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联合培养博士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金融学博士。著有本P2P理论研究专著——《网络借贷与中小企业融资》以及本探讨P2P机构投资人的专著——《P2P:中国式高收益*投资指南》,在《经济研究》《金融学季刊》《投资研究》《新金融》等期刊发表小额信贷与P2P领域文章近40篇。曾参与筹建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目前就职于某国有金融控股集团,从事互联网金融相关业务规划和产品设计工作。作者个人公共微信号:“大蚊子”(mybigwen)。
文摘
序言
拿到这本书,我脑海里涌现的是一种对未来社会形态的想象。P2P,这个词汇本身就蕴含着一种平等、互助、去魅的社群精神。它打破了传统的“我”与“你”之间的隔阂,构建了一种“我们”共同参与、共同受益的模式。而“向死而生”,则给我一种强烈的宿命感。仿佛P2P的每一次进步,都是在与过去的某种模式进行告别,都是在一次次危机中找到新的生存空间。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将这种宏大的哲学思考,与具体的技术实践相结合的?书中会否探讨P2P在构建新型社会关系、重塑经济结构方面的潜力?比如,去中心化的金融系统如何改变我们对财富的认知?分布式能源网络如何实现真正的能源民主?甚至,去中心化的内容平台如何打破信息垄断,让每一个个体都能发出自己的声音?我预感,这本书将会是一次对现有社会运行规则的深刻反思,它不仅仅局限于技术层面,更会触及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性问题。它可能是一剂“良药”,指出我们前进的道路,也可能是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自身发展中的不足。我期待书中能够描绘出P2P技术在构建更公平、更透明、更具韧性的未来社会中的角色,它或许会颠覆我们对“权力”和“价值”的传统理解。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让我感觉像是在聆听一段关于生命顽强的颂歌。P2P,这个代表着连接、共享、协作的理念,在数字时代已经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然而,它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正如“向死而生”所暗示的那样,它需要不断克服来自技术、法律、伦理等各方面的挑战。我很好奇,这本书会以何种视角来解读“P2P”与“向死而生”之间的联系?它是否会深入探讨P2P技术在面对监管压力、安全风险、以及用户接受度等“死亡”的威胁时,如何通过创新和演进,实现自身的“重生”?我猜想,书中或许会描绘P2P技术在经历多次技术迭代、模式转型,甚至重大危机后的复苏过程。它可能不仅仅是技术理论的阐述,而是通过生动的故事,讲述P2P生态系统中那些鲜为人知的挣扎与突破。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P2P技术所蕴含的强大生命力,以及它在重塑我们信息交流、价值传递、乃至社会治理方式上的巨大潜力。它可能是一部关于技术“进化论”的教科书,也可能是一份关于未来互联网发展趋势的预言。
评分“P2P向死而生”,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戏剧张力,它不像那些陈述性的书名,而是直接抛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命题。P2P,在我看来,代表着一种去中心化的力量,一种打破垄断、追求平等的理想。而“向死而生”,则描绘了这种力量在成长过程中所必须经历的残酷考验,以及它在逆境中爆发出的惊人生命力。我猜测,这本书可能不会回避P2P技术发展中存在的灰色地带和潜在风险,比如它可能深入剖析P2P在网络安全、隐私保护、以及合规性方面所面临的挑战。然而,它同时也会强调P2P技术在克服这些困难后所展现出的强大适应性和创新能力,以及它在重塑数字经济、构建新型协作模式方面所扮演的关键角色。我期待书中能够呈现出P2P技术如何通过不断的自我纠错和优化,最终实现其“重生”的历程。它可能不仅仅是对P2P技术的技术解读,更是对一种发展理念、一种生存哲学、一种社会变革的深刻探讨。这本书,或许会是一面棱镜,折射出数字时代下,技术与社会、理想与现实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最终指引我们走向一个更加开放、自由、互联互通的未来。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足够引人入胜,“P2P向死而生”,它像一把双刃剑,既包含了对未来技术发展某种程度的忧虑,又暗含着一种涅槃重生的希望。从这个名字,我第一时间联想到了无数新兴科技在发展初期所经历的挣扎与阵痛。P2P,作为一种去中心化的网络技术,其诞生本身就带着颠覆的基因,挑战着传统的中心化模式。然而,这种颠覆并非一帆风顺,伴随而来的是监管的压力、安全性的挑战、以及用户信任度的建立。书名中的“向死而生”,恰如其分地描绘了这种技术在面对重重困境时,所展现出的顽强生命力。它不是在歌颂一种完美的解决方案,而是在探讨一种可能,一种在绝境中寻求突破的道路。我猜想,书中或许会深入剖析P2P技术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实践,比如金融领域的区块链,内容分享的分布式存储,亦或是社区自治的去中心化组织。每一个案例背后,都可能是一场惊心动魄的博弈,是技术革新者与既有秩序的较量。我期待书中能呈现出那些不为人知的幕后故事,那些为了让P2P技术“活下去”而付出的努力与智慧。它可能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但一定是一本能够激发思考、拓宽视野的佳作。
评分“P2P向死而生”,这个书名让我联想到一种逆流而上的勇气,一种在质疑与否定中坚持信念的决心。P2P技术,从诞生之初就伴随着争议,无论是对版权的侵犯,还是对网络安全的担忧,都曾将其推向风口浪尖。然而,正是这些挑战,反而激发了技术的不断进化,促使其在“死亡”的边缘寻找生存之道。我推测,书中可能会详细讲述P2P技术在发展过程中所遭遇的种种困境,以及应对这些困境的创新性解决方案。或许会剖析P2P在不同领域,如加密货币、去中心化存储、分布式计算等方面的应用,并深入探讨其背后的技术原理和商业模式。同时,“向死而生”的叙述方式,也暗示了作者对P2P技术前景的审慎乐观。它可能不是一味地歌颂P2P的优越性,而是更注重其在现实中的落地和发展。书中或许会通过真实的案例,展示P2P如何在夹缝中求生存,如何在一次次的打击中变得更加强大。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展现出P2P技术不为人知的另一面,它不只是一个冰冷的技术名词,更是一种充满活力的生态系统,一种不断自我革新的生命体。它可能是一部关于技术斗争史的史诗,也可能是一份关于未来数字世界的蓝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