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货币政策的预期管理研究——基于中央银行沟通的视角
定价:48.00元
作者:李云峰
出版社:经济管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9-01
ISBN:978750964431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无
内容提要
李云峰*的《中国货币政策的预期管理研究--基于中央银行沟通的视角》旨在探讨一种新型的货币政策工具——中央银行沟通在我国货币政策预期管理中的效应,以此促进我国中央银行沟通在货币政策预期管理中的效果。具体内容体现在:理论方面,利用感知运转模型研究发现,中央银行沟通行为能够加速经济主体的学习过程,减少经济主体的预测误差与行为偏差,稳定预期。实证方面,分析了中央银行沟通在管理金融市场预期及通货膨胀预期中的效果,发现中央银行沟通信息能够影响利率并且有助于利率预测、引导汇率朝着中央银行合意的方向变化与熨平汇率波动、使股票价格与通货膨胀率向货币当局合意的方向变化,并探讨了中央银行沟通预期管理的微观基础。
在此基础上,具体分析我国沟通策略现状和制度环境,结合国外成功的中央银行沟通实践,提出了适合我国的中央银行沟通策略。
目录
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基本概念的界定 三、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与不足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货币政策预期管理的思想演变及发展脉络 二、国外文献研究现状 三、文献研究现状 四、外文献研究现状简评第三章 中央银行沟通与货币政策的预期稳定 一、引言 二、中央银行沟通与预期稳定 三、中央银行沟通在货币政策中的价值 四、本章小结第四章 中央银行沟通与通货膨胀预期管理 一、引言 二、理论模型 三、数据描述与分析 四、实证分析 五、中央银行沟通:清晰还是模棱两可? 六、本章小结第五章 中央银行沟通与金融市场预期管理 一、中央银行沟通在预期管理中的重要性:一个简单框架 二、中央银行沟通与利率预期管理 三、中央银行沟通与汇率预期管理 四、中央银行沟通与股票市场预期管理 五、本章小结第六章 中央银行沟通在预期管理中的微观基础 一、引言 二、基于微观视角的中央银行沟通模型 三、中央银行沟通信息对个人投资者投资行为的影响 四、中央银行沟通信息对机构投资者投资行为的影响 五、本章小结第七章 国外中央银行沟通在预期管理中的策略与效果 一、国外中央银行沟通策略 二、国外中央银行沟通在预期管理中的效果 三、本章小结第八章 我国中央银行沟通在预期管理中的策略 一、我国中央银行沟通现状及问题 二、我国中央银行沟通策略调查问卷的结果及分析 三、我国中央银行沟通在预期管理中的效果 四、我国中央银行沟通在预期管理中的策略构建 五、本章小结附录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无
文摘
无
序言
无
我对这本书的期待,很大程度上源于我对于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和行为金融学理论的浓厚兴趣。在信息并不完全透明的市场中,理性经济人的假设常常显得过于理想化。现实中,投资者的决策往往受到情绪、羊群效应以及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所左右。而中央银行作为宏观经济的“掌舵人”,其信息发布和政策信号的传递,就成为了影响市场行为的关键变量。这本书以“预期管理”为核心,并将其与“中央银行沟通”这一具体行为紧密联系,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切实的、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研究方向。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比如在某个重大的政策调整前后,央行是如何通过新闻发布会、官员讲话、官方报告等多种渠道来“铺垫”和“解释”其政策意图的,以及这些沟通方式最终是如何体现在市场利率、汇率、股市表现等方面的。我尤其想了解,在我国这样一个大型经济体中,中央银行的沟通策略是否会考虑到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市场主体的差异化反应,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沟通方式?这种“精细化”的预期管理,在我看来是现代货币政策艺术化的重要体现,值得深入探究。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触及了我一直以来对金融市场动态运作的一个深刻体悟:很多时候,市场的走向并非由实际的政策工具本身决定,而是由市场参与者对这些工具和政策意图的“解读”所驱动。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央银行的沟通,已经成为一种与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同等重要的“政策工具”。我非常好奇,这本书将如何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构建起“中央银行沟通”与“货币政策预期管理”之间的桥梁。是否会借鉴行为经济学中的一些理论,例如锚定效应、损失厌恶等,来解释为何某些沟通方式更能有效地影响市场参与者的预期?书中对“沟通”的定义是否会涵盖更广泛的层面,例如对经济数据解读的方式,对未来经济走势的定性判断,甚至是对一些非常规政策工具使用意愿的暗示?我希望本书能提供一套比较清晰的框架,来理解央行在进行预期管理时,需要考虑哪些关键要素,如何设计沟通信息,以及如何评估沟通效果。这本书的价值,或许就在于能帮助我们更深层次地理解,为何有时央行的“言论”比“行动”更能牵动市场神经。
评分作为一个对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有着长期关注的读者,我发现“预期管理”这个概念在近些年来变得越来越重要。尤其是在中国这样经济体量大、市场结构复杂的国家,单纯依靠数量型或价格型工具来调控经济,往往会受到滞后性和传导效率的影响。而中央银行的沟通,则是一种能够即时、广泛地影响市场参与者行为的有力手段。这本书以“中央银行沟通”为视角,深入研究中国货币政策的预期管理,这正是切中了时代的需求。我特别希望书中能够深入分析,在中国特殊的经济和金融环境中,中央银行的沟通有哪些独特的挑战和机遇。例如,如何平衡国内政策目标与国际金融市场的联动影响?在信息传播渠道日益多元化的今天,如何确保政策信息能够准确、有效地传达给所有市场参与者,避免信息茧房效应或误读?书中是否会探讨一些具体的沟通策略,比如如何运用前瞻性指引来稳定市场信心,如何在不引起恐慌的前提下,逐步引导市场对未来政策方向的预期?这些都是非常有价值的实践性问题,我期待本书能提供一些深刻的见解。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相当吸引人,尤其是“预期管理”和“中央银行沟通”这两个关键词,立刻勾起了我对现代货币政策运作的好奇心。一直以来,我都觉得货币政策的实际效果,远不止是简单地调整利率或公开市场操作那么简单,其背后蕴含着复杂的心理和信息博弈。中央银行的每一次表态,每一次发布会,甚至是一条看似随意的推文,都可能在市场参与者心中激起层层涟漪,影响他们的投资决策、消费意愿,乃至对未来经济走势的判断。这本书的视角,似乎正是切中了这一核心,试图从信息传播和心理影响的角度,来解读中国货币政策为何能够有效地引导经济走向,或者说,在面临不确定性时,如何通过有效的沟通来稳定预期。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剖析不同沟通方式(例如,鹰派言论与鸽派言论的区分,前瞻性指引的细节处理)对市场预期的具体影响机制,以及在不同经济环境下,中央银行应该如何调整其沟通策略,以达到最佳的政策效果。例如,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时,强有力的、清晰的宽松信号能否有效提振信心?在通胀压力显现时,如何谨慎地传递紧缩意图,避免引发市场过度恐慌?这些都是我非常感兴趣的问题。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如同一扇窗户,让我得以窥探中国货币政策背后那层更加精妙的运作机制——预期管理。我一直觉得,现代经济的运行,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对未来的预期之上。央行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声明,都在无形中塑造着企业投资决策、居民消费行为,甚至是金融机构的风险偏好。本书将焦点放在“中央银行沟通”这一具体行为上,来解析其在预期管理中的作用,这无疑抓住了问题的关键。我非常好奇,书中会如何定义和分类央行的沟通方式?是仅限于正式的政策声明和新闻发布会,还是也会包含一些非正式的言论、专家访谈,甚至是政策文件中的一些表述方式?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实证分析,用数据和案例来证明,不同的沟通方式,比如透明度的高低、信息发布的时机、措辞的严谨程度,究竟会对市场预期产生怎样量化或质化的影响。更进一步,我期待本书能揭示,在面对各种经济冲击和不确定性时,中央银行如何通过精巧的沟通艺术,将潜在的风险转化为可控的预期,从而维护宏观经济的稳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