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解体亲历记

苏联解体亲历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小杰克·F. 马特洛克
图书标签: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第01章 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
第02章 帝国
第03章 火炬的传递
第04章 扩大改革空间:减轻外部压力
第05章 致命的分歧
第06章 “人类的共同利益”
第07章 边远地区的骚乱
第08章 华盛顿摸索前进
第09章 算数的一票
第10章 波罗的海沿岸三国率先行动
第11章 关键的一年
第12章 骚动不安的冬季
第13章 非民选总统
第14章 俄罗斯做出抉择
第15章 窃取资产的灾难
第16章 戈尔巴乔夫向右转
第17章 预演
第18章 戈尔巴乔夫寻求妥协
第19章 盲人的讹诈
第20章 失败的政变
第21章 致命的打击
第22章 帝国的解体
第23章 对某些答案的思考
第24章 尾声
· · · · · · (收起)

具体描述

关于苏联的崩溃,除了苏共政治局委员,或许没有人能够给出比马特洛克更为权威的叙述。——《科克斯评论》

·

★一部记录与剖析世纪剧变的重磅启示录:一个超级大国如何因内忧外患步入末路?

★美国大使亲历冷战结束与苏联崩溃,70万字还原大国解体的漫长历程

★外交官+学者的双重身份,局内人经历+学术研究的内外视角,回忆录+历史研究的非凡结合

★从莫斯科到华盛顿,从维尔纽斯到阿拉木图,描摹帝国黄昏的全景图像

★一众历史人物的鲜活记录,近距离刻画当局者的步步为营与举步维艰

★知名学者理查德·派普斯 | 赫伯特·埃利森,主流媒体《华盛顿邮报》《外交事务》《科克斯评论》一致盛赞

★重温苏联70年历史,理解30年后的世界

·

这本书首次全面讲述了从1987到1991年的惊人事件,并且仍然是同类书中最好的一本。——《华盛顿邮报》

对于任何以开放心态面对这一问题的人而言,《苏联解体亲历记》都是一本必读书。马特洛克与书中的主要人物都有着紧密联系,并以他的洞见、优雅与平和细致记录了这一过程。——马歇尔·舒尔曼,哥伦比亚大学教授

·

1991年12月25日,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上方悄然降下,俄罗斯三色旗取而代之。在枪炮静默之下,苏联从地图上消失了。

作为苏联最后几年的见证者和参与者,马特洛克站在第一现场带领我们回溯那动荡多变的年代。地方不再与莫斯科亦步亦趋,民众开始反对原有的一切,各方力量也在或明或暗地相互撕扯;戈尔巴乔夫进退失据,叶利钦有仇必报,政变者各怀鬼胎……透过亲历者的叙述,切尔诺贝利、东欧剧变、八月政变、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都不再是教科书上定义模糊的名词或符号,而成为生动的事件和活生生的人物。

从中央到地方、从高层到平民、从国内到国外,马特洛克从蛛丝马迹中发现大国欲坠的势头,铺展开一张角力的大网,并以清晰准确的语言描绘了苏联的最后岁月。最终,这个帝国被自己一手打造的力量尽数吞噬。它几度挣扎着浮出水面,求得那赖以生存的一丝氧气,但最终仍被脚上的镣铐拖入深渊。

·

作为一名卓越的苏联专家,马特洛克以大使身份所接触到那些人和事,为其研究带来了一种罕见的权威。他在书中展现了苏联关键人物的回忆录中也没有的洞见。——《外交事务》

没有人比马特洛克更有资格讲述从苏联到俄罗斯的转变。他在俄国历史、语言、文化、文学和政治方面的背景,让他成为这一问题的杰出权威。他的分析对于我们对苏政策的形成不可或缺,而且往往极为成功。对于书中写到的众多人物,马特洛克都十分了解,他们的性格、偏见、力量和缺点在他笔下都极为生动。——马克斯·坎珀尔曼,国务院顾问,苏联问题专家

这本书精辟分析了苏联制度的成就和问题,同时生动叙述了导致苏联解体的人与事……马特洛克是在莫斯科、国务院和国家安全委员会任职多年的权威人士,他对本世纪最重大事件的近距离观察是其严谨治学和非凡外交生涯的独特产物。——赫伯特·埃利森,华盛顿大学教授

没有其他美国人能够如此亲近细致地观察苏联的崩溃。多亏了马特洛克的精彩工作和判断,他的书贡献了这一历史事件的独特记录。——理查德·派普斯,哈佛大学教授

用户评价

评分

##身份和立场的局限,只能书写到此种地步。

评分

##流水账,重点关注苏联的民族问题

评分

##识得庐山真面目,恰因身在此山中。作者前后以美国驻苏联大使、苏联政治精英们的好朋友、学者身份在苏联工作游历十余年,精通俄语、略通多门其他语言,足迹遍布十五个加盟共和国;以上因素叠加,是写作此书的不二人选,作者也确实写出了一部精彩的作品,从局内人的角度、伴随着历史进程描绘了苏联从强大到灰飞烟灭的全过程,并给出了令人信服的分析。当然,今天无论是大俄罗斯民族主义者,还是遥远东方的精神苏联人,都很难切身体会到当年各族人民纷纷奋不顾身逃脱这个“各民族的牢笼”的心境。

评分

##真的是亲历记,事无巨细的记录了发生了什么,很少追问为什么发生。也许历史就是这样一个千头万绪的毛线团,硬要扯出纠缠的源头不太可能。

评分

##苏联没有死亡,他只是缩小到和俄罗斯一样大。还有,那如果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成功了呢?平行世界中的成功的戈尔巴乔夫的苏联会变成什么样呢?

评分

##读完了上半本,大概率是不准备再读了。对于了解苏联殖民历史,和俄罗斯与邻国冲突历史可能有用吧,但在讲美苏政治策略的时候,这个叙述口吻也太美帝中心主义了,印象最深的是作者说自己多么用心良苦促成美苏谈判,结果美国逮捕了苏联间谍,然后苏联不能逮捕美国间谍,就逮捕了一个美国记者,还对苏联间谍的家人严刑拷打,大意是苏联这么做太卑鄙了= =我???你和人家谈判谈的好好的先抓苏联人干啥???咋能一点不提自己的反思,不提对个体造成的不幸?满嘴都是对意识形态的自豪和正义感?

评分

##这套书虽然讲得是苏联的事,但对我们殷鉴不远。作为美国驻苏联大使,作者回忆苏联解体的全过程,提供了许多原始资料,对于理解当今国际形势也很有帮助。但是,作者过于把西方置身事外了,他们没有那样正义和无辜。而且,无论他怎么解释,都说明不了,为什么苏联的解体没有让这些国家找到主权尊严和人民幸福。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和戊戌变法很类似,都处于帝国苟延残喘的时候,保守势力依然强大,最终都失败丧国。苏联的解体当然根本上是制度的原因,僵化的体制最终吞噬了自己。意识形态的自我放弃,导致方向的缺失。当然,也有偶然性,那就是戈尔巴乔夫,他慕虚名而弃实利,沾沾自喜于西方的承认和肯定,可是他埋葬了一个帝国和帝国的人民。他用他的国家和人民,换到了类似清室逊位的皇室有待政策,岂不知,他只是西方精心制作的标本而已。

评分

##识得庐山真面目,恰因身在此山中。作者前后以美国驻苏联大使、苏联政治精英们的好朋友、学者身份在苏联工作游历十余年,精通俄语、略通多门其他语言,足迹遍布十五个加盟共和国;以上因素叠加,是写作此书的不二人选,作者也确实写出了一部精彩的作品,从局内人的角度、伴随着历史进程描绘了苏联从强大到灰飞烟灭的全过程,并给出了令人信服的分析。当然,今天无论是大俄罗斯民族主义者,还是遥远东方的精神苏联人,都很难切身体会到当年各族人民纷纷奋不顾身逃脱这个“各民族的牢笼”的心境。

评分

##只读不评。难得,能读到这样一个角度写的这段历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