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一个石破天惊的反常识观点——不恰当的激励手段不仅不会促进效率的提升,而且会造成出乎意料甚至事与愿违的结果。既然“无情”的生存竞争必然导致生命个体的“自利”特征,又如何能产生约束个体自利诉求,甚至牺牲自身利益而考虑其他个体利益的行为?
什么样的激励手段是不恰当的?为什么不恰当的激励手段会导致事与愿违的结果?
小到个人(如父母、老师)和企业、大到一个国家,采取什么样的激励措施才能有效地理解对方的需求,从而达到自己的想要的结果?
本书举出了数十个洞察人心的经济学实验,揭示了不为人知的人性真相。
同时,鲍尔斯教授也评析了诸多经济学、哲学史上的大儒如休谟、曼德维尔、马基雅维利等的观点,还引述了大量的经济学、哲学、心理学经典著作,不仅分析了如上问题的缘由,还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恰当方法。
人性本善,合理的手段能使人性的光辉更加闪耀。
本书英文版由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
##架构组织如果能再简单一些,会更好。
评分##与个人常规认知有较大偏差,看的吃力; 今天也刚好看到了奇葩说政府规定要给做好事的人发红包的辩题,正方三辩就一直以人性的弱点为主题展开论述,最后大致说要借助一点媒介适当规避或弱化人性的弱点进而展现人性的光辉。红包其实是一个内在的精神激励,用的好就能到达预料中的效果。如马东说的,这里给好人的是红包而不是薪酬,人们靠薪酬生存但不会靠红包过活,有了给好人发红包的规定不必然产生人们做好事出于善良的动机不再、社会过于逐利、做好事变成做生意、好人变成生意人等重大的负面影响,做了个好事,给个红包,也只有一个红包,可多可少,是一点认同与赞可,从这个角度看,这似乎是一个不错的激励措施
评分翻译不行
评分##这本书讨论了经济政策和立法的困局,人不纯粹是“理性”的利己主义的经济人,而是有“直觉”的利他主义和道德感的社会人,有着强烈的内在动机和社会偏好,只有当政策和法律与内在动机和社会偏好产生协同效应的时候,才能产生挤入效应,否则就会产生事与愿违的挤出效应,不仅起不到预期的刺激效果,反而让事情走向不利方向。 这本书中引用了大量数据和论述来论政策对人的经济行为的影响,非常细致不过显得有点啰嗦。
评分##作者对“竞争-合作”的理解一般。这说明哲学还有一点点用处,比如,想习以为常的事物,然后问两个问题:1)X为什么习以为常;2)X真的习以为常吗?# 话说这是不是好为人师...
评分##作者对“竞争-合作”的理解一般。这说明哲学还有一点点用处,比如,想习以为常的事物,然后问两个问题:1)X为什么习以为常;2)X真的习以为常吗?# 话说这是不是好为人师...
评分##现代经济学把人看作极度利己主义来制定政策和激励措施是不合理的。和中国古代以道德为约束制定政策异曲同工。可谓一阴一阳。 每个人都有利己心也有道德心,政策应该在这之间寻找平衡点。
评分##五分给原著,翻译倒扣两分,真服了
评分##利己和利他共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