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是电影大国(年产量高、观影人数多),近几年,印度电影在我国又掀起一轮一轮的高潮,前几年曾在我国出版《你不属于:印度电影的过去与未来》的阿希什·拉贾德雅克萨的这本新作《印度电影简史》主要以时间顺序,以通俗朴素、详略得当、深入浅出的文笔概述了印度电影自诞生之日至宝莱坞风靡全球的过程,阿希什摘取了印度电影史上每个阶段的重要事件,介绍了众多杰出的电影人和优秀的电影作品,同时辅以社会上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热点事件,夹述夹议地将社会的方方面面与电影紧密结合,向我们展现了一幅精彩而又波折的印度电影史的画卷,相信也会对我国的电影事业发展有些许借鉴意义。
##不一般的电影史写作
评分##翻译非常死板,读的也略感吃力。宣传语说是“从流浪者到摔跤吧爸爸”但这其实只能概括杜庆春老师写的前言。书中内容则和这两部国人最熟悉的印度电影,毫无关系。我们对印度电影的认知是割裂的,这也让一般影迷很难从这类维基百科写法的简史里获得啥有用的信息。还是更希望能看到一本从作者论出发的印度电影专著。
评分##翻译非常死板,读的也略感吃力。宣传语说是“从流浪者到摔跤吧爸爸”但这其实只能概括杜庆春老师写的前言。书中内容则和这两部国人最熟悉的印度电影,毫无关系。我们对印度电影的认知是割裂的,这也让一般影迷很难从这类维基百科写法的简史里获得啥有用的信息。还是更希望能看到一本从作者论出发的印度电影专著。
评分##不一般的电影史写作
评分##如文案所言,印度电影史的发展脉络基本与世界影史同步,初期就糅合了不同的表演空间(歌、舞、马戏、戏剧、神话等),也即所谓“本土”概念——这一观点贯穿全书,提炼得相当精准;更多从政治、经济、文化视角出发,俯瞰印度影业全景。本地历史传说/神话运用于电影兴起文化民族主义风潮,无论战前战后左翼右翼,均于此做足文章,也是印度电影在不同时代焕发生命的立足点。最让我感兴趣的是,殖民时期起电影业就懂得如何吸引“低端”投资——底层商人基于社群文化和经济需求,在地方金融资本与本土文化间建立联系(后逐渐演变升级为“影子金融家”),于是资方、业内和观众共同构建民族身份认同,即使分治后方言多达几十种,即使海量电影缺毁严重,通过大众记忆/不断翻拍来保存,但其政治属性却无限复活,并始终拒绝被殖民化与政府介入。
评分##挺有趣的一本小册子
评分##挺有趣的一本小册子
评分##这不是一本通常意义上罗列时间的电影史,而是偏向文化研究的写作方式。于是,如果想要从中勾画出印度电影艺术发展史似乎是徒劳的,作者的用意在于对印度电影本质的追问,这个答案指向的不会是电影本身,而是历史和政治。作者暗含着把印度电影视为去殖民的本土化产物,这也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印度电影几乎全是本土语言而非英语的问题。不过,印度电影的歌舞,始终是个谜……
评分##从序开始就非常精彩,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对印度电影的看法,这种专业知识内的通识了解是非常必要的。印度的电影工业,既复杂又简单。宝莱坞只是印度电影甚至孟买电影的组成部分,却在国界之外变成了印度电影的代名词;它是多种娱乐工业和形式的结合,这种多样性,混合型和包容性,在世界范围内无出其右;它也是深度地被国家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所促成滋养的产物。惊讶的是在印度电影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早期的殖民属性和复杂多样的宗教语种,国家政策没起多大作用,民间资本靠自己的运作与当地民众共同构建了特定空间信仰语种下的特定文化语境,并将之投射到了电影的创作上,使之充分反映当地的文化生态。书中同时也在引导我们思考,中国电影如何从这种模式中借鉴,两国间的电影是否还能有更进一步的交流(比如如何扩大批片式引进的影响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