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于是之这一生

我和于是之这一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曼宜
图书标签: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自 序 /001
第一印象:灰布制服中的紫红毛衣 /001
找到了“家” /008
李伯钊指导于是之排演歌剧《硫磺厂》 /014
难忘1949年党的生日 /021
亲历开国大典 /027
初次下厂、下矿演出 /031
值得回忆的苏联话剧《莫斯科性格》 /039
从恋爱到结婚 /050
我们的家 /067
1951年在舞台上第一次出现毛主席形象 /087
于是之早年的学习生涯 /102
关于《幼学纪事》 /111
关于《祭母亲》 /118
公园偶遇钱学森、蒋英夫妇 /124
《茶馆》复排风波 /128
从《像他那样生活》到《丹心谱》 /145
“第一副院长”八年 /171
于是之和他的舅舅们 /186
莫斯科之行 /204
与病魔抗争 /217
附录一
为了纪念与感动 王丹 /246
回忆父亲 于永 /253
我印象中的爷爷 于昊明 /257
附录二
筹拍《赤壁大战》的演员日记 /261
于是之年表 /281
· · · · · · (收起)

具体描述

于是之凭借表演天赋和超出常人的努力,从社会底层中奋斗出来,并保持了终生的学习和谦逊。他一生视表演艺术为生命,创造了多个经典的艺术形象,受到了观众的喜爱。

94岁的夫人李曼宜记录下了风波迭起、世事沧桑中的相依相傍。本书起笔自1949年的相识相知相爱,有爱情和家庭生活的甜蜜忧伤,更有于是之此后60余年里在话剧表演事业和个人命运上的艰难跋涉,道出了风光无限的演员生活背后那不为人知的酸甜苦辣。

这本回忆录质朴平实,细腻动人,从中可看到这对伉俪贯穿一生的深爱和信任。不论是研究于是之本人,还是中国当代话剧,这本书都有着重要参考价值。

用户评价

评分

##那些大面上的东西没意思,我喜欢笔者在不经意的表述之间让我了解到的一些很平常的之前又不知道的信息,比如《洋麻将》最初定的是朱旭,以及其他一些。生活中的一些夫妻之间的扶持之事还是令人感慨。

评分

##这是于是之夫人李曼宜老师首度撰写的回忆录,94岁的老人回顾了夫妻结伴60余年里的风雨同舟相扶相携。既有演员生活的风光无限,更有风波迭起背后不为人知的酸甜苦辣。曼宜老师用语严谨客观,不夸大,不妄言,有一说一,力图呈现最本真的演员于是之。很多章节诸如《与病魔抗争》催人泪下。诚挚推荐。

评分

##觉得老一辈真的是认真对待生活,对自己热爱的事情全情投入,十分钦佩,看到晚年泪目了,一个人的一生。

评分

##因为北京人艺而知道于是之先生,只是草草读了关于于是之晚年生病的那一章节。 本书是于是之爱人口述并整理的,情真意切,有机会会读完的。

评分

##那些大面上的东西没意思,我喜欢笔者在不经意的表述之间让我了解到的一些很平常的之前又不知道的信息,比如《洋麻将》最初定的是朱旭,以及其他一些。生活中的一些夫妻之间的扶持之事还是令人感慨。

评分

##语言质朴平淡。于是之老师善良,勤学,让他成为一名艺术家。

评分

##本来什么感觉,后面竟然感动了。于老那代人,“自我”这俩字或许还没那么重要。那代人对组织对社会的忠诚,远超现代人。这些今天看有些过时的价值观,其实没有对错。人这一生,为自己负责任就好。我们应该予以那代人充分的尊重。本书的后半部分,写到于老和李老入院,写得很细。这种对病痛的感同身受,不是至亲至爱是体会不到写不出来的。还有,演员日记,让很多演员自惭形秽,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最后还有一句,书的最后还有一份于是之年谱,很实用。)

评分

##还好……感觉还是大量的话没说出来,憋回去了

评分

##那些大面上的东西没意思,我喜欢笔者在不经意的表述之间让我了解到的一些很平常的之前又不知道的信息,比如《洋麻将》最初定的是朱旭,以及其他一些。生活中的一些夫妻之间的扶持之事还是令人感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