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克尔·弗雷德以此书修改了我们对18世纪下半叶法国绘画与批评的理解。他在细读1753-1781年间的画作与评论的基础上提出:那个时代的绘画有意识地描绘专注于行动的人物,建立画外观众不存在的虚构,由此克服“剧场性”,从而取得令人信服的画面效果。弗雷德以自己的博学,出入当时的艺术批评、哲学和文学,为我们透视洛可可艺术及反洛可可潮流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并重新发现了狄德罗绘画批评的独特价值,也把艺术自主性问题大大推进到18世纪60年代。此书获得美国18世纪研究学会所颁发的路易斯·戈特沙尔克奖,在艺术史学界乃至文学批评、文化史和美学等领域内都具有重要影响,已经成为研究现代艺术起源的不可绕过的名著。
##颇有启发。
评分##弗雷德将狄德罗的绘画艺术观念区分为戏剧式观念(再现完全专注于其行动和激情的人物,来建立观众不存在的虚构)和田园式观念(观者身体在绘画内部在场,观者进入绘画,从而也在画前缺席),二者的共同目标都是对绘画与观众的关系进行去剧场化,其悖论性在于:只有建立观者缺席或不存在的虚构,才能确保他实际上置身画前并且沉迷其中。所谓专注性(反剧场性)就是通过将人物置于高强度的专注性中,来刻意忘却观众的存在,以克服剧场性(对被看的意识)。弗雷德的绘画-观者关系还可以进一步延伸为对象-主体的关系,它强调了“对观看行为进行去剧场化”这一要求,从而造就一种新型对象和新型主体(他确信自己缺席于所再现的场景)。
评分##为艺术与物性在现代主义之前开疆扩土!
评分##弗雷德明知自己的批评事业已被历史车轮无情碾过(他本人称之为“雪崩”),不得已退回艺术史研究领域,却还不遗余力地苦苦寻觅着自己在久远往昔中的知音(在本书中即狄德罗),不知是该敬佩其持之以恒的毅力,还是该同情其自我慰藉的境遇……
评分##阅读本书最好的顺序是先看一遍上博的美术的诞生,读后再看一遍。
评分##弗雷德明知自己的批评事业已被历史车轮无情碾过(他本人称之为“雪崩”),不得已退回艺术史研究领域,却还不遗余力地苦苦寻觅着自己在久远往昔中的知音(在本书中即狄德罗),不知是该敬佩其持之以恒的毅力,还是该同情其自我慰藉的境遇……
评分##他认为一旦艺术家意识到观众的存在,他的专注就会打折,剧场性就会产生。绘画或者是一个舞台场面的人物要不去关注观众,要当观众不存在。这在实践中意味着被再现的人物显得完全沉浸在或者正如我常说的那样,专注于他们的行动、情感和心智状态当中。如此专注的人物会被感到,除了他们自己所专注的事物以外,忘怀一切,包括站在画外的观众。假如艺术家在这个事情当中失败,假如画中的一个或者更多的人物,像是仅仅想要引起人们的震惊,或者以一种有意引起观众注意的态度加以表演,那么其结果是可怕的。不仅人物本身看起来显得做作,而且作为一个整体的画作,从这样的一个角度看也会被认为是一种失败。
评分总体来说本书的主题对我来说是相当陌生的领域(此前只短暂的接触过狄德罗的批评文本),但读来仍感叹于弗雷德从艺术写作和绘画中“压榨”信息的强大能力,以及美术史家读图并将其转化为文字的扎实功底(夏尔丹和格里兹的对比细腻至极!)… 狄德罗的整体艺术理论与18世纪古典戏剧理想的复兴、重构息息相关,从绘画的角度来看,“专注性”和“剧场性”事实上都指向画面内在且根本的统一性,这种统一要求画面自足、无刻意感,更为重要的是——正如狄德罗不断强调的那样——忽略观者的存在。然而,“有意的忽略”其实已是一个悖论,它意味着观众已经成为18世纪中期以来的批评家和画家不得不认真考虑的因素。另,弗雷德有意绕开的艺术社会学或许能为观众的浮现与被悬置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如这一时期公共沙龙的兴起等),不过这大概能再写一本书。
评分##阅读本书最好的顺序是先看一遍上博的美术的诞生,读后再看一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