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稿为1990年吉林教育出版社的重印修订本,从行政、军事、经济、刑法等诸方面系统地介绍了北魏前期社会及政治制度的特点,对其政治制度全面地加以描述与总结。
##北魏蕴含着诸多后续“北族”王朝的草蛇灰线。那拓跋的鲜卑刺史不就是达鲁花赤的beta版本吗?
评分##作为一本小册子,语言平实易读,图表清晰不冗,没玩概念花活,勾勒了迁洛之前的北魏轮廓。 本书应该是89年,似乎那个时代还更重视社会性质与人口控制,在本篇表现为作者花了很多篇幅写分部镇戍新民屯田役户,而把爵品放的靠后,甚至在爵中还侧重的是领酋分地的经济控制。而之后的政治文化视角和内阿干、羽真之类的语言研究成了北魏制度史中的新方向了。我还是觉得本书习惯把许多拓拔驭民之术与满州八旗类比,似乎比视觉听觉上的衣冠语言更让人感受到北魏前期是一个闯入的外来政权,他的华夏化就更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了。 一本政制abc里只提到了僧官,很难理解作者怎么就转去做佛教了。奇怪的宗教起义和宗教造像碑刻与地方社会的关系,是本书之后北魏史的又一新面貌。 我凭什么点评学术史呢,应该作者来的,现在需要新的这种作品做北魏前期的普介
评分##清晰简明
评分##这本书也可以起个“从xx到xx”的北朝史研究的标准书名
评分##本作梳理了北魏自定都平城至太和改制之间的各项政治制度,且特别关注制度的变化。作为一个以游牧部族为主体,又融合了农耕文明的新兴国家,北魏在前期的制度设计可以明显的看到“胡汉分治”的二重结构:在社会结构上实行分部制,在行政管理上区分内行和外朝,在经济管理中实行各类屯田法,在法治上依旧保留有原始的审判合议遗存。仔细分析这一百余年间的制度调整,能看到一条从粗犷简洁的部族政治向复杂精密的封建体制的演进道路,主观上是受到中原文明的浸染,客观上是为了满足复杂社会的管理需求。而后孝文帝实施的全面改革正是以“汉化”为表象的对秦汉制度的创造性转化。全面的改制不仅仅重塑了北朝的社会结构,并且为隋唐、乃至未来各少数民族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管理经验与制度范本。
评分##本书乃是严耀中的学术代表作,北魏政治制度史研究必读书目。
评分##即能看到马理论的社会分析功底,又实事求是毫不教条。
评分北魏平成时代为了以有限的资源(人口、技术、军队)控制北中国广袤无垠的沃土,北魏统治者采取一种“一国两制”的策略逐步推进。在政治上,继承十六国胡族政权胡汉分治传统,糅合历史上的东中西分部制,形成六部八部的国之根本。在制度上,形成内朝与外朝分治的模式,既要维持鲜卑族强大的军事共同体,又要利用汉人经营中原。北魏的中书省是汉人盘踞的文书机构,地方则同时两汉一胡三长官治理,治理与监督并存。财政上,则是内重外轻,因为与军事绑定,内朝财权远超外朝。地方形成军屯和民屯的均田制,表示北魏从游牧到农耕的转变。刑法和爵位授予上也体现胡汉之别,胡族受到特权保护,汉族豪族试图以五等爵制重新掌握权力被全面打压。历史没有永恒不变,太和改制的到来成为政治体制改革的巨大转折。
评分##入门。语言极其值得学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