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尽的焦虑之梦

无尽的焦虑之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法] 路易·阿尔都塞
图书标签: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前言
关于本版的注解
开场 梦总是领先于生活
一 1941年 坐潜艇旅行
二 1944年 熟透的桃子
三 1945年 牧场的梦
四 1947年 死人复活
五 1949年至1950年 反抗的女人
六 1956年 喉咙里的木鞋声
七 1957年 鸟笼
八 1958年 梦的味道
九 1962年 贪小便宜的人
十 1963年 关于灰的梦
十一 1964年 ·a. 寻找真正的父亲 b. 家庭生活 c. 预兆性的梦
十二 1967年 一个关键的梦
十三 无日期 梦到了激烈的性爱
收场 一桩凶手为两人的谋杀案 阿尔都塞假托主治医生之名写下的笔记(1985)
致谢
路易·阿尔都塞著作表(部分)
译名对照表
译后记
· · · · · · (收起)

具体描述

“梦总是领先于生活的。”路易•阿尔都塞在给情人克莱尔的信中写道。

1984年,就在他写作那本著名的自传《来日方长》之前,这位犯了谋杀案的哲学家翻阅了许多被他留存在文档里的梦的记录,试图在其中找出那件不可挽回的行为的预兆,以便日后通过自传理解和解释为何他会在1980年时扼死了自己的妻子埃莱娜•利特曼。

这本书根据时间顺序收录了他在1941年到1967年间留下的关于梦的主要记录。他把这些梦称作“无尽的焦虑之梦”:“我从梦里醒来后,一切都没有了。只剩下了喉间的木鞋声。只剩下了挥舞着的手,绝望地在空中划着轮廓……”

本书的结尾刊录了一篇惊人的文本:1985年,在那起谋杀案后,阿尔都塞假托其主治医师之名写的笔记——我们有理由认为这篇笔记其实是他与自己的对话。

这位犯了谋杀案的哲学家,他在历史上独一无二的特殊命运,既吸引着人们,又让人困惑不已。

——比岱

梦背后的东西,在梦之前就已经存在了。

——阿尔都塞

梦是清醒生活的继续,它总是与我们最近意识中的观念不谋而合,只需要仔细观察,梦的内容可以在清醒生活中找到根源。

——弗洛伊德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过程中不知不觉做了很多心理学方面的分析,作者最后的所作所为其实在他很多梦境里已经有了很强烈的征兆。这本不是大众的小说,可能因为作者是个哲学家,记录方式和语言严谨、略复杂,或许因为精神疾病,有时候语序及其表达方式有点凌乱,碎片感很强。

评分

##“凶手为两人。”这是阿尔都塞在“事后”得出的结论。为了给自己辩解吗?这种可能性不该被轻易地排除。但更可能的是,阿尔都塞想要以此说明,在他病态地依恋着埃莱娜的同时,埃莱娜又是在何等程度上爱着他:“在谋杀案发生的那幕中,H扮演了一个主动(尽管看上去她是被动的)且模棱两可的角色:就好像性诱惑的场景。在那一夜,或者更晚的时候,她应该是主动的,甚至是挑唆性的……这是两个人的疯狂。”有太多的机会阻止悲剧的发生,但在那一夜,在最激烈的爱情中,他们一起走上了死路——埃莱娜以自己的死亡回应了阿尔都塞最终极的疯狂。可与布唐所著的《阿尔都塞传》或《来日方长》对读。(引自曹天羽译后记)

评分

##阅读过程中不知不觉做了很多心理学方面的分析,作者最后的所作所为其实在他很多梦境里已经有了很强烈的征兆。这本不是大众的小说,可能因为作者是个哲学家,记录方式和语言严谨、略复杂,或许因为精神疾病,有时候语序及其表达方式有点凌乱,碎片感很强。

评分

##梦比我们更了解我们。

评分

##誰tm不想做愛?

评分

不太懂评论里那些戏谑着评价他危险又迷人的人,尤其还是女性。不管是阿尔杜塞的梦境还是日记《来日方长》,都明显表达了他对父亲-阳具的认同,他渴望自己成为符号秩序的制定者(“遵循这个规则就能拯救她”),不断通过一些厉害的名字(高师那帮人)的目光来证明自我的“全能”,给别人提供庇护的能力,以及别人对他特权的认同,无论在高师的机构环境里,还是社会中(别人帮他找行李等等)。父亲或阿尔杜塞认同的自己——一个萨德式的“高大军官”,“救世主”,“不许这一扮演的角色受到损伤”,这很能说明问题了。在现实中阿尔杜塞的父亲对母亲非常不好,很macho。然而因为幻想的全能终究是虚假的,他不能容忍任何女性的离开,逃脱他制定的规则。追逐焦虑。提醒:不要把关系内的凶手美化成“激情犯罪”,当受害者仅有名字被人知晓的时候。

评分

##“凶手为两人。”这是阿尔都塞在“事后”得出的结论。为了给自己辩解吗?这种可能性不该被轻易地排除。但更可能的是,阿尔都塞想要以此说明,在他病态地依恋着埃莱娜的同时,埃莱娜又是在何等程度上爱着他:“在谋杀案发生的那幕中,H扮演了一个主动(尽管看上去她是被动的)且模棱两可的角色:就好像性诱惑的场景。在那一夜,或者更晚的时候,她应该是主动的,甚至是挑唆性的……这是两个人的疯狂。”有太多的机会阻止悲剧的发生,但在那一夜,在最激烈的爱情中,他们一起走上了死路——埃莱娜以自己的死亡回应了阿尔都塞最终极的疯狂。可与布唐所著的《阿尔都塞传》或《来日方长》对读。(引自曹天羽译后记)

评分

不太懂评论里那些戏谑着评价他危险又迷人的人,尤其还是女性。不管是阿尔杜塞的梦境还是日记《来日方长》,都明显表达了他对父亲-阳具的认同,他渴望自己成为符号秩序的制定者(“遵循这个规则就能拯救她”),不断通过一些厉害的名字(高师那帮人)的目光来证明自我的“全能”,给别人提供庇护的能力,以及别人对他特权的认同,无论在高师的机构环境里,还是社会中(别人帮他找行李等等)。父亲或阿尔杜塞认同的自己——一个萨德式的“高大军官”,“救世主”,“不许这一扮演的角色受到损伤”,这很能说明问题了。在现实中阿尔杜塞的父亲对母亲非常不好,很macho。然而因为幻想的全能终究是虚假的,他不能容忍任何女性的离开,逃脱他制定的规则。追逐焦虑。提醒:不要把关系内的凶手美化成“激情犯罪”,当受害者仅有名字被人知晓的时候。

评分

##阅读过程中不知不觉做了很多心理学方面的分析,作者最后的所作所为其实在他很多梦境里已经有了很强烈的征兆。这本不是大众的小说,可能因为作者是个哲学家,记录方式和语言严谨、略复杂,或许因为精神疾病,有时候语序及其表达方式有点凌乱,碎片感很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