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二十年(1592年),野心勃勃的丰臣秀吉初步统一日本,就迫不及待地倾全国之力发动侵朝战争,试图以朝鲜为跳板进攻大明。朝鲜不能抵挡,短短月余便丢失汉城、开城平壤三都,战火烧到中朝边界。关键时刻,明神宗派大将李如松出师东征,抗日援朝。最终,这场历时七年的大规模国际战争,经过一系列明面上的厮杀与暗地里的角逐后,以日本全面撤出朝鲜为结束。
这场战争不仅对中、日、朝三国历史走向产生了深远影响,还导致了东亚国际关系的重新组合。本书广泛运用中、日、朝三国史料,详细介绍了万历朝鲜战争中发生的战斗、对峙、谈判以及各方盘算,力图以全景式描写还原每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将这场战争的始末与本来面目完整呈现给大众。
##朱尔旦的《万历朝鲜战争全史》一书 顾名思义 突出一个“全”字 内容详实 事无巨细 虽多是史事陈述 但大量使用中日韩三方史料 史料丰富 并在史料对比的基础上 初步进行考证 至于 史识上并未看到过人之处 总之 看得出 作者下了很大的功夫 后觉者可以将其作为史料索引 并在其基础上做更近一步的研究……
评分##首评挖坑准备长评。 本年度,建国后乃至万历朝鲜战争以来,最优秀没有之一的研究文禄-庆长之役(或者万历援朝战争)的历史书。 作者收集到的中日朝文献,可以说是目前国内最多的,尤其是在日文文献这方面可谓独树一帜,国内学界这几年因为莫名热衷研究起李朝和明-朝关系来,研究万历援朝战争的人数也暴增,可惜大部分都是老调重谈,或者捡拾一些边角料来凑数,最为可惜的就是因为语言问题无法收集日文史料,而这本书可以说对双方的文献进行了充分阅读和研究,作者对数方的说法都进行了老练且符合学术规范的考证,在碧蹄馆之役篇尤其能够看得出来作者的这份功底。 非常适合:喜欢明朝历史,喜欢战争历史,喜欢日本战国史的读者 如果说有什么缺陷的话,就是对战争本身(如双方武器)等的掌握比较有限,但是对我这样专注于历史的读者,五星实至名归。
评分##梳理考据相比同类作品有所进步,整体资料性大于分析性,分析性大于故事性。明日和谈部分值得一读。 关于大国外交的复杂性,多有体现。多处细节值得玩味,比如明军衣甲的优良防御,沈惟敬对日谈判的探寻方式,朝鲜伪军作为战略误判的关键变量。
评分##作为作者,我有必要澄清一点。短评区里的“致远星战事如何”说这本书“也就是把贴吧帖子集合整理了",他这句话说的并不是事实。在2018、19年,在我已经完成书稿,等待出版的过程中,曾摘录书稿里的一些片段发到我个人贴吧分享。而不是我先在贴吧发帖子,再把帖子整理成这本书。写一本全面叙述这场战争的书,字数也有几十万字,内容需要做到首尾连贯,怎么可能凑贴吧帖子凑出来?他的意思,似乎书里的内容都能在贴吧找到对应帖子一样,而不知这本书撰写时的艰辛和等待出版时的漫长煎熬。 此外,一些读者反映的总结问题,我也作一说明,这是出版sc因素下,不得不改写的“曲笔”,属于无奈之举。出版过程中,很多时候因各种因素的影响,是不能任意表达自己原先观点的,望能体察。我通过本书想表达的观点,读者如通读正文,其实亦不难得出结论。
评分##作为一位民间学者,汇集中日朝(再加个弗洛伊德)的多方文献,相互比较力图还原万历援朝的原貌,非常厉害。这场战争可以说完全有赢家,丰臣秀吉不仅目标完全落空、西国大名损失惨重,埋下了大名冲突的种子也给丰臣政权的覆灭自己挖了个大坑。明朝劳民伤财,而且军队战斗力的低劣直接展现给努尔哈赤。朝鲜则是人财钱粮兵都遭受严重打击。还有一点就是古代的战争文献要有保留意见,动不动十万百万的夸大在这次战争中出现太多次。最后这本书还是有一点不足,就是没有配图虽然有地图册但是比较简略不够直观。P.S.看完我觉得朝明最给力的分别是李舜臣和……沈惟敬哈哈哈。
评分##惨胜,当年明月有点过度粉饰了。倭寇亡我之心一直不死,历经几百年不变,直至甲午一战,战胜清政府,中国近代屈辱历史由此开始。
评分##作者收集三国史料罗列陈述而成一部战史,史料丰富,行文也较为枯燥,并不好读。丰臣秀吉以一己之欲,扬兵二十万渡海,欲先取朝鲜,后灭中华。朝鲜军望风而溃,毫无抵御之力,于国破之际告急于明。明军过江入援,败日军于平壤。日军南走,李如松轻敌深入兵败碧蹄馆,明军亦失锐气,双方遂起和谈。神宗、秀吉日日但接军报曰“大捷”二人对前方战况皆不知实情,故日方七条要求明廷不予,秀吉怒无阶可下,再起战事。丁酉再乱丰臣秀吉已无往日雄心,明军在朝有众十万,占据战略主动,日军仅缩于东南一角,无力可伸。然明军将领指挥失当,丧师蔚山,未能从军事上战胜日军。不久秀吉死,日军东撤,朝鲜战火遂熄。“属者东夷小丑平秀吉,猥以下隶,敢发难端,窃据商封,役属诸岛。遂兴荐食之志,窥我内附之邦,伊歧对马之间,鲸鲵四起。”跳梁者,虽强必戮。
评分##正如序言所说,作者非专业出身,写的内容却相当专业。史料囊括中日朝葡四方,极其丰富,特别是表格多得像学术作品。该题材以往局限于中朝史料,单薄且陈词滥调,没对手史料,就很难令人信服。这本做到了,日本史料收集尤其丰富,令人佩服及信服。连明史都用万斯同版,而弃张廷玉版,作者对于史料取舍严谨,尽力以一手史料呈现。对于内容,壬辰倭乱支线战场也有专门章节介绍,战斗细节详细;作者指出火烧龙山仓,青山之战等虚构战绩,中日双方战绩吹嘘彼此彼此,而李舜臣也不是无敌的,也有釜山浦等败绩;极尽考证之功力,中方损失也并非明史朝鲜传之夸张。对于朝鲜之役的历史意义,倒像教科书一本正经,有趣的是宣祖朝臣对明军是持全面否定态度,持正面评价都是肃宗朝的事了,由此可见,这场被贬低污蔑的战争也真该正名了。
评分##详见下面字数比较多的“书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