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尤其11世纪从宋真宗到宋仁宗的时代,是中国历史最典型的学者和政治家合一的时代。当时最有名的政治家几乎都是大学者,范仲淹、司马光、王安石、欧阳修、苏轼皆是。在群星璀璨的大宋政坛中,司马光便是其中最耀眼的之一。他一心为国,志存高远,敢言直谏,堪称纯臣典范;在晚年更是主持编成了史学巨著《资治通鉴》,光耀华夏。
《资治通鉴》被称为“皇帝教科书”,这是一部浓缩了中国古代政治运作、权力法则的史学巨著,也是古代帝王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必读之书。那么一千年后的我们,应该如何读懂《资治通鉴》?著名历史学者姜鹏,倡导用思想史的方法来解构、理解《资治通鉴》,钩沉隐性的史料价值,参悟个中三昧,发现历史现象背后蕴藏的哲思。
##大可治国理政,微可修身齐家。
评分##文章品质良莠不齐,一些有参考性。
评分##今年读完的第51本书,是姜鹏老师为《通鉴》撰写的非常好的导读性著作,超过了之前柴德賡的《资治通鉴介绍》,部分篇章对人有方法论和史学观层面的启迪,本书并不仅仅局限于对《通鉴》文献角度的考量,也试图挖掘出其行文之外的深意。本书提到《通鉴》中对真实性的追求和对真实性的消解共存,其实正是古人对史学的最高追求在史学著作编撰中的体现吧。
评分##把历史当作一块布料任意剪裁,探求所谓的“治道”,便是司马光作【资治通鉴】的目的。其政治思想一是以礼教化,二是尊重秩序。北宋儒家很鲜明的一点是抛弃了西汉天人感应那一套,更加强调人的道德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司马光眼里的君和民都是秩序中的一物,用一种静止的观点将历史上重大事件逐一褒贬,最终告诫当时的执政者不要胡来瞎搞。极端保守主义者并不一定就是开历史倒车的人,相反他可能看到的东西更为深远,这在其与王安石之争中可见一斑。
评分##虽然是作者的文集,基本上问题还是讲清楚了,司马光的执政思想,修书目的,如何读通鉴,如何选通鉴。给我最直观的感受,是清晰的指出了通鉴和史记这样二十四史的不同,后者只是直白的描述发生了什么,前者会告诉你,这些事件展示了什么道理,你可以日常应用中怎么做。看来得准备入手一套中华书局版本的通鉴了,手里那本耗资三十大元,七年没翻开过的文言文版本大砖头忽然不香了。
评分##导读好书,文本不多,值得一看
评分##2022088
评分##实在无法同意作者才得论的论证,一股陈腐市侩的感觉
评分##导读好书,文本不多,值得一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