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岁月》一经出版就获得了法国当年的“杜拉斯文学大奖”。采用“无人称自传”的方式,实际上是在自己回忆的同时也促使别人回忆,以人们共有的经历反映出时代的演变,从而引起人们内心的强烈共鸣。大到靠前风云,小到饮食服装,家庭聚会,乃至个人隐私,无不简洁生动。通过个人的经历来反映世界的进程,实际上写出了集体的记忆。小说的时间跨度有六十年,因此无论什么年龄段的读者,都能从中找到自己很熟悉的内容和很清晰的记忆。
##从来没有想过小说还可以这么写,前面读到的是对现代生活的反思,读到最后才发现作者说的是一个人在不同时代的“存在感”,这种存在感是裹挟在整个社会环境中、由不得人选择的,当许多带有时代烙印的事件嵌在个人的历史中,这种存在感就被割裂了,就像作者说的“我们属于所有的时代,却又不属于任何一个时代”!
评分##解说词式“非虚构”写法。
评分##读到这本书写让-玛丽·勒庞,查了下如今活跃的他的女儿玛丽亚·勒庞,刚好生于1968年,真是讽刺:)埃尔诺这部“第三人称自传”,其核心大概是想要一个顿悟:记忆会在昔日的形象之上不断叠加,因而人的变化或是当下的状态并不在对未来努力或期许,而在对过去看法的改变;当她提供了足够多的“公共记忆”,这种观点就可以上升到人与历史的关系,这种关系本可以更具野心,但作者还是将她的写作回收到“私人”领域:“写作可以代表一种斗争工具……但现在胜过一切的……是挽回我们将永远不再存在的时代的某些东西。”至少,能安顿好过去,人总可以少一些愚行。反之亦然。
评分##“她要注视自己只是为了从中看到世界上最对在世界过去日子里的记忆和想象,想我,她所了解的观念、信仰和感觉的变化,人和事物的改变……”如果不是因为诺奖,可能不会注意看这本书。篇幅不长的“自传”,花了比平时两三倍的时间和精力一口气看完,打开了阅读的新体验,也带来了一些思考。
评分##解说词式“非虚构”写法。
评分##开头和结尾的印象蒙太奇像在读默温的诗
评分##《悠悠岁月》中别出心裁的个人叙述、集体记忆是丰富的,多维度的,具有丰富的社会学意涵的:他既指出了二战消逝后,现代化发展对个人生命体验所导致的感性解放,也指出了家庭应对社会变迁的钝感;既融贯了大量文学和社会科学的思潮起伏,又书写出个人在社会流动过程中的多向度区隔、多重无奈;既翼个人体验棱射出国际社会的遽变。或许作者的斗争策略变在于以文学的形式突破重重阻隔,辩证般够呼唤出一种新的救赎。
评分##书页缓慢流动的过程中,我也仿佛置身于那个动荡不安又复归平静的战后岁月。阿尔及利亚人民对自由的呼声、奠边府战役的失败、五月风暴的旋起一幕幕如不停的影像投在她回忆的背景板上。然而这跌宕起伏的却不是她的记忆。那是埃尔诺私人的记忆,那是属于她自己的、乡村的、城市的、欲望的和辛劳的记忆。那也是属于一整代人的记忆。书写记忆的私密性既是挑战,亦是必需,更是抢救,如作者本人所言,“挽回我们不再存在的时代中的某些东西”。抢救的是我们被巨大事件和景观社会所淹没的反思与现实感,特别反映在埃尔诺笔下女性忍受着又不断突破着的困境,如性自由、堕胎、月经羞耻等问题。它在成为历史的同时,也成为驱动社会重建的资源。也许可以这样说,在记忆的废墟中,我们重建我们自己的时代,也重建我们历经的一切历史的时代。作者获奖,实至名归。
评分##描述法国家庭社会的伪记录片,偶有共情但是不多。对于千禧年之后的描述倒是挺能共情的。特别是国庆期间读到——为在几个星期里无法摆脱重大节日的束缚而沮丧。他们被迫考虑自己的存在,孤独和与社会相比的购买力—似乎全部生活都通向一个圣诞节的晚上。不知为啥总让我想起春节的农民工报道。我们属于所有时代,却又不属于任何一个时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