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2020年的記憶爭奪戰,一部記錄當下的現實書。
一係列社會與環境危機不斷纍積、爆發,讓2020年的特殊性被一再凸顯。從歲初到年末,《單讀》嚮海內外的作者、閤作夥伴以及讀者發起廣泛徵文,收集世界各地關於這一年的記錄。最終,來自18個國傢、34位創作者的24組紀實作品被匯集於此。《單讀25·爭奪記憶》在結構上打破瞭過去按照文體分類的方式,以“世界—自我—附近”三組關鍵詞作綫索,讓詩歌成為另一條起承轉閤的綫索;封麵再做創新,以拼貼和重疊作為對紛亂記憶的錶意;正書加彆冊的齣版嘗試,將是未來《單讀》的新方嚮。
在閃爍其詞和置若罔聞大行其道的如今,持續的記錄與反思,是我們的迴應。
##在北京疫情變得嚴峻的當下收到這本記錄獨特的2020 的書。在中西方對峙的當下,這本mook的産生本身,就是雙方內容創作者仍然願意共同探索的鐵證。單讀正在從報紙中的學生視角雜誌變得越來越大,直到它成為一座橋,一個望眼鏡,一個大傢仍然願意伸齣援手的證明。
評分##我覺得《單讀》的編輯應該是一個偏執的紙書愛好者,要把今年發生的事情捧在手上,要把今年很重要的圓桌實錄捧在手上,要把後疫情時代的日記捧在手上,仿佛不這樣做,便無法在獨特的年份裏把這些東西保存下來。從世界到自我再到附近,循著文字完成瞭一次由外到內、推己及人的迴顧,盡管有的文字並不特彆喜歡,但唯其不完美,纔符閤2020的氣質。最後還是想說一句老到掉牙的話:“記錄本身,就是抵抗。”
評分##上一本《走齣孤島》收入瞭不少疫情的記憶,可是這本裏還是有直接流水帳一樣的疫情文章就真的太不應該瞭。爭奪記憶如果隻是像吃傢常便飯一樣平鋪直敘地迴憶,那就太沒必要瞭,希望更多對於這次疫情帶來的反思甚至是質問卻沒能看到幾句,與封麵展示的問題看似尖銳且豐富,最終內容部分卻過於錶麵,令我想到食品包裝袋上右下角的那行字“圖片僅供參考,以實物為準”,此集關於疫情部分也可以套用一下“封麵僅供欣賞,以實際內容為準”,這樣的話,下一部書名乾脆為《記憶:一起走齣孤島》算瞭。除此之外,整體還不錯。另,詩歌部分有不少幾篇很不錯的作品,還有喜歡的詩人昆鳥,有點驚喜。齣乎意料的是附贈的彆冊,內容反而比書本裏更豐富和有料得多嘿嘿嘿。
評分##不知是我的偏見,還是我的誤解,以中文為母語的寫作者在處理這樣集體性事件的題材時,常常呈現齣高度相似的特點:明明山上滾落的是巨石,這巨石阻礙瞭前行的路,他們卻偏要去挑選路邊的小石子觀望,再抱怨幾句山路的泥濘。這本書譯介過來的幾篇,無一例外都是在錶達憤怒與質詢、對秩序的渴求和懷疑、在個體經驗的基礎上呼籲更廣泛的人類共情,更多是透過哲學和政治的鏡片反觀現實、當下。盡管隔著語言的屏障,這些篇章卻如此有力、讓人過目難忘——這難道僅僅是語言的原因嗎?譯介的語言同樣也可以錶達復雜、深刻的情緒,可為什麼我們的寫作者會在最急迫、最重要的問題麵前彆過身去?PS:原本以為在世界性的大瘟疫過後,寫作是唐突的、可疑的。但是讀瞭這本《爭奪記憶》之後,又燃起瞭一點希望,也許我們還可以在有限的空間做點、說點什麼吧?
評分##對全球的新冠疫情的寶貴記錄,文章驚艷的不多,詩歌部分尤其一般。
評分##認真評論一下新年的第一本書: 雖然不可否認2020年的世界,從一月份開始都是處於"疫情發生後"的大語境下,所有發生的一切都逃不開這場瘟疫的引力 但是 既然齣過瞭疫情特輯 是不是可以做另外一種嘗試 把視野聚焦到更多的地方——社會經濟政治科技領域發生瞭這麼多大事(今年的美國大選 這樣的"鬧劇" 不單獨編錄篇文章有點奇怪) 過分追求"透過普通人的日常記錄復現這個世界一年以來的樣貌" 過於平淡瞭 (完全可以讓《正午》來完成這使命) 作為這麼一年的最後一期《單讀》 挺失望的 這期不夠"犀利" 不夠"透徹" 瞭
評分##57是2020年最好的編輯。
評分##狗屁工作的那一篇給我的印象最深,其實給我印象深的幾乎都是國外的作者寫的幾篇,情深意切,有血有肉。反觀中國作者,嘴巴上就像套瞭鐵箍,思想上或許也套瞭腦銬,幾乎不說人話。
評分##記述遠遠多於思考,所以整本冊子顯得碎片化(雖說雜誌文章本就是碎片化,但對MOOK的期待不同於普通雜誌,希望其能在每一冊選定的主題上有遞進的思考脈絡)。用繪畫作比喻,這一冊收錄的文章相當於速寫,欠缺成型的畫作。 比較喜歡李煒的文章和林白的詩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