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1月,雲南梅裏雪山發生瞭震驚世界的登山事故,中日友好聯閤登山隊十七名隊員遭遇雪崩,全部遇難。這是人類登山史上的第二大山難。在一百多年的現代登山史上,梅裏雪山也成為人類唯一無法登頂的山峰。事故發生後,中日雙方進行瞭多方搜索。搜索隊伍中一位名叫小林尚禮的日本登山隊員,更在之後的二十多年裏,為瞭讓山難隊友們的亡靈迴到親人身邊,一再深入梅裏雪山搜尋,並已成功找到瞭十六具遺體。《梅裏雪山:尋找十七位友人》,就是小林尚禮多年艱辛搜尋的記錄。本書以紀錄片式平實而細膩的文字,壯美與溫柔兼具的影像,記錄瞭令人心碎的恐怖山難,艱辛的搜尋,梅裏雪山的神秘風貌,山腳下人們的樸素生活,三次轉山之旅和當地生活的變化。在跨越多年的搜尋中,他從傲慢的外來登山者,逐漸轉變成為神山的守護者,一位自然主題的攝影師和作傢。而雪山之殘酷與神聖,自然對其心靈和生活的蕩滌,也同樣蕩滌每一個熱愛雪山、熱愛自然的靈魂。
##這書太好瞭,邊看邊哭。以為是調查報告,原來是遊記;以為是遊記,原來是自然文學;以為是自然文學,原來是人類學觀察。
評分##編輯充滿巧思,數十張彩頁容納瞭百張小林尚禮在卡瓦格博周邊地區的攝影作品,每一次快門都是一次心靈的觸動,小林平實敦和的文字也因這些插敘的照片變得更活泛、更有生氣。不禁再次思考起文字媒介的限度問題,也許是因為纔從西藏歸來,小林筆下的藏族風土人情以及豐饒巍峨的冰脈山川都能在我腦海裏喚起具體的影像,震撼與沉醉的感受不是情感記憶的遙遠調動,而是足夠清晰可聞。無論是登山隊的第三次攀登嘗試、與村人閤力的遺體搜查還是後續為瞭更深入考察當地生活的轉山巡禮,小林的文字始終保持著一種人和神在時刻對峙的張力,人與自然對於邊界的商榷和不斷修正通過攀登的每一步得以實現。而那些潛藏於文字之下,通達、驚懼和頓悟時刻的心流,似乎隻能經由無言的共鳴得以相通。
評分讀完非常感慨,一座山改變瞭一個人的命運,也讓更多人聯結在一起。看到後記裏說村長紮西的女兒在山嶽社資助下去瞭京都大學讀書,然後和京都大學山嶽社的同學結婚生子,真是感嘆命運的神奇。迴過頭來看,誰能說這不是山的神性呢?
評分##我還是熱愛讀非虛構,真實裏的心路曆程更能讓我去靠近和體會。故人、聖山、信仰、跨國界跨民族的交流碰撞,深刻地改變瞭一個人的人生路與心路。作者言:“無論何種文明都不是金鍾罩,人類始終與其他生物一樣,不過就是自然的一部分而已。”走進真正的自然,人纔能從根本上找到自己在這個地球中的位置,纔有機會擺脫在自以為是的“人”的世界中帶上的狹隘與自大的枷鎖,獲得某種更大的自由。雪山係列之三,一定還是《白馬雪山》讀得最為激爽澎湃,《梅裏雪山》雖然是日本慣有的內斂細膩風格,仍有數次淚目、停頓思考之機。
評分##太驚喜瞭,本來衝著登山文化、梅裏山難去讀,卻跟著小林認識瞭神山腳下的晝夜和四季、四方聖地人與神的邊界、不遠萬裏前來轉山的信眾、冰川與乾熱河榖,還有在傳統與現代化間斡鏇的藏族人——這樣的閱讀體驗恰如小林初來時帶著不甘、怒火與延遲的喪慟,隻看見梅裏雪山陡峭的山脊,而後卻認識瞭卡瓦格博神山腳下孕育的生命和風景。書中的冰雪世界太叫人心馳神往,仿佛下一秒就要叫人跌落其中,站在高山之巔嚮下俯望,身體也會如此被地心牽引。晚上睡前,特意把書壓在其他書下,生怕卡瓦格博懷抱的魂靈會隨著風哨聲奔湧而齣。
評分##這次去雲南,因為時間關係沒選擇香格裏拉,迴程心心念念,想著以後一定要專門去一趟。沒想到半個月後被送瞭這本書,就這麼提前齣行瞭。 這幾天睡前翻一翻,像間接擁有瞭一段經曆,且豐滿程度遠勝於我真實在場。其實五一看到網上有旅人抱怨,說雨崩村被開發得不再那麼原始,心裏還遺憾沒早幾年去。有書真好,十幾年後的夜晚,有幸透過文字,遇見瞭它過去的樣子。
評分##在登山途中凝望峰頂的感覺,比登頂後,感受更強烈。想去看看卡瓦博格。
評分##當我們談及“梅裏雪山山難”,並非1991年山難的孤立事件。它隻是一切的開始,陸續牽齣瞭一連串的事件:隨後兩年的搜救,1996年的第三次攀登,1998年明永冰川湧現齣的遺體,2001年禁止攀登,偶發的偷登事件,2010年開始成為戶外勝地的雨崩村…… 如果我們站在一個更開闊的坐標係裏,會發現當我們講述這些故事時,其實是在講述“登山文化與神山文化的衝突”,“中日兩國關係”,“神山與原住民”,“旅遊業對傳統文化的衝擊”等等諸多矛盾
評分##久久不能平靜。一些東西深埋在心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